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100000011

第11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2)

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某谓三代而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自是可保。未说公卿大臣,且如当时郡守惩治宦官之亲党,虽前者既为所治,而来者复蹈其迹,诛殛窜戮,项背相望,略无所创。

第二,公私标准。“公私”的概念早已有之,荀子就说过: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到了宋代,公私”与“义利”相联系,且有了更为深刻的表述,胡宏之语可作为时人共同的看法: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简单说,公私之别就是”为己“还是”为人(国)。“朱熹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公私”也是他重要的标准。

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可以称为“智囊”,也都建立了不世之功业。但以“公私”衡量,优劣立现,因为“子房(张良)用智之过,有微近谲处,其小者如蹑足之类,其大则挟汉以为韩而终身不以语人也。若武侯(诸葛亮)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有补于天下后世,非子房比也”。在朱熹看来,张良辅汉的行为不是出于义,出于公,而是为了报秦国灭韩之仇,出于私利。诸葛亮辅佐刘备则完全是为了复兴汉室,是公是义的行为,所以张良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看武侯事迹,尽有驳杂去处,然事虽未纯,却是王者之心。管仲连那心都不好。程先生称武侯有王佐之才,亦即其心而言之,“甚至会对他的失误而进行开脱,”孔明失三郡,非不欲尽徙其民,意其仓卒之际,力之所及止是而已。若其心则岂有穷哉?

如果说朱熹因公心而“力挺”诸葛亮,那么他也因私意指斥刘邦、李世民,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谋取私利,高祖斩丁公,赦季布,非诚心欲伸大义,特私意耳,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朱熹甚至将只着意于维系江东政权的统治者孙权称为”汉贼,若孙权有意兴复汉室,自当与先主协力并谋,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顿得起时,便与坏倒!如袭关羽之类是也。权自知与操同时窃据汉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灭曹氏,且复灭吴矣。权之奸谋,盖不可掩。平时所与先主交通,姑为自全计尔。

以“公”与“私”为标准,朱熹还进一步区分了“仁”和“仁者之功”。他认为,三代之后的一些君主虽然客观上造就了王朝的兴盛局面,但都不能以“仁”称之,如汉高祖、唐太宗,未可谓之仁人。“因为他们是出于”私利“而非”公心,“故只能被视为有”仁者之功,“即使是被孔子称为”如其仁“的管仲也只是有”仁之事功。“赵普也是如此,如本朝赵韩王,若论他自身,煞有不是处。只辅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同时,朱熹还区分了“行仁和假仁”的不同:

如行仁,便自仁中行出,皆仁之德。若假仁,便是恃其甲兵之强,财赋之多,足以欺人,是假仁之名以欺其众,非有仁之实也。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皆是拯民于水火之中,是行仁也。齐桓公时,周室微弱,夷狄强大,桓公攘夷狄,尊王室,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这只是仁之功,终无拯民涂炭之心。谓之行仁,则不可。

“行仁”是源于内心天性中的“公德”,行为和动机是统一的;而“假仁”则只是借仁之名义来行事,动机和行为是分离的,所以成汤是“行仁”,而齐桓公是“假仁”,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也是“假仁”,唐太宗更是“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也因之,朱熹指出,三代之后君主的“仁者之功”虽然表面上可以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功业相媲美,但一出于公,一源于私,所以只是形式上的“暗合”:

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盖举其始终而言,其合于义理者常少,而其不合者常多;合于义理者常小,而其不合者常大。

第三,经权标准。“经权”是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经”是指天道、常道,具体而言就是纲常伦理,这是永恒不变的需要严格遵循的法则;权则是依据形势灵活处理问题的变通举措。

朱熹认为,做任何事情需要依经则依经,需要权变则权变,不可拘泥于常道而不知变化,这就是圣贤和百姓的区别。他说:天下之事有常有变,而其所以处事之术有经有权。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事有不幸而至于不得尽如其常,则谓之变,而所以处之之术不得全出于经矣,是则所谓权也。当事之常而守其经,虽圣贤不外乎此,而众人亦可能焉。至于遭事之变而处之以权,则唯大圣大贤为能不失其正,而非众人之所及也。朱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对太伯、伯夷、叔齐的评价:

泰(太)伯、夷、齐事,鄙意正如此。盖逃父非正,但事须如此,必用权然后得中,故虽变而不失其正也。然以《左传》为据,便谓泰伯未尝断发文身,此则未可知。正使断发文身亦何害也。

据《史记》载,古公亶父有心将天下传给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身为长子的太伯逃到南方荒蛮之地;孤竹国君想传位于二子叔齐,长兄伯夷遂离开家乡以避嫌,但是叔齐也没有接位,于是和其兄一起躬耕于首阳山。按照礼法要求,作为孝子不可以擅自离开父母的身边,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太伯、伯夷、叔齐的行为都属于“非正之举”。但朱熹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人必须这么做,才能够“得中”,所以,虽变而不失其正。

又如对大舜和皋陶的评价:

皋陶之执、舜之逃,天理人伦之至,圣人之心所必行也,夫岂立言之说哉?圣人顾事有不能必得如其志者,则轻重缓急之间于是乎有权矣。故缘人之情以制法,使人人得以企而八议之说生焉。然其所谓权者,是亦不离乎亲亲贵贵之大经,而未始出于天理人心之外也。

皋陶是舜帝时的贤臣,舜帝任命他做刑官,以五刑来惩罚作奸犯科之徒。尧在年老时指定舜为继承人,但在尧帝三年之丧过后,舜并没有接受王位而是躲到了南河,意欲将王位让与尧子丹朱。舜一向是三代时期的贤王代表,是崇尚德治和遵守礼制的典型,而任用刑官、明示刑法显然与以德治国的政策有冲突,而不守旧约、弃位逃跑更违背了礼法的要求,但朱熹指出这是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而采用的权变之举,所以没有脱离常经的范围。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无论是按经行事还是以权行事,只要不失正道,都能够得到认可,所以,权而不失其正,则并行而不相悖矣,盖权不离正,正自有权,二者初非二物也。

朱熹的经权之论虽然包含着“为尊者讳”的意思,但很好地解决了评价历史人物时可能产生的“矛盾”。我们知道,两宋学者特别强调“常道天理”,但在评价贤圣人物不合“常理”的行为时则有所欠缺。“权变”思想以及“经权合一”的观念则弥补了这个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权变”不属于“离经叛道”,但宋代理学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常”是“经”,所以朱熹说“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常”。因为只有突出“常道”,才能够建立“内圣外王”的支点,才能够彰显“义理”精神。

(第三节)“实”义并重的史书评论

在朱熹的诸多论述中,有大量对古代史着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文笔和史料,也包括所含的义理。

第一,优美的文笔。“文笔”属于史书评价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善序事”。刘知几《史通·叙事》中指出,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吴缜《新唐书纠缪序》中也说,史着“必资文采以行之”。纵观流传到现在的史学着作无不是工于叙事的作品。

朱熹也将文笔作为评价史书的核心内容。如他对胡安国的《春秋传》十分看重,认为其议论有“开合精神”,同时也非常赞赏其文笔:“胡文定《春秋》曾熟看否?未论义理,且看其文字,亦便见此老胸中间架规模不草草也”。朱熹对赵明诚的《金石录》也从文字上予以了肯定:明诚,李易安之夫也,文笔最高,《金石录》煞做得好!“朱熹所着的《资治通鉴纲目》常常引用胡寅《读史管见》中的议论,也是因雅致的文笔,胡侍郎《读史管见》,其力文字与所见处甚好”。

第二,真实的史料。历史纪录固然离不开文笔,优美的字句确也能使史书增色不少。但史着毕竟有别于文学作品,实录才是其根本特点。因此,史料真实与否也成为历代史家评价史着的重要标准。如《史记》受到班固的称赞,就因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魏书》被称为“秽史”,也正是因为魏收违背了史书的实录精神。历史上的董狐、齐太史、南史氏受人尊敬也是由于他们坚持“据实直书”,朱熹亦然。如前所述,胡寅对唐朝官修“时政记”非常不满,认为损害了史书“求实”的原则。朱熹也有相同的看法:今日作史,左右史有起居注,宰执有时政记,台官有日历,并送史馆着作处参改,入《实录》作史。大抵史皆不实,紧切处不敢上史,亦不关报,史甚弊,因《神宗实录》皆不敢写。传闻只据人自录来者。他褒奖吕祖谦的《大事纪》做得很好,批评李焘的《长编》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略有欠缺,也是根据他们对历史事实考订精审的程度而得出的结论:

看《大事纪》,云:其书甚妙,考订得仔细,大胜《诗记》。

论李仁甫《通鉴长编》,曰:近得周益公书,亦疑其间考订未甚精密,因寄得数条来某看。他书靖康间事最疏略。

《五代旧史》,温公《通鉴》用之。欧公盖以此作文,因有失实处。

对于那些不加考证,广引传言的史着,朱熹则报以否定的态度,如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

但是,朱熹对于史料是否真实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孔子的记载,即以孔子所是而是,以孔子所非而非,如果与孔子的记录有出入,肯定必然属于谬妄之说。比如,他对《史记》的记述颇有微辞,认为不应该以黄帝为首:

所谓“五帝纪”所取多《古文尚书》及《大戴礼》为主,为“知所考信”者,然伏羲、神农见《易大传》,乃孔圣之言,而八卦列于六经,为万世文字之祖,不知史迁何故乃独遗而不录,遂使《史记》一书如人有身而无首,此尚为知所考信者邪?

既然孔子在《易传》中记载有伏羲、神农,可见二者在历史上先于黄帝而存在,但是司马迁却依据《古文尚书》和《大戴礼》的说法首列“黄帝本纪”,这明显是对圣人着作的否定,这样的史书怎么能成为信史呢?

朱熹甚至直接指出,司马迁修史当严格遵循圣人主旨,不该别寻他法。“孔子修六经,要为万世标准。若就那时商量,别作个道理,孔子也不解修六经得。如司马迁亦是个英雄,文字中间自有好处。只是他说经世事业,只是第二三着,如何守他议论!如某退居老死无用之物,如诸公都出仕官,这国家许多命脉,固自有所属,不直截以圣人为标准,却要理会第二三着,这事煞利害,千万细思之”!

朱熹不仅以孔子之言评论《史记》,也用来考订《左传》记事是否准确。《左传》于鲁僖公六年载有“武王克殷,微子衔璧”之事,朱熹指出,《论语》只言微子去之,初无面缚衔璧之说,所以不应该舍孔子而从左氏。

第三,蕴含的义理。作为义理史家,除了文笔和实录外,义理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史书评价标准。所以朱熹一方面肯定文辞和考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不要沉溺于其中,当以义理为重。“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而措诸事业之为实也”,“若论为学,则考证已是末流”。“读古人之书”……以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

在其他史论中,朱熹也多次以义理来评判史书的优劣。如《左传》虽可补充《春秋》的史事,但却缺乏义理。

且《左传》有什么道理?纵有,能几何?

(左氏)不识道理,于大伦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知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正如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使孔子论此,肯如此否?

同类推荐
  • 崛起在南宋

    崛起在南宋

    一个喜欢小富即安的机械工,穿越到了国势强盛、军力羸弱的南宋,成为一位富商千金的护院。正当他准备安享他的安逸生活时,却被大小姐威胁去给朝廷制造火枪。又因兄弟的被劫,不得不全力协助志大才疏的韩丞相伐金。为此,他寒冬赤膊练孬兵、只身单骑赴敌国、太行山中斗悍匪、襄阳城下战金兵……连金抗蒙中,他大败成吉思汗的天下第一铁骑。最终使懦弱的大宋成功崛起,成为真正的第一强国。
  •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漠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样。
  • 千古中医故事

    千古中医故事

    本书通过讲述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等几位千古名医的传奇故事和杰出贡献,展现了中华医药文化的神奇和价值。
  • 天煞论

    天煞论

    诗曰:繁华消长似浮云,不朽还须建大勋。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驽骀群。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补奇文。这个年代,上天觉醒,只要你有了上天赐予的力量,你就有了你想有的一切,美女,财富,权利等等等......也许下一个被选中的人就是你......
  • 酒煮三国

    酒煮三国

    铁马冰河,酒煮三国没有刘备三顾茅庐,没有雏凤名满天下,没有吕布盖世英武,从一个步足,到曹公幕下一员大将。从默默无闻卒到名震四方,从鲁莽无谋到力胜张飞智过周瑜,其中辛酸苦楚,风雨一路。唯有——酒煮三国……论英雄何处!
热门推荐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 )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银幕硬汉形象,而且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男性阳刚气质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政客,还是作为丈夫、父亲、情人,他都以独断专行、标新立异的风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伊斯特伍德作为公众人物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范畴,他所秉承的传统价值观、他的成功法则以及他在银幕上下所体现出的坚韧意志都值得年轻一代去体味和效仿,而年近八旬的他依然驰骋影坛的事实也足够让同龄人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所谓“偶像的力量”。
  • 末法世纪

    末法世纪

    末法时代的到来,谁会是救世的英雄?人、兽人、精灵,谁能去化解这段时代的纠纷?人类不亡的文明从不怕接受挑战——我们爱好和平,亦不惧战争。巅峰之上路崎岖,蜀道之下多险阻。世易时移,奈人生几许?神录遗志,窥探奥秘,踏上巅峰,观世道沉浮,又何必平生萧瑟?我是青雨,雷系魔法师,我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世界崩塌,我将不留余力的去守护我身边的一切,还有......我们人族千载的国都。推荐歌曲:凡人修仙传
  • 傲娇大小姐:王来追

    傲娇大小姐:王来追

    前世是一代神后,却被情而困,伤心过度而亡。神皇为保她能再次复生,耗尽一世修为将她的情魄送至现代。神后回来了!却不曾想,神后出轨了?!!王爷,那什么麻烦的神后我不做了,我给你做王妃吧。
  • 难逃恶魔竹马的掌心

    难逃恶魔竹马的掌心

    周晓微跟程子佳住在一个大院里,两家就隔了一个墙,从小,程子佳就喜欢欺负周晓微,因此周晓微暗暗发誓,一定要报仇。然而她还没等报仇,程子佳就先走了,她本以为自己这就好过了,偏偏,他又再一次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抵死纠缠,还要绑住她一辈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管理学教学案例精选

    管理学教学案例精选

    本书是为了辅助国内“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而编写的。作为“工商管理(MBA)教学案例精选丛书”之一,本书在1998年初版后多次重印。尽管那些经典的案例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管理问题在不断出现,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我们在保留原书中对当今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仍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课堂常用案例的基础上,增选和编写了近30个新的案例。这些“精选”的案例基本上涵盖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 中国新疆

    中国新疆

    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本书从西域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传统、当代风尚、优美画境等诸多方面介绍了新疆。质朴而洗练的语言直击美丽新疆的多元内核,令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 高冷校草的丑女友

    高冷校草的丑女友

    他,是这个学校的校草。她,是一个有很多感情经验的人。在他的眼里,她长得丑又野蛮,不惹人喜欢。在他们是仇人的时候,碰上总会骂来骂去。在他们成为知己的时候,他却阴差阳错喜欢上她,也许是时间久了,她也对他有了感觉,渐渐地....踏进婚姻的殿堂....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好看的话给我推荐票好吗?
  • 母亲的花样年华

    母亲的花样年华

    妮子在与临终母亲的对话中,懂得了母亲的不易与伟大,许多年积累的怨恨瞬间消解,深深体会到母亲在苦难岁月地磨砺下因为牺牲与付出而显得闪闪发光的花样年华,同时她也慢慢克服了自己因少年时阴影留下的恐惧恋爱的心理,重新获得了体验一个女人正常、美好的感情世界的能力。
  • 射仙

    射仙

    天为弓,地为弦,万物皆可为箭!凌云天生九阳绝脉,被送入八卦门修真,倍受欺辱!偶然撞见大师兄的阴谋,险些被杀!入禁地,遭奇遇,得射日神诀。不修飞剑,不炼法宝,以武入道,只凭着一张弓,射人,射神,射天!更被陷害成为修真界的公敌,且看他如何逆天而行,报血仇,纵横修真界……
  • 越轨

    越轨

    《越轨》一书涉及刑法学、犯罪学、青少年越轨行为、侦查学、公安学、警察学、监狱学、社会控制、犯罪预测预防、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社会敌意应对、群体事件处置、社会治安防控等领域的越轨社会学的科普读物。本书文笔诙谐、笔调轻松,文中穿插大量的当前流行话题作为案例,比如邓娇案、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等等,探讨当代社会的规则越轨、法律越轨、诚信越轨、性越轨等等行为。不仅对这些行为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而且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越轨问题提出了深层次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