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100000012

第12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3)

《史记》、《汉书》、《唐鉴》、《古史》在义理上也各有不足。“如迁、固之史,大概只是计较利害。范晔更低,只主张做贼底”,“范淳夫(《唐鉴》)论治道处极善,到说义理处,却有未精”,“《古史》中论黄帝、尧、舜、禹、益、子路、管仲、曾子、子思、孟子、老聃之属,皆不中理”。反之,如吕祖谦的《大事记》虽然未能完成,但因为富含“义理”,所以“有益于学者,有补于世教”。

(第四节)观史求理的史书功用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史学着作层出不穷,由此也引出了对史书功用的探讨。司马迁曾指出“(《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是“礼义之大宗”,读之能够“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袁宏说自己的《后汉纪》可以“通古今而笃明教”,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哪么朱熹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我们对之分析前,先来看他一段论学习的话:

古之圣人作为六经,以教后世。《易》以通幽明之故,《书》以纪政事之实,《诗》以导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严,《礼》以正行,《乐》以和心。其于义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可谓盛矣。而总其书,不过数十卷,盖其简易精约又如此。自汉以来,儒者相与尊守而诵习之,传相受授,各有家法,然后训传之书始出。至于有国家者,历年行事之迹,又皆各有史官之记,于是文字之传益广。若乃世之贤人君子,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以至见闻感触,有接于外而动乎中,则又或颇论着其说,以成一家之言。而简册所载,匣椟所藏,始不胜其多矣。然学者不欲求道则已,诚欲求之,是岂可以舍此而不观也哉……呜呼,读圣贤之言而不通于心,不有于身,犹不免为书肆,况其所读,又非圣贤之书哉!以此道人,乃欲望其教化行而风俗美,其亦难矣。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第一,朱熹总结了六经各自的特点,认为其共同的宗旨是穷极义理,昭示古今;第二,朱熹指出学习时要经史并重,读经以明天理,观史以察时变;第三,朱熹说明读圣贤书的目的是要“通心”,并成为身心修养的指导,不要变作一个“书肆”。总之,朱熹通过这段话明确指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书中的“义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行教化,美风俗。所以,读书为学,本以治心“的学习方式才是所谓的”儒者之学,“而”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因此,他对秦汉之后儒生们的读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明义,“属于”荒诞之举,“然自秦汉以来,士之所求乎书者,类以记诵剽掠为功,而不及乎穷理修身之要,其过之者则遂绝学捐书,而相与驰骛乎荒虚浮诞之域,盖二者之弊不同,而于古人之意则胥失之矣。呜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其不以此与”?

从朱熹“论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读书就是要体认天理,这也是他认可的的史书功用:

昔时读史者,不过记其事实,摭其词采,以供文字之用而已。近世学者颇知其陋,则变其法,务以考其形势之利害、事情之得失,而尤喜称史迁之书,讲说推尊,几以为贤于夫子,宁舍《论》、《孟》之属而读其书。然尝闻其说之一二,不过只是战国以下见识,其正当处,不过知尊孔氏,而亦徒见其表,悦其外之文而已。其曰折衷于夫子者,实未知所折衷也。后之为史者又不及此,以故读史之士多是意思粗浅,于义理之精微多不能识,而堕于世俗寻常之见,以为虽古圣贤亦不过审于利害之算而已。唯苏黄门作《古史序》,篇首便言古之圣人其必为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谷,于义理大纲领处见得极分明,提得极亲切……其论史迁之失两句,亦切中其膏盲,不知近日推尊《史记》者,曾为略分解否耳。

从上不难看出,朱熹认为,读史书的目的是要“识义理”,秦汉后的史书之所以每况愈下,就在于背离了这个宗旨,而且如果阅读史书不究“义理之归”而驰心于功利,则丝毫无助于道德的完善,只能是“身心放纵,念虑粗浅,于自己分上无毫发得力处”。他反对浙东史学和永康学派,就是吕祖谦、陈亮等人在教授历史时,不从“义理”着手而只是提倡功利和霸道。“比见浙间朋友,或自谓能通《左传》,或自谓能通《史记》,将孔子置在一壁,却将左氏、司马迁驳杂之文钻研推尊,谓这个是盛衰之由,这个是成败之端”,“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后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小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

读史书、识天理是朱熹义理史学中的一个具体观点,但在实际中要做到,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史书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书中所载基本都属于“外王”之事,如果让一些心志未定的后生小子冒然观史,极有可能使他们驰心于外,流于功利之学。朱熹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指出士子们先要“主敬立志”,即先要明白读史的目的何在,使他们“乃有可据之地”,然后再付诸实践,并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理性合一”。显然,经书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高于史书的,因为经中所载都是大道和天理:

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

上古未有文字之时,学者固无书可读,而中人以上,固有不得读书而自得者。但自圣贤有作,则道之载于经详矣。虽孔子之圣,不能离是以为学也。

既然孔子都需要学习经书来体认天道,常人就更要对五经加以重视了,只有这样才可以“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也因之,朱熹一再强调要先读经书,后读史书。“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某自十五六时至二十岁,史书都不要看,但觉得闲是闲非没要紧,不难理会。大率才看得此等文字有味,毕竟粗心了”。他还以池塘水的比喻来说明“先经后史”的重要性: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灌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朱熹指出,饱读经书就像是注满水的池塘,池塘多水能够充分灌溉庄稼,同样,熟悉经书亦可应付任何事物,而如果先读史书后读经书,就如同池塘中只存贮了一勺水,用于当世之时,不但无益反而可能“涸而立待”。因此要严守先经后史的为学之序,其序不可乱也。“为此,他极力抨击那些重视史书而轻视经学的学者,如陈亮:陈同甫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对吕祖谦及浙东学术也颇有意见,伯恭于史分外仔细,于经却不甚理会,婺州士友只流从祖宗故事与史传一边去。其驰外之失,不知病在不曾于《论语》上加工。“当有学生询问有关《左传》数事时,他直言这都是”不紧要者,“问之无益。同时还严厉地指出,如果读书一味醉心于”废经而治史,略王道而尊霸术,极论古今兴亡之变,而不察此心存亡之端,还不如不读书。

胡氏父子主张“经史结合”,其作用在于使经书有据,史书有义,但也内含着“经史等同”的危险,从而削弱“六经”的地位。朱熹也表示,经书、史书都是不可或缺的为学工具,于是考之以六经之文,鉴之以历代之迹,会之于心,以应当世无穷之变。“但是,因为观看史书的目的在于体认义理,而史书又无法直接提供,所以只有通过”先经后史“的读书顺序实现此目标,经重于史”的观念因而进一步加强。需要指出的是,朱熹的“先经后史”不可武断地推演成“重经轻史”,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在经、史两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的事实了。

(第五节)小结

朱熹是中国经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也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是长期以来,对朱熹史学的研究异常薄弱。原因之一恐怕在于当时史学大家颇多,朱熹未免“相形见绌”。通过以上四点分析,可以充分证明朱熹极为丰富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当然,朱熹的史学也是围绕其理学展开的,无论是他的历史阐释还是史学评述都是为了证明“天理”的存在和流行。下面对朱熹义理史学做一整体性的评述。

首先,朱熹释“理”体现于他的历史循环论中。如前所述,循环的观念在先秦已经出现,秦汉时期成为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宋代《易》学的发达更深化了历史循环思想;同时,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跨越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可以使宋代史学家有充分的条件去思考历史的过程,从中总结规律,恰恰这一时段的演变又印证了“历史是循环”的见解,所以朱熹始终不渝的坚持这一论调,并将之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历史循环论自然是非科学的理论,也带有在历史面前无可奈何的悲观心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宿命论”。当此认识伴随着朱熹学说的官学化和科举化而从上层渗透到下层,转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小传统”时,漠视政治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在历史循环这个“天理”面前,谁都无法逃脱当然之则,哪个人当君主,哪个王朝覆灭,都是天命使然,个体只有顺从。这种状况无形中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集体无意识”。但是,细观朱熹的历史循环论,又不完全是这样,他虽也承认王朝盛衰是天理的表现,但并没有一味的被动服从,而是肯定了人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他一再指出君主修德的重要性,一再强调人君心术对政治的影响,一再表明德政可以使王朝更具有生命力,一再告诫当政者要警惕天象示警,都是从“天命无常、惟德是否”的理论出发,肯定人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从历史层面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一种新的诠释。在此意义下,包括朱熹在内的南宋义理史家对个体的重视程度实质远过于前朝。

其次,德是朱熹义理史学的核心之一。所以他在审视历史人物时,多以“德”来衡量。“德”的核心无疑就是“气节”,因此,那些能够展示“气节”的事和人往往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赞扬。而且此“义”随着义理史学的普世化和通俗化,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广泛传播,逐渐为民众所认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乃至近现代不断涌现坚持民族气节、力抗侵略势力的英雄人物,不能不考虑义理史学“重德”观念的影响。同时,德“还包括有”公私“的内容。以此观照历史,完全抛开了历史的表层,深入到历史深处去获取潜藏的意义,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这也是朱熹”义理史学“中最富思辨性的内容。其弊在于,过于苛刻的议论,使人无法客观了解历史人物的业绩,外王”在“义理”的掩罩下更显轻微,这势必会导致士人们过分醉心于精神上的圆满而弃置功利事业。明末的士人大多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说是真实的写照,近代中国的落后也不无“以德论史”负面因素的影响。

最后,由于朱熹将历史归结为“天理流行”,着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每一个历史事件来彰显“天理”的永恒,并加强士子崇理、识理、明理的志向。所以无论是史书评价还是史书阅读都是围绕其展开。同时,朱熹极力宣扬“经先史后”,其用意也在于展示经书中蕴含的“义理”。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朱熹此举可以使史家更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不再单纯的就事论事。但是,也因此使得传统史学中的“资治借鉴”功能退居于次要地位,史书中本来警醒君主的功用也随即减弱乃至消失。而因为“尊君敬主、纲常礼教”又是天理的主要涵义,故“义理史学”转而成为鼓吹君主至上的有力武器,宋代以后的皇帝正是读出了其中的“妙处”,故而力捧以《资治通鉴纲目》为标志的义理史学着作,并积极鼓励续写。所以,在元、明、清三朝,一方面是皇家修史沦为纯粹记录各皇朝存在的载体,一方面是义理史着上升为皇帝御用的统治工具。

总之,朱熹的史学以明理为旨归,以道德为核心,以经史为文本,构建了一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目的明确的义理史学体系,极大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变化。

同类推荐
  • 身在大辽

    身在大辽

    一场宿醉醒来,杨辉愕然发现,他竟然穿越了,还穿越到了评书中的辽朝,成了一个辽朝公主的儿子,杨辉,他到底何去何从,是留在辽国,还是投奔大宋?留在辽国,能干些什么,投奔大宋,又能干些什么呢?
  • 在繁华中沉没·清帝国

    在繁华中沉没·清帝国

    中华帝国的脚步沉重而拖沓,而且,陷入了一个怪圈:从王朝初建的清明,到末期的腐朽,随后被不堪重压的农民起义推翻,而新的王朝又重复这样的轮回。我们的帝国,犹如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这样的轮回中逐日变为垂垂老者,巨大的身躯轰然倾倒于烟尘之中。在帝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惊人的相似:制度的承袭、人物的脸谱化……每个中国人,在借此套丛书回望来时路之时,都将为我们的历史而欢呼、惊讶、愤怒,甚至于椎心泣血。本书内容包括:孝庄、选储风波、皇帝和权臣、科场黑幕、民族怀柔之策、满族的婚姻习俗、郑成功、“康乾盛世”、两种文明的碰撞、洋务运动、袁世凯等。
  •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上)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上)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大明宪兵调查官

    大明宪兵调查官

    明代的锦衣卫与民国的宪兵调查组,究竟有着甚麽相似之处与迥然不同的地方?文官贪财不怕死;武将怕死又贪财,是否为明末普遍的景况?还是现代的官场也有着相同的处境?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看仲坤贤与吕豪如何在明末与现代铲奸除恶,亦或是为奸人所害…
  • 无限重生之旅

    无限重生之旅

    不是刘明的本意,而是主脑无聊了。刘明重生在异世界的各个伟人当中,有爱因斯坦,康熙,秦始皇等等,别人觉得逍遥,可是刘明却觉得痛苦,因为要完成任务,比如说奉旨暖床……
热门推荐
  • 南辛赏柴

    南辛赏柴

    本书作者研究柴窑多年,结合史料、实物,对自己和同好的一些瓷器藏品做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对柴窑的新认识。
  • 帝舞乾坤

    帝舞乾坤

    三宫两殿一洞一山庄七大宗派归隐,舞灵大陆以舞,风,云,雷四大世家为首的各大势力百花齐放。当乱世来临,七大宗派重回大陆,世俗界混乱不止,宗派界纷争不休,谁将独领风骚,七大宗派?四大世家?隐世紫云斋?神秘势力?一切依旧迷雾重重……
  • 星辰夜

    星辰夜

    那天晚上,流星降临世间。其中一颗流星降落在一个先天经脉闭塞的少年身上···于是···他踏上了一条逆天之路。他说,这个世间因为我的存在注定会精彩纷呈。且看一个从小饱受他人欺凌的少年,如何以梦想为动力,踏上了一条逆天之路。既为逆天,这一路注定精彩纷呈·····
  •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本书浓缩了泰勒博士幸福课程的思想精华,结合当代中国大众的幸福需求,做了极富启示的关于人生幸福的思考与解读。全书从生活的富足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这一实际出发,以讲授课程的方式对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感受、幸福的寻找、幸福的实现等关于幸福的话题,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并介绍了中外现实生活中的众多案例,是一本极具思想启迪与人生励志意义的生活教科书。
  • 卿本为魔:极品修仙

    卿本为魔:极品修仙

    修仙世家的百年废材,却父疼哥宠,隐瞒家世!却不想她本是穿越而来,洞悉一切!得遇名师,竟毫无挫折一路长成。修炼难?不好意思她只要每天安安稳稳睡睡觉修为就自然生长!契约难?好像都是那些神兽找上她的吧!丹药难求?不好意思她是天才级的炼丹师,任何丹药都是信手拈来!一朝修道有成,踏入人人梦想的天之界。却不想由不得她喘息,一场场的阴谋,一次次的陷害便接踵而来。究竟是谁,要一次次置她于死地!一步步的逼近真相,却让她啼笑皆非,哭笑不能。本就是孤儿的她何在乎亲人的背叛,只是为何心仍然疼痛的无法呼吸。谁是她命中的劫?谁是她追求的道?一心成仙,却无奈为魔。如若这是天意,那么她便逆了这个天又有何妨!
  • 邪王丑妃

    邪王丑妃

    传闻,笛丞相千金,奇丑无比,花痴成性,一无是处,早已丑名在外。但是有谁知道,这会只是一个表象,真相大白后,好日子结束了,可怜她小女子一名,难道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穿越的这个事实,决定过些逍遥人生的生活都这般艰难!--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海秘闻录

    山海秘闻录

    华夏最古老的传说,曾经,不可考的历史.....统统的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留下一本最古老的杂记《山海经》。而这一切真的就彻底消失了吗?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背后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真相?各种神秘的传承,各路登场的人物...一个被无辜卷入事件中的男人,撕开了秘密的一角,接下来,又会面对怎么样惊心动魄的秘密?《山海秘闻录》,现代神话传奇。
  • 邪王盛宠:狼性小野妃

    邪王盛宠:狼性小野妃

    苏琉璃和炎烈在灯火阑珊处初遇时,她只当炎烈是一个登徒子,那时她心心念念的,是长大了嫁给云萧季。却不想,数年的纠缠后她成了炎烈的妃,一身戎装,和云萧季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 魔幻大陆之少年游侠

    魔幻大陆之少年游侠

    一位谜一样的金发少年,为寻找自己的身世踏上旅程,经过波澜起伏的身世打击,却从中发觉了自己的真正身份与使命,为了让大陆再次恢复安定,他带着不惜一切的心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与恶魔勇敢的抗衡着。
  • 寒情王爷的鬼面医妃

    寒情王爷的鬼面医妃

    五岁之前,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五岁之后,在亲眼看到父母在自己面前被人杀害以后,她成了无血无泪的人花费了二十年时间,她报了父母的仇,然后自己也举枪自尽了醒来之后,她发现自己穿越了成了一个一动也不能动的婴儿还有一个让她震惊的消息就是她的身份一个被人陷害的一国公主但是她却并不想回去四周都是恐怖的狼叫声就在她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她被一个怪老头抱回了一个林子后来她才知道这个老头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神医‘风老子’可是她只叫他‘疯老头’然后她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后来的二十年间,她最常听到老头一句话就是:“风无情,你这个死小孩怎么就这么冷血无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