“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这句话的发明者叫陈刚,是重庆市移民局一位30岁多岁的小伙子。
是“决不误移民”?还是“决不负移民”?在这句话中,是用“误”字好?还是用“负”字好?我和陈刚探讨。
“你就是这样书呆子气,作为移民干部,移民的事是不能‘误’的,更不能‘负’移民了。”陈刚揶揄我说。
陈刚人年轻,干劲大,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在移民搬迁的大决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不是到库区移民搬迁的一线,就是几天几夜“泡”在办公室里工作。“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之语,就是他在岗位实践中最为深切的一种感悟。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竟被市移民局充分肯定下来,并在各种场合加以引用和提倡,最后成为库区移民工作者的一种“工作要求”和“工作精神”。
从库区的省部级领导人、区县负责人,乡镇、村社上万名干部的口中,谈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说这句话。
陈刚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他最为欣赏黄宗羲“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这一段话。他写过不少诗歌、散文,从大学毕业以来写得最多的还是公文,颇有些咬文嚼字的功底。他没想到“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之语,竟会比他的诗文流传得更广,并成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佳句。
1999年的冬天,陈刚在办公室整理向国务院三峡建委汇报的移民政策执行情况,突然口吐鲜血,被送进医院急救,才发现长期加班加点地工作,饱一顿饿一顿,胃黏膜已被磨穿了孔,开始渗血……
我在医院病床上见到了陈刚,这位小伙子仍然咬着牙陪我说话,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临走时还不忘幽默地感叹一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也偏废……”
1999年8月,864名移民到新疆务工试点,他承担了护送移民的艰巨任务。当移民专列从重庆开出之后,他就没有睡过一宿安稳觉。四天四夜的旅程,他与移民同甘共苦,移民没有水喝,他自己渴着;移民的孩子哭泣,他想方设法地哄孩子入睡;移民诉说思家之苦,他陪着移民流泪……
几天不平凡的旅程结束,把移民送到了目的地,他与移民结下了深厚感情。离别时,一位40多岁的移民拉着他的手,泪眼婆娑地要跟着他回三峡。他对移民说:“老哥,你先在这里打工吧,多挣些钱再说,我有机会一定来看你……”
“相见时难别亦难”,陈刚告别移民乡亲离开新疆时,止不住热泪横流……
这次进疆护送移民,他记下了一大摞日记。
2003年初,他调到重庆合川市委组织部工作,竟主动要求担任“移民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变成了一个地方的“官”,但仍然念念不忘三峡移民。
他坦言:不管工作如何变动,移民已成为他的“终身情节”。
合川地处渠江、合江、嘉陵江三江交汇处,离重庆50公里,不属于三峡库区,但接收外迁移民的任务却十分繁重。库区的忠县、开县的移民迁到合川就有七八千人,相当一个省接收的外迁移民数量。
合川的10个乡镇都接收了三峡移民。这些接收移民的乡镇长、书记以及移民办的干部,由于以前压根儿没接触过三峡移民工作的复杂程序,那些晦涩难懂的移民政策法规,他们一看起来就感到“头晕目眩”,花了很大工夫,十天半月也不能全弄懂。
一次,我到合川调查,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对我说:“陈刚调来前是重庆市移民局的处长。他了解移民,懂得移民政策法规,搞得不好就会被他问个‘张口黄’。”因而,接收移民的乡镇,都有点惧怕这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移民郭代华是一个长得精瘦、精明强干的建筑工人,多年在广东等地打工,阅历广、经验丰富。2006年6月从开县迁到合川古楼镇的当晚,他在新建的房子这里敲敲那里打打,然后说这房子有质量问题,与图纸也有很大的出入,表示全家不搬进去,并闹着要回开县。他这一说不打紧,同时迁来的十几家移民与他的意见“保持高度一致”,纷纷表示不搬进“有问题的房子”,都要回开县去。
移民的房子如果真有问题这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陈刚当即找建筑方面的行家里手来进行鉴定,结果是“可能多掺了几钵沙”。移民外迁到新的定居点,对新家都有一种警惕和天然的“排斥性”。房前几堆土坷没清理,房后阴沟也有泥渣,稍微有点问题就“扩大化”。移民总是担心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被人欺侮,被人瞧不起。其实,这也是移民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陈刚找到郭代华说:“老乡,如果房子有问题,我是合川移民领导小组副组长,我肯定是‘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你们来到了新的故乡,肯定是要有一个适应期,大家要相互理解。群众有困难找警察,你有事就找陈刚,我们交个心,怎么样?”
几句话说得郭代华心里暖融融的。
郭代华不知陈刚是啥子官,但这个人说的话在理,听着心里舒坦。
他搬进了新家,其他移民见状也随后跟着搬进了新家。
后来,他和郭代华成了很知心的朋友,移民有什么想法,思想有什么波动,他都会及时给陈刚打电话诉说。
在古楼镇,他走访了十几个外迁移民家庭,与移民攀老乡、认故邻,问这问那,很是细致周道。他感慨地对同行的乡镇村社干部说:“三峡移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很大,很不容易啊。我们移民工作者,行事一定要思移民之忧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应该是移民干部的立身之本啊。”
由于陈刚对移民干部要求很严,乡镇干部的移民工作也做得细致多了。个别移民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乡镇总是耐心地解释;移民合理的诉求,总是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在合川,陈刚给我讲了一件事。
2006年6月18日,366名外迁移民经过八九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500多公里的合川市。各级领导干部把移民们迎进新家,乡镇村社干部、乡亲邻里忙碌着给移民们张罗新家的第一顿晚饭。
晚上8点多钟,合川市钓鱼台办事处党委书记唐昌贵、主任罗卫二人请护送移民的一群干部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农家乐”吃饭。刚端起碗不久,唐昌贵突然对办事处主任罗卫说:“糟了,我想起一件事,快走,我们马上到各个移民安置点去。你马上打电话,通知各个村、社干部,马上买蚊香,附近商店没有,就派车进城买,务必要给每一家移民送去蚊香。”
于是,才把移民迎进新家的唐书记和罗主任,匆忙扒了几口饭,一抹额头的汗珠,又赶往移民安置点。
唐书记、罗主任叨念着一个晕车十分严重的移民大嫂,虽然卫生院院长、医生一直在现场照料和守候,但悬着的心仍然放不下来。唐书记、罗主任买了些水果,驱车首先来到了晕车的移民处。
这位晕车的移民大嫂斜躺在长条椅上,正在输液。下午刚到新家,合川市委书记、市长和办事处书记、主任都来看望她、关心她。没有想到这么晚了,办事处唐书记、罗主任又拎着水果来了。她感动得有些哽咽:“新家的政府对我们移民这么好,真的没想到啊……”
当天迁到钓鱼台办事处的移民就有100多人,唐书记、罗主任每到一个移民安置点,都询问是否给移民买了蚊香。有的移民正和乡亲吃饭,书记、主任就敬上一杯酒,有的移民吃完饭和新结识的乡亲拉家常,书记、主任就送一句真诚的祝福;移民到新家的第一餐饭,第一个夜晚,融合在浓浓的亲情中……
移民老李得知书记、主任晚饭都没吃上几口,又赶到各个移民安置点检查是否买了蚊香,检查当晚的生活安排,心里很是感动。老李对我说:“看得出来,新家的政府是记挂着我们移民的啊。”
逐一走完移民安置点,已是晚上11点。
陈刚提起这件事很是感慨,他说:“合川从没有三峡移民到接收三峡移民、安置移民,从茫然不知所措到熟悉各种搬迁安置程序,是一个极为艰苦、非常不易的过程。现在担心移民晚上被蚊子叮咬,这说明我们的基层干部心细了,作风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陈刚说,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安民的过程,而安民之紧要,就是安顿好移民,安抚好移民,让移民生活过得安稳、安泰。移民的事是由千千万万的琐碎小事组成,这些小事,在移民个体中、移民家庭中就是大事,从这个方面来讲,也就是说:移民无小事!
2006年6月20日上午,陈刚到古楼镇与移民党员一起庆祝“七·一”。在座谈中,他引用了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我心安处即故乡”,并把这一句诗作为对移民党员的要求。他说:“移民中的党员到了新的故乡,自己首先要心静,心静自然少忧烦;党员安下心来,移民才会安心。”
他把自己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号码告诉了在座的每一个移民党员。“组织部是党员的家,移民党员有事要及时给‘家里’打电话。”
2006年7月的一天,移民郭代华在搬进新家后不久,就给陈刚打电话说,还有修猪圈屋的事要陈刚顺路时过来看一看。陈刚不知是什么事又恼了这位移民。当他赶到郭代华家,这位精明强干的移民却笑逐颜开地说没什么事,主要是想请陈刚喝酒。
陈刚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老哥子,你要喝酒,我请你喝嘛,但今天不行。你快点把猪圈修好,到广东去打工挣钱,你多挣些钱回来我才喝你的酒,行不行?”
“好的,好的,我隔几天就走,就是想看你,听你说说话,心里才舒坦,才踏实。”郭代华的脸上笑出一个开心的括号。
见移民没事,陈刚风风火火地走了……
“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陈刚就这样实践着自己说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