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共72章)
↓↓
第1章 编选说明
第2章 序论: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
第3章 导读:宗白华及其美学
第4章 说人生观
第5章 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
第6章 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
第7章 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第8章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第9章 理想中少年中国之妇女
第10章 悲剧幽默与人生
第11章 歌德之人生启示
第12章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13章 席勒的人文思想
第14章 为什么要爱国——中国可爱的地方在哪里?
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第16章 艺术与中国社会
第17章 自德见寄书
第18章 致柯一岑书
第19章 说思想改革
第20章 “实验主义”与“科学的生活”
第21章 读书与自动的研究
第22章 学者的态度和精神
第23章 对于现在学哲学者的希望
第24章 哲学杂述
第25章 欧洲哲学的派别
第26章 萧彭浩哲学大意
第27章 康德唯心哲学大意
第28章 读柏格森“创化论”杂感
第29章 中国的“致用之学”与西方的哲学
第30章 “名学”的产生和演变
第31章 近代技术的精神价值
第32章 美学的散步
第33章 美学与艺术略谈
第34章 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第35章 技术与艺术——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上的演讲
第36章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第37章 略论文艺与象征
第38章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第39章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第40章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第41章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第42章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1)
第43章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2)
第44章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第45章 清谈与析理
第46章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第47章 中国艺术三境界
第48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第49章 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为第三次全国美展写
第50章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第51章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第52章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第53章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第54章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第55章 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其用笔意味
第56章 笔法之妙
第57章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第58章 论素描——《孙多慈素描集》序
第59章 凤凰山读画记
第60章 团山堡读画记
第61章 与宣夫谈画
第62章 新诗略谈
第63章 新文学的源泉——新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创造与修养
第64章 恋爱诗的问题——致一岑
第65章 乐观的文学——致一岑
第66章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第67章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第68章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第69章 莎士比亚的艺术
第70章 我所爱于莎士比亚的
第71章 编后记
第72章 总跋
同类推荐
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唐诗,再到宋词和元曲,经典的古诗词或绮丽婉约,或豪迈壮阔,总能陶冶人的情操,催人奋发向上,让人们喜爱、感动,并代代传诵。 但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爱之歌,还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情之思;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叹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报国之志向;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慷慨豪情,还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悱恻委婉,是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还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黄河金岸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黄河文化广纳百家,兼收并蓄;黄河文化内涵深广,意蕴深邃。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本源文化的黄河文化,融入了各民族的血脉,成为连接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黄河金岸”具有强烈的文化启示意义和高度实践价值。“黄河金岸”是大自然的启示,是历史进步的启示,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黄河金岸”是宁夏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厚礼。《黄河金岸》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历代诗人留下关于黄河的千古诗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热门推荐
凤凰涅槃:狂傲公主不好惹
她是帝都左丞相东方正毅的养女子桑熏黎,他是帝都“无权无势”的二皇子。她从5岁的时候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势力,他6岁在死人堆里度过。本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一次事件开始永无止境的纠缠......“黎儿,我要你喂我吃饭。”“黎儿,不要离开我,好不好。”“黎儿,我不傻。”......某女恍然觉得当初自己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当她的身世水落石出时,他依然许诺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男强女强+强强联手+腹黑温情】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身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创造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