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如同古代封建国家,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一种成金字塔结构的等级制度,同时使用暴力统治和精神压迫的等级制度,用三纲五常做手段,那就是即君为臣纲,母为女纲,妻为夫纲。而“五常”是指五种永恒不变的道德准则,即“仁、义、礼、智、信”。
如《红楼梦》中的元春省亲,当元春回娘家时,不是女儿拜见父亲,而是父亲跪在女儿跟前聆听训诫,就因为元春的身份是皇妃,而其父贾政的身份是大臣。贾政对女儿卑躬屈膝,大礼参拜,其实是在向皇帝表示臣子的忠诚。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已超出了血缘关系,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所以夏思寒一开口,扮做侍卫的徐芷云不得不退下,悻悻地出了门,夏思寒身上有奏折一事,事前也没有向她透露半点口风,心中约有些被人耍了的感觉,本想赌气一走了之,但最终放心不下,还是黑着脸留在门口当门神。
楼下大厅客人传来的吆喝声和猜拳行令声,但屋内两人的谈话声,还是清晰地传到她的耳边。
“高大人,请别见怪,下官管教无方……”这是夏思寒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其实早在洛阳,就没少听圣上说过,高强总不像那些奏折所说的那种人,她为人很廉洁,治河也有妙着,一定会成为水患的克星。”
闻听此言,高强也顺势下台阶,然后满面感激与歉疚的神情,语气激动:“圣上如此看中我,真让我感到悔对圣恩啊。每次洪水都会淹掉,或冲毁万亩良田,可那些田地的主人呢?要么死了,要么流离他乡,在修河时,他们不出力也不出钱,难道朝庭花钱,从水灾中艰难整出的土地不该归朝庭所有吗?难道让他们出钱赎回国家整出的土地,变废田为耕田,不是理所当然吗?
几千民工要饭吃,要材料,而我手上的钱又少得可怜,工期未过一半时已是两手攥肉了,只得把整出的淤地一部分卖了出去,至于其它的都是别人经手的,至于是不是送给别人,我也不知道,也有听说,有些土地是白送给一些大户人家了,但我又能说些什么呢?只求无愧于心、不占、不捞、不贪,也就对得起天地良心了……”
后面的话徐芷云没有再听下去了,她也不想再听下去了,或许这就是她对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
造成徐芷云不适应主要原由,就是她是站在了统治者的对立面,以劳动人民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在她眼中这些封建官员不耕田纺棉,只想着怎么搜刮民财,可以说,就是一群社会的蛀虫;而那些老百姓,每年辛苦所得仅够温饱,或者遭了灾年,温饱都不够,还要借贷或卖儿卖女的。
皇亲士族们所在的地主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本,私利便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而老百姓则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世代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每日劳作,但求温饱。
读书考试做官成为老百姓们,唯一的摆脱这种劳役的途径,于是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奇异现象。
或许是自己要求太高了吧,许芷云苦笑,号称民主自由的现代,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一样有着它的特权阶级,也有抓不完的贪官污吏。
徐芷云前生只是个普通的小护士,从没涉及官场,但也知道官场之黑暗,也明了朝庭的救灾拔款,不可能全花在灾民身上,前生网络咨询的发达和覆盖面,让那些官场丑恶暴露在人民雪亮的眼睛中那些贪官们雁还有过拔毛的嗜好,套在大唐官场也适用。
以十万两救灾银来算,从国库拔款出来,到河道总督手里时,就只剩一半,地方政府又再从剩余的一半里折走四成,如此七折八扣的弄下来,最后能到灾民手上,无非也就是万儿八千两罢了。
老百姓有着便于统治的相对稳定性和极强灾难承受力(品行温良),所以在受灾的时候,有个万儿八千两的救济,他们也能满足,毕竟他们需要的不是大鱼大肉,也不是馍馍夹肉,这些人需要的就是一口粥,甚至一口热水,能活命就行了。
然而仅仅就是这样卑微请求,但那些最基层的工头、衙役还要从中剥削,由此后得到的最后结果往往造成受灾后十灾九荒的格局,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严重的则会揭杆起义。
夏思寒和高强两人达成“不姑息贪官恶吏,有多少就杀多少!要为天下立法,还要为子孙后代立法!”的一至看法。
第二天,两人扣手使出雷厉风行的手段,把所有的河道官员召集来,并秘密调集了小队军队。如有不到者,立即签发缉捕书,然后把这些顽固份子,全部军管,使其不能串供和擅离。
接着开始查帐,首先封查了万荣县账簿,万荣县所有户曹官吏统统停职待查。万荣县令胡慧与底下官员串通一气,捐收的不是粮食,而是将粮食折合成银两,然后中饱私囊,将这些银两占为私有,在罪证面前,万荣县令胡慧对亏空府库、勒派百姓、侵吞肥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而管家高福被高强当场棍杖打死
此次河工案中,被处于死刑有十五个官员,下马的官员更是不少,两人不留情面的抓一批杀一批,很快镇住了众河工官员,而高强在财料充足的情况下,也完成了以往拖拉的工程。
而徐芷云认为治河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财物管理,由于有太多的河工官员借职贪污和浪费治河经费,出现大量的豆腐渣工程,使得需要年年赈灾,所以首先要治理河工财务制度,才谈得上治理河工。
在徐芷云的建议下,夏思寒和高强共同上张奏析,提出稽查河工工料计算不清的积弊的办法和一套比较严格的财务纪律和报销制度。朝庭很快恩准,很快小范围地制止了河工中贪污和浪费现象,减清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高强成了治河名臣受到皇帝佳奖,夏思寒也载誉而归。
徐芷云在回的路上,很长时间没有和夏思寒同车,她独骑在马上随车而行,脑中响起夏思寒的话:“至少高强个人不贪,只是好名罢了如换成别人说不定会更差,再说河道对唐国很重要,高强是唐皇唯一能放心下的人。”
徐芷云后来从美人王妃那儿了解,唐国皇帝司徒晟睿私下说,即使高强犯了一些错误,总还是比以往的贪官要好了许多,如今河道得治,便是有功无罪,更何况目前朝中无足以掌事的大将,而夏思寒本人则是年轻威信不够,所以她高强在朝廷中声势略张,形成一定的势力也很正常嘛。
正所谓一人之言顶万言,有天子的袒护,谁还敢多罗嗦?
英雄从古到今都是用来牺牲的,尤其在这个封建时代,反腐英雄得为检举贪腐付出更大的代价。
徐芷云认清自个儿成不了英雄,心中沉重感立即随着嘴角裂出的笑容而去,她拍马追上了马车,然后钻了进去,很快马车中又传出让人心情愉快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