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800000040

第40章 皇权往事——继承人问题上的博弈与争夺(5)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夜,高宗李治病逝于洛阳贞观殿,留下了一道遗诏。遗诏中的两句话非常关键:“皇太子可于枢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及“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也就是说,皇帝是李显,只有当新皇帝遇到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时才考虑听取武后的意见。

武则天当然看明白了这遗诏的奥妙,知道自己的权力已基本被剥夺。以武则天的性格和二十多年来的习惯,如何能甘心就此放弃,去当一个甩手太后?

客观地讲,在高宗驾崩之前,武则天并无更大野心,她对夫妻店的模式十分满意。虽无最高统治者之名,但有最高统治者之实,又何乐而不为?所以,武则天还是真心希望高宗能好起来。因为高宗一走,局面会怎样?谁也不好估计。武则天对权力的更进一步的野心,应该是在高宗驾崩之后。失去权力的危险和获得更大权力的机会,同时降临在武则天面前,她决不会犹豫!

按照高宗遗诏的部署,太子李显应在十二月初六在灵柩前继位,7天后正式册立为新君。按照古代惯例,在这几天的过渡期内,虽然还没正式册立,但只要嗣君是成年人,就可以发号施令。国家事务,一天也不能停转。

可是谁也料不到,唯一的顾命宰相裴炎,在这时候忽然插上了一杠子。裴炎在嗣君即位的第二天忽然提出,嗣君既然还没正式受册,也没开始听政,那么就不宜发号施令。这几天的国家大事,应该由宰相奏议,然后由武则天以“天后令”的形式,下达到门下省执行。

裴炎所请,被武则天欣然接受,可是权力并没在7天之后还给即位的新皇帝。大小政事仍取决于武则天的意见,“天后令”仍然是最高号令。到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三十,嗣君的服丧期满了,但是武则天就像不知道一样,照旧临朝。

武则天本想平稳一个阶段,过了这个过渡期,再从长计议。但就在这时,朝政陡然起了一场大风波!而这场风波又是由他的亲生儿子、当朝皇帝李显引发的。

李显从前做皇子、太子时奈何不了母亲,现在他好歹也是个皇帝了,当然不愿继续那样的生活。李显要培植自己的党羽,从母亲的手里夺回权力。

李显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自己妻子韦氏的家族,而韦氏也急于让自己的家族鸡犬升天。于是,李显一下子就将韦氏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还没一个月工夫,他又打算将老丈人直接升为宰相,并让自己奶妈的儿子也同时当五品官。宰相裴炎当然不能同意天下掉下一个新宰相来分权,何况这官也未免升得太快太不成样子,于是坚持不同意这项人事安排。李显立刻勃然大怒,不择言,竟说“我就算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裴炎听中宗这么一说,又惊又惧,连忙向武太后如实汇报。

李显和韦氏如此轻率地表现出急于掌权当“真皇帝”的心态,将他们自己推向了深渊。武太后随即与裴炎等人商定了废帝的密谋。

高宗去世后的第二年二月六日,武太后召集百官聚于乾元殿,在羽林军的簇拥下,裴炎宣读了废中宗为庐陵王的诏书,命人将中宗带下殿去。李显猝不及防,问:“我何罪?”武太后徐徐答道:“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还敢说没有罪?”

一句气头话,葬送了李显的前途。李显仅仅做了一个月皇帝,就被废了。倒霉的韦玄贞则被一撸到底,流放钦州。

在大唐宫廷史上,这是继玄武门之变之后的第二次成功政变。不同的是,玄武门是以弱胜强,流了血的;而这次是以强胜弱,兵不血刃。

太后这次的成功,首先是笼络住了宰相集团:具体参与其事的裴炎、刘祎之、程务挺、张虔勖等大臣都具有浓厚的李唐色彩,所以没人敢说这是武氏政变。其次是抓牢了近卫武装:左右羽林军都是成立时间不长的禁军,太后没忘了把这两支武装牢牢控制在手里,急需时就能做到刀剑出鞘,而中宗仅有一个皇帝名号是不顶用的。三是抓住了对方的致命短处——政权归属问题岂能戏言?说你不够格,你也不好反驳。此外,高宗遗诏中“兼取天后进止”这含糊的一条,也给了武则天一定的法理依据。武则天的突然出手,成功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但是,政变的目标因受遗诏精神的制约,也只能是换一个皇帝,而不是由武则天直接坐天下,否则她将立刻失去最有力的支持,而陷入“大唐逆贼”的泥淖。

出于合法性的考虑,政变第二天,武后立自己最小的儿子豫王李旦为皇帝,王妃刘氏为后。有了中宗的前车之鉴,李旦、刘氏的傀儡帝后当得更狼狈。他们甚至连皇帝的宫殿都无权入住,只能居于“别殿”,更别提过问什么政事了。所有的事务,都由武后端坐在紫宸殿的骖紫帐后处理。

当年二月八日,为了避免曾经监国的儿子趁乱东山再起,武后派金吾将军丘神勣去巴州察看李贤流放的情形。丘神勣此去当然不仅仅是察看而已,因此他抵达巴州不久,李贤就于三月初五被迫自杀,时年31岁。为了遮掩,武后指责回朝复命的丘神勣误传旨意,将其贬为叠州刺史。当然,没过多久,丘刺史就又官复原职了。高宗的另几个儿子当然也被划在可能搅局的范围内,他们都被调离了从前的封地,离开了故地上营造的人脉势力。

载初元年,武则天掌稳了政权,攒足了人气,正式称帝前的准备工作已圆满完成。九月,武则天的亲信傅游艺领着九百多名不知所以然的“关中百姓”联名上表,请武太后改国号为“周”,让皇帝李旦改名武旦。

武太后推辞了请求,却将傅游艺提拔为给事中。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于是众人闻风而动,一时间,文武百官、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还有各色僧侣道士都随即上表,请太后改国号,“赐”皇帝改武。两三天内上表者就多达六万余人。这热火朝天的景象使得不问世事的傀儡皇帝李旦再也坐不住了,他也不得不给老娘上了一道表章请求改姓。一切水到渠成。

九月九日,武太后登上则天门宣布大赦天下。国号由唐改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为武太后上尊号为“圣神皇帝”。武则天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登基时年龄最长的皇帝。

兄弟相煎何太急:明英宗、明景宗的“夺门之变”

明初,开国君主朱元璋对宦官之害感触极深。为防止宦官预政,朱元璋规定宦官不许读书、带兵,又在宫门内铸造了三尺长的铁牌,写“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其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宦官给他提供了不少军事情报,宦官因此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读书识字,开始参与军政大事。其后,朝廷又派宦官出使、监军,更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授权宦官搜捕违逆官吏,为他们预政乱权埋下了伏笔。因地位上升,宦官从此时开始被称为“太监”。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宫廷宦官分为24衙门,职掌皇宫各项事务,其中以司礼监最为重要。司礼监掌管皇宫里的一切礼仪、衣食以及管理当差、听事等杂役,最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大臣奏章,代皇帝批答公文,又称“批红”。批答奏章一般由皇帝口述,司礼监秉笔记录,然后交给内阁诏发。王振入主司礼监后,肆意歪曲篡改旨意,使皇权旁落,皇帝被架空。宦官们羽翼渐丰,宦官专权的局面逐渐形成。

与明朝的政治黑暗、国力日衰相反,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此时强大起来。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瓦剌部在首领脱懽的带领下统一蒙古部落,势力大增。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懽死,其子也先继位,操控瓦剌和鞑靼两部落大权,势力东起松花江流域,西达巴尔喀什湖,北连西伯利亚,南逼明边境线长城。明朝北方形成了“两虏合一,势益强盛”的局面。

永乐年间,瓦剌又开始了朝贡,向明朝进贡驼马兽皮之物。明朝为体现天恩浩荡,往往按贡使人头和所供货物予以赏赐。瓦剌见有利可图,就逐渐增多使团人数,甚至虚报人数以多领赏赐。按原制,瓦剌每年到北京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而到正统时已动辄上千人,不仅沿途州府要供应食物,且多有不法分子抢夺滋事。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遣贡使2000人到京贡马,却诈称3000人。王振非常生气,叫礼部按照实际贡使人数给赏,同时又以瓦剌所贡为驽马为由,削减马价的五分之四,将瓦剌使团驱逐出境。

也先闻讯大怒,借口明朝失信,于是年七月兵分四路,大举入寇。明军常年边防松弛,仓猝应战,自然连遭败绩,不几日就失掉了几座城池,边报紧急。王振为请功弄权,耀武扬威,力劝英宗亲征。英宗年轻好奇,即召集群臣动议。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尚书王直、侍郎于谦等百官力谏六师不宜轻出。但英宗受王振怂恿,一心效仿曾祖朱棣五次亲征鞑靼的壮举,对群臣疏奏一概不听。最后,英宗命御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代理国事,侍郎于谦代理兵部事权,两天内调动精兵50万,备好衣物粮草,御驾亲征。

因出兵仓促,筹备不足,队伍绵延数十里,未到大同粮草已见匮乏,前锋屡战屡败。又加连日阴雨,将士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死尸盈路。诸随军大臣屡言驻扎或者退兵,俱遭驳斥。王振耀武扬威、趾高气扬,独断专行,听不进边将的谏言。此时,瓦剌军已经攻入长城,左参将都督石亨、总兵官朱冕等率军抵抗,全军溃败,朱冕阵亡,仅石亨一人逃回北京。王振孤注一掷,仍一味往北进发。八月初一,英宗大军抵达大同,前线败报纷至沓来,人心惶惶。王振此时方露怯意,与另一位太监郭敬秘商退兵。初三日,下令班师。王振祖籍蔚州,想让皇帝退兵时御驾临幸其第,以向乡族炫耀,就命令大军取道紫荆关撤军,向蔚州开拔。走了40余里后,王振忽然担心众多士兵经过家乡时会踏坏其庄稼,就紧急命令大军调转方向,改道宣府。

也先得知英宗退兵,率军火速追击。明军先西后东,迂回反复,耽搁了不少时间,很快被也先军追上。明军前锋迎战,军心动荡,数将战死,只能且战且退。八月十三,英宗退到土木堡,距明军重镇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暂停行进,大军遂驻扎土木堡,瓦剌军迅即包围整个土木堡。

八月十四清晨,瓦剌军四面合围,准备困死明军。土木堡地势较高,明军掘地二丈仍不见水,军士饥渴难耐,人心惶惶。土木堡南15里外有河,已被瓦剌军占据。朱祁镇心知不能坐以待毙,派使讲和,也先假意答应,佯装后退,王振不知是计,下令军士将营帐移到河边。士兵争先恐后,乱作一团,也先乘机挥师猛攻,明军弃甲曳兵,四处逃窜,霎时间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英宗见突围无望,扈驾诸臣死逃殆尽,索性盘膝面向东南而坐,静待敌兵。瓦剌军冲到跟前,见此人神态服饰不同于他人,送交瓦剌军指挥赛利王。赛利王也疑惑不能断,经也先辨认,方知是明朝皇帝。此一战,明军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是被逃回的伤兵残卒逐渐带到北京的。开始时,很多人根本不信,后来见伤兵越来越多,才确信英宗已经被俘。京师大震,朝廷众官一片恐慌,聚集在殿廷上嚎啕大哭。皇太后和留守的郕王朱祁钰急召大臣朝议。人们忧心的不仅仅是英宗的安全问题,有识之士更担忧北京乃至大明王朝的存亡。历史上,皇帝亲征被围的也不是没有,如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困雁门山整整一月,但这两次都不至于对国家存亡造成太大威胁,一是其军队的精锐尚在,二是其首都长安距前线上千里,敌人难以瞬息攻到。然而,此次英宗被俘却非同以往:其一,英宗所率50万大军是明朝军队的全部精锐,京师只留有老兵残将,没有什么战斗力;其二,明朝的首都北京距长城仅一步之遥,敌军奔袭一夜即可兵临城下。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就是想抵制蒙古兵的进攻,北京存亡关系国家存亡。北京一旦不保,明朝将轰然倒塌,即便不亡国,也至少失去一半江山。

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年仅3岁,根本不可能预政。于是朱祁钰、皇太后诏告天下,由郕王朱祁钰监国,立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令于谦负责京师战守兵事。

于谦随即着手备战,奏请将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府运粮军全部调入京师。因当时官仓在通州,一旦为敌军侵夺,后果不堪设想,群臣多提议焚毁。于谦命文武京官预支9个月的俸粮,军士预支半年饷粮,均从通州领取,又征民夫带车从通州运粮进京,运粮超过20石纳入京仓者赏官给银。这些布置使北京民心逐渐安定。

于谦又奏请清除王振余党,明正其罪,以雪民愤,表明朝廷的立场和态度。八月二十一,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八月二十三,朱祁钰登临午门代理朝政,群臣纷纷弹劾王振恃权作威,倾危宗社,罪应灭族。王振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叱责群臣:“王振已死,说他甚么?”一语激怒群臣,给事中王竑上前抓住马顺,怒道:“汝私媚王振,倚势作威,今尚敢来多嘴?”群臣怒不可遏,一拥而上,登时将马顺打死在廷堂之上。群臣又向郕王索要宦官王贵、王长随,朱祁钰命人将二人从宫中轰出,众人你一拳我一脚,二人当场毙命。不一会儿,有人又把王振的侄子王山捆来,众人争相唾骂,朝班大乱。朱祁钰见状要起身离开,于谦上前拦住郕王,要郕王宣谕:“马顺等罪当死,其他众人不论。”诸臣方才逐渐安定。于谦这才发现自己的朝服袍袖在混乱中被撕成了碎条。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叹道:“朝廷幸赖有公,若如我辈,虽多何益?”随后,郕王下令将王山凌迟处死,抄王振的家,将王振家族无论老幼,尽行斩首。从其家中抄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座,珊瑚树六七十株,其他珍玩不计其数。王振阉党被扫除殆尽。

随后,于谦又任命将领:封杨洪为昌平伯,与罗亨信、朱谦等镇守宣府;荐举陈镒安抚京畿内外军民,罗通守居庸关,曹泰守紫荆关。因石亨先前战败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知其晓畅军略,很有军事才能,令其总领京营兵。与此同时,于谦又加紧锻造兵器,押运粮草,充实军储。

土木之变后,也先挟持英宗在边疆各城池勒索要挟。八月二十一,瓦剌军到大同城下,让人拿英宗驾牌请守城士兵迎驾。大同总兵官刘安和参将郭登信以为真,出城朝拜英宗。瓦剌军趁机掠城,明军大败。也先又矫英宗诏,命大同守军送库银2万两方才退军。刘安搜罗仓库,取出银两,送到也先营中。也先纠缠三天方挟英宗退出塞外。于谦闻报,严叱刘安,下令各边镇“自今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同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这一策略粉碎了也先利用英宗讹诈的阴谋,坚定了边将抗战的信心,使明由被动转为主动。

为断绝也先的念头,八月二十九,以于谦为首的抗战派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以定民心。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郕王于九月初六日登极,是为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同类推荐
  • 月琼舞

    月琼舞

    星河中苍月下大地上三少年踏破大陆忠于月之国抛头颅洒热血有谁看的见为国为民死于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科技强国在古代

    科技强国在古代

    他被奸人害死,他在古代重生。看杨远怎样在古代建立科技强国,征服异族,统一全国。“大寨主,有大批官兵前来攻山。”“弓箭手准备。”“交给我吧,我这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中国式王朝衰败的12条法则

    历史总叫人惦记。传统理论在谈论王朝衰败的时候,总是习惯以“凝练的语言”简洁地一方概之。然而,帝国并不都是“崩溃一亏”,数字与表格之外,历史的精微幽深,很难“作一总结”。于是,笔者选择了“勤于总结”,用求全的12法则来分析帝国“全线崩溃”的恢宏历程。
  • 三国之群雄逐鹿

    三国之群雄逐鹿

    他,穿越至三国成为八岁孩童被童渊收养,与赵云,张任和张绣称兄道弟,于洛阳凭借卓越的见识获得蔡邕赏识,并成为蔡邕的门生,在虎牢关之战与吕奉先大战两百个回合,从此声名鹊起。他麾下谋士猛将无数,能与当世枭雄曹操一较高下。他终将成为统一天下的帝王,且看李元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 红色宁都

    红色宁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革命中心,是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轴心,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政的重心,是苏区江西省后期的核心,是苏区精神、党的群众路线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形成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宁都人民胸怀坚定信念,竭尽所能,为苏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表现出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被誉为第二个苏区模范县。
热门推荐
  • 读懂婚姻

    读懂婚姻

    指出婚姻是从头至尾需要用心经营的。就像一个人做生意,如果不好好经营就会面临倒闭甚至是破产。因此,走进婚姻的你,重要的已不是你的结婚对象是谁,而是如何经营。因为婚姻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你的幸福与婚姻的成败。
  • 杂纂二续

    杂纂二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冰沐汐樱花恋

    冰沐汐樱花恋

    从法国回来的三个公主为了家族企业回到中国,并在中国认识了他们,瑭和瑾为了源熙闹翻后,瑭立誓要报仇,一对金童玉女就此闹翻,但真是这样吗?
  • 《灭世:镜像》

    《灭世:镜像》

    世界一如既往的平静,人们一如既往的生活,殊不知一群人一只在肩负维护世界的重任,但秘密码终于还是没有保主,来自异界的威胁一步步逼近,而他却只是个废柴虽有强大血统却不知如何运用好在有来自异世界的辅助交换的代价是——生命......
  • 寡妇田前桃花多

    寡妇田前桃花多

    李七巧命硬,天命带克。嫁人新郎跨门跷了,一年后产一来历不明野种。没被沉塘据说是八字硬到一定境界,河神不收。但神婆说……阎王不是不收。三十岁以前天会收她,地会坑她,男人更会唾弃她……
  •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逐天下

    逐天下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历经过去多少岁月,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无数英杰!汉末又见三国,热血奔腾,豪迈凝霜,以战止战,战之可也!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一个现代的民工苦力因为意外成了一个黄巾反贼,斗朱儁,战卢植,最终他的前路在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QQ群骁骑营:167162336
  • 宫门权冠:绝色乱世悍女

    宫门权冠:绝色乱世悍女

    邈邈江南间,顾目扬州,见万亩良田,百姓安居。君子的才华,就应该像珍宝相似,不应该轻易炫耀而让外人知道;才华深藏于心,这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她会像深藏于深山中的美玉,一有机会,便会才华横溢,惊动世人!所以,我决定把‘道香’二字,作为她的名字,使她名垂青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安监局长

    安监局长

    《安监局长》是一部全面反映安全生产工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方工业城市碧江市为背景,描写了以该市安监局长江若英为首的一批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危急时刻,勇担重任,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多次化解了因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危机,文中更不乏感人肺腑的爱情之歌……
  • 绝世龙凰之一舞九霄

    绝世龙凰之一舞九霄

    前世的她为精英间谍,却附魂于云家收养的小姐身上。世人都道她是"傻子天才",然而重生的她惊艳才绝。年仅十二岁便灭四国、平大陆,此后便踏上了寻找三魄一魂的道路。路途漫漫她遇到了一个孤高冷漠、邪傲霸道却唯对她死缠烂打、不离不弃的极品腹黑妖孽男。当包裹在心灵外的冰层被一点点融化,她与他携手创造了一个不朽不灭的神话。风风雨雨,且看他们如何笑傲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