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9100000026

第26章 内科(20)

禹功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行气消肿,逐水通便。

【主治】阳水、阳黄,便秘脉实,元气未虚者。

【组成】黑牵牛头末120克,茴香30克(炒)。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生姜汁调3~6克,临卧服。

【加减】或加木香30克。

恶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主治】水病身体洪肿。

【组成】恶实(微炒)30克。

【用法】上一味,研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米饮下,勿嚼破。

调经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功用】化淤退肿。

【主治】产后因败血蓄于脏腑,循经流入四肢而化为水,以致面目四肢浮肿者。

【组成】当归、桂枝、赤芍各3克,麝香0.15克,琥珀(另研)、没药(另研)各0.6克,炙甘草、细辛各0.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汗症

茸附汤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主治】精血俱虚,荣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

【组成】鹿茸(去毛,酒蒸)3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上药咀,分作4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

泽泻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异名】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功用】通脉泻热。

【主治】上焦有热,食后出汗,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

【组成】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9克,地骨皮15克,石膏24克,竹叶15克,莲心15克,茯苓、人参各6克,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咀。以水12升,煮取3.6升,分5次服(一说水6升煮取1.8升,分3次服)。

补中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主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欲不振,腹中时痛,咳嗽,两手寸脉短,右手脉弦细兼涩,关脉虚。

【组成】升麻、柴胡、当归各0.6克,神曲0.9克(炒),泽泻2克,大麦芽面、苍术各1.5克,黄芪7.5克,炙甘草2.4克,红花少许,五味子20个。

【用法】上药咀,分作2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参术散

【来源】《赤水玄珠》卷十一。

【主治】虚劳自汗不止。

【组成】人参30克,白术60克,桂心2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以水煎服。

固本锁精丹

【来源】《古今医鉴》卷八。

【功用】大补元气,壮阳固精。

【主治】元阳虚惫,精气不固,梦寐遗精,夜多盗汗。

【组成】黄芪75克,人参75克,枸杞子60克,锁阳60克,五味子60克,石莲肉75克,山药60克,海蛤粉75克,黄柏60克(酒拌,晒干,炒黑色)。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白术180克,水1.3升,煎至500毫升,倒出白术汁另放;再用水1升,煎至500毫升,去滓,与前白术汁同煎,熬至250毫升,如膏,搜和前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淡盐汤送下。

补气汤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一。

【主治】肺气虚弱,脉浮而软,怔忡无力,少气自汗,鼻塞,腠理不密,易感风寒者。

【组成】黄芪90克(去芦,蜜水炙),人参、甘草(炙)各15克,麦门冬30克(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30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益阴汤

【来源】《类证治裁》卷二。

【功用】养阴敛汗。

【主治】阴虚有热,寐中盗汗。

【组成】山茱萸、熟地、丹皮、芍药、麦门冬、五味子、山药、泽泻、灯芯草、地骨皮、莲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气虚,加人参。

痰饮、消渴

刷痰丸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主治】痰饮。

【组成】天南星、半夏、白附子、川乌头(生,去皮)各60克,全蝎15克,天麻30克。

【用法】上药先将前四味为细末,用水浸一夜,次日再研细末;再将全蝎、天麻研细,与前药和匀,以面糊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治痰茯苓丸

【来源】《百一选方》卷五引《全生指迷方》。

【异名】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功用】祛痰化湿。

【主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组成】茯苓30克,枳壳(麸炒,去瓤)15克,半夏60克,风化朴硝7.5克。

【用法】上药四味,共研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禁忌】便溏者勿服。

枳术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枳实汤(《产育宝庆集》卷上)、白术汤(《证治准绳·女科》)。

【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组成】枳实7枚,白术30克。

【用法】上药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参苏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异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功用】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组成】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7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克,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药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建中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臌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泄痢,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组成】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150克,陈皮(去白)240克(以上6味,用水6升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温暖,食前。

枳梗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结胸痞气及胸满不利,烦闷欲死。

【组成】枳壳、桔梗、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加减】表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内热,加黄连;痰喘,加瓜蒌仁;口燥,去半夏,加天花粉。

枸杞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主治】消渴。

【组成】枸杞枝叶48克,栝楼根、石膏、黄连、甘草各3克。

【用法】上五味,咀。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5服,白天3次,夜里2次。剧者多合,渴即饮之。

人参宁神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上消。胸满心烦,精神不振者。

【组成】人参、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花粉、竹叶、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二冬汤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功用】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主治】上消,口渴多次。

【组成】天冬(去心)6克,麦冬(去心)9克,花粉3克,黄芩3克,知母3克,甘草1.5克,人参1.5克。

【用法】加荷叶3克,以水煎服。

铅丹散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组成】铅丹、胡粉各15克,栝楼根、甘草各75克,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37.5克。

【用法】上八味,研为细末,过筛。每次2克,用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身体强壮者每次服3克。渴甚者夜2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10丸。

【主治】消渴。

虚劳

乐令黄芪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异名】乐令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虚劳气血两虚,少气懒言,胸心淡冷,心悸惊惕,手脚逆冷,体常自汗,肠鸣,神倦;风湿,营卫不调,肢节疼痛。

【组成】黄芪、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甘草、茯苓、麦门冬各3克,生姜15克,半夏7.5克,大枣20枚。

【用法】上药咀,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白天3次,夜里1次。

白凤膏

【来源】《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〇)。

【功用】补髓生津,和血顺气。

【主治】一切劳症,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

【组成】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1千克,参苓平胃散500克,陈煮酒1大瓶。

【用法】先将鸭扎缚其脚,却量患者饮酒多少,随量倾酒在器中,烫温,将刀于鸭项上割开,沥血于酒内,搅匀,一气饮之。又将鸭干持去毛,就胁下开一孔,取出肠杂,以纸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实填参苓干胃散末,以麻布扎定,填于鸭肚中,用砂糖甏一个,放鸭在内,四遭炭火慢煨,一瓶煮酒作3次添入,直至熬酒干为度,取起,次第食之,尽此一鸭。

十全大补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十全饮(《太干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十味,锉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二宜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滋阴补血。

【主治】虚损属于阴亏血虚者。

【组成】当归身、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酒蒸7次,和炼蜜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一捻金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主治】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

【组成】半夏、天南星(锉)、巴豆各60克,皂角子180克,阿胶60克(锉),黄明胶90克(锉),杏仁180克,白矾45克。

【用法】上药,都放入瓶内,外留一眼子出烟,盐泥固济,候干。用炭煅令烟尽为度,即用泥塞合出烟眼子,放冷一夜,研为细末。每服1.5克,临卧时用生姜自然汁调成稠膏,入齑汁75毫升和服。

生脉散

【来源】《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生脉汤(《丹溪心法》卷一)。

【功用】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热伤气阴,肢体倦怠,气短懒言,汗多口渴,咽干舌燥,脉微;久咳肺虚,气阴两伤,干咳少痰,短气自汗,脉虚者。现用于中暑、小儿夏季热、功能性低热及其他发热性疾病而见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危急病症。

【组成】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

【用法】以长流水煎服,不拘时候。

柴前梅连散

【来源】《玉机微义》卷九引《瑞竹堂经验方》。

【主治】骨蒸劳热,久而不痊。

【组成】胡黄连、柴胡、前胡、乌梅各9克。

【用法】上药咀。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5克,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活龟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功用】扶衰益弱,补阴和阳。

【主治】诸虚衰弱及肠风痔漏。

【组成】大乌龟1个,黄连30克(9蒸9晒),当归尾10克。

【用法】先以火烧热地,盖龟于其地,逼出臭粪尽,通身用草包扎,外用黄泥固济,炭火煨熟,取肉研如泥,龟壳用牛骨髓涂炙5~7次,至透心酥干为末。再将余药研细,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

参归散

【来源】《脉因症治》卷上。

【主治】虚劳骨蒸。

【组成】知母(炒)、人参(炒)、秦艽(去尖芦)、北柴胡(同术炒)、鳖甲(麦汤浸7次)、前胡各15克,乌梅3个,地骨皮、川常山(酒浸3日)、川归(同柴胡炒)、甘草、白茯苓各2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建脾丸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主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组成】钟乳粉、赤石脂(煅)各45克,枯矾、干姜(炮)、苁蓉(酒浸)、石斛(酒浸)、五味子、桂心、泽泻、桑寄生、远志(去心,炒)、人参、柏子仁、当归、酸石榴皮、龙骨(煅)、天雄(炮,去皮、脐)、牡蛎粉、白头翁(去苗)、甘草(炙)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建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主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

【组成】生姜、芍药、干地黄、甘草、芎、各15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六味,咀。以水600毫升渍一夜,明晨再以500毫升水合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

同类推荐
  •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紧急救助员实用应急技术
  • 月经病实效经典

    月经病实效经典

    书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运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体会,内容包括中西医治疗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本书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爱好者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本手册分两篇。“学习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提练、概括,使学习内容变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以便学者在复习时能准确把握主要知识点。在表述形式上主要采用图表形式,将内容相关、格式类似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概括,以化繁杂为简明,变零散为系统,帮助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与比较,便于掌握和记忆,并在脑中构建起《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网络。“释难篇”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或易混淆的内容,加以解释和剖析。附录中有2套模拟试卷,以帮助学习课后复习之用。
  • 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本书从家传史略、学术特点、临床经验、祖传验方等方面对肝病专家孟维礼世家进行了全面性的介绍和总结。
  • 头痛偏头痛的自然疗法

    头痛偏头痛的自然疗法

    为什么会头痛呢?常常听人说:“哎,这件事搞得我很头痛。”我们要谈论的可不是这种头痛,但这说明头痛在人们中的印象可不太好。事实上,人的脑袋可比其他部位重要,头真的痛起来,什么事也干不成。那么,头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头痛是因为致痛因子作用于头颅痛觉敏感组织内的伤害感受器再经痛觉传导通路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析、整合而产生痛觉。人类的大脑高度发展和分化,分为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嗅觉区、味觉区、语言区等等。好像我们的岗位责任制一样,大脑的每个部分都有精确的分工,管理着我们的精神活动、手脚运动、感觉等。一旦某个部位受到损害就可能出现相应管理区的功能障碍。
热门推荐
  • 废墟里的爱情

    废墟里的爱情

    一个五岁的女孩,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对家人的离去,家园的毁灭……一个八岁的男孩,遇见了自己的挚爱,将她拉出阴森恐怖的废墟,手挽手走向崭新的生活……“姬娃娃,选择我你不会后悔的。”拥她入眠,“你知道吗?第一眼见到你,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另一半了。”姬娃娃抬头看看他,“谁答应嫁给你了……”宝宝A:“爸比,什么是另一半,好吃吗?”宝宝B:“欧尼酱(哥哥),夫妻肺片听说过咩?”姬娃娃无语……
  • 摸骨

    摸骨

    一场雨让丽水村的天蒙上了灰色,她决定告别弟弟去找寻被征入伍毫无音讯的丈夫。前路漫漫,她双手鲜血淋漓:头骨、小臂、肋骨、腿骨,此人缺失了一条腿,此人缺失了一条胳膊……世人觉她不吉利,人人躲避嫌弃,天下之大竟无一容身之处……奈何世上有机缘巧合四字,且看她,且等她。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此书以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为基础,从诵读实际出发,调整下少量长诗,增添一些孙选所没有的脍炙人口的短章。分体编排。入选作者,均对其诗歌的内容倾向艺术风貌作扼要介绍。为帮助顺利诵读,对一些语词作必要的简注。照顾到今人习惯,对孙选中“乐府”类按实际体式分别归入律、绝、古体。每体之中,各以作者生年为序。总之,一切设计都从方便诵读着眼。如果说普及唐诗的大型选本是丰盛的筵席,赏析专书是别味的自助餐,那末这个小型吟诵选本算是精致的名小吃荟萃,品种齐全,份量适中,清香可口,营养实惠。
  • 重生之末世血凤

    重生之末世血凤

    暮雪幸运的重生了,惊奇的是这一世她得到了万能的空间,她得意地大笑,渣渣们,你们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自此,暮雪踏上了牛逼哄哄的末世之路!
  • 再苦也要笑一笑(大全集)

    再苦也要笑一笑(大全集)

    人生在世不过数年,要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坦然才能无意。生活中不乏酸甜苦辣,面对艰难困苦我们应该学会一笑置之。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人生的浅显而又深刻的哲理向您娓娓道来,希望它能够让您重新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美好,放下过去的包袱,面带微笑踏上新的征途。
  • 天道叛徒

    天道叛徒

    人族三鼎“儒、释、玄”究竟有怎样的阴谋?源界四洲“东胜、南瞻、西贺、北俱”究竟有怎样的天地?大气层封印之外的宇宙究竟有怎样的秘密?这一切都等着杨凌去探寻,去开拓……等等,探寻开拓之前问你个问题,你为啥叫做天道叛徒,你这么diao你爸妈知道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杨凌只想大喊一声:“前面的让开,抱好你们的老婆,护好你们的节操,爸爸我准备逆天了!”
  • The Eldest Son

    The Eldest 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之刺客

    天之刺客

    何为刺?尖锐者也。刺者,一击必杀,击之则退。天地之道,虚无缥缈;刺之道,至高至深。大道三千,吾独取一瓢。看吾手握星辰,得大道而逍遥。新书上传,请大家多多支持
  • 为你,倾尽今生

    为你,倾尽今生

    夏阮死了,是顾晓雨害死的,全青城的人都知道。唯独顾晓雨不知。结婚三年,顾晓雨每天都活在煎熬中。直到某天,她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厉慕然,我们离婚吧。”“离婚?你!还!不!配!”有种婚姻,可以由你来说开始,却从来由不得你去说结束。
  • 过来,姐的菜

    过来,姐的菜

    白菜心,女,31岁,无色无相,嗔怒无常。剩行天下,非姐所愿;变故突生,非姐能抗。好不容易留的一盘菜,既然守不住,倒了也不能便宜别人。可在生无可恋,纵身跳崖的那一刻,姐穿了。别人穿的是宫廷王府,姐穿的是澡堂、青楼,还是异界的。不过,剩姐变御姐,各种各样姐的菜,手到擒来,过程很奇幻,结果很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