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一阵阵浓郁的中国风吹拂着这片既古老、苍凉又现代、繁荣的土地。为期19天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活动在这里成功举办。
我们常说,外国人不了解我们,细想想,我们又了解多少外国?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除欧美之外,我们对很多国家也了解甚少。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东岸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是战火、硝烟,当然还有经济发达。但当我从法兰克福乘四个小时飞机抵临特拉维夫机场时,看到浩瀚的大沙漠里蓝宝石一样生动的湖泊,很快就被这里的安静、祥和所感动。
如果不是路边偶见的一卷卷铁丝网、一堆堆石块(听翻译说,那些东西是为了一旦发生战争做路障用的),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或可能要发生什么。
耶路撒冷是一座被毁坏了27次的城市,两千年前,人们还没有炸弹可使用,也没有破坏力强的工具,仇恨使得人们用石头砸石头,城堡被毁之后还用犁犁了一遍,就是这样,27次的毁坏,第28次又获得重生。不由得感慨这是一个多么顽强的民族!哭墙前,很多人抱着《圣经》,还有抱着小孩、举着《圣经》的妇女,一边哭一边念,然后写张纸条放在墙缝里,希望上帝能听见他们对和平的祈求吧。
以色列是一个只有600多万人口,面积仅为2.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却是一个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我们住的地方在海边,宁静,与中国海滨城市没有太大区别,晚上有人喝啤酒、聊天。“感知中国”活动让这里热闹起来。
“感知中国”的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影视放映、图片展览、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将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珍视传统、文明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以色列民众面前。这个活动在以色列受到空前的欢迎。
为什么受欢迎?我们从开幕式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大幕一拉开,“千手观音”亮相,全场震撼,就连我这个看过几次演出的人仍然再次被感染。接下来的男女声独唱,演员不仅演唱中国歌曲,还演唱以色列歌曲,当台上盲人歌手在唱《祈祷的心》、《你和我都可以改变世界》时,台下观众立即呼应起来,那气氛真让人感动。86岁高龄的佩雷斯总统,原定只看半场演出,但一坐下就看完了全场。之后还参观了展览并与演职人员交谈,一直待到深夜。
我请翻译张小燕——一个在以色列生活了20年,嫁给以色列人的中国人讲讲以色列人的特征,她说,顽强、向上,不屈不挠。我们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残疾人所表现出的精神恰恰与以色列民族精神相契合,焉有不成功的道理?有意思的是,小燕的婆家兄弟二人,立场不同,丈夫为以色列服务,小叔子却为巴勒斯坦服务。
历时12天的图片展《走近中国》也在当地受到欢迎。
雅法博物馆馆长娜玛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走近中国》图片展是雅法博物馆的荣幸。以色列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以色列人民愿与中国人民共同进步,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娜玛介绍说,展览期间,雅法博物馆每天都接到许多电话和邮件,询问展览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购票方法。
我也在想,中以两国人民虽然地域远隔,种族不同,但我们的情感深处有一种相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都走过了“悲情历史”。正像王晨同志在特拉维夫大学演讲中所说:历史上,中国人民曾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60年前的中国人没有人权可言,过着十分贫穷艰难的生活。两国人民不仅情感相似,而且很多理念也颇为相似,比如对教育、对家庭,以及节俭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获得新生已经60年,改革开放也有30年,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着和平的氛围和建设的成果,以及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但在以色列,人们享受和平的同时绝不会忘记时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人们三四分钟之内就可以进入战争状态,这里的建筑物外观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溜房子是可以防辐射、防火、防弹的,其他房子都塌了,这一排还站着。这种危机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无处不在,哪怕只有一小块土地,他们立刻就种上点什么,绝无任何浪费。由于资源缺乏,他们研制出了诸如滴灌、无土栽培等先进的农业技术,令世界瞩目。从以色列回来我去了新疆,那里的滴灌技术就是从以色列引进的。水,对于以色列,对于我们的新疆都太重要了!
以色列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解一个国家是相对的,不了解可能是常态。因此,我们外宣工作的对象首先是精英,是那些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智库、院团,其次是媒体。对于商界,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从来就没断过。而普通百姓则是通过电影、书刊等媒介以及中国产品来了解中国的。
在以色列,我们拜会了几家出版社,在最大的一家商业出版社,看到他们拿给我他们翻译出版的希伯来文的关于中国的书,有张戎的《毛泽东》、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真让我百味杂陈。这些书不仅不是主流,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情况,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感情。我表示,这些书不能代表中国,也不真实,我们愿意推荐权威的、能代表中国的图书给他们。出版社的社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Bialik出版社
该社成立于1935年,是一家非盈利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科学、哲学、古代犹太历史和学术研究著作,也出版各国经典著作,包括中国的《论语》、《道德经》,今年还刚刚出版《孔子》、《孟子》、《大学》和《中庸》。
出版社有自己的董事会管理经营事宜,也有独立的科学学术管理委员会决定出版内容。学术委员会主要由社会科学和人文、《圣经》、犹太研究委员会三部分组成。因为是非盈利性出版社,所以主要接受以色列政府和研究机构的资助,许多公开发行销售的图书属于公益出版。虽然每年仅出版15~20种新书,但是质量优良,制作精美。建社以来,一共出版了1200种图书。
在一家最大的公益性出版社,我们看到他们翻译出版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是希伯来文与汉文的对照版,打开一翻,里面的汉文错误蛮多。看来,涉及翻译的错误,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外国也有问题。
在与以色列出版同人讨论“走出去”这个话题时,我说:看来,我们在版权输出的工作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可能你们的问题比我们还大,因为懂中文的人一定比懂希伯来文的人要多。如果中国与以色列直接进行版权贸易,要找出既懂中文又懂希伯来文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找一个中介,用英文。我们双方可以将作品先翻成英文,再译为中文和希伯来文,这样可能会好些。大家很赞成我的“权宜之计”。
在以色列出版社和书店,我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圣经文化”在这个国家深入骨髓。有家出版社是专门出版地图的,也把《圣经》作为主要选题,比如他们出的圣经地图,衍生出“圣经旅游路线”,极其精美。为何会是这样?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根啊。读《圣经》就会信耶稣,信了耶稣就认了犹太教,而认了犹Kinneret Zmora-Bitan Dvir出版集团是以色列拥有领先地位的一家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分别由Kinneret、Zmora-Bitan和Dvir三家出版社联合组成。它们每家出版社都代表着丰富的文学遗产,其历史要比以色列建国时间更早。
Dvir出版社是最初成立的一家,它是以色列国家最负盛名的出版社,1919年在乌克兰创建。后来,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公司随后转迁到了柏林,并在1924年最终转迁到了以色列。
Zmora-Bitan出版社(ZBM)于1973年创建。1986年,ZBM收购了Dvir出版社,以及它的隶属机构Karni与Megiddo出版社。ZBM出版社的出版刊物包括世界经典文学、希伯来语文学、现代小说作品与散文作品、儿童书籍、政治刊物、传记以及心理学刊物。
Kinneret出版社于1978年创建,随后很快成为以色列最新颖与最具有活力的一家出版社,出版过最著名的一系列儿童书籍、流行小说,并且也出版过大量礼品图书。
太教还能不认犹太这个民族吗?翻译很认同我的想法。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我们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要向外国介绍的应该是什么?
以色列有些商业出版社也曾到中国做版权贸易,但由于翻译原因,直接贸易并不多。各个出版社对我们的到访非常重视,无论到哪家出版社,都是社长大老远地到路口来迎接,这也反映了他们与中国交流的愿望。我带去了一本《犹太人在中国》,这本画册是我们在2001年出版的,是“感动了一个民族”的画册,出版后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已多次重印,并被译成德文和法文。以色列出版界人士一看就非常感兴趣,当场翻阅时,大家就指指点点地说:这个我认识,那个人我知道。现在,这本画册极有可能被以色列出版商选中,在以色列出版。
还有人问我,此次活动中在以色列的三大城市放映的中国电影为何是《公园》《谁说我不在乎?》《墨攻》《我们俩》《天下无贼》等。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以色列方面挑选的,一方面,这显示了中国开放的态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到以色列人的口味。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中国影片在以色列每场都获得了极高的上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