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100000011

第11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2)

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某谓三代而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自是可保。未说公卿大臣,且如当时郡守惩治宦官之亲党,虽前者既为所治,而来者复蹈其迹,诛殛窜戮,项背相望,略无所创。

第二,公私标准。“公私”的概念早已有之,荀子就说过: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到了宋代,公私”与“义利”相联系,且有了更为深刻的表述,胡宏之语可作为时人共同的看法: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简单说,公私之别就是”为己“还是”为人(国)。“朱熹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公私”也是他重要的标准。

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可以称为“智囊”,也都建立了不世之功业。但以“公私”衡量,优劣立现,因为“子房(张良)用智之过,有微近谲处,其小者如蹑足之类,其大则挟汉以为韩而终身不以语人也。若武侯(诸葛亮)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有补于天下后世,非子房比也”。在朱熹看来,张良辅汉的行为不是出于义,出于公,而是为了报秦国灭韩之仇,出于私利。诸葛亮辅佐刘备则完全是为了复兴汉室,是公是义的行为,所以张良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看武侯事迹,尽有驳杂去处,然事虽未纯,却是王者之心。管仲连那心都不好。程先生称武侯有王佐之才,亦即其心而言之,“甚至会对他的失误而进行开脱,”孔明失三郡,非不欲尽徙其民,意其仓卒之际,力之所及止是而已。若其心则岂有穷哉?

如果说朱熹因公心而“力挺”诸葛亮,那么他也因私意指斥刘邦、李世民,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谋取私利,高祖斩丁公,赦季布,非诚心欲伸大义,特私意耳,太宗诛建成,比于周公诛管蔡,只消以公私断之。周公全是以周家天下为心,太宗则假公义以济私欲者也。“朱熹甚至将只着意于维系江东政权的统治者孙权称为”汉贼,若孙权有意兴复汉室,自当与先主协力并谋,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顿得起时,便与坏倒!如袭关羽之类是也。权自知与操同时窃据汉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灭曹氏,且复灭吴矣。权之奸谋,盖不可掩。平时所与先主交通,姑为自全计尔。

以“公”与“私”为标准,朱熹还进一步区分了“仁”和“仁者之功”。他认为,三代之后的一些君主虽然客观上造就了王朝的兴盛局面,但都不能以“仁”称之,如汉高祖、唐太宗,未可谓之仁人。“因为他们是出于”私利“而非”公心,“故只能被视为有”仁者之功,“即使是被孔子称为”如其仁“的管仲也只是有”仁之事功。“赵普也是如此,如本朝赵韩王,若论他自身,煞有不是处。只辅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同时,朱熹还区分了“行仁和假仁”的不同:

如行仁,便自仁中行出,皆仁之德。若假仁,便是恃其甲兵之强,财赋之多,足以欺人,是假仁之名以欺其众,非有仁之实也。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皆是拯民于水火之中,是行仁也。齐桓公时,周室微弱,夷狄强大,桓公攘夷狄,尊王室,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这只是仁之功,终无拯民涂炭之心。谓之行仁,则不可。

“行仁”是源于内心天性中的“公德”,行为和动机是统一的;而“假仁”则只是借仁之名义来行事,动机和行为是分离的,所以成汤是“行仁”,而齐桓公是“假仁”,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也是“假仁”,唐太宗更是“一切假仁借义以行其私”。也因之,朱熹指出,三代之后君主的“仁者之功”虽然表面上可以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功业相媲美,但一出于公,一源于私,所以只是形式上的“暗合”:

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尧舜三代自尧舜三代,汉祖唐宗自汉祖唐宗,终不能合而为一也……盖举其始终而言,其合于义理者常少,而其不合者常多;合于义理者常小,而其不合者常大。

第三,经权标准。“经权”是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经”是指天道、常道,具体而言就是纲常伦理,这是永恒不变的需要严格遵循的法则;权则是依据形势灵活处理问题的变通举措。

朱熹认为,做任何事情需要依经则依经,需要权变则权变,不可拘泥于常道而不知变化,这就是圣贤和百姓的区别。他说:天下之事有常有变,而其所以处事之术有经有权。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事有不幸而至于不得尽如其常,则谓之变,而所以处之之术不得全出于经矣,是则所谓权也。当事之常而守其经,虽圣贤不外乎此,而众人亦可能焉。至于遭事之变而处之以权,则唯大圣大贤为能不失其正,而非众人之所及也。朱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对太伯、伯夷、叔齐的评价:

泰(太)伯、夷、齐事,鄙意正如此。盖逃父非正,但事须如此,必用权然后得中,故虽变而不失其正也。然以《左传》为据,便谓泰伯未尝断发文身,此则未可知。正使断发文身亦何害也。

据《史记》载,古公亶父有心将天下传给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身为长子的太伯逃到南方荒蛮之地;孤竹国君想传位于二子叔齐,长兄伯夷遂离开家乡以避嫌,但是叔齐也没有接位,于是和其兄一起躬耕于首阳山。按照礼法要求,作为孝子不可以擅自离开父母的身边,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太伯、伯夷、叔齐的行为都属于“非正之举”。但朱熹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三人必须这么做,才能够“得中”,所以,虽变而不失其正。

又如对大舜和皋陶的评价:

皋陶之执、舜之逃,天理人伦之至,圣人之心所必行也,夫岂立言之说哉?圣人顾事有不能必得如其志者,则轻重缓急之间于是乎有权矣。故缘人之情以制法,使人人得以企而八议之说生焉。然其所谓权者,是亦不离乎亲亲贵贵之大经,而未始出于天理人心之外也。

皋陶是舜帝时的贤臣,舜帝任命他做刑官,以五刑来惩罚作奸犯科之徒。尧在年老时指定舜为继承人,但在尧帝三年之丧过后,舜并没有接受王位而是躲到了南河,意欲将王位让与尧子丹朱。舜一向是三代时期的贤王代表,是崇尚德治和遵守礼制的典型,而任用刑官、明示刑法显然与以德治国的政策有冲突,而不守旧约、弃位逃跑更违背了礼法的要求,但朱熹指出这是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而采用的权变之举,所以没有脱离常经的范围。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无论是按经行事还是以权行事,只要不失正道,都能够得到认可,所以,权而不失其正,则并行而不相悖矣,盖权不离正,正自有权,二者初非二物也。

朱熹的经权之论虽然包含着“为尊者讳”的意思,但很好地解决了评价历史人物时可能产生的“矛盾”。我们知道,两宋学者特别强调“常道天理”,但在评价贤圣人物不合“常理”的行为时则有所欠缺。“权变”思想以及“经权合一”的观念则弥补了这个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权变”不属于“离经叛道”,但宋代理学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常”是“经”,所以朱熹说“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常”。因为只有突出“常道”,才能够建立“内圣外王”的支点,才能够彰显“义理”精神。

(第三节)“实”义并重的史书评论

在朱熹的诸多论述中,有大量对古代史着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文笔和史料,也包括所含的义理。

第一,优美的文笔。“文笔”属于史书评价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善序事”。刘知几《史通·叙事》中指出,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吴缜《新唐书纠缪序》中也说,史着“必资文采以行之”。纵观流传到现在的史学着作无不是工于叙事的作品。

朱熹也将文笔作为评价史书的核心内容。如他对胡安国的《春秋传》十分看重,认为其议论有“开合精神”,同时也非常赞赏其文笔:“胡文定《春秋》曾熟看否?未论义理,且看其文字,亦便见此老胸中间架规模不草草也”。朱熹对赵明诚的《金石录》也从文字上予以了肯定:明诚,李易安之夫也,文笔最高,《金石录》煞做得好!“朱熹所着的《资治通鉴纲目》常常引用胡寅《读史管见》中的议论,也是因雅致的文笔,胡侍郎《读史管见》,其力文字与所见处甚好”。

第二,真实的史料。历史纪录固然离不开文笔,优美的字句确也能使史书增色不少。但史着毕竟有别于文学作品,实录才是其根本特点。因此,史料真实与否也成为历代史家评价史着的重要标准。如《史记》受到班固的称赞,就因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魏书》被称为“秽史”,也正是因为魏收违背了史书的实录精神。历史上的董狐、齐太史、南史氏受人尊敬也是由于他们坚持“据实直书”,朱熹亦然。如前所述,胡寅对唐朝官修“时政记”非常不满,认为损害了史书“求实”的原则。朱熹也有相同的看法:今日作史,左右史有起居注,宰执有时政记,台官有日历,并送史馆着作处参改,入《实录》作史。大抵史皆不实,紧切处不敢上史,亦不关报,史甚弊,因《神宗实录》皆不敢写。传闻只据人自录来者。他褒奖吕祖谦的《大事纪》做得很好,批评李焘的《长编》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略有欠缺,也是根据他们对历史事实考订精审的程度而得出的结论:

看《大事纪》,云:其书甚妙,考订得仔细,大胜《诗记》。

论李仁甫《通鉴长编》,曰:近得周益公书,亦疑其间考订未甚精密,因寄得数条来某看。他书靖康间事最疏略。

《五代旧史》,温公《通鉴》用之。欧公盖以此作文,因有失实处。

对于那些不加考证,广引传言的史着,朱熹则报以否定的态度,如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

但是,朱熹对于史料是否真实的判断,主要依据的是孔子的记载,即以孔子所是而是,以孔子所非而非,如果与孔子的记录有出入,肯定必然属于谬妄之说。比如,他对《史记》的记述颇有微辞,认为不应该以黄帝为首:

所谓“五帝纪”所取多《古文尚书》及《大戴礼》为主,为“知所考信”者,然伏羲、神农见《易大传》,乃孔圣之言,而八卦列于六经,为万世文字之祖,不知史迁何故乃独遗而不录,遂使《史记》一书如人有身而无首,此尚为知所考信者邪?

既然孔子在《易传》中记载有伏羲、神农,可见二者在历史上先于黄帝而存在,但是司马迁却依据《古文尚书》和《大戴礼》的说法首列“黄帝本纪”,这明显是对圣人着作的否定,这样的史书怎么能成为信史呢?

朱熹甚至直接指出,司马迁修史当严格遵循圣人主旨,不该别寻他法。“孔子修六经,要为万世标准。若就那时商量,别作个道理,孔子也不解修六经得。如司马迁亦是个英雄,文字中间自有好处。只是他说经世事业,只是第二三着,如何守他议论!如某退居老死无用之物,如诸公都出仕官,这国家许多命脉,固自有所属,不直截以圣人为标准,却要理会第二三着,这事煞利害,千万细思之”!

朱熹不仅以孔子之言评论《史记》,也用来考订《左传》记事是否准确。《左传》于鲁僖公六年载有“武王克殷,微子衔璧”之事,朱熹指出,《论语》只言微子去之,初无面缚衔璧之说,所以不应该舍孔子而从左氏。

第三,蕴含的义理。作为义理史家,除了文笔和实录外,义理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史书评价标准。所以朱熹一方面肯定文辞和考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不要沉溺于其中,当以义理为重。“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而措诸事业之为实也”,“若论为学,则考证已是末流”。“读古人之书”……以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

在其他史论中,朱熹也多次以义理来评判史书的优劣。如《左传》虽可补充《春秋》的史事,但却缺乏义理。

且《左传》有什么道理?纵有,能几何?

(左氏)不识道理,于大伦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知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正如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使孔子论此,肯如此否?

同类推荐
  • 重生于崇祯末年

    重生于崇祯末年

    重生!明末!中原大乱,李自成占据陕西,张献忠占据四川,北方满清虎视中原,南方各大王侯不服朝廷,东方倭奴意图中原。而朝廷内部,派系分明,大臣对崇祯阳奉阴违,大明将要灭亡。主角的灵魂突然占据了太子朱慈烺的身体。于是历史开始改变,大战李自成,消灭张献忠,北伐满清,东平倭奴,南方智取力敌众王侯。很平常的故事,很不平常的小说。
  • 战国谋女姬念雪

    战国谋女姬念雪

    一觉醒来,意外得知未婚夫要结婚了,新娘还不是她!为了找回未婚夫,在途中不幸空难。她以为必死无疑,却不料穿越到了战国,还成了魏国公主!从此展开多彩的生活:宫斗,修仙,捉妖降魔……
  • 剑点江山

    剑点江山

    常遇春何人?朱元璋一日宴请群臣曰“天下奇男子也”张定边何人?朱元璋颤声道“美髯公恨不能为孤所用,天下第一人也”叶雪舞何人?群臣俱惊,齐声叹曰“神人也”,朱元璋龙颜失色,强自镇定叹道“孤乃当今天子,叶兄弟实乃古今第一人也”本书元末明初流芳后世大众所知的名人,诚如:武当祖师张三丰、《富春山居图》的丹青大师大痴道人黄公望、刘伯温、施耐奄、罗贯中、、、、、皇图霸业未成者,诚如:大宋小明王韩林儿、大汉天子陈友谅、大周政权张士诚等等诸多汉家儿郎、、、、数千古风流人物,诸位读者君也看看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吧!剑可杀人,亦可屠龙,美人殇,英雄落,一抹斜阳江山红,敬请关注《剑点江山》
  • 猎艳三国

    猎艳三国

    这是一个不乏豪气干云、亦有侠骨柔情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群侠乱舞的时代。这还是一个英雄们都趋之若骛,小民们却躲之犹恐不及的时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该是怎样的让无数男儿们激情飞扬?可我们的男主,念念不忘的,却是这个时代里神态各异的美女们。考古爱好者刘坚,阴差阳错来到了三国,还没有明白状况,却失手错杀了三国大神孙坚,不得不顶着他的身份,成为三国的一员。然后,偶遇三国小人物华雄,深刻的领略到了三国人物的义薄云天。又有幸结识了三国的第一美女,可是,第一眼看来,她似乎并不喜欢自己,怎么办,怎么办,我们的男主,是不是首先得和美女打个商量,要不,咱们先谈谈人生和理想?
  •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经验与人文启示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经验与人文启示

    本书系中国历史知识读物,以牛津大学教授汤因比的历史观点为理论基础,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并分析共对思想文化的繁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优良本质的形成,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多难兴邦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启示。
热门推荐
  • 穿越不是为了当细作

    穿越不是为了当细作

    太困了打个盹,醒来却发现手里拿着一把刀!我天!差点成了杀人凶手!生活太艰辛,不仅要斗王爷,砍小妾,还要当的一手好间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商霸

    商霸

    何谓王道?如果对手不听话,就搞死他。何谓天道?不管对手听不听话,都搞死他。何谓霸道?我想搞死个人,嗯……好的,就决定是你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既然已是对手,当杀则杀,当灭则灭。强者无需怜悯,弱者不配怜悯。在这弱肉强食人性本恶的世界,仁义道德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至少对我韩奇来说,经略商海,唯霸道可行。”
  • 传奇百区

    传奇百区

    传奇百区,到底是怎样一个游戏?它是十万玩家扞卫尊严而迫使游戏运营商让步的产物。它是曾经火爆到排队一小时进不去的超人气大区。它是BUG多到数不胜的变态畸形。它是装备价值最高的赚钱机器。小弟虽不才,但却以满腔热血以基本纪实的方式为您阐述一个争议满天却具有独特魅力的游戏,一群踏过枯萎青春绽放别样光彩的人,一种捧腹大笑后深深哀切的莫名情绪,一场爱恨情仇尔虞我诈没结局的战役。
  • 术主

    术主

    东方,盛产术者。新书:星尘武装2012.3.16开始上传
  • 古村

    古村

    在一个无意当中在网络上发现的古村,为了揭开那里的神秘。却发生了一系列的神秘事件,几个人朋友反目成仇,相互猜疑。前世今生变得模糊,是活在了当下,还是活在了前世,众人迷茫了。
  • 小学生必读名家:会走路的大树

    小学生必读名家:会走路的大树

    《会走路的大树》是《小学生必读名家》系列之一是由著名儿童文学家 金近先生编著。 金近先生对儿童有着深挚的爱,他通过自己的文字,“寄寓自己的爱憎 褒贬,从而启发少年儿童驱除丑恶,追求完美。”他一生致力于为孩子们写 故事,他的故事不仅语言清新幽默,富有幻想,而且极富教育意义,一直深 受广大青少年读者、家长们,以及……
  • 北刀南剑

    北刀南剑

    在半个月前,有一年轻男子突然上门挑战南滴血团东宗总坛,护坛杀手先是没怎么在意,岂料那人武功绝高,片刻间便将一班杀手尽皆打败,终于惊动了宗主史三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人要学会说“不”

    女人要学会说“不”

    在爱情的世界里,女人总是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她们总是喜欢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之类的傻话,总是把男人当成天。而男人呢?他们即使再爱你,也只是把你放在和自己等同的位置上。所以,受伤的往往是女人。冰冰在上学的时候,爱上了高自己两级的学长,很快他们就进入了热恋期。大学毕业时,冰冰按计划准备考研究生,她的男友却不同意:“咱们结婚吧,我非常需要你。”是结婚还是考研,她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 异界画魂师

    异界画魂师

    炼狱之能天地惊;春秋轮回手中握;一笔画尽天下灵;入世修真几多愁;亡灵世界筑道楼;灵魂之神能纵横;大罗金仙异界成;返本归元习大道;一朝出世泣鬼神;我欲成魔尔奈何;圣人眼中为修罗。
  • 屌丝王妃玩天下

    屌丝王妃玩天下

    唐宝贝,二十一世纪横行天下的傲娇大小姐,谁叫她有一位国家总统都礼让三分的爸比呢?可是,唐宝贝却被自己最信任的闺蜜给害了。原本以为自会死了,已经下地狱了,却未想她竟穿越成落魄的千金小姐!!!还是一个古代异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中国古代一切,但唯一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这里有着神秘力量........这是以强者为尊的天下。额....神城会玩!好吧,她接受了!可四!为毛总有个人帅个要死皇上老挡着她天下第一女富婆之路!!!!呜呜.....她好想揍死他呀,可是她不敢........呜呜,天不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