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100000013

第13章 《通鉴纲目》和《资治通鉴》的比较(1)

(第一节)《通鉴纲目》编纂的基本情况

一、《通鉴纲目》的成书

《资治通鉴纲目》虽然被视为朱熹义理史学的代表作品,但对其是否为朱熹亲作,历代学者颇有争议。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此书的“凡例”和部分“纲”为朱熹亲笔,分注“和其余部分是他的弟子赵师渊所写,证据就是朱熹给赵师渊的”八书。“当代学者汤勤福曾对此观点予以了反驳,认为《纲目》确为朱熹所作,所谓的”八书是后人伪造。笔者认为,《纲目》是否为朱熹亲撰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诸多书信和言论得出确切的答案。

第一,凡例是否为朱熹所做。以常理推论,当时朱熹在写作《纲目》之前,应该有了一个所谓的“义例”,作为撰写此书的基本宗旨。而且,如此庞大的工程单靠朱熹一个人是很难胜任的,若求助他人,也需要事先制定一个体例,使得协作者可以据此而撰,以便于统一到自己的思路和体系中。同时,最后的修订也需按照这个依据来进行,避免前后矛盾。因此,撰《纲目》前先立“凡例”当是必然之举。朱熹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条例”(即凡例),《通鉴》节只名《纲目》,取举一纲,众目张之义,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竟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安耳,《纲目》凡例修立略定,极有条理意义矣。俟悼词,更商榷之。但修书功绪尚广,若得数月全似此两月无事,则可以小成矣。

文中的“条例”、凡例“之语都明白无误地指出朱熹作《纲目》时是有”凡例“的。但为什么”凡例“和《纲目》内容多有冲突,以致被当作”凡例“是伪作的证据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纲目》没有最终定稿,所以全书的内容多有互相矛盾之处。同时,在刊刻《纲目》时,距离朱熹去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内容很可能已经佚失而由其学生补充完成。再加上版本众多,在刻印时难免有误,因此才会造成内容和”凡例“多有不一致之处。徐昭文在作”考证“时就指出了这点,《资治通鉴纲目》,子朱子所修之书也。朱子祖《春秋》而修是书,所以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昭文窃尝读《纲目》而考凡例,据凡例以证《纲目》。今诸刊本所书之纲与所定凡例或多不合”。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导致“凡例”和《纲目》的内容多有不合。所以,用“矛盾说”来证明“凡例”是后人伪造,有生硬之嫌。

第二,朱熹在生前是否已经写成《纲目》。从朱熹的书信中不难看出,朱熹生前已经完成了《纲目》的撰写,至少是草稿已成。朱熹于淳熙二年(1175年)写给吕祖谦的信中就直言:《纲目》草稿略具,俟写校净本毕,即且休歇数月,向后但小作功程,即亦不至劳心也。所谓草稿略具不可能只是部分内容,当是基本完成,而且从诸如“休歇数月”,小功程,“不至劳心”这些略带轻松的话语也能推断出来。此外,在朱熹给孝宗皇帝的奏折中也有《纲目》草稿完成的证明:

若臣前奏所谓着书者,则臣自集诸经训说之外,于《资治通鉴》亦尝妄有论次。数年之前,草稿略具,一行作吏,遂至因循。每一念之,常恐永为千古之恨。今若少宽原隰之劳,更窃斗升之禄,假以岁月,卒成此书,使于世务略有丝毫之补,则臣之所以仰报大恩者,固不必在与簿书期会之间也。

此奏章是在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十一月所上,文中提到《纲目》“数年之前草稿略具”,也可以证明《资治通鉴纲目》的草稿已经完成。结合以上两条可以推断出,《资治通鉴纲目》应该在淳熙二年(1175年)前后已经草就。

在完成《纲目》的草稿后,朱熹竭尽全力想要修缮,而且也着手修订了部分内容,但终究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人意而未能遂愿,他在淳熙四年(1177年)和淳熙十三年(1186年)的两封信中都谈及此事:《通鉴纲目》近再修至汉晋间,条例稍举,今亦谩录数项上呈。但近年衰悴目昏,灯下全看小字不得,甚欲及早修纂成书。而多事分夺,无力誊写,未知何时可得脱稿求教耳。“《纲目》亦苦无心力了得,盖心目俱昏,不耐劳苦,且更看几时如何,如可勉强,或当以渐成之耳。”直至绍熙元年或二年(1190年或1191年),朱熹仍然在努力修订《纲目》,此间数日来整顿《纲目》,事却甚简,乃知日前觉得繁,只是局生。

在这几封信中,朱熹已经明白指出由于事情繁杂和身体状况不好,没有能力再对《纲目》进行修改了,而且在朱熹的最后十年中,也没有其他有关《纲目》修撰的信息了,所以可以断言,《纲目》在朱熹生前并未能够最后定稿。此外,需做注意的是上面几例中朱熹用了“修”字和“整顿”字样,显然是指对草稿的整理改订,这也又一次证明朱熹在世时,《纲目》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后代学者也意识到了这点,李方子说:自有史册而有《春秋》,自有《春秋》而有《通鉴》,有《通鉴》而有《纲目》,其间盖欲晚岁稍加更定以趋详密而力有未暇焉。“黄震也认为:《纲目》仅能成编,每以未及修补为恨。”

第三,《纲目》的修撰过程又是如何。从朱熹的言论不难推断,《纲目》的初撰以及成稿后的修改不全是出自他一人之手,部分工作是由自己的学生来做的。他在乾道元年(1165年)给蔡季通的信中就提起:“《纲目》数日曾看得否?《高纪》中数诏极佳,如立口赋法及求贤诏,皆合入。更烦推此类添入。有看了册,旋付此童来,幸甚。”乾道九年(1173年)左右,他给李伯谏的三封信中也都提到了《纲目》的修撰事宜:

《通鉴纲目》三国以后草稿之属,临行忘记说及。今想随行有的便,旋付及,幸甚。唐事已了,但欲东汉之末接三国修之,庶几有绪,易为力耳。

《通鉴》(指《纲目》)文字近方得暇修得数卷,南北朝者伯起不承当,已托元善矣。度渠必能成之。但见修者已殊费功夫,盖旧看正史不熟,仓卒无讨头处。计今秋可了见到者,余者望早付及。

《通鉴》(指《纲目》)诸书全不得下功,前此却修得晋事,粗定条例,因事参考,亦颇详密。但晋事最末两三卷未到,故前书奉速……宋以后事分属张元善,已修得大字数卷来,尚未得点勘。若得年岁间无出入,有人抄写,此甚不难了,但恐不得如人意耳。

朱熹于淳熙元年(1174年)甚至还向吕祖谦表示过要向他“求正”:

近稍暇,整顿得《通鉴》数卷,颇可观,欲寄,未有别本,俟来春持去求是正也……此间颇苦难得人商量,正唯条例体式亦自难得合宜也。如温公旧例,年号皆以后改者为正,此殊未安。如汉建安二十五年之初,汉尚未亡,今便作魏黄初元年,夺汉太速,与魏太遽,大非《春秋》存陈之意,恐不可以为法。

在淳熙五年(1179年)给刘子澄的信中也提及:《纲目》亦修得二十许卷,义例亦精密,上下千有余年,乱臣贼子真无所匿其形矣。恨相去远,不得少借余力,一加订正。异时脱稿,终当以奉累耳。

以上书信表明,《通鉴纲目》草稿完成前后,朱熹都将部分内容分付他人,或要求撰写或征求意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己精力所限,不可能独自完成《通鉴纲目》,所以要请若干助手共同修撰;二是“但恐微细事情有所漏落,却失眼目,所以须明者一为过目耳”。

所以总体来看,朱熹在生前几乎肯定完成了《资治通鉴纲目》的草稿,在以后的时间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全部修订。这也使得该书迟至嘉定十二年(1219年)才有了初刻本,此时距离朱熹逝世已经有十九年了。此外,还需对四库本《资治通鉴纲目》中的“八书”作一浅显的分析。这八封朱熹给自己弟子赵师渊所写的信原本在《讷斋赵公文集》(已佚)中,后为王柏发现,故刊刻《纲目》时一并录入,而肯定《纲目》不是朱熹亲着的学者也多是以之为凭证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述,朱熹在成书过程中曾多方向学者请教,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朱熹在修订《纲目》时,也肯定和赵师渊有过交流,但不能就此断定赵师渊就是《纲目》的作者。下列信中主要内容:

《纲目》看得如何?得为整顿,续成一书,亦佳事也。

《纲目》能为整顿否?得留念幸甚。

《通鉴纲目》以眼疾不能细看,但观数处,已颇详尽。“东平王苍罢归藩”,连下文幸邺事,元本漏,已依所示者补之矣。

所补《纲目》幸早示及他卷,不知提要曾为一一看过否?若闲中能为整顿得一番,亦幸事也。

所补《纲目》今附还,亦竟未及细看,不知此书更合如何整顿?

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朱熹是将《纲目》的部分甚至是主要内容请赵师渊来写,但仔细分析则不然。第一、二、五条都用的是“整顿”字样,可见朱熹给赵师渊所看的稿子已经成形,希望他帮助修改;这点在第三条中能够得到明证,因为使用了“元本”,而朱熹所说“不能细看”的必然是赵师渊对“元本”也就是草稿加以改正的“修订本”,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或遗漏或错误的地方都由赵师渊来改正,也有相当内容是经赵师渊指出朱熹改正,所以才有“已依所示者补之矣”之语。而在第五条中朱熹也是用了“所补《纲目》今附还”,如果朱熹看到的是赵师渊亲自所写的,必然不会用“补”字,这显然是说赵氏主要是对朱熹本子进行修改而非自撰。第四条中,朱熹提到“提要”,即指“纲”,这是朱熹提醒赵师渊要对“纲”仔细审视,同时也暗示他对《纲目》的修订应当按照“纲”来进行。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纲目》的草稿在朱熹生前已经完成,主体内容也是朱熹亲撰,但是因为没有来得及全部修订,所以并未刻印。当然,在撰写的过程中,有多人参与,但主要工作是根据“条例”对草稿进行审核、修改、补充。我们现在看到的《纲目》应该说不是朱熹本的原貌,但可以肯定主体框架特别是“纲”应当不会与草稿相差太大。另外,因为“目”和“论”是按照“纲”来写就的,所以不要因为其中部分段落可能非朱熹撰写就加以忽视,这是在阅读《纲目》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二、《通鉴纲目》编撰的原因

由于皇帝亲撰书序并赐书名,《资治通鉴》成为宋代最受推崇的史学巨着,于是续作、改作纷沓而至。朱熹也认为: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当代名家,自其先正温国文正公以盛德大业为百世师,所着《资治通鉴》等书,尤有补于学者”。同时,他对《资治通鉴》也有异议,并成为编撰《通鉴纲目》的主要原因。朱熹所言《资治通鉴》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统观念偏差。《通鉴》纪三国史事使用的是曹魏的年号,司马光指出这是因为史书纪事的需要,所以“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但是朱熹认为,以魏为正“其理都错”,应该以蜀汉为正统,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缘此遂欲起意成书。“只有将蜀汉奉为正统,朱熹”方得心安耳。朱熹不仅主张三国时期当以蜀汉为正统,在其他历史阶段如秦灭东周统一六国前,楚汉相争之际,五代时期也都与司马光意见相左,这也使得《通鉴》和《纲目》在纪年上多有不同。

第二,史事记叙繁多。司马光着《通鉴》的目的之一就是因为深感千余年来史书浩繁,“常欲删取其要”,编一部简明通史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书成之后,只有王胜之阅读过一遍,其余的人没看几卷就有困意了。朱熹也有此看法:《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

有鉴于此,司马光才有后作《资治通鉴举要》的撰写,然而“《通鉴举要》详不能备首尾,略不可供检阅”,故朱熹决定写一部内容更为简略的《通鉴纲目》来解决这个问题,此《纲目》之书所为作也。“一方面,朱熹在书中大量削减了他认为无关紧要的内容,如皇帝出宫,还宫,两国来往,宗教迷信等;一方面,由于纲目体例的”特殊性,“使得整个历史叙述显得繁简适当,眉目清晰。《通鉴纲目》能够在元明时期占据史学中的重要位置,当然与其有补于政治不无关系,但本身简练的特点应该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难怪朱熹很得意地宣称:此书无他法,欲其纲谨严而无脱落,目欲详备而不烦冗耳。”

第三,妨碍识认“义理”。朱熹屡言,读书是为了认识“义理”,而且一定要广博,无论“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都在可读之列。但读书不是草草而过,需要精熟成诵,反复涵泳,如此才可以懂得“义理”,贯通一切。所以朱熹一直强调:

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无,皆是不精不熟之患。晓得义理,又皆记得,固是好。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义理。

史书的阅读也应当如此:

如史书要见事变之血脉,不可不熟。

史且如此看读去,待知首尾稍热后,却下手理会。

但是《通鉴》记事“都是连长记去,一事只一处说,别无互见,又散在编年,虽是大事,其初却小,后来渐渐做得大。故人初看时,不曾着精神,只管向后去,却记不得”。因此,朱熹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记诵史事,可以先读有关的纪传体史书,再去读《通鉴》:

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一代帝纪,更逐件大事立个纲目,其间节目疏之于下,恐可记得。

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

每看一代正史讫,却去看《通鉴》。亦须作纲目,随其大事札记某年有某事之类,准《春秋》经文书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认识义理的需要,朱熹决心编撰一部便于记诵的史书以备常用。事实上,《纲目》也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故有学者说“《纲目》是部通俗性史书”。

三、《通鉴纲目》的影响

《资治通鉴纲目》成书后,受到了儒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不仅注释考证之作不断出现,续写作品也层出不穷。同时,这部史着对政治和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史学影响。《资治通鉴纲目》对史学的影响从很早就已经开始。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从南宋开始的注释之作。主要包括:以彰显义旨为主的南宋尹起莘之“发明”(约1222年)、元代刘友益之“书法”(1329年),以辨析文字为主的元代汪克宽之“考异”(1343年),以训释名物为主的元代王幼学之“集览”(1324年)、徐昭文之“考证”(1359年)以及明代陈济之“集览正误”(1422年)、冯智舒(一说刘宏毅)之“质实”(1465年)。明时,七家注散入朱熹原书中一并流传。

其二是续写之作。其中主要包括:

南宋宋理宗时,陈均《皇朝编年举要》三十卷,《备要》三十卷,主要叙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实事。陈均也交代了写该书的目的:昔尝读朱文公《通鉴纲目》,叹其义例之精密。盖所谓纲者,《春秋》书事之法也;而所谓目者,《左传》备言之体也。自司马公《目录》、《举要》之作,至是始集大成,观者无复遗憾。均窃不自揆,辄仿而依之。然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书法或寓褒贬于其间。均今所书,则惟据事实录而已,不敢尽同文公之法也。可见,陈均对朱熹在《纲目》中的“书法原则”还是不太满意的,所以才有此作。马端临引《直斋书录解题》评论:大抵依仿朱氏《通鉴纲目》。《举要》者纲也,《备要》者目也。然去取无法,详略失中,未为善书。“今存者三十卷,以”举要“合入”备要,并取日历、实录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相关内容加入,通称《宋九朝编年备要》,或简称《宋编年备要》。

宋元之际金履祥的《通鉴纲目前编》。该书是以金氏对《通鉴前编》的缩写,其以《通鉴举要》为纲,以《通鉴前编》经传子史之文为目所合并而成,年代上断自唐尧,下接《资治通鉴纲目》。

同类推荐
  • 大宋摄政王

    大宋摄政王

    宋朝,一个辉煌的时代,华夏文明独步世界的时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工商业最兴盛的朝代,资本主义开始悄悄萌芽,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趋势初现。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国家却最终毁于野蛮的游牧民族。一个军校的高材生,莫名其妙的空降到南宋初年。于是,从绍兴七年开始,原来的历史被新创造的历史所覆盖——北伐光复,一统泱泱华夏;草原筑城,摧毁游牧民族;东南亚逞淫威,开南海为中国内湖;铁蹄所至,万物齐诛,非炎黄血脉皆为草芥,非华夏子民俱是蝼蚁!为了地位和新政残刻无情,打压异己狠辣酷烈,“大清洗”运动与红色恐怖令他身后骂名滚滚!推荐架空历史力作《李煜大帝》本书读者群:58541370,欢迎热爱本书的同志们加入
  •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关中王

    关中王

    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古之战争,似围棋之戏,然胜围棋之戏,求天时、地利、人和。及为之上者,三者兼得,顺天、借地、和人,厚积薄发,以大略谋天下;中者,或顺成天意,或借一险地,或广积人心,虎踞称雄于一方;下者,天意将至而不知时,身处要地而不知险,人心离乱而不知和,终化一尘埃,埋没于乱世之中。本书QQ群:79010278
  • 三国之反贼

    三国之反贼

    刘银穿越了,可是无奈成了一名黄巾小兵。成了反贼该怎么在三国这个乱世生存?你们既然称我为反贼,那我就一反到底吧!钱财粮食没有怎么办?抢!名将谋士没有怎么办?抢!美女地盘没有怎么办?抢!书友群:94999332保证完本!放心收藏!
  • 大明宦难情

    大明宦难情

    浙江松林富家公子李庆渝原是纨绔子弟锦衣玉食,终日无所事事踏山玩水游手好闲,后因反书(元记)被操家,双亲入狱死于酷刑,家道中落因差阳错入宫成为一名太监,从此经历一段繁复的人生之旅。
热门推荐
  • 最受感动的励志成才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励志成才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明人会从中吸取经验,让个人的人生折射出许多人命运的华彩,从而使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无限延展。快乐成长让你的内心充满温暖,就像一颗魔力药丸,让你心中时刻充满欢乐,像一把万能钥匙,为你开启任何艰难的关卡大门。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 七年择夏瑾凉安:半世浮华

    七年择夏瑾凉安:半世浮华

    平凡普通的她这辈子却做了一件最不普通的事--和死神谈恋爱。他不仅是高富帅,高智商,身心干净,温柔体贴,甚至还会瞬间移动,隔空取物等异能;她想,或许他来自某颗星星,是某个帅哥星人。但后来,他说:“我是死神,未凉央”无神论者的她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了。某男却不依不挠。“你说过,不论我是谁,你都会一如既往的爱我。”本文纯属虚构,非现实。
  • 无量求仙

    无量求仙

    林默永远忘不了那一幕。水灵村的所有村民都被鬼幡宗外出的弟子取走魂魄,祭炼成鬼幡上的阴鬼。自己却凭借一件宝物,逃过了一劫。林默心在滴血,为了,死去的亲人和翠儿林默踏上了一条求仙的漫漫长路......(本书完本保证,不断更,求收藏!求推荐!)
  • 植物召唤师大战异界

    植物召唤师大战异界

    ◆张凌很兴奋,因为,他终于成为召唤师了。张凌很失望,因为,他是植物系的召唤师,植物系是公认最弱的。张凌很期待,因为,植物系曾经很强大,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张凌很辛苦,因为,成为强者的道路很崎岖。◆
  • 腹黑萝莉机甲

    腹黑萝莉机甲

    第一次写如有不好请提醒我,我QQ1641321342密码是不知道
  • 留东外史

    留东外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笑饮三坛酒

    笑饮三坛酒

    烈士离不开三坛酒。炎日闪云鹏。风。风却不平。他曾经年轻。
  • 谜宗者

    谜宗者

    他是一位衰气高中生。他也有过无限的幻想,但只是想想而已,本以为会这么糟蹋的衰气一生。直到收到了一条神秘的短信,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也许偶尔废柴也可能拯救世界,因为没有人会当一辈子的废柴。
  • 仙玄

    仙玄

    平凡的少年,迷离的身世,如何在尔虞我诈的修真界走出不平凡的路?
  • 神医傻妃,王爷请挂号

    神医傻妃,王爷请挂号

    她是医学界奇才,一朝穿越成安东侯府大小姐,从懦弱变强悍。炼药宅斗宫斗朝堂斗,她统统搞掂。骂她丑女,瞎了狗眼!没看,当朝炙手可热的睿王是她老公?一个二个要搞死姐,姐偏要大放光芒,治各种不服。初见他,干坏事,然后逃之夭夭。再见,他长臂一舒,掐着她脖子轻笑:“干完坏事就跑,恩?之前的胆子呢?”某女白眼一翻:“怕你不行!”于是他凶性大发,最后问她,某女回答:“不咋地,哼!喂,你别过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