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因为利益关系而产生一些摩擦,面对这些摩擦,我们该如何处理?是锱铢必较呢?还是付之一笑呢?聪明的人会选择后者,宽容大度,不因分毫利而翻脸。人脉交往看重的是未来长远,不应是眼前小利。
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难处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别人都难免掉入“难处”的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呵护,而是朋友的理解。毕竟每个人的感情都是脆弱,都是需要被理解的,在心里面也是渴望被理解的,不管他们在平时表现得多么坚强,不管他们的性格有多么的开朗乐观,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爱护。可是在很多时候,虽然我们心理很理解对方,可是始终表现不出来,对方也始终不明白你其实是很理解他的,这在双方的沟通交流上产生了一点的隔阂,那么我们该如何表现我们是理解对方的呢?其实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学会聆听。
聆听不是让你纯属做一个保持沉默的听众,而是要仔细地听清楚对方究竟说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及话里话外的所有真正的含意。当然,倾听只是一种途径,真正要做的是附和对方的情感需要,表现自己理解、同情、愿意帮助对方的情感。当然,在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专心地听对方倾述,就表达了你的“理解”。
2.给予支持。
理解别人是一件很需要感情的事情,而你的感情因该释放在那里,这也是很有技巧的,理解别人并不是要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你不应该觉得……”而是在恰当的时候表示你的支持,给对方一个心理安慰,但千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支持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用“同意”或“反对”来表达理解。
3.适时停顿。
对别人表示理解,就必须在聆听对方的时候,你有不懂的时候就一定要停顿下来,把事情搞清楚,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判断,停止反应,并理智对待问题。否则我们可能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
4.感同身受。
要想理解他人,有一个步骤是必须走的,那就是试着将自己融入到对方的那个环境中,开始感同身受。当我们忙着试图理解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面对面地和对方交谈,效果如何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会分担对方的痛苦,也就不会真正的理解对方。面对被理解者,这种感同身受的表现与安慰,就是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5.提供实用资源。
理解他人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给对方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人一般都是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变得非常脆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需要别人的理解,因此,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给对方提供一点实用的帮助,你无须帮助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比如说你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也可以找相关的方法让他们选择,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添舐自己的伤口。
6.设身处地。
在对方遭受痛苦时,即使我们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地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去关怀对方。但是这样做首先就切记须先耐心地听完别人的故事,再想想有没有必要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对方一些平衡的力量,在很多时候是理解对方的最好的方式。
7.不逞英雄。
理解别人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去帮助别人,因此,在这种时候,你不要想着如何帮对方度过艰难岁月,或者是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这个时候,你所需要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帮助,那就是心理上的帮助,给对方一些安慰,让对方知道你是在真正的关心他也就足够了。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理解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这是人体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基本方式,因此,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够了。
8.长期守候。
理解别人是一件长时间的事情,俗话说路长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你想让你的朋友觉得你永远是一个值得依赖的人,那么就请你长期守候在他的身旁,因为生活的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而人们需要时间去调整、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之类的问题。因此这个时候,你得学会始终为他们解答,而只有长期守候才是唯一能解决的方案。
9.挺身而出。
挺身而出不是让你去帮助对方,而仅仅是让对方知道,你一直在他的身边,只要他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他所用。其实在这个时候,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你甚至可以老实地对他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但还是能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理解他的人,虽然你说你不知道对方的感觉。
总之,人是有感情的,因此是脆弱的,因此是需要理解的,如果你真的想打动对方,那就情试着去理解对方。
以德报怨,轻易获得人心
以德报怨,顾名思义别人用怨恨来对待你,而你却用德行去回报对方。很多人看了之后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不是傻子干的事情吗?其实不然,这是真正聪明的人、有大智慧之人干的事情。老子在《道德经》中云:“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大意是: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老子看问题总是那么深刻、那么透彻:越是雄心勃勃、耀武扬威欲取天下者,越是得不到天下。只有能够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才能够得人心,进而得天下。
楚庄王有一次设晚宴招待群臣,忽然蜡烛燃尽熄灭了,竟然有一位色胆包天的大臣趁暗中混乱,拉扯劝酒的王妃衣袖,结果被王妃扯掉了帽缨。
楚庄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并没有想追查那拉王妃衣袖的人,而且为了给这个人有台阶,他让群臣趁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份不明之时,全部摘去帽缨,从而保全了这位大臣。此种宽厚,怎能不叫当事者感激涕零?
后来在楚国进攻郑国的战役中,有一位战将表现甚为勇猛,楚庄王感到奇怪,因为自己对这名大臣并非十分宠爱,他怎么会这样为自己卖命呢?后来经询问才知,此人就是那位被扯去帽缨者。他十分感激当初楚庄王不追究调戏王妃之事,为了报恩,所以奋不顾身地杀敌,为国效劳,以此为回报。
当然,在人脉交往中,我们以德报怨并不是要获得天下,而是要获得自己的人脉。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如果你以德对人,那么即便对方和你有多大的仇恨,也会立刻以德来回报你。相反,如果你以怨恨来对付对方,那么对方即便和你的关系再好,也会瞬间把你视为敌人。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要想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就必须用“德”来包容一切,包括别人给你的“怨”。
卡尔是一位卖砖的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使他陷入困难之中。
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停业的境地。
卡尔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头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卡尔听了一位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卡尔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卡尔告诉牧师,就在上个星期五,他的竞争者使他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他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当天下午,当卡尔在安排下周的日程表时,发现住在佛吉尼亚洲的一位顾客,正为新盖一间办公大楼要一批砖。可是他所指定的砖却不是卡尔他们公司所能制造供应的那种型号,却与卡尔的竞争对手出售产品很相似。同时卡尔也确信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机会。
这使卡尔感到为难。如果遵从牧师的忠告,他觉得自己应该告诉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并且祝他好运。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本意,他但愿对手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
卡尔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的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卡尔拿起电话拨到竞争者的家里。
当时,那位对手难堪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卡尔就很有礼貌地直接告诉他,有关佛吉尼亚洲的那笔生意机会。
有一阵子那位对手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但是很明显的是,他很感激卡尔的帮忙。卡尔又答应打电话给那位住在佛吉尼亚洲的承包商,并且推荐由对手来承揽这笔订单。后来,卡尔得到非常惊人的结果。对手不但停止散布有关他的谎毒言,而且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卡尔做。现在,除了他们之间的一些阴霾已经获得澄清以外,卡尔心里比以前感到好得多了。
卡尔的经历正好验证了一句话: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以德报怨,化敌为友是避免别人伤害所能采用的上上之策。这样,你就能很容易把对手变成朋友。当然,一旦你的宽容大度流传开来,人脉自然也就能滚滚而来了。
李·邓纳姆成功地在犯罪猖獗的哈莱姆黑人住宅区经营起了麦当劳,“以德报怨”的做事方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麦当劳开业的几个月时间里,简直是灾难连连:流氓斗殴、枪战和其他的暴力事件频频在他的饭馆发生,好多次都将他的顾客全都吓跑了。不仅如此,在饭馆内部,雇员们偷食物和现金,他的保险箱经常被撬。而更糟糕的是,他无法从麦当劳总部得到任何的帮助,因为麦当劳总部的代表非常害怕到贫民窟来协调工作。李·邓纳姆别无办法,只有靠自己了。
怎么办?虽然李·邓纳姆的商品、利润甚至他人信心都曾被人夺去过,但李的梦想却没有人能夺走。因为,他为此付出和等待得太多了!
终于,李·邓纳姆想出了一个策略:对那些不务正业的捣乱者实行“以德报怨”的策略!
李·邓纳姆同社区的那些小流氓们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他激励他们重新开始生活。然后他做了有些人认为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雇用那些小流氓,让他们在自己的餐厅中工作。他不得不加强了管理,对出纳员进行突击检查来避免偷窃,这也算得上是恩威并重吧。他每周一次向雇员们讲授为顾客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发展个人的职业目标。
李·邓纳姆又赞助社区成立了运动队并设立了奖学金,使流浪闲逛在街道上的孩子们走进了社区中心和学校。他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但回报很快就加倍而来。李·邓纳姆没有白白付出,在他的努力下,店内几乎不再发生流氓闹事的事件,顾客也越来越多了,纽约老城区的快餐店成了麦当劳在世界范围内利润最高的连锁店,每年利益高达150万美元!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几个月前还不愿跨进贫民窟半步的公司代表,现在簇拥在李·邓纳姆的麦当劳店门前,他们好奇而急切地想知道他是怎样做的。李·邓纳姆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为顾客、雇员和社区服务。”
慢慢地,李·邓纳姆的快餐店发展壮大起来,每天卖掉数百万份快餐。
可以说,李·邓纳姆的成功是建立在“以德报怨”的基础上的。没有他当初对那些闹事者的收容以及对所在社区的贡献,他的麦当劳店根本就开不下去,更别说发展壮大,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了。
以上几个事例让我们明白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从古至今,凡是胸襟宽大者、有大家风范者,都能够对人“以德报怨”。这样做,从眼前来看,似誓言“忍气吞声”的嫌疑。不过,从长久的利益来看,这样做的好处就太大了。能够“以德报怨”的人,才能够得人之心,才能够真正获得朋友,拓展人脉。
口不择言往往会被踢出局
有些人往往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只凭一时快意,相当哪儿说到哪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致使同事为了避免“受伤”而不愿与你保持关系。即使你个人有很强的能力,他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这样也就将人脉存折的本金流失了。
无心的话语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你无法估量的,特别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中,更要特别注意,否则,就会向下面故事中的李强一样,遭人厌恶。
李强是公司里的业务能手,平时为人坦诚,身边有不少朋友。可是就在一次公司组织的户外活动中,他却因一时的心直口快遭到了同事的厌恶,从此那个亲切能干的李强也从大家的印象中消失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户外拓展训练中,有一项团队协作游戏的比赛,李强受到推举成为游戏的裁判员。虽然说只是一个游戏,但是谁也不愿意扯团队的后腿,大家都很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甲组里有个叫赵芳的女孩,身体素质不是很好,没跑几步就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其他的同事都在为他呐喊助威,她也努力地将比赛坚持到最后,虽然她们组因她而输掉了比赛,但是大家还是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裁判李强作最后总结的时候对大家说:“今天的比赛非常好,充分显示出了我们大家的团结,不过我说赵芳,你平时应该注意一下运动了,看你现在胖的那样儿,平时就知道往嘴里塞东西吃,一个女孩子,那么胖像什么样子啊,今天,你们组就是因为你才输掉了比赛。”话音刚落,就见赵芳的脸刷地红了,险些哭了出来。大家都对李强说:“你就别说了,她已经很努力地完成了比赛啊,只不过是一个游戏嘛,参与就好了。”李强不以为然:“怎么了?她本来就胖啊,难道还不让说啊,谁让她平时就知道吃的。”大家都沉默了,不是因为李强的话,而是在想李强怎么会是这样的人,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心直口快的人不仅容易伤害到他人,而且也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对象,因为这类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容易被人鼓动去揭发某些非法的事情,或者去攻击某人的不公。这样的人容易成为别人鼓动下的牺牲品,成为他人的眼中钉。
那么在人脉交往中,我们该如何规避这一不好习惯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办法:
1.秘密不能随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