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23100000010

第10章 朱熹的义理史学(1)

(第一节)以理为本的历史观念

清人全祖望曾这样评价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综罗百代”四个字非常明晰地概括出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朱熹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理学领域,在史学、经学、文学等领域也有突出的成就。或许可以这样讲,在中国历史的中古时段,朱熹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祖籍徽州婺源。他出生、成长以及成年后的主要学术活动都是在福建,所以他的学派又被称为“闽学”,或称“考亭学派”。朱熹的学术深受其父朱松的影响。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历任建州政和县尉、南剑州尤溪县尉、秘书省校书郎、着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加过神宗正史与哲徽两朝实录的编修,后因反对与金人议和,触怒秦桧,辞官不做。其学源于二程的得意弟子杨时,慕为贾谊、陆贽之学久之,又从龟山杨氏门人问道授业,践修愈笃。“朱松对史学也十分重视,朱熹回忆说:熹之先君子好左氏书,每夕读之,必尽一卷乃就寝,故熹自幼未受学时已耳熟焉”。这对于朱熹以后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朱松辞世时留下遗嘱,让朱熹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即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求道问学。刘致中,名勉之,是二程门生杨时的弟子,专攻二程理学。因所居之处有白水,故有“白水先生”之称。他与朱熹关系特别密切,视朱熹如子侄,还把女儿嫁给他。刘彦冲,名子翚,号病翁,隐居屏山下,有“屏山先生”之称,他对朱熹的教导在于儒佛一致论。胡原仲,名宪,因居籍溪旁,故被称为“籍溪先生”,他是朱熹师事时间最长的老师,达十余年之久。朱熹在24岁时,又拜于李侗的门下,正式成为洛学的第四代传人。朱熹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仔细聆听诸先生的教诲,还与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广泛切磋,如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兄弟、陈亮等人,这也是其学术成就能够高出别人的原因之一。

朱熹虽然学识渊博,成就卓着,但在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他在19岁就已经进士及第,但是登第50年,任地方官仅9年,立朝才46日。或许正因为如此,朱熹才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徒授学,着书立说。

朱熹的史学着作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纲目》59卷、《伊洛渊源录》14卷、《八朝名臣言行录》24卷、《曾子固年谱》1卷等书。他是中国史学史上“纲目体”史书的开创者。同时,朱熹在吸收包括三胡在内的前辈史家学说的基础上,将理学中的核心观念融入史着和史论中,使南宋的义理史学达到了顶峰。

历史循环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历史哲学观念,它起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其基础上,《吕氏春秋》结合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贯穿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循环思想体系。西汉时,今文学家进一步发挥“五德终始”说,并以之来解释秦亡汉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中董仲舒提出的“三统三正”理论最有代表性。到了北宋时期,旧有的历史循环论获得了新的内涵。其中程灏、程颐兄弟以“天理”作为历史的本体,使之获得了更富思辨性的终极依据。胡安国父子也都对之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胡寅,用“天数”观念较为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但总体来看,无论是二程还是胡宏、胡寅,在对“天理”的认识上还处于较浅的层次。而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不仅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还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朱熹首先肯定了“理”是历史的本体,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而且此理”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做坏,终殄灭他不得耳。“同时,为了使历史之”理“不流于如佛道一样的玄虚境地,朱熹又借用了张载的”气学“学说对”理“的内容加以完善。他指出,一切事、物、器都是由理和气共同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则,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这样就使得现实世界成为了形式(理)和质料(气)的统一体。通观朱熹理气之说,他一方面指出理要借助气产生万物,并要借助气来运动,所以气的运动形式也就是理的运动形式;一方面说明理是万物的根本,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变化,所以万物要遵循理的运动轨迹。这样,天理的循环和人类历史的循环就被逻辑地统一起来。

朱熹不仅创造了“理气论”作为历史循环的本体论依据,还通过“有对说”进一步说明历史循环的思想基础。先秦的《易经》中已经有明显的辩证观点,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到了宋朝,王安石的“耦中有耦”,二程的“万物有对”,胡寅的“盛衰相继”也都是辩证思想的具体表述。朱熹在吸收这些先哲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之物未尝无对”的命题。他认为: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默,有动便有静,“东西、上下、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天地间物,未尝无对者”。而且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失一方,则另一方不能独存,“如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对”。他还指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正蒙》云:阴阳之气,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緼相糅,相兼相制,欲一之不能盖谓是也。既然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无单有双,无独有偶,人类社会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兴衰成败的相继不绝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熹还通过“感应”原理说明了历史运动变化的必然性:

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凡一死一生,一出一入,一往一来,一语一默,皆是感应。中人之情,半善半恶,有善则有恶。古今天下,一盛必有一衰。圣人在上,兢兢业业,必日保治,及到衰废,自是整顿不起,终不成一向如此,必有兴起时节。唐贞观之治,可谓甚盛,至中间武后出来作坏一番,自恁地塌塌底去。至五代,衰微极矣!

一往一来,感应之常理也,自然如此。

盖阴阳之变化,万物之生成,情伪之相通,事为之终始,一为感,则一为应,循环相代,所以不已也。

天人感应之说,起源于《尚书·洪范》。《洪范》中说: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指君主的政策措施能够影响天气的变化。到了《春秋公羊传》中,将灾异与人事相联系的内容更为丰富。据统计,《春秋公羊传》有16次明文指出:此何以书?记灾也。“32次点明:此何以书?记异也。”总共48次的“灾异”都被与人事相联系。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休在注解中说: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灾乃政教不施之应。对天人感应学说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在应对汉武帝之策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就是灾异谴告说。他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所谓“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一是“人副天数”说,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来源于天。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人感应”说主要是来限制君权,但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显然,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理论在于政治劝诫,而朱熹是用它来说明社会历史循环的原因。

朱熹历史循环思想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宏观层面,一为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人类历史的变化是按照元、会、运、世的次序周而复始的。1元等于12会,1会等于30运,1运等于12世,1世等于30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由12会,360运,4320世,共129600年构成一个循环过程,此即为1元。前1元和后1元相互衔接,就成为一个历史周期,循环往复,连续不停。朱熹还详细概括出了每1会时历史的具体状况,如第1会,第2会时,尚未生人、物,想得地也未硬在。第3会谓之开物,人、物方生,此时属寅,到得戌时,谓之闭物,乃人消物尽之时也。1会等于18000年,这也就是说在宇宙开始的21600年时,这时还没有人和物;第3会时,即经过了3万多年,才出现了人、物,人们称此为开物时期。如果说第1会为子,第2会为丑,开物的第3会为寅,经过卯会、辰会、巳会、午会、未会、申会、酉会到戌会,即86400年为闭物时期,这时人、物消尽,直到亥会。至此,1元结束,到得1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辟,“人类社会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演变的。显然,这是借用了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中的历史循环内容。从微观层面看,朱熹将人类历史的发展概括为”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的循环往复运动。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治乱相继,盛衰更迭的一个过程,所谓”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而不变之理。“从古至今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点,”国家气数盛衰亦恁地。尧到70载时,也自衰了,便所以求得一个舜,分付于他,又自重新转过。若一向做去,到死后也衰了。文武恁地,到成康也恁地持盈守成。到这处极了,所以昭王便一向衰扶不起。汉至宣帝以后,便一向衰。直至光武,又只得一二世,便一向扶不起,国统屡绝,汉兴之初,人未甚繁,气象刬地较好。到武帝极盛时,便有衰底意思,前汉如此之盛,至光武再兴,亦只得三四分,后来一切扶不起,乱极必治,天道循环,自是如此。如五胡乱华,以至于隋,乱之极,必有唐太宗者出,又如五季必生太祖。若不如此,便无天道了。

总之,朱熹将理气论、有对论、感应论、元会运世论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历史循环思想体系。而且,该理论既以形而上的“天理”为核心,又将历史发展的经验贯穿于其中,大大深化了宋代学者的历史思维深度,也使其具有了相当明显的“义理”特色。

但同时应当看到,朱熹所主张的历史循环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要根据形势有所因革损益,比如封建井田制度。前已指出,胡安国父子非常赞成通过恢复封建井田制度重振宋朝国威,而在朱熹看来,这种建议实属荒诞。因为周初封建是周公根据“自然之理势”,现在和当时的形势“煞隔霄壤”,所以根本不可能推行:

封建实是不可行。

似恁时节,却要行井田,如何行得?

如今学问,不考古固不得。若一向去采摭故事,零碎凑合说出来,也无益甚……要之,后世若有圣贤出来,如仪礼等书,也不应便行得。如封建诸侯,柳子厚之说自是。当时却是他各自推戴为主,圣人从而定之耳。如今若要将一州一县封某人为诸侯,人亦未必安之。兼数世之后,其弊非一。

如果一定要恢复封建、井田,恐怕只能适得其反。不但是封建井田不可实行,就是古代的其他制度,也不能用于今天,大抵古人制度恐不便于今,“古人见成法度不用于今,自是如今有用不得处”。

在此基础上,朱熹还进一步提出了“因革”的标准,也就是“义理”。他说:且古者禅授之懿,莫如尧舜之盛,而舜承尧禅,二十有八年之间,其于礼乐刑政,更张多矣……因革损益,顾义理如何尔,亦何不可,夫三王制礼,因革不同,皆合乎风气之宜,而不违乎义理之正。这样,朱熹的历史时势论又统一到他的义理史观中了。

朱熹不仅通过时势之论补充历史循环思想的不足,同时也没有忽视个体特别是君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君的“心术”十分重要,因为“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术者”。所以,只要人主心术公平正大,自然能够“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使国家昌盛,人民富足。即使历史的盛衰“虽鬼神有所不能违也”,但只要君主怀着谨慎之心去面对各种困难,处理各种问题,自可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延缓王朝衰世的到来。他还通过对唐玄宗天宝年间治国的假设,说明人主心术的重要作用:如明皇开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宝之放肆,则后来亦不应如此狼狈。可见,在朱熹的观念里,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道还是不可变更的规律,都不是绝对地排斥人事的作用,而人君心术更是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第二节)义理为旨的人物评价

历史的主体是事件,事件的主体是人物。所以在历史学中,对人物的评价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朱熹的史论而言,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当然,义理是他的主要评价原则,具体包括气节标准、公私标准、经权标准。

第一,气节标准。在中国古代,气节被认为是衡量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齐国太史和董狐能够成为史家的楷模,就在于秉笔直书中所体现出的“气节”。在宋代,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气节更成为“论人”的不二法则,这点也体现在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如三国时期的荀氏家族,虽然连续几代都位列高官,备受尊崇,但就“气节”而言,却是日趋“衰落”。朱熹说:尝观荀淑能讥刺梁氏,而爽已不敢忤董卓,至彧,遂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人家祖父壁立千仞,子孙犹自倒东来西,况太丘制行如此,其末流之弊为贼佐命,亦何足怪哉!“朱熹指出,东汉的荀淑曾经不惧权贵,指斥当时专权的梁太后和大将军梁冀,而到了其子荀爽时已然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世方式,对玩弄东汉皇室于股掌之中的董卓不敢有任何的微辞;到了第三代荀彧时更是”叛逃“汉室,投身于被视为”奸雄“的曹操。荀氏三代在”气节“上呈现出多么强烈的对比!又如霍光,对于西汉王朝的稳定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且在其”辅政“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愎文、景之业焉”。但朱熹并没有因此而忽视了霍光的“气节”,认为他“临大节亦大有亏欠处”。从史实来看,显然这是针对霍光妻霍显毒杀许皇后而霍光没有过问此事而言的。

朱熹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气节”,同时也十分注重一个时代的整体“气节”。如他对东汉士大夫重视名节的风气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类推荐
  • 迷失在南宋末年

    迷失在南宋末年

    公元1275年,蒙古人马上就要灭亡南宋,席卷天下。而这个时候,一群由政府公务员,矿产工人,军队士兵,艺术家组成的穿越团队穿越到了琼崖。他们只有三个目的,生存,发展,拯救华夏衣冠。
  •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是 让我们为之自豪的一座历史颠峰,大唐盛世的辉煌始终令我们向往。这个气势磅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国给人留下了无数遐想与疑问。本书从家族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细节,一通俗的笔法对大唐王朝李氏家族进行重新解读。
  • 官居超品

    官居超品

    新书已发《我的史前文明》欢迎围观。一个就业路上屡被蹂躏的现代中医,回到了明朝中叶,进入了一家少年身体后读书,赚钱,把妹,悄然改变着天下,我的大明朝再无遗憾!书友群:130388231,欢迎加入
  •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少时读史,总为古人担忧,担忧最多,莫过于宋。许是真的与宋有缘,一朝入梦,醒来竟成了赵构。持笔仗剑,横槊赋诗,新的赵构,新的宋高宗,要怎样扶起已然倾颓的大宋王朝呢?
  • 重读苏轼

    重读苏轼

    读诗使人怡情,读史使人明智。把两者结合起来读会是怎么样呢?苏轼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四朝,他面临过北宋乃至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他生活在牛人辈出的年代,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小时候砸缸的那个)、曾巩(散文八大家之一)、沈括(大科学家,有著作《梦溪笔谈》)、张先(词人一曲新词酒一杯)、秦观(词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黄庭坚(自称是苏轼的弟子,诗写的很好)等人都与苏轼有过来往。苏轼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朝代,和这些人匆匆碰面,又匆匆分别,坎坎坷坷地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旅程,然而他步履坚定,正如他诗中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热门推荐
  • 超级战兵混都市

    超级战兵混都市

    整天在学校受欺负的霍小克回家后,发现老妈给自己请了个神秘的家教男老师。这个眼神凶悍的家教老师,居然一开口就说要把他训练成无敌战士,因为他背负着一段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杀父大仇。究竟这个看似平凡的少年身上,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而这个老师又是什么身份,他们两人到底会怎么这么折腾这个世界。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保家仙

    保家仙

    所谓的家仙,既民间对有灵动物的崇拜。是亦妖亦仙的灵异!如果信奉他们,就会得到福佑!但如果冒犯了他们……5岁那年,我被骗吃了黄大仙的肉,结果遭到黄二太奶的报应,从此妖魔鬼怪如影随形,凶灵恶煞、千年树妖、狐仙鬼妖,邪灵魑魅......层出不穷。而黄大仙告诉我,若是想活命的话,就要……
  • 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共五十六章并十四项附录。第一章介绍外科门急诊常见危重症的急诊处理,附录介绍外科门急诊常用的诊疗技术,其他各章包含了各种外科常见疾病,对一些临床上少见的疾病《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也略有涉猎。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长生玉

    长生玉

    长生玉蕴含无尽的生命能量,是神彝族的圣地至宝,也是神彝族最大的秘密。无意之中这一秘密泄露了出去,给神彝族带来了灭顶之灾,方英没落的神彝族少年,从此变踏上了保护长生玉的征途。
  • 重生之火毒法神

    重生之火毒法神

    天火坠落,火龙的嘶吼响彻云霄。碎裂大地,墨绿水元素云涌而至。重生到《命运》发布之前,林宇却只有仅仅10级的记忆,没有攻略,没有全知视角,甚至连名人都不认识。他拥有的只有一尊庞然大物般的对手和必须守护的人。火焰灼烧之地,留下的不是焦痕,而是腐烂的毒液……(新人新作求收藏,推荐。)(一天2更,固定为中午12点与晚上6点)(存稿充足,放心追阅)
  • 焚天邪神

    焚天邪神

    废柴楚飞,偶得焚天道法诀,集九焰天火,修不灭火体,成就逆天邪神,一念,天地变色,一意,毁城百万,引九天神火淬体,燃尽宇宙山河,成为那主宰生死大道的神田邪神,让诸神万界在烈焰之中悲鸣。
  • 洪荒战神

    洪荒战神

    项问,一个角斗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屈辱嘲笑。生死存亡之际得到未知兽魂的认可,成为一名兽魂师。从此,风云再起。魂徒,魂士,魂者,……魂尊,且看项问如何一步步迈入强者之林。寻身世,灭强敌,拳战四野,脚踏八荒。既然天下人皆负我,那我为你孤战天下又如何?屹立在傀灵山颠,怀抱昏迷的采儿,项问眼眸如水,战意滔天!
  • 阴夫坏坏哒

    阴夫坏坏哒

    住进新房子,莫名收到一大笔钱,以为发了财,不曾想却因此卷入一件件离奇古怪的事情当中。血腥的人皮,半夜的鬼眼,疯癫的老太婆……还有,一只高冷帅气的男鬼,它让我给它洗澡,可是,它没手不会自己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