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2000000002

第2章 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

胡乔木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曲折的。有三段时间经济发展比较好,它们是:1953-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61-1965年,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79年到现在,即改革开放时期①。这三段时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过去的中国历史上固然没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如果过去的四十年都能按这三段时间的状态平稳地发展,中国经济现在的情况无疑将好得多。

但是1958-1978年的20年间,总起来说是中国经济的动荡和停滞时期,也就是像中国领导人所说,犯了20年的"左"倾错误。1961年开始的调整政策是为了挽救1958-1960年大跃进的失败。调整政策本身获得很大成功,但是①这三段时间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是:1953-1957年(基期1952年):工业18.0%,农业4.5%。1963-1965年(基期1962年):工业17.9%,农业11.1%。1979-1988年(基期1978年):工业12.3%,农业6.5%。

刚开始不久,中国就进行了先在农村后来扩大到城市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运动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客观上也为"文化大革命"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因为它在后期提出了"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口号。现在不准备去叙述这20年的历史,也不准备对这20年中的种种错误和荒谬去进行谴责(中国共产党已经并将继续毫不动摇地进行这种谴责),而只试图客观地解答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左"倾错误,并使它延续这样久呢?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个事实的原因。形成"左"倾错误的第一个原因,是企图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速度更高的超高速度来推进中国经济,并认为这个速度是可能的。理由是:中国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几亿渴望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人民,而现在又已经有了强有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早的成功,特别是几亿农民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参加了合作社,使连续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20年以上的毛泽东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加上群众运动将是万能的武器。他认为,这样将使中国既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胜过西方国家,也能胜过不那么重视由下而上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政治觉悟来发展经济的苏联。据他看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中国工业制度和计划方法还是受了太多的苏联影响。中国应当对于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想法很容易地得到了党内富有群众运动经验的大量干部的响应。甚至一向比较务实的领导人也同意,至少无法反对,试试新的方法。这就产生了1958年的大跃进。公平地说,大跃进在若干个别领域确实促进了一些开创性事业,但是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和挫折。大跃进继续了三年,使中国吃够了苦头,也使全党一致同意改变方向,实行调整。毛泽东承认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知识很少,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以后也较少过问经济建设。但是认为中国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超常速度发展的思想,至少在一部分领导人中并不那么容易消失。毛逝世后1977-1978年发生的一次新的冒进,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过热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

形成"左"倾错误的第二个原因,是相信经济建设不能离开阶级斗争。中国50年代前半期确实充满了阶级斗争。贫下中农先是打倒了地主,后来又充当了合作化运动的先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虽然是和平的,但也是紧张的阶级斗争的结果。1956年共产党的"八大"曾经宣布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接着不久在东欧出现了匈牙利的事件,1957年中国也发生了大大扩大了的反右派斗争,这些都被认为是阶级斗争还没有过去的证明。1959年中苏关系的恶化使中国对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加给了新的含义。1962年这个口号开始应用到国内和党内。同时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一运动波及每一个农村、企业和经济机构,终于升级为全国范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经济领域的口号,先是"政治统帅经济",后是"抓革命,促生产"。在这个方针之下,经济工作的目标,方法,管理,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选择,以至具体项目和指标的决定,都可以变成含有阶级斗争的意义。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当时居然可以被说得"顺理成章"。它能够形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多数人所接受,至少在表面上接受,这不能不说是由于阶级斗争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的影响。诚然,这种惯性是被一些错误论点人为地延长了,但是这种惯性作用的存在是难以否认的。

形成"左"倾错误的第三个原因,是追求某种空想的社会主义目标。随着1958年的大跃进,中国发生了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狂热。1958年出现的把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社会结合在一种组织内的农村人民公社,企图把乡村乌托邦化。农村人民公社曾被认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而城市竟被置之度外,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多么天真。人民公社实行的"供给制"和其他统一分配的方法虽然被纠正了,但是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农村机构却直到80年代才被解散。

人民公社的空想的分配方法很容易碰壁,但是它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却难以冲破。人民公社也讲"商",实际上强调自给自足,从而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也有程度不同的自给自足的倾向。在全国改变中央统得过多过死、实行下放权力以后,对省一级地区也强调形成比较独立和成套的经济体系。同时,中国虽在1956年实行了等级工资制度,但受长期革命战争传统的影响,对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上一直采取抵制态度。人民公社的供给制的试验虽然失败,分配上的接近平均仍然被当作基本信条。这些都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民公社和大跃进都是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推进的。姑不论这种运动有多大程度的真正的群众性,它之不适宜于经济工作是显而易见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群众运动的工作方式才逐渐被中国承认为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需品。

1958年以后中国经济工作所追求的另一个和最重要的主题是革命化和不断革命。在1962年以后,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以反修、防修,批判资产阶级、防止资产阶级复辟为中心,这种观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按照这种思想,在国内,人们只要追求革命觉悟,而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富裕,因为"富则修";在国际方面,人们要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而世界形势的格局被规定为不是革命制止战争,就是战争引起革命。很明显,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已经由发展生产力,一变而为纯洁生产关系,再变而为纯洁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不幸的是,这里所说的"纯洁"的实际含义,是用空想的原则取代比较切合实际的原则。纯洁的程度愈高,就意味着经济愈停滞。这样,虽然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愿,但是在事实上,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的事业中的地位愈来愈低,遇到的人为障碍愈来愈多,"抓革命促生产",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以上所说的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目标,即平均主义、自给自足、不断发动群众运动和不断革命,究竟是来源于何处呢?我想,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是,中国以农村为基础的长期革命战争中行之有效的原则和经验,被认为是推动新社会发展的神圣而万能的准则了。既然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战争能团结人民战胜强大敌人和其他种种困难,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和精神来建设社会主义呢?既然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所实行的供给制、官兵平等、自给自足、群众运动和革命信念原则在革命战争中无往而不胜,为什么革命胜利以后不永远坚持和普遍推广这些原则呢?党的干部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已经开始学习新的历史条件所要求的新原则,但是传统的原则究竟对他们还有强大的吸引力,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有难以摆脱的禁锢力。

形成"左"倾错误的第四个原因是1950-1970年代的国际环境恶化和对于国际环境的过火反应。左倾错误通常都是某种封闭状态的产物。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在长期内使中国处在备战状态。台湾反攻大陆的企图加剧了中国的危机感。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恶化,60年代后期,苏联也对中国采取军事包围和威胁的战略。中国感觉全世界似乎都在打算围困和扼杀剩下的仅有的革命圣地。战争威胁迫使中国把经济建设放在服从于战备的地位,这就产生了全国范围的"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而且选址要按照所谓"山、散、洞"的原则。这种状况,不但大大扰乱了中国建设的步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的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新的工业布局变得很不合理。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世界最后的革命堡垒,中国国内必须高度革命化,并且承担各种国际主义的革命义务。这种献身精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忍受长期左倾政策带来的困难。

70年代,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策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加,这就为中国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创造了外部条件。

形成"左"倾错误的第五个原因,是中国的文化的落后和民主的缺乏。

中国经济政策中有许多明显的幼稚性和极端性,这既是经济落后的表现,又是文化落后的表现。贫困产生某种贫困的文化,其典型的表现是把"一穷二白"当作中国的优点,这种贫困的文化显然加重了消除贫困的困难。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马克思、列宁学说的社会主义原则的误解,都表明了这一点。在革命战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农民的直接贡献确实比知识分子大得多,大多数知识分子当时被认为是站在资产阶级和地主方面。加入共产党并在党内具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革命失败时有许多人对革命丧失信心。而在革命复兴的过程中,又有一批人成为极端左倾的教条主义分子,使毛泽东和其他革命家的有成效的努力遭到严重损失。这种情况,使毛泽东和党的相当数量的干部形成长期对于知识分子以及教育、科学、文化和知识本身的长期的轻视和偏见。这就使文化和经济处在容易被摧残的境地。

但是,无论存在着发生左倾错误的多少原因,中国左倾错误尤其是极端形式的长时间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不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中国远不是没有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远不是在发展经济和文化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人才和广泛的群众支持。在1956年以前,中国经济政策的左倾错误可以说不存在,至少不明显。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说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党内也有正常的民主。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在人民中和党内的政治威望继续上升到新的高度。在1957年以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的主题需要由革命斗争转向和平建设。这时,党内的一种趋势是适应历史的变化,继续从实际出发,力求中国经济在新的制度下稳定发展,同时继续完善新的制度。这是党内和国内大多数人的愿望。另一种趋势却不能适应历史的变化,坚持要求沿着过去长期的革命轨道前进。毛泽东虽曾在1959年上半年和1961年至1962年上半年领导或支持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但是他作为第二种趋势的代表的作用却更为突出。这样,他就不可避免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个人作用和个人威信,最后导致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那么,第一种趋势为什么没有能在1957年以后牢牢地保持优势呢?第二种趋势为什么会由个人的悲剧演变成民族的悲剧呢?很明显,这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是由于缺乏国家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强有力制度,而建立这种制度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这种制度一旦建立,个人专断和其他明显的严重的错误就不会发生。大跃进的错误在1959年是可以制止的,它在1959-1960年的继续显然没有群众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尽管煽起一阵阵狂热,在党内和社会的任何一个阶级中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支持,经过十年,只是愈来愈遭到群众的反感。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表明了群众的正确判断①。尽管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受到过种种条件的限制,有过种种迷惘、困惑和失误,但是客观地审视人民共和国四十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并不跟"左"倾错误相联系,而是跟经济进步、文化进步、社会进步、政治进步相联系的。代表这种根本趋势的是1949年-1956年的中国,特别是1979-1989年的中国。1979-1989年的中国发展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中国从20年的动荡和停滞中醒悟过来了,中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更上一层楼,决定采取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对社会主义注进了新的血液。中国内部和外部的新形势会合到了一起。尽管"左"的倾向仍然需要警惕,但是总的说来,改革和开放不可逆转,就如同一个成熟的人不可能返回少年时期的荒唐一样。

①在总结中国"左"倾错误的教训的时候,不能不同时指出中国在80年代的某些关键时刻也曾犯过右倾的错误,这种错误也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如果不是被及时制止的话。这个事实表明,正确地纠正"左"倾错误不是轻而易举的,中国必须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不属于本题范围之内。

本文是作者1989年3月至4月访问美国时所作的学术讲演之一。

同类推荐
  • 西域南海史地探索

    西域南海史地探索

    本书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域(中西亚)、南海(东南亚)的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别具只眼,运用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对他人容易忽视的文化现象、政治事件等诸多方面,作了饶有趣味的考证研究。
  • 毛泽东重整旧河山

    毛泽东重整旧河山

    李蒙编著的《毛泽东重整旧河山》内容介绍:吃过早饭,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上车前他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一一握手,想起刚才睡觉的事,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了:“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语气中带着自信:“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一起来翻阅《毛泽东重整旧河山》吧!
  • 架空之青楼大总管

    架空之青楼大总管

    尝过江南的酥软,还是品过北国的豪迈?听过西凉的霸曲,还是闻过南蛮的野香?万里江山,长河内外,大抵销金八百万!“如果时空管理局那帮子蠢材再给我穿越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当一个王爷,或者做一个驸马!但既然只是个小小的奴隶,那我只好开家青楼,赚点小钱儿花花喽!”方同作为失败写手的典型成功做了穿越大军中的一员,很不幸的是他居然被时空管理局送到了一个早已被史上最疑似穿越户的鲁班公输班大大改变过的时代,正当他准备一展拳脚的时候,公孙世家郡主公孙青芙正要举办晚冬诗会……如果你觉得方同可以吟上两首诗做几句长短句赢得美人芳心,那你就输了!
  • 变华

    变华

    在古代,渔民穷苦,欠了财主钱财就更是不能翻身,因为李广泽的到来,李守成家却成功逆袭。本是现代人的李广泽莫名穿到了李守成儿子身上,利用现代人的农业知识和商业嗅觉,成功逆袭财主,开始了他的捞金之路,更是引得美女投怀送抱……真是美哉!
  • 清朝绝对很有趣

    清朝绝对很有趣

    清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其前期入关,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汉人纷纷抗争,历经三朝方才平息;其后期,外敌入侵、丧权辱国,将中国带进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黑暗期……清朝又是一个神秘的时代。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这四大清宫谜案悬疑数百年,至今仍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热门推荐
  • 从小爱吃的家常菜

    从小爱吃的家常菜

    从小爱吃的馋嘴肉食,妈妈常做的合口蔬菜,全家爱喝的醇美汤羹,充满回忆的喷香主食,让舌尖上的美味鲜活呈现!《美食天下(第1辑):从小爱吃的家常菜》分享最熟悉的美味佳肴,全书共分四部分,图文并茂。
  • 凤囚皇,临天下

    凤囚皇,临天下

    一朝梦醒到他乡,却成贵族弃女。渣男渣女统统来袭?别开玩笑了!她可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大小姐。打得了狼,爬的上墙,还能勾的了皇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的医生2

    我们的医生2

    第二本《我们的医生》终与读者见面了。第一本《我们的医生》是2005年年底出版的。两本书是同样的38万字,同样的体例和厚薄,堪称孪生姊妹。那是2002年的一天,香港爱国华侨、联邦制药董事局主席蔡金乐先生正式委托我完成他的一桩多年未了的心愿——“写写我们优秀的医生”。这么多年我始终忘不掉那双恳请的眼睛,那里面装着半个世纪的秋凉,凝重的没有一丝飘忽不定。就在那一刻我深信这双眼睛里看到的事情一定是大事情。
  • 尹喜宅

    尹喜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纨绔浮夸:姐不改善

    纨绔浮夸:姐不改善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冷血特工,却因一次失误跨越千年。他是令人望而生惧净如玉露的神圣世子。她亦是一个纨绔不化的浮夸女子他亦百般宠溺·····“世子爷,她将四王爷……给打残了……”某管家面露苦涩委屈的望着某腹黑“随她”“世子爷,她将某宰相小姐卖到青楼了青楼,被宰相送到青楼了”“没关系,随她”“世子……爷,她和某男子跑了………………”一阵巨响留下一地珍贵红木做的桌子的渣渣,“咦?世子爷呢?”一脸呆萌的管家四处寻找自家世子爷。
  • 豪门少爷的笨老婆(全本)

    豪门少爷的笨老婆(全本)

    身高160,胸比飞机场还要平的青春痘女生钱小鱼在结婚当天遭遇新郎的逃婚……年轻有为刚刚留学回来的有亿万家产的少爷、娱乐圈小天王、风流成性的大导演,他们为了不同目的靠近她,爱上她。三个极度优秀的男人中,她该何去何从?
  • 贵女重生:医手倾天下

    贵女重生:医手倾天下

    一场大火带走了她一家四十七口人的性命,回到旧宅,只剩烧毁的痕迹。徒手将亲人的尸骨挖出埋葬,心如焚寂。她在大雨下站了三天三夜,早已成殇,要如何才能回到那笑声环绕的午后。重活一世,一双素手,能配制出天下间最狠的毒药,看似柔弱,却布满荆棘,杀人于无形。他说,你的眼睛很特别,少了分天真,多了分杀气。他说,放下那沾满鲜血的刀刃,与我回家,为我做菜如何。温柔不止,却是对错了时机。为何不在她最软弱的时候出现,那场大雨,终是带走了她最后的善良与天真。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十宫系列之绝世倾城水潋滟

    十宫系列之绝世倾城水潋滟

    她,倾城绝世,神秘无比,权倾天下,只有她想,就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他,温文尔雅,遗世而独立,天人般的风姿,尽显风华绝代,却只对她动情。他,甘愿忍受千年的孤寂和痛苦,只为与她在一起。
  • 困龙求索

    困龙求索

    一个遗失了过去的少年,一座镇压万物的监狱。当少年从监狱中走出时,世界将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他?……面对着重重阻碍,他将作何选择?当他寻回过往之时,他又能如何?其实,命运早已在他走出监狱的一刹就已经悄然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