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800000030

第30章 后宫往事——皇权光环中的智慧女人(1)

独孤皇后:辅佐隋文帝成大业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隋王杨坚废除周静帝,自称皇帝改国号隋,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至此,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历史上改朝换代原本很正常。但是隋朝的建立不同之处就在于另一半的功劳还得归功于一个女人,即隋文帝的夫人独孤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初周宣帝死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佐幼主,实际上他已完全掌握了朝政,与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文武百官也趁此机会讨好他,劝谏谋划,让杨坚以接受禅让的形式登基称帝,建立新朝代。起初杨坚一直在犹豫。在这关键时刻,独孤皇后却看清了形势:如果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办,将会使得天下大乱。于是,她派人敦促杨坚说:“大势已定,你没有犹豫的必要,无毒不丈夫,当断不断,自取其乱,你不必退让,努力吧。”独狐氏这句“无毒不丈夫”起了很大作用。两年以后,杨坚见时机成熟,便在郑译、刘叻的策动下,逼静帝宇文阐禅位。公元581年,杨坚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独孤氏被立为皇后。历史不能假设。或许北周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如果没有独孤氏对杨坚的鼓励与支持,也许就没有隋王朝的建立。那么独孤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独孤皇后她出身北周的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北周的大司马,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长女又是周宣帝的皇后,这样的人家,可谓“贵戚之盛,莫与为比”,确实是当世无双的。但她却没有丝毫骄傲之气,相反,倒是能柔顺恭孝,谦卑自守。恭孝柔顺并不代表逆来顺受,独狐皇后也有自已的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她为求夫妻之间真诚相爱,要求杨坚不纳妾,不乱爱,即使以杨坚贵为帝王,也不能破坏这个原则。新婚后不久,有一次交谈中,独孤氏对杨坚说:“男人都有一个毛病,一得意,就妄自尊大,能和一个多情多义的人白头偕老,实在难得。”

杨坚不解:“你怎么有这样的想法·”

独孤氏肯定地说:“男人一旦得意,就视女人为玩偶。你看权势之家,宫廷之间,昏淫秽乱,有谁尊重女人·”

“难道你怀疑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吗?”

“我父亲看中的是你相貌不凡,识见远大,说你将来一定会有成就。不过对一个女人来说,你事业有成就,如不能尊重我,始终如一地对我好,那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父亲有5个姬妾,争宠夺位,家庭扰得不得安宁;几个哥哥都是如此,自寻烦恼,我见得多了。你要那样,我可受不了,也绝不答应你那样做。”

“想不到你这样多虑,我保证不会背弃你。我爱你之外,只有更加敬重你,我向你保证,除你之外,不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你敢发誓吗·”“我杨某如果背着你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就遭天罚……”

果然,直至杨坚贵为帝王后,也始终未曾纳妾,这样的婚姻关系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之家是非常难得的。

而在隋文帝如何治理朝政上,独狐皇后却不多做干预,只是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隋朝初年,南朝的陈国尚存,皇帝并不是高枕无忧,加之边患不断,百废待兴,因此,创业是十分艰难的。为了更好地辅助皇帝,独孤皇后常常陪同上下朝,并在后庭等候,每每发现政有所失,便随时匡谏。她的许多建议,对于朝政多有裨益。独孤皇后深明事理,有一次突厥商人带来一箧明珠,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劝皇后买下为自己所用。独孤皇后当即表示:“这不是我所需的,当今戎狄屡屡侵略边关,将士疲劳,不如用这八百万分别奖赏有功的将士。”这件事使文武百官倍受感动,从此大家都敬重皇后,连杨坚这位皇帝也敬畏三分。

独孤皇后不仅尽心尽力相夫,自己也是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对族人和子女都严格要求。她经常教育几个公主说:“北周皇帝的几个公主,都没有妇人之德,嫁到夫家后,不尊重公婆,搅得家人不得安宁,这样的事,你们要引以为戒。”一次,独孤皇后侄女的丈夫死在并州,其嫂告知独孤皇后,说其已有身孕,请求准许不去参加葬礼。独孤皇后说:“女人应该服侍丈夫,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去!况且她的婆婆还健在,你们理应去问问她。”结果由于她的婆婆不答应,独孤皇后的侄女只得前去参加葬礼。

作为皇后,独孤皇后遇大事能从大局出发,为国家的江山社稷考虑。外戚干权乱政,是历史上常见的弊病,这与皇后的态度事息息相关。独孤皇后在这方面处理得就十分谨慎,也很有分寸。如独孤后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犯了死罪,皇上杨坚念其和皇后的亲戚关系,准备赦免他。独孤后知道此事,对文帝杨坚说:“处理国家大事,怎么能顾念私情呢·”随之,崔长仁被处死。独孤后的深明大义,博得了臣子们的称赞。

当时朝野之上对皇后的评价很高,史书记载说:“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二圣”即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由此可见独孤皇后在隋朝初建帝业中的作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论说:“家道正则化行天下,由近及远,自家刑国,配天作合,不亦大乎!兴云是系,不亦重乎!”的确,杨坚能平步青云,职位不断提高,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多得益于独孤皇后的帮助:登基后,国势蒸蒸日上,也有独狐皇后的一份功劳。尽管隋朝没有传之久远,但独孤皇后的功德还是不可埋没的。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后中,独孤皇后相夫有道应属于贤妻型。她的确有其非凡的一面:一方面御夫有术,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另一方面作为丈夫的另一只手,不仅为丈夫谋筹划,在关键时刻提出意见,还能为丈夫计深远。独孤皇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相夫教子贤内助。把隋朝建立的另一半功劳颁给她我想也不为过吧!

长孙皇后:贞观之治背后的伟大女人

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左骁卫将军,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循规蹈矩,并且聪颖好学。长孙氏十三岁时与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成婚。公元618年,她被册为秦王妃。后来,长孙氏凭借她的智慧和豁达的处世哲学,使李世民在后来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当年“玄武兵变”发生后,她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勇敢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公元626年,李世民最终以他的胆略和超人的才智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夫贵妻荣,长孙氏也由秦王妃被提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执掌凤印后,把后宫打理得有条有理。由于长孙皇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后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长孙皇后开明豁达,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长孙皇后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出生后母亲去世,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妃嫔,甚至宫女体贴人微,当妃嫔、宫女有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给以安慰。因此,后宫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宫内上下都在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中生活。为了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管理国家大事中,长孙皇后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唐太宗。太宗觉得她深明大义,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也始终不多发一言。在这一点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什么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影响唐太宗。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征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是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前,然后深深一拜。太宗一看,惊诧问道:“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征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对魏征的怨忿都转为内心的敬佩。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

还有一次长乐公主要出嫁了,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深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太宗命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永嘉长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女儿。魏征听说此事,马上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儿子们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出嫁,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以为会招致长孙皇后的埋怨。谁知长孙皇后感慨地说:“魏征能够引用古今道理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办得更公正、更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忠臣。魏征不过是你殿下的大臣,他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严,驳回不合理的决定,这是难能可贵的,皇上应该采纳他的忠言。”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就这样,太宗上朝时,有魏征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皇后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盛。

长孙皇后不仅劝诫皇上采纳忠言,而且严于克己。长孙皇后一生崇尚节俭,一粒米、一寸布都视为有用之物,从不奢侈。在平时的生活中,长孙皇后服饰用具,力求简省。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启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长孙皇后生气地回答:“作为太子就怕将来继位时道德修养没有树立起来;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美名别人不知晓,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了。你们应该多引导他,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长孙皇后不仅在生活这些细微之处深明大义,而且还能顾全大局。公元634年(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旧病复发。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人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助。”长孙皇后听后正色说:“人的死生命中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我自忖一辈子行善不算少,从未做过恶事。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在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太子不愿违背母后的意愿,还是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长孙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际,更表现出非凡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了,享年36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县东北)。

长孙皇后生前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则》,并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她告诫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想让皇上看到,也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还是把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把这些书拿给臣下们看,并且说:“皇后常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自己也克已复礼,如今,我再不能听到她的话了,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真令人哀痛!但皇后此书是可以流传后代,教育后人的啊。”

大脚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如国之良母

常有人感叹:人生几何才能得一知已。几乎每一个创业者都希望在前行的道路中有一个红颜知已能与自己携手共行,但往往难以如愿,所以才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况且即使有也往往只能同甘苦而未必能够共富贵。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皇后,她不仅能与开国帝王生死与共,安国以后还能共享安乐。这就是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严重,老百姓不堪忍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政十二年(1352),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起兵抗元。一天,濠州城门外,来了一位身材魁梧、衣衫褴褛的年轻和尚,喧嚷着要见郭主帅。门卒将他捆缚至郭子兴帐前,郭子兴见他龙形虎躯,立即命令松绑,收入麾下作了亲兵,这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他能征擅战,机智勇敢,屡建战功。深得郭子兴的赏识。后来郭子兴同夫人张氏谈及朱元璋的军功,张氏说:“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了解,但看他的相貌,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应该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图报,方肯为我们出力。”郭子兴说:“我已提拔他作队长了。”张氏说:“依我所见,这还不够,听说他已二十五六岁,尚未成家,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女有所归,也算是一举两得之事。”于是,郭子兴便与夫人张氏做主,将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马氏并不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只是他收养的养女。马氏的生父马公是宿丰新丰的豪富,与郭子兴是生死之交。马公无子,视秀英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书史,性格亦颇倔强。按当时习俗,妇女皆缠足,秀英却坚决不缠,人称“马大脚”。

秀英的父亲马公为杀人避仇,逃往他乡,临行时将爱女秀英托付给生死之交的朋友郭子兴,不久马公客死他乡。郭子兴夫妇便将马秀英收为义女,悉心抚养。郭子兴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夫人张氏则手把手教她针织刺绣。此女聪明伶俐,一经指导无一不会,知书达理、勤劳贤惠,可谓秀外慧中。

马氏与朱元璋结婚后十分和睦。此后,马氏便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忧勤相济,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而朱元璋做了主帅的女婿后,在军中地位亦大大提高,人们就改称他为“朱公子”。

同类推荐
  • 地球生命极简史

    地球生命极简史

    生命是必然的。我们的知识相比于整个宇宙,还不到九牛一毛。随着我们智商的提高,人类的认知体系也不断进步,总有一天,我们今日信奉的东西都会被扔进故纸堆,进化论也是如此,我之所以信达尔文,是因为在我的认知范围内,他的说法更加合理。如今,人们正在逐渐修正进化论,毕竟,这理论在很多现实面前已经捉襟见肘,但是总体思想、大的框架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这部极简史不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理论,因为我头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理论能够把整个生命及人类起源发展的历史流畅而令人信服地串联起来,所以,有不少内容都来自于我的猜测、推测甚至臆测。因为不够严谨,所以,我把它当成小说来写,这部小说的主角是----生命。
  • 逆天吴应熊

    逆天吴应熊

    一个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从不计个人得失,热于本职,工作勤恳踏实,虚心好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严律于己,树立为民服务思想的优秀公务员因公殉职,不意却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大汉奸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既然发现自己就是吴应熊,那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反清复明?推翻康熙?还是劝说老爸吴三桂接受撤藩,做一个大清顺民?都不是!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当然是检查自己身体,某个关键部位还在不在?
  • 我主曹魏

    我主曹魏

    穿越三国,神鬼乱志。得太平三卷,谋天下大势。只身入曹营,定北魏江山。我辅曹操,我主曹魏!
  • 大汉遗梦之未央浮沉

    大汉遗梦之未央浮沉

    刘邦死后,大汉王朝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和平的时期,天下大的战事基本结束。直到刘彻登基这数十年的时间中,统治阶级上层相继发生了吕雉擅权、诸吕乱政、铲除诸吕、文帝登基,以及后来波及天下的七国之乱等大事件。
  • 喜嫁:摄政王妃爱搬翘

    喜嫁:摄政王妃爱搬翘

    一道圣旨让宁芷颜从太师府嫡小姐一夜之间变成摄政王府的茶水丫头,而且还是身负间谍重任的茶水丫头“王爷,请喝茶”第一杯茶里面加了巴豆,当场被识破;第二杯茶里换成了无色无味的断肠草,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杯在当事人的建议下换成了千金难买的见血封喉……
热门推荐
  • 山中寄诗友

    山中寄诗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夏初至

    盛夏初至

    本书讲说的是几位少年的爱情故事,莫离和冷泽曦是本文重点人物,
  • 寻找千年

    寻找千年

    懵然醒来,一切空白,身份证上的地址三年前地震大灾,无一生还,现实?梦中?高手?凡人?过去?未来?灵犀我终于找到你了...还好你还记得我...千年你会不会忘记我...一个没有过去或者亦没有未来的人,面对生身胎中之迷,又该何去何从....生生世世...还是一生一世......不要再来寻找我......
  • 笺纸谱

    笺纸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罂粟花:血色飘零

    罂粟花:血色飘零

    前世,她被最亲密的爱人出卖,最后死亡,但是,她不怕死亡,怕的是心寒。一朝穿越,她未死成,换了身体,换了身份,也忘了他,唯一不忘的是他们。他们五人,永远是一体,他们之间,没有大哥,却有二哥,勋鹿,三哥,淩沐野,老四,风罂娆,老五,廖藜,小六,苏凡霁(ji,四声),还有一个新成员——紫魅宸。在这个大陆上,他们以音乐为秘密武器,但是,这里很少有人能把歌唱好,音乐是武器的传说也是少有人知他,紫魅宸,“是诛音”四王爷,对女主一见钟情,但是,她已受过伤,不想在拥有爱情。那么,他们的爱是萌芽,开花,结果:又或者是刚萌芽,就被扼杀?
  • 婚不厌诈:名门弃妇要翻身

    婚不厌诈:名门弃妇要翻身

    她为人妻十年不孕,弟弟失踪,父亲心脏病发去世,一朝竟沦落成为弃妇!视为亲姐的闺蜜怀了丈夫的孩子,没想到离婚不成,反而在丈夫、继母和闺蜜的算计下坠崖死亡,父亲的财产被谋夺。重生回到十年前,她誓要守护属于她和弟弟的一切。继母的阴谋,闺蜜的横刀夺爱,丈夫的背叛,她誓要以牙还牙,你们加诸在我身上的伤害,我必要十倍百倍奉还。冲破重重的阴谋化茧成蝶,她不再是那个软弱善良的女子!前世温文尔雅的学长,这一世怎么变成了一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因不忍心看着敬重的学长,重蹈前世的覆辙双腿残疾,为何却换来这甩不脱的牛皮糖?
  • 佛说十二头陀经

    佛说十二头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爷快跪下:特工花魁

    王爷快跪下:特工花魁

    纳尼?我穿了?而且还是穿在一个花魁的身上!哦我的天,我是贞洁不保了吗?某王爷:小猫,快来给我暖床。又一个某王爷:喂,你是我的女人,敢走你就死定了!还有一个某王爷淡淡说道:想出去玩可以,但别瞎跑。想吃美食可以,别吃到我抱不动就行。想揍我也可以,打是亲骂是爱嘛。想逃可以啊,你逃,反正你迟早都是我的,无论你逃到哪里,我都会把你给抓回来。墨沫:啊啊啊,你能不能别再跟着我了?!我都快被你给烦死了!某萌娃抓着墨沫的裙角撒娇道:馍馍娘亲,我好饿~墨沫:墨小萌!说多少次了我叫墨沫不是馍馍!别人特工穿越都TM那么幸运,我怎么就身边一群妖孽!OMG老天你一定是穿错人了!
  • 花都巫医

    花都巫医

    亡灵法师穿越都市,误将青梅竹马的女刑警认作母亲,救下市长夫人,又混进医院当起了太平间守夜人。不久的将来,主宰世界的精英们发现有个喜欢跟尸体作伴的神医可以主宰他们的生死……
  • 神罪:命运之子

    神罪:命运之子

    在古老而神秘的原大陆,有一处被称为荒芜之地的地方。据说那是一处被诅咒的地方。就算被称之为冒险家和征服者的哈里兰一族也对这个地方敬而远之。就连人们谈论起他都显得小心翼翼,讳莫如深。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此时,却出现了一个稍显瘦而又稚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