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40600000040

第40章 有时候,我们说的不是他想要听的

采访:《南方周末》记者张英杜越

时间:2009年10月23日

吴伟是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副局长,“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面向全球出版商,吴伟组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出版人3 3对话会,还邀请了奈斯比特和夫人发布他们的新作《中国大趋势》。

书展开幕前,有120家德国出版社宣布将出版新的中文翻译图书,其中包括40部文学作品和20部作品集。

从2004年开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启动。2009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出台。在赴法兰克福书展前夕,《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吴伟。

中国报纸没有一家真正国际化的

南方周末:国新办做“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吴伟:中国图书为什么要走出去?现在中国的产品制造,已经誉满全世界。外国人从中国的产品开始认识中国,但是我们的文化传播没有跟上。结果就导致中国越发展,它觉得你越威胁它。所以西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崩溃论”、“威胁论”、“责任论”、“机遇论”,这里边比例大和声音高的是“威胁论”。

因为国际经济危机,西方的发展模式受到质疑和挑战,于是国际目光聚焦在中国,“中国模式”被热议,出了若干本比较有名的著作,其中有一本叫做《当中国统治世界》。它引用了高盛的有关数据:到202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50年就是美国的两倍。过去两百年里,都是西方统治世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等一切都是西方定标准,全世界都要按照它的标准来作衡量下判断。当中国统治世界时,西方人就不得不在中国人参与制定的标准下生活,就不得不学习中国的文化。他们为这种情景担忧,也很恐惧。

我们的对外传播没有把我们的核心理念传播出去。就像你的一个邻居,他原本默默无闻,什么也没有,你就忽视他。突然有一天,他站了起来,长大了,你又不了解他,就心怀恐惧。我和奈斯比特第一次谈话的时候,他说国际攻击我们有三个F,就是恐惧、嫉妒和不理解,经常这样心情复杂地攻击你。因为他们对我们完全不了解,我们虽然一直在做工作,但没有取得根本的改变。因此,加强对外传播工作,非常有必要。“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是其中的一个举措。

南方周末:在对外宣传推广中,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相比,图书的份额占多大?

吴伟:图书在文化产品的产销额上,算是大户。我们通常称自己是出版大国,但却不是出版强国。比如,我国去年出版图书品种突破了25万种,但单本的销售量能卖一万册就算销售不错。13亿人的大国,分母那么大,单品种销售那么少,更不要说图书往国外传播了。

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我们作过调研,有三个路径:电影、报纸、图书。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是不是真正能传递我们的价值观,我不好评论;中国报纸没有一家真正国际化、市场化的,在国外我们没有竞争力。去年奥运会和奥运会之前的两年,我们在国外一些大报做了一点国家形象广告,价格非常贵,好几百万花出去了,到底有多大作用,我们无从评估。

第三就是图书。三个路径比较,图书应该是性价比最好的。只有书才能表达人的深刻思想,那种有系统的思想,有理论架构的思想。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放在图书馆,它面对的就不是单一的读者受众,是一个你想多少就是多少的受众群。

南方周末:我看到数据说,2004年的时候,中国图书的进口和出口是逆差,到了2006年的时候,就变成了顺差,为什么有这样的巨变?

吴伟:图书的实物出口逆差指的是贸易额,贸易量应该没有逆差,因为中国的书便宜。通常所说的逆差指的是版权贸易,1999年是15:1,那么到2007年就是四点几比一,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纵向地看,我们还是有很大进步的。你说的顺差是2006年北京国际书展和法兰克福两个书展得来的,不是整体情况。光这两个书展实现顺差也是二十年来的首次,说实话,政府的推动还是很大的,希望能够有点成绩。所以,很多出版商把平时做了的也拿到书展上签约,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不会说,不说,说得不好

南方周末:在目前的图书出口中,贴钱补助性的输出和商业性的输出,各占怎样的比例?

吴伟:过去来申请资助的,100本我们同意70本,现在大致有50本,甚至40本,反正比例越来越小。申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批准的越来越少。

我们更加希望有这四个方面的书,即国情类的、文学类的、文化类的、科学类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大文化。我们把今年这个“文化著作翻译工程”叫做“推广计划”的加强版,也有人叫升级版,反正是支持的力度更大了吧。我们更加注重翻译系列出版物。因为是想通过量来达到质的飞跃,因为一本书的力量和三十本书的力量是不同的。另外,我们的“翻译出版工程”,除了翻译费用,还可以申请出版费用和推广费用。

南方周末:用于此类项目的经费有多少,够用吗?

吴伟:和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相比较,我们的钱花得真不多。电影报纸都是大头,图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基本上每年是1000万,今年加上翻译出版工程能达到3000万。

我们还有一个“推广计划”的子项目:“中国之窗”。“中国之窗”就是给国外的100家知名图书馆赠书。具体操作是我们给书目,图书馆选好了之后,我们赠。凡是在图书馆设专架专室陈列这些赠书的,我们还会多赠。

南方周末:中国的出版社在国外发展业绩怎么样?

吴伟: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在国外设了出版机构,直接走出去。我们的外国专家顾问,还有当地的华人华侨,都给他们提了很多意见、建议,所以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出了不少东西,什么中国画册、西藏的画册,而且不赔钱了。再比如像人民卫生出版社,先在美国成立出版公司,接着就收购了加拿大戴克出版公司的医学部分,然后又去美国收购小出版社,这样等于有了一个本土化的出版平台,这样的本土化可能是我们图书出版“走出去”的必由之路。

就像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原老总赵斌说的,出书和卖书就像厨房和餐厅,厨房离餐厅老远老远的,弄出的菜都凉了,或者那菜根本就不符合人家那口味。如果餐厅跟厨房离得近,你就可以随时改良。因为有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的问题,所以我们新闻办特别希望找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人来写中国,从而解决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的问题。

南方周末:比如库恩写《江泽民传》、奈斯比特写《中国大趋势》那样?

吴伟:我们希望这样的书会慢慢越来越多。希望找到那些有影响的学者、作家,我们并不强加给你什么观念,而是请你来中国走走看看,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你希望得到哪些资料,或者说你希望采访谁、见见谁,深入了解情况,我们都可以帮助安排。你给他提供一点儿方便条件,他做起工作来就会更快一点儿、方便一点儿。我们没有说你必须写说明,必须怎么写,没有这样的要求。

奈斯比特写《中国大趋势》还真不是一时性起,更没有走马观花,他关注中国几十年,来了一百多次。最近这三年,他为了写这本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国研究院,他是严肃认真的。《中国大趋势》明年可能有很多国家的出版机构会购买版权,用不同的语言出版,哪个中国学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比如,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里面提到3T:天安门、台湾、西藏。台湾他去过多次,北京他都来过一百多次了,唯独没去过西藏,他希望去。希望去我们就安排,你想看什么就看吧,结果他看完了回来说,这是他生平最伟大的一次旅行。他觉得他眼睛看见的,不是西方媒体里描述的那个样子。

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不只是两面。所以,对外宣传中国,对外介绍中国,我们老说人家不理解我们,对我们有偏见。当然有他们的问题,没来过中国,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有冷战思维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问题,一个是我们没有说,也没有做,有些事可能我们觉得这有什么呢,不用说,恰恰那就是他们关心的事情。有的时候是我们说了,没说好,说的不是他想要听的。

南方周末:奈斯比特印象中的西藏是什么样的?“伟大的旅行”指的是什么?

吴伟:奈斯比特这次到西藏,除了自己到社区基层采访外,也与很多地方官员会见,几次座谈会上,很多官员都在那儿讲结论,什么多少年我们翻天覆地,我们现在生活好,我们宗教信仰自由,然后就一堆GDP。奈斯比特和妻子就有点着急,我也有点着急。我跟这些官员说,他们都是天天看《中国日报》的人,你不用给他讲这些,他都能看得见,都能查得着,要讲一点故事,或者回答他们的问题。

于是奈斯比特就问,去年“3·14”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中国?去年“3·14”是从哲蚌寺开始的,刚好一位活佛就是哲蚌寺的,于是他就讲,这么多年因为党的宗教政策好,宗教热不断升温,信教的人就越来越多。拉萨是高僧大德聚集的地方,生活条件也好,吃穿用度都不用花钱,之外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外地的人愿意到拉萨来学经。他在寺院学习三四年,学完了之后他就不要走,就想入寺,那么多人想入寺,寺院就承受不了啊,寺院就考试择优录用,一些考试没通过的人,就开始闹事。去年“3·14”,凡是正式注册的喇嘛,凡是有正当工作的工人、农民,没有上街的。上街的全都是那些闲散人员,农民不好好种地,喇嘛不好好念经,都是这样的人。

奈斯比特听懂了,他说,达赖喇嘛说过去他在的时候西藏是天堂,现在是地狱,有这样的地狱吗?奈斯比特说,为什么达赖的威信在西方这么高,西方人都说他好?为什么班禅没有人说他好?因为达赖老在西方说,西方人老能看见他,他看上去慈眉善目的,懂得西方人的说话方式,真的是很会说。我们不会说,甚至是不说,说得不好,所以,这样的状况必须要改变。

这次到西藏以后,我就更加觉得,西藏的故事很多,没有讲好。我们过去出的书,数字多,故事少。假倒不假,但它是结论式的。外国人说话肯定不这么说,一定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咱们的这种叙述方式,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推广中国的价值观极其困难

南方周末:我们的图书对外推广怎么走?是我们提供无偿的版权还是给出版补助?

吴伟:在2004年之前,我们作过若干尝试。比如,我们跟外国出版商承诺,你们看好了哪本书,我们负责给你买版权,或者我们买了版权之后送给你,都不成功。他们觉得你们买了版权,你们不是要强加于我吗?你们送我们版权算怎么回事啊,他觉得你有强行推广的意思。

后来到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法国图书沙龙咱们是主宾国,新闻办原来的老部长和作协老书记向我们建议,资助国外出版社,让他们翻译咱们的书。开始我们提供了一个三百本的书目,他们选了其中几十本,有些是书目上的,有些不是书目上的,我们后来一并资助了七十种,真的是大获成功。当时,希拉克到了中国展台,原来预计在那儿待七分钟,结果在那儿看了四十几分钟。不光是总统喜欢,老百姓也喜欢,四五天的时间,三分之一的书就卖完了。2005年,我再去法国的时候,书全卖完了。我们觉得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我们给国外出版商一点翻译费,钱不多,但效果很好。南方周末:目前我国图书引进和输出是什么比例?

吴伟:纵向看,有进步;横向看,比例还是失衡,每年引进一万本左右,才输出两千多本。

现在很多世界上畅销的好书,中国基本上都能同步出版。奥巴马当了美国总统,美国出了22本书,我们不仅全都引进了,自己又编写了二十多本。我去书店一看,满书架子都是“奥巴马”,中国人实在是太热情了,别的国家不会有我们这样的热情。中国的出版人要好好想一想这个事,反思一下这个现象。

南方周末:现在国内一些出版社也开始直接出英文版了,还干脆在国外设立分支出版机构。

吴伟:是的,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想说说中国出版社直接出版英文版的好处,对版权贸易有很大推动。比如,我推荐了两套书给剑桥大学出版社,一套是《中华文明史》,一套是大众化的中国文化丛书。因为他们以前出过《剑桥中国史》、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他们的CEO潘仕勋也很愿意出版中国图书。潘仕勋把两套书都带回剑桥,回去不久告诉我,中国文化丛书的三十本书通过了他们学术委员会的审查。这和我的预想完全相反,我以为他们会看中《中华文明史》的。

后来反复和他沟通,才知道原因。中国文化丛书是已制成的英文版,虽然我们的英文离他们还有点距离,但它图文并茂,又是说中国文化的事,学术委员会的任何一个人拿起这本书都能看懂。《中华文明史》四卷本,有200多万字,鸿篇巨制,而且全是中文,潘仕勋拿回去先要请汉学家看,拿出意见,再请学术委员会讨论,过程比较复杂。

汉学家看过之后,认为一、三、四卷都还不错,第二卷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史观,他们西方人好像不能接受。但我坚持,什么都好商量,唯有这马克思主义史观是不能改的。我们谈了很多次,最后达成一致,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同时,也介绍一些其他的史观,这样符合平衡的原则。我和作者袁行霈教授商量,他也觉得能接受。负责这个项目的剑桥大学的博士也特别兴奋,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南方周末:推广中国价值观的书是不是很困难?

吴伟:刚才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马克思主义史观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持,应该是我们的价值观,但是国外不能接受你只说这一个史观。这还是与我们非常友好的出版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

我们出版的小说,这几年比前些年数量要多,但效果都不是太好。比如说《狼图腾》,在中国这么畅销,英国企鹅的老板亲自拍板决定高价买的版权,十万美元预付款,这是中国第一本卖出这么高价的图书,结果虽然比其他中国图书卖得好,但比起在中国的畅销,距离大了点。原因就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像哈珀·科林斯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签约,五年出版50本书,结果才出了两三本小说,卖得不好,他就不愿再继续出版。他跟我们不一样,他没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义务。他也许看着你的面子给你出几本,长此以往就不行。所以,中国小说到底怎么样能够传播,这是一个问题。

比如陕西作协开会,希望我去讲讲,如何让“陕军”走向国际。陕西的文学创作还是很厉害的,我跟国外的出版社谈,他们也愿意出版。像贾平凹这样的作家的作品,却没有人翻译,贾平凹作品里有很多陕西方言,我们说普通话的人都不大懂,外国人就更加不懂了。再比如阎连科的《受活》,2004年版权就卖出去了,到现在也没有翻译出来。为什么啊,人家不会翻,不懂你的方言。

现在,《于丹〈论语〉心得》也是卖了很高价格的版权,但是我也很难预测市场会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难题,我们输出版权,不光是语言的对接,还有文化背景的对接,这就是我们的困难。

南方周末:电影是靠历史打国际市场,图书里的历史小说有国际市场吗?

吴伟:卖得不好。你坐在家里面想外国,你就想不明白,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怎么,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像《明朝那些事儿》,如果外国出版商愿意出,我们也愿意,但这不是我们一相情愿的事。

2000年我们新闻办在美国搞活动:“中华文化美国行”。记者随机在街边调查,问美国人对中国什么东西了解,对中国什么东西印象深,结果是一熊猫、二长城、三春卷。长城、熊猫吧,这毕竟是中国独有的东西,春卷是怎么回事啊,不就是街头小摊的食物嘛。这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东西。

南方周末:在跟西方出版人的接触中,他们想买的书和我们想卖的书,这中间的差异大吗?

吴伟:差异应该说是在逐渐缩小。最开始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上,包括那些古典的小说,因为出版那些图书没风险,不用费劲。

现在外国人很关心你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关心的是威胁到它了,怎么遏制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他们和原来的中国差不多,你经过了这么三十年能发展成这样,他就特别想知道你是怎么发展的。去年我去越南,越南人就对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有兴趣,希望能从里面学到点什么。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书太少,写得好的更加少。

同类推荐
  •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由蔡国黄编著。苏轼(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他对各种文艺形式都有深透的理解和领悟,在他的诗文和尺牍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东坡谈艺录》择其要者摘录300余条,分为文论、诗词论、绘画论、书法论、音乐论、作家论、杂论等七类,并汇集诸多学者解读的心得,写成简要明白的注释,便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爱好者阅读鉴赏。苏东坡论艺见解之高,在于他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依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够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既是两浙文化精神在20世纪激变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所孕育的文学成果,又与世界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对王国维、夏丏尊、王任叔、冯雪峰、梁实秋以及王元骧这六位在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理论成就的杰出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本书从中外比较诗学、比较美学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揭示了他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在两浙文化精神的制约下,接受世界文学的影响,来推动浙江地域文学批评的发展的。
  •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酒像红脸绿林好汉,浅斟低饮时,逢人便称“哥俩好”。狂饮滥喝后,口里叫着“五魁首”,伸出的巴掌又捏成老拳,说不定,酒醉之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茶像青衣白面书生,越是好茶,越是淡雅,如同你的良师益友好医生,能为你消除心火,缓冲紧张。感情再浓烈,味道再苦涩,仍旧是透明的茶色,回味还是香甜的。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典散文中的万物生灵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典散文中的万物生灵

    银杏、白杨礼赞、秃的梧桐、两株树、爱竹、梧桐树、杨柳、那树、说树、仙人掌、榕树的美髯……郭沫若、矛盾、周作人、丰子恺、汪曾祺、巴金、瓦·沙拉莫夫、约翰·缪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大师为你呈现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生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收录了萤、爱竹、天鹅、巨人树、冬之兽等精彩散文篇章。
  • 世纪的约会

    世纪的约会

    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感悟方式与生存审视态度。可以说,耿朝晖正是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出自身主体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心灵回答。读罢《世纪的约会》,掩卷沉思,感触颇深。凭心而论,近年来,受社会商业化无情冲击,缪斯堡垒坍塌,新诗队伍萎缩,像耿朝晖如此钟情于新诗的探索者越来越少。
热门推荐
  • 校花的全能护卫

    校花的全能护卫

    一块能够窥探别人内心想法的神秘吊坠,一个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古武少年,从此,校花,警花,美女老师纷纷围绕在叶川的身边。什么?我和校花有个婚约?老头子,你终于办了件好事!且看从山上下来的古武少年叶川,在美女如云的都市中会发生怎么样好看的故事吧。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相师笔记

    相师笔记

    清朝末年,一位天才相师横空出世,成为阴阳界中不朽的传奇,人们尊敬地称他为——云虚先生。弥留之际,云虚先生传下一部相师笔记,却不知所踪。几十年后,当云虚先生的后人从尘封的地下室中再次找到相师笔记时,命运的轮回,再次开始流转……(我的新书《最后一个相墓师》已经发布,希望大家支持~)
  • Tfboys之浅恋

    Tfboys之浅恋

    她有着属于她的骄傲为了他而跌下神坛,一次次把自己逼到绝路,为了他委曲求全,逆袭后强势回归却最终还是躲不过命运的安排。他对她有着无尽的依恋,因为一个谎言而亲手推开了她,最后一个人守着她留下的回忆孤独终老。
  • 迷糊小娘子

    迷糊小娘子

    柳丁丁穿了。婚后第二天,被婆婆公公强行带走,说是相公还小十四岁,是挺小的,知道小还逼他娶她?丫丫的!四年以后,江的那一头,东方家的闺女要招亲了!“招招亲?娘啊,我是你儿子的媳妇啊,不是你闺女啊”柳丁丁一个头两个大,她的婆婆是不是太无厘头了一点?“反正你还没和奕儿同房,他也不记得你了,嫁吧嫁吧,娘给你选一个帅帅的有钱的相公,气死那混账小子!”秦素素得意的笑,死混小子,叫你四年都不想我们...
  • 帝天纪

    帝天纪

    太古之时,天玄大陆人、妖、巫三族并立。一部仙界仙经的出世,让三族陷入了举族混战。上古之时,巫族最先消亡。经过上古、远古地争霸,人族逐渐占据上风,将妖族赶出了天玄大陆,妖族退而占据了广袤的外海。人族欲乘胜追击,但无奈外海实在广袤无边,人族只好占据了外海中离天玄大陆不远的一些大型岛屿,作为外海基地,一来监视外海妖族,二来攫取外海资源。妖族经过中古、近古的蛰伏,修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元气,时刻准备反攻人族,重临天玄大陆。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候,一位人族少年,身怀神秘玉牌,并无意中得到了上古之时就已失踪的巫族至高典籍——圣天策,从而开始了他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传奇之旅。
  • 无上龙帝

    无上龙帝

    地球一位古学研究博士,因一颗龙珠穿越重生异世,从此走上了一条修炼之路。人族与妖族共存,对立,竞争。斗人,斗妖,斗魔,逆行伐天,成为十绝武帝之一。上古龙族为何消失?一颗龙珠究竟埋葬了怎样的秘密?
  • 至尊殇

    至尊殇

    他是小山村中的一平凡少年,是最最奇葩的五行之体,同时也是天眷大陆的铮铮男儿。这是一部男儿的奋斗史。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起,与君痛饮三百杯又如何。且看我斩妖除魔,傲骨擎天。
  • 捉鬼天师

    捉鬼天师

    自幼不详少年,从葬坟场走出,杀厉鬼,抓鬼魅,诛妖邪。世间的爱恨情仇,让他觉得,鬼有时候比人更加有情。他开天目竖眼,再开阴阳二眼,企图破解这千年间,从未解除的迷局。可那古人皮与魂灯,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不可思议而诡秘的一切……
  • 短篇惊悚故事集:疑神疑鬼

    短篇惊悚故事集:疑神疑鬼

    本文由二十二个恐怖短故事集合而成。作者从小便喜欢听鬼故事,接触恐怖事件,感受恐怖经历,所以,作者将这些故事收集起来,加以自己的主观编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最纯净的恐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