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节刚过,哈珀·科林斯出版集团的中国总经理周爱兰女士告诉我,美国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夫妇将来京,希望我能见见。这也是我2008年初访美在纽约与时任哈珀·科林斯总裁的简·弗里德曼女士会见时讲的一个想法,我们希望能有像写《大趋势》、《第三次浪潮》、《软实力》这样的作者来写中国。我尤其说到奈斯比特有一本新书《定见》(英文名Mind Set)在中国出版不久,反响不错。而且听说他正在准备写《中国大趋势》,不知哈珀·科林斯是否了解这个情况,是否考虑出版此书。简随即拿出一本英文版的《定见》,说,这就是我们出版的,奈斯比特应该是我们联系的作者,有机会你应该见见。果然,就有了这次见面。
对奈斯比特先生,我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初,有两本书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席卷了中国。一本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本就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当时,中国的领导人甚至将这两本书作为司局级干部的必读书。中国的学子们,特别是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对其趋之若鹜。因此,托夫勒和奈斯比特就有了许多中国“粉丝”,当时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大趋势》全球销量超过1400万册。我想,这绝对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我逐字逐句读完了这本书,尽管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知道这两本书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追捧,是因为它们将成为整个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标志性著作。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启蒙作用。其后,奈斯比特又有《2000年大趋势》、《女性大趋势》以及《亚洲大趋势》相继问世。我就有些着急,他什么时候会写一本《中国大趋势》呢?
终于听到奈斯比特写《中国大趋势》的消息,我当然要见见这位闻名已久的预言大师。
我们被安排在东方新天地翡翠宫见面。约翰·奈斯比特及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如约前来。老人虽已八十高龄,却丝毫没有老态,除精神矍铄外,那充分展示个性的大胡子风采依旧,只是比想象中的略为清瘦了些。
给我的名片是“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院长”,我们的谈话从《大趋势》谈到《中国大趋势》。奈斯比特说,若干年前,江泽民先生曾约见过他,他对江说过,台湾地方很小,故事不多,但讲得很好。中国大陆地方很大,故事很多,却没有讲好。江说,为什么你不讲讲呢?是的,我也听过这个故事,也有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讲讲呢?他说,很遗憾,我错过了一个机会,但是,我当时确实没有准备好。现在,我准备好了。《中国大趋势》经过三年的考察和研究,终于要脱稿了。
奈斯比特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第一次访问中国是1967年,经过40多年观察和研究,他对中国充满了信心。20年前,他说中国是黎明之国,进入21世纪,黎明正在转为白昼,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他对西方与中国的发展情况这样总结:西方国家正在保持着现状,而中国正在实现着新的目标;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思想禁锢,而中国正在解放思想;西方国家不断增加间接管制,而中国正在减少经济管制和监管;西方想要告诉别人他们是问题的解决者,而中国是更多机会的寻求者;问题的解决者侧重于过去,机会的寻求者则着眼于未来。西方国家正在走下坡路,中国正在走上坡路,而西方对这种状况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对中国时而恐惧,时而妒忌,时而排斥,所以,他们经常心态复杂地攻击中国。
我和奈斯比特夫妇边吃边聊,很是投机,既没有年龄的距离,也没有文化的隔膜。老先生的目光中透露着睿智、深刻,也有渴望,还有童稚。他对中国的友好及对中国前景的乐观,基于他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
当我问到《中国大趋势》的写法时,老先生拿出一沓A4纸,说,这是最新的写作提纲和要目,然后一一讲给我听。全书共有八个部分,被奈斯比特称为“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即:
1.解放思想;
2.解放生产力;
3.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建立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4.摸着石头过河;
5.中国将从经济强国变成世界文化的大玩家;
6.中国融入世界;
7.自由和公平兼顾的社会体系;
8.中国从奥运会的金牌赢家,变为诺贝尔奖的赢家。
当听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这一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及管理模式时,我忽然想起一个案例——2003年的孙志刚案。孙因未带身份证而被扣留,在看守所期间被殴打致死,引起公众不满,舆论哗然,特别是网民穷追不舍,导致三个月后,国务院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我简略地告知这个导致制度改变的故事,他及夫人认为这个案例很重要。听着他对中国趋势的描述,不由得你不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想当初他在《大趋势》中预言的十个大趋势,大部分已成为现实,其中“网络社会”和“全球化”两大趋势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
凭着他未来学家、全球管理大师的身份,凭着他曾准确预言了世界的大趋势,凭着他的科学态度及对中国的深度研究,我非常相信他的预言。《中国大趋势》这样结尾——今天,中国拿到了最多的奥运会金牌;明天,也许将变成诺贝尔奖的大赢家。
我们期待着。我想,奈斯比特先生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