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代周报》记者谢培
时间:2009年8月
奈斯比特的新作《中国大趋势》,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吴伟再次进入公众的关注视野。在“推广计划”的帮助下,奈斯比特能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当下中国。
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内地版权对外输出的状况虽有好转却依旧艰难,这让自2006年开始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备受关注。吴伟在百忙当中,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电话专访。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出加强版
时代周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加强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作了不少贡献。请问目前中国图书在国外主流阅读群中的阅读状况如何?
吴伟:我想先说说我们中国图书的四个国际化层面,首先是实物出口,其次是版权贸易,第三是合作出版,最后是直接出版。关于目前中国图书在国外主流阅读群中的阅读状况,我们从“推广计划”的资助、申请状况和国外购买中国图书的版权状况来回答,可能会更实际一点儿。2004年10月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法国图书沙龙,我们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70种中国图书。由此得到启示,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是个好办法。可以推广。2006年正式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最初申请资助的图书有70%如愿以偿。当时一方面大家还不太知道这件事,另一方面能够输出版权的情况不如预期好。近年来申请成功的比例在逐年降低,现在大概是有40%~50%的资助比例。买版权的情况也从过去的风水、气功、菜谱等转向文化、国情、文学、科技这些方面,我们现在的重点资助也放在后面这四块内容。
时代周报:提交申请的数目是不是逐年增加?
吴伟:是的。刚和你说了这个比例,原来的比例大,现在的比例逐年变小,就是因为申请的人多。另外也是因为我们想提高整体的水平,并且资金有限。2008年批准的项目大概300种左右,协议金额1,300多万元。
时代周报:这1,300万主要资助哪些方面?有报道说涵盖了写作、编辑、翻译、出版的各个方面。
吴伟:2008年前只资助翻译费,今年(2009)开始启动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作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加强版,才加大了资助力度,不仅可以资助翻译费用,还可以资助出版和推广费用。翻译出版工程采用“推广计划”的原机制、原运作方式,因为外国人搞不清楚这个计划、那个工程的,我们对外就一律使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LOGO也是一样的。
翻译仍然是版权输出的瓶颈
时代周报:在这些受到资助的环节中,哪些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呢?
吴伟:翻译和推广都存在问题,这两个环节都是比较薄弱的。我在若干场合讲过,翻译是个瓶颈,如果找不到好翻译,你就没有办法正确传达中文的意思。特别是我们有些地域作家,用方言来写的东西,一般说普通话的人都看不大明白,再变成外文,在意思的表达和理解上就是一大衰减。典型例子就是阎连科的《受活》,2004年把版权卖出去,到现在还没有翻译出来。再比如说像贾平凹这样的作家,一定要找到那些翻译过他作品的并且被大家认可的翻译家,才能把他的小说里的这些东西说明白。
时代周报:除了翻译以外,对于目前版权输出来讲,宣传推广是不是做得比较弱的?
吴伟:弱,很弱。他们基本上没有做什么推广,就是卖出去就完事了。特别是金融危机开始后,国外出版商买中国的版权就更加谨慎了,因为市场不好的话,就更要顾及经济效益的问题。外商与我们不一样,我们有这个宣传推广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没有,他们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他可能一时半会儿碍着要给你面子买版权回去了,但如果老是赔钱他当然也就不干了。
时代周报:在加强国际化版权合作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更有效的措施呢?
吴伟:实际上,从今年开始花了很大工夫做的是请国外作者写中国。也不是“请”,就是我们知道他在写中国的主题时,会给他提供方便的条件。比如奈斯比特写《中国大趋势》,我们知道了就尽快和他接触,提供方便的条件,比如说他想采访谁,或者是他想到哪里看看,要什么资料,等等。我们欢迎外国人来写中国,这样就解决了思维方式的问题,解决了话语体系的问题,解决了翻译的问题,以及宣传推广的问题。像他这种国际知名的作者,就能进入国外的主流阅读市场,并且影响特别大。
时代周报: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我们主要提供的是便利,不是经费?
吴伟:对。这样市场运作就比较好。像《狼图腾》,企鹅出版社高价买进,创了我们版权贸易上的一个先河,但是销售情况却不像在中国那样畅销。包括后来的《于丹〈论语〉心得》,在国内是畅销书,但是输出到国外以后,也不一定就有好的销售情况。这就是文化差异。
国内出版业的过度热情
时代周报:包括这次的法兰克福书展,其他国家可能有很多很成功、很成熟的职业版权经纪人,我们在这部分是不是比较欠缺?
吴伟: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引进这个制度。你看现在影视明星、歌星,他们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就是谈什么、和谁签约都不是自己出面。国外早就有这种制度了,你有一个好的代理人,那么你的作品就能在一家大出版社出版,就能得到好的宣传和推广,作者本人就能全心全意地进行创作。
时代周报:当面对国外需求的时候,内地出版社蜂拥而至,价格越压越低;当国外有好版权可以引入,大家又是蜂拥而上导致价格越来越高。这是否缺乏一个行业内部的协调呢?
吴伟:国内的出版社对引进版权热情过度。比如说关于奥巴马的书,美国不过出了22本。今年我去一家书店,架子上全是讲奥巴马的书。我问了一下数据中心,登记的条码显示有44本,22本是原版引进的,美国出的全引进了,还不够,我们自己又出了22本。不是说我对奥巴马有什么意见,我是觉得我们的出版社太热情了。所以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上写,西方是说教型社会,而中国是学习型社会。中国是太谦虚,太爱学习了,什么好的东西,不管大小,全都拿进来。这种极度谦虚也是不行的,对国外的版权引进太过热情,就会导致价格上差异很大。
版权输出是温柔的文化传播
时代周报: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您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期望?
吴伟:我觉得这个书展不过是个平台,图书也不过是个载体,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平台和载体来全面展示我们中国,特别是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发展道路,图书在方方面面都能反映。当然,对我们书业来说,法兰克福书展相当于奥林匹克,能够参与进去,并且能作为主宾国,就要拿出我们最好的风貌,首先是向全世界展示图书,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
时代周报:其实版权输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用一种比较温柔、舒服的方法让外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
吴伟:如莎士比亚讲的,用对方的语言来传播你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语言来了解我们中国文化。实际上,版权贸易的内涵就在这儿。毕竟看得懂汉字的外国人还很少,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有300多所,再过个十年八年,到时候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懂汉字,我们也就不必那么花工夫地去翻译了。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书业的全体同人要一起上下求索,共同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作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