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岭上的栀子花盛开的时候,还不见心爱的小伙子归来,藏在心头的情感顿被触发,像一团火点燃起来,只能将满篓的相思之情撒向芳洲。后两句月下待人的情景描写,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一缕缕的哀愁,就像绕山流淌的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末句中一个“载”字,表现了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此诗笔调婉转,清新活泼,颇富情韵。
熊山夜读
古寺凌空跨玉鲸,板桥醉卧听涛声。
灵山缥缈沧波净,夜读聊斋半烛明。
品读。
这是一首写景咏怀的诗。其意境开阔、想象飞扬令人称道。诗人抓住典型景物特征,生发奇想,泼墨抒写了大熊山宏奇伟丽的气象,同时也凸显了作者纵情山水的狂放个性。诗作一纵一收,炼字炼句炼出意境。
边城
水绕边城月绕墙,槐香片片入西厢。
忽闻长笛吹罗帐,俯看江枫似故乡。
品读。
诗人擅长写景,借助于电影手法,通过大全景与近镜头巧妙连接,把月下边城的宁静与梦幻之美,悠然展现,一个动态的“绕”字,点石成金。春江花月夜,画面动中显静,诗蕴婉转如琴,诗人乃白描行家。得佳句“俯看江枫似故乡”,有唐诗意境。
奉家桃源村
一
山间牧女追云行,巧剪银河贴画屏。
遥指平畴见板屋,依稀犬吠唤渔翁。
二
渔歌拍岸柳牵桥,陶令也曾访莫瑶。
花照篱墙阡陌绿,一行白鹭上青霄。
品读。
远离世嚣的奉家山上团村,它的地形地貌与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极为相似。这里的民居取山中之树成栋梁,撮土衔泥,夯打成墙,割杉皮为瓦,砍竹搭筑院墙,便落成了简朴清雅的农家院落,使杀鸡温酒的幸福日子留住,风雨从窗外溜走。来此探访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都亲切地称它为桃源村。
这两首绝句,以“写生”手法,客观、真实地勾画了上团民俗村特有的风情风貌,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给人新鲜的联想,又不流于空泛。
童话
笛吹新月柳含烟,仰盼流星射碧川。
拍手儿童花似露,萤光一掬绕红莲。
品读。
出题“童话”,本身就是一首诗。晚笛、新月、清风、烟柳,构成一幅恬淡清雅的梅山夜景图:江岸上,三五儿童,嬉戏相逐,一起拍手去看流星雨……
这首小诗,构思新巧,刻画入微,形象逼真,情趣盎然。尤其是孩子们在点点流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天真、可爱。
闺怨
初月描窗柳影稀,灯前拭镜怨鸦啼。
云屏画雨江垂暮,但羡双蛙叶下栖。
品读。
这是一首闺怨诗,好像离现代生活有点遥远。
月上疏窗,柳影摇曳,少女拭镜梳妆,却无人欣赏;独对画屏,愁丝万缕,自然生发出“但羡双蛙叶下栖”的怀春感叹。本诗细腻而生动,留有想象的余味。
夜话东篱
把酒东篱菊探窗,面前同学鬓添霜。
花溪洗尽尘埃事,写意唐诗月绕廊。
品读。
此诗着力营造一个闲情逸致的情景,在一派平和安宁的氛围中,与久别的同学相聚。场面自然可以想象出来,把酒言欢,感叹似水年华,并劝慰友人洗尽尘埃俗事,请君来此共话桑麻。写景、叙事,表现出淡然风致,全篇流泻一个“真”字。
夜宿古寺
几笔云霞绕晚峰,品茗才受一窗松。
忽闻夜半秋声起,古寺临空雨打钟。
品读。
有一些述怀诗,寓情于山水风物,从描写对象特征出发,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往往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抓住“开轩品茗”、“观霞赏松”以及“忽闻秋声”、“冷雨敲钟”等细节,由此生发开来,引起感触,抒发了诗人守望山林而保持高洁本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传达了人生无常、风云不测的忧患意识。
古台山晚游
云绕林间隐酒家,猕猴峡秀上红崖。
小青忘锁仙龙洞,溪滚烟霞煮落花。
品读。
这首诗就像国画中的小品一样,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容,完全是一幅司空见惯的小景:傍晚,云绕山林,酒家若隐若现,夕阳下的山崖一片丹红;雨后的峡谷显得格外苍翠,一条如龙的飞泉从远处的山洞腾跃而来……
作者善于在“静”的背景中,捕捉到动态的峡谷飞泉,给整个画面带来生气和色彩。这种“静”、“动”对比,给人新鲜的美感。
邀月
蛮拳虎啸震云川,剑气梅山贯少年。
游侠笑谈东逝水,江亭邀月钓诗仙。
品读。
晏西征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武术家,又是梅山杰出的旧体诗人,他貌似文弱儒雅,却有当年咸阳游侠的冲霄豪气。作者与先生十分相投,视为知己。
这是作者目前唯一酬答友人的诗。咏人物,应以形象为议论,这才是“正格”。此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手法,塑造了一位气盖梅山、琴心剑胆的儒侠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高度倾慕之情。
重访紫鹊界
又访斜阳笑牧童,蛙鸣送暖踏歌行。
瑶冲竹舍苍山月,楚水渔舟翠柳风。
鼓震云天响傩戏,松明蛮峒飞草龙。
今来紫鹊觅诗赋,三掬稻香赠旧朋。
品读。
新化紫鹊界梯田,是我国稻作文化的奇迹,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它冠以“紫鹊衔梅”而名录于新潇湘八景。作者曾多次受邀来此地采风考察,撰写导游词。
此诗歌咏了紫鹊界的雄伟和深厚历史底蕴。作者写景之作,一般取景不大,往往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描绘清秀宁静的事物。像这样写景宏大和深度咏怀历史之作是不多的。全诗从“又访斜阳”写起,由点及面,层层叠叠铺展开来,十分形象地把人与自然造化出的杰作——紫鹊界写了出来。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不斤斤计较细节描写,而满纸云烟,气韵磅礴。
归乡
山外青山处,云开一径通。
柔桑迎浪子,修竹点东风。
月色溶村舍,槐香醉友朋。
桃源在乡里,归鸟羡渔翁。
品读。
这是一首游子归乡的诗。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以领略归乡途中的景色转换,也可以触摸到游子回家喜逢亲友的情感变化。中间两联,景中有情,对仗工整,尤其“迎、点、溶、醉”四个动词用得贴切而生动。末联,游子终于悟出了“鸟倦飞而知还”的深意。
清秋节
苍山鸣白鹭,燕剪柳条稀。
塔古收霞晚,帆单挂月归。
边城孤笛起,霜叶一江飞。
莫寄清秋节,临高菊冷衣。
品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清秋节,作者独立梅岭,面对江上黄昏,深切怀念已故的母亲。人去了,风物如旧,只能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念融为一体,咏叹出苍凉深邃的诗境。“莫寄清秋节,临高菊冷衣”二句,深沉而凄婉,写尽天下眷恋故人的共有情怀。
绿竹村
山穷水路开,喜雨润桑槐。
燕领篷舟去,鱼衔钓者来。
榻前茶煮豆,岭上月邀杯。
但愿长相守,追霞放牧回。
品读。
绿竹村,山清水秀,恍若隔世田园,乡土版画家谢敏杰就生活在这里。诗人与这位朋友甚相投合,时常来绿竹村做客。
这首诗,文字平和,意境也与孟浩然的田园诗极为相似。走进绿竹村,让你领略燕引篷舟、鱼衔钓者的自然风光;做客农舍,与友榻前煮豆,举杯邀月,共诉衷肠,弥散出暖意浓浓的乡情。写景抒怀,丝毫不露雕琢痕迹。“喜雨润桑槐”一句,真实记录了当时诗人轻松、恬淡的心境。
山行
山行依杖履,虎峡掌青天。
独木悬空道,层岩吐冷烟。
祥云抬古寺,秀月浴温泉。
苗寨山歌起,迎来酒令拳。
品读。
作者早年任侠使气,壮年闲静清雅,经常结伴朋友游戏山林,对家乡河山丘壑情深意浓。
《山行》是漫游湘中圣地大熊山途中所作。此诗状物写景生动、传神,再现了这座名山的幽深、险峻,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风貌,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一草一木乡山邑水的一往情深。
巧女
星辉涂板屋,巧手绣荷裳。
晓燕枝头闹,乖乖早拜堂。
品读。
可以想象,乡村夜晚是宁静的。星辉洒落,妙用一个“涂”字,板屋便有了动感气息;镜头推移过来,特写出一双飞针“绣荷裳”的巧手,而村姑美丽、羞赧的神态,只能留给读者去遐想。镜头切换,早起的春燕,在枝头跳跃、歌唱,亲昵地催促正在梳妆打扮的村姑,俏皮地说:乖乖早拜堂。
《巧女》,虽用词浅白,却描绘出生动、风趣的生活场景,这是汲取民歌养料的结果。
夜耕
江云吊脚低,日暗燕双栖。
阿母如相问,耕春雨一犁。
品读。
这首短诗虽寥寥二十字,却写得情景俱现。
风乍起,日暗天昏,雷声乍响,滚动的江云吊脚而来,惊恐的双燕急呼归巢;在空旷的田野里,耕作的青年,揩去汗水,向前来送水的俏媳妇说:回家告诉阿母,喜逢春雨好耕田呢。
《夜耕》,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俗画卷,耐人寻味。
归鸟
野渡鸣归鸟,樵歌挂老松。
禅云眠古寺,月露润钟声。
品读。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浑然一体的好作品。
前两句呈现一幅恬然自乐的山野晚归图:夕阳西下,野渡娴静、安谧,返林的鸟儿发出啁啁的天籁之音;晚归的樵夫,跃过潺潺作响的溪涧,哼着陶情的小调,歌声仿佛挂满身边的苍松翠柏。
后两句,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云卧古寺,月伴暮钟的幽妙之境,一动一静,以静衬动,声色相通,极富意境之美。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借景含意,委婉地传达作者厌倦尘嚣、追梦世外田园的隐士心态。
过上团村
青山开菊径,远客过柴门。
陶令云中去,江摇摆渡人。
品读。
作者每次来奉家山上团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遐想。
诗中一个“过”字揭示了全篇的主题。诗中有青山,有菊径,有柴门,有白云,有清江,画面就在“过”中一步步舒展于读者面前。陶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故事,已是散云鹤影。你看,那江舟上劳作的艄公仿佛是当年的摆渡人。
古风·感怀
樊笼两只鸟,患难手足情。
一鸟天上飞,莫忘笼中兄。
品读。
一九七五年秋,当时作者下放古台山林场当民办教师。在那缺书的年代,作者偶得《古诗十九首》,挑灯夜读,饶有兴趣,便有了这首处女作。
这首习作明显仿照古体诗的创作手法,以鸟喻人,真切地传达了青年作者渴望冲出“樊笼”的苦闷心境,虽然文字非常简单朴实,然而它的形象却十分生动,给人产生联想。诗写得自然天成,看不到一点雕凿的痕迹。可贵的是,后来作者诗词创作一直保持这种“天然去雕饰”的风格。
汉俳两首
一
青蛙鸣野外,却似儿时放牧谣。柴门半掩桃。
二
烛烬眠诗意,杉皮瓦上敲雨声。花楼一笛风。
品读。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格式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组成,句中须有切字、季语。传统俳句,一般很少表现政治、社会等重大课题,大多抒发个人对自然、生活的体验感受,是一种个体情绪的表达。它近似我国唐代绝句,短小精悍、凝练,以有余韵为特色。
作者尝试的汉俳,遵守俳句三句十七音格式,贵在坚持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真正韵味,也兼有唐代绝句特点。这两首汉俳,描写了返乡归家的温馨感受,勾起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作者眼中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