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甚至像金石般坚硬的东西也能被裂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心诚则灵"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如同我们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一样,在论辩、演讲中,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同样也可以打动人心、征服听众,因为对于一切谈吐,最令人喜欢的正是那种出自真诚而又经过选择的话题。如果我们在论辩、演说中不考虑对方和听众的心理,故意避开主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在上例中,尼克松之所以能够赢得干百万同情者,使自己从被抨击的窘迫中解脱出来,则完全归功于他在演讲中表现出的真诚,正是他的真诚才感染了广大听众和观众的心灵,使他们通过闻其声、观其情,见其心而达到了与之心心相撞,情情交融,在感情上发生了共振效应。
13.暗箭冷语先入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甘茂是秦惠王时的一位将领。秦武王即位后,派遣甘茂平定了蜀地,班师回朝后,秦武王就起用甘茂当左丞相。甘茂拜史举为师,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治理秦国,很得秦武王的信任,成了秦国的名相。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秦武王突然器重公孙衍,而把国相甘茂冷落在一边,并准备正式任命公孙衍为相。甘茂得之这一消息之后,立即拜见国君,向秦武王祝贺得到新的秦相。秦武王一听,吃了一惊,心想甘茂怎么会知道的呢?未等秦武王开口,甘茂又说道:"是公孙衍说"的。"秦武王听了非常恼火,觉得公孙衍这人太不可靠,于是就把他流放了。[评点]"先入为主"原本是指以先听到看到的为主,其他的难于理解接受。作为一种论辩,先入为主则是指论辩者利用心理定势所可能产生的效应,抢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表白自己想要说的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排斥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往往对先听见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形成深刻的印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以后
再听到不同的话或不同的意见,就会排斥或不相信。在论辩中,先入为主
往往是以"暗箭冷语"的方式,抢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以后的话或意见无法"插足"。在上例中,甘茂之所以能战胜公孙衍,就是因为他以暗箭冷语的方式先向秦武王道贺并通过说"是公孙衍说的"来给了公孙衍致命的一击,进而用先入为主的效应给秦武王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这里,只要秦武王仔细想一想。公孙衍是不会把尚未公一开的政治秘密告诉他的政敌甘茂的,然而这种心理定势却影响了秦武王对后来意见的评判和决断。"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既然甘茂以先人为主给秦武王留下"公孙衍太不可靠"的深刻印象,那么,公孙衍的流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4.洞察听众争取共鸣
有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来找林肯律师,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人是独立战争时期一位烈士的遗孀,就靠抚恤金维持风烛残年。前不久,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却等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素有修养的林肯听后怒不可遏,决意要为铲除人问邪恶奔走呼号,还民众以公道。他安慰了老妇人,决心一定要为她打赢这场官司。
为了增长自己的爱憎之情,林肯在出庭前,读了华盛顿传记和革命战争史,大大加深了对革命战争和烈士们的强烈怀念。
法庭开庭了,因为那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这样原告证据不足,被告矢口否认,情况显然不妙。轮到林肯发言了,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没有办法扭转形势。
林肯用婉转的嗓音,首先把听众引入到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他两眼闪着泪花,用真挚的感情述说革命前美国人民所受的苦难,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揭竿而起,又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
之树"而洒尽最后一滴鲜血。突然问,他的情绪激动了,言辞有如夹枪带
剑,锋芒直指那个企图勒索烈士遗孀的出纳员,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作出令人听之怦然心动的结论:
"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人以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经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不得不向享受着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的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发言至此结束,听众的心腑早被感动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眼圈泛红,为老妇洒下同情之泪,有的还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评点]有不少论辩,特别是像法庭论辩、竞选论辩、论辩比赛等,是
在大庭广众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场合的论辩中,要取得胜利,就不仅仅是驳倒对手的问题,可以说,更为重要的是征服听众的问题。因此,听众的心理、听众的情绪、听众的愿望、听众的利益,对于论辩者来说,就成为一个不能不洞察,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一个好的论辩者,应该做到随时洞察听众的心理,以情激情,争取情感共鸣,引导听众情绪,向自己方面"一边倒",这是论辩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上面的这个故事就是洞察听众心理,运用情感技巧,争取听众的情感共鸣,挫败论敌、取得论辩胜利的著名范例。作为律师的林肯在这场法庭论辩中,面对这场没有凭据的官司,他通过唤起人们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烈士遗孀的同情,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最终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
15.利用弱点攻敌痛处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交战,赵国遭到惨败。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跟楚国谈判联合抗秦的事。平原君带
了12个人去,其中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平原君为了说_服楚王同意出兵抗秦,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把嘴皮都
说破了,楚王还是不同意。一道去的人既着急又无法,而毛遂早在一旁细细观察揣摩,当平原君再也无力说服楚王时,他一跃而上,跟楚王进行了一番舌战。毛遂侃侃而谈:"楚国有五千里地,一百万士兵,原来是个大国。自从楚庄王以后,一直做着霸主。没想到秦国一兴起,楚国连连打败仗。甚至堂堂的国君也当了秦国的俘虏,死在秦国。这是楚国最大的耻辱。秦国的白起,是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子,带了几万人,一战就把楚国的国都一郢都夺了过去,逼得大王只好迁都。这种耻辱,就连我们赵国人也为你们害羞,想不到大王倒还不想雪耻呢。老实说,今天我们主人来跟大王商量合纵抗秦,主要是为了楚国,并不单是为我们赵国啊!"毛遂这一番话,句句击中了楚王的痛处,楚王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终于同意出兵抗秦。
[评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古人的这些话语,对于我们认识人在论辩中的心理和情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加论辩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也都力图表露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可以在论辩中取胜。所以我们说,情感在论辩中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情感因素也是如此,论辩中的个
人,每人都既具有情感方面的优势,又有自身的情感弱点,这样就使得情
感在某些时候会成为消极的因素。一个好的论辩者往往都比较善于洞察对方情感上的弱点,攻其痛处,使对方在心理上发生混乱,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在对方心中产生摇撼和威力。历史上,利用对方情感弱点,彻底击垮对方的论辩事例俯拾皆是。例如,上例中的毛遂之所以说辩成功,主要就是因为他善于审时度势,掌握了楚王心理上的弱点--他害怕揭他的老底,说他无能;另一方面,毛遂运用了旁敲侧击,说明利害,激发自尊心这一诀窍,终于说服了楚王。可见,利用对方情感上的弱点对于论辩取胜的作用实在不能低估。
16.以刚克刚剐势慑服
每当我们听到或哼起《红梅赞》-曲时,总要想到革命烈士江姐一一江竹筠。江姐被捕以后,无论敌人怎样毒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有一天,特务头子徐远举
(《红岩》中徐鹏飞的原型)审问江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江姐都置之不理。徐远举恼羞成怒,准备使用他审讯女"犯人"的绝招--把她的衣服当众全部剥掉,使她害羞之极而不得不招供。只听得徐远举朝江姐大吼一声:"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话音刚落,一直缄默不语的江姐突然大喊一声:"不许你们乱来!"徐远举一听乐了,以为这下把江姐吓唬住了,便阴阳怪气地说:"你害怕了?那赶快说!"江姐怒目圆睁,指着徐远举,厉声喝道:"我是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怕你们用剥衣服的卑劣手段来侮辱我吗?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来侮辱我,遭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
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你侮辱了!你不害
怕对不起你妈妈、姐姐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来脱吧!"江姐一席话,大义凛然,势不可挡,把个徐远举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加之旁人的劝阻,只好作罢。[评点]苏洵在《谏论》中认为:"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理而喻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慕,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这其中讲的"势禁之",就是劝谏性论勺以刚克刚。以刚克刚,君主虽然傲慢骄横,但还是会有畏
.惧的时候,由畏惧则会敬慕和信服于你。同样的道理,在一些非劝谏性的论辩中,面对一些自恃孤傲的论敌,有时也可以硬碰硬,以刚克刚,刚势慑服,以非凡的气度和不可阻挡的声势来压倒对方的气势。在上例中,江姐就是运用这种心理战术以浩然正气压倒了敌人的嚣张和卑劣的。
17.当头棒喝挫敌锐气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舌辩士,多次出使逞其三寸不乱之舌,从未受过屈辱。他曾经以饮酒讽诔齐威王罢长夜之饮,被人们传为美德。辩论一开始,淳于髡充分发挥以攻为主的战术,对孟子展开攻势。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于传递和接受东西,这是礼所规定的吗?"他明知"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所规定的,也估计孟子必然作出
肯定的回答,目的是为了下一问铺平垫实。古代辩论常用这种方法。即当攻击刺杀之时,且不径直剑拔弩张,而在和平雅正中暗藏杀机。语气虽缓,实则越缓越紧。
孟子答:"当然是礼制规定的。"想不到孟子闭目养神、悠闲自在。一个是迂回宽引,一个是漠然闲答。
接着,淳于髡又问:"假使嫂嫂掉在水里,做小叔的看见了,能不能
用手去拉她呢?"攻方来了一个猝不及防,以为守方必然措手不及。
谁知孟子早已识破对手此时用的是"于未了时忽了,斩然而住"的"住"法。知道他的话还没有说尽,前话未尽,如何"住"得?既已带住,当忖度揣测他的后话如何继续。孟子是明白人,已经料到对方必有企图,于是暗中戒备。凡遇"住"法处,不得不仔细思量对策,为
自己留下回旋余地,孟子决定用"喝"法喝断对方的反问。于是,回答说:"嫂嫂掉到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变成了没有人心的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正常的礼制;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她,这是一时权宜变通的办法。"[评点]"棒喝"原是佛教禅宗用语。禅宗师父常趁禅僧提问时予以当
头一棒,或厉声一喝,以考验其对佛理的理解程度及有无慧眼。后来,"当头棒喝"又有了转义,即指施予严重警告或打击,以警醒执迷不悟者。作为一种论辩方法,"棒喝"正取其转意,指在洞察世情或判明敌执论的要害后,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迷悟者或论敌以"当头棒喝",使之或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或如警钟震响,迷途知返,从而给他一个下马威,夺得论辩的主动权,取得先声夺人的雄辩神效。在上面这场以"男女授受不亲"为题的激烈辩论中,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就是运用"棒喝"的方法将本题意义一句喝开,予以激化、深化,以堵塞淳于髡在这一关节上歪曲自己的本意。这真可谓"不战而屈人兵"的绝招。
18.巧设悬念卖弄"关子"
历史上有一个《三字谏》的故事:
靖郭君准备在自己封属的地方薛建筑城池。部属纷
纷劝阻,靖郭君根本听不进去,并且命令负责通报传达之事的官员,不准再替来劝阻的人通报了。这时,门客中有一个齐国人,要求见靖郭君,他说:"我只要求让我讲三个字就行了。如果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处以烹刑。靖郭君心想,我倒要看看这个齐人的本事,谅他也说服不了我,于是便接见了齐人。只见齐人快步走向靖郭君,说了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