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一些实惠,并且生怕自己吃了一点亏。如果做人都这样的小气,朋友都会离你而去。
与人相处要先栽树后乘凉
人际关系并不是一日之间可以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到了40岁,才想要建立你的人际关系——当然也会有成绩,但要看到成果,必须在一两年,甚至三五年后!因为人际关系需要长期经营。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了解,再从了解进步到信赖,而这个过程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三两天就“一拍即合”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利益上的关系,基础很脆弱,这并不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有时甚至是毁灭哩!
所以,你要的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速成的人际关系。而要有好的、经得起考验的人际关系,就要有“播种”的心情,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那般!
要长成一棵果树,必须先有种子,也就是说,“播种”是“长出一棵果树”的必要条件。虽然有些种子会腐烂,不发芽,但不播种,就绝不会有果树长出来!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是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虽然不一定会有好的回应,但没有用心,就不可能有人际关系产生。虽然也有主动来和你建立关系的人,但也要你有“用心”的回应,这关系才会持续下去!你若冷淡以对,他还会来找你吗?
有些种子会在节气到时发芽,但有些却不,像有些干燥的地方,种子可以在土里深埋数十年,但雨水一来,就迅速发芽。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有时很快就会从对方得到回馈,但有时却不;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馈”,我想你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反正你已种下了一粒种子,“机缘”一到,它自然会发出芽来!而这发芽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你40岁、50岁时,甚至一辈子都没发出芽来,但总是有希望的!
种子发芽后,你得小心勤快地灌溉、除草、施肥,它才会长大成树,开花结果;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也必须以热心、善心来经营它,尤其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收获果实,这只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而最糟糕的是,你这种“揠苗助长”的作风会在同行间散播出去,成为你的负债!
播的种子越多,发的芽也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必蔚然成林,那时,收获的果实将令你感到欣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年轻时用的心多,交的朋友当然多,纵然有一些“不发芽”的,但长时间累积下来,你的朋友还是很多,那时,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你的果树林,而你必然能享受这些甜美的果实!
你现在多大年龄呢?人际关系又如何?不必急,用“播种”的态度来经营吧,而且越早播种越好。什么时候收成呢?第一个目标就放在40岁吧!
人生的意义在于布施,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社会,有智慧的人贡献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贡献体力,没有体力的人贡献财物,没有财物的人贡献技术,没有技术的人贡献言语,没有言语的人贡献微笑,没有微笑的人贡献祈祷……。
有“舍”才有“得”
置身人群或面对陌生人,往往会手足无措、思绪混乱,想说的话也无法清楚表达;这种情形,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体验过。
当我们突然遇见名人,或者心仪已久的对象,也常常会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而慌张地说不出话来,即使勉强开口说了,也不知所云,事过境迁后才懊恼:“当时应该这样说才对!”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影响很大,而每个人也都希望能拥有良好、广阔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要建立良好、广阔的人际关系,必须运用“舍得”的观念,也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舍”而想“得”,那种人际关系是相当有限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要先“舍”呢?
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何事都先想到“我”,因此,有时便会想:某人为什么不先对“我”打招呼?某人为什么不请“我”吃饭,而要请别人?某人为什么不寄生日卡给“我”?某人为什么和“我”有距离?
你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把“得”放在心上,挂在眼前。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先“舍”,那么,这份关系便不可能展开!
既是如此,你为何不主动出击,先去满足对方的自我,为双方关系的建立踏出第一步?
“主动出击”就是“舍”的第一个动作,也就是先“舍”掉你的矜持、身段,“舍”掉你的武装,向对方展露和平的姿态。
普通的寒暄和打招呼看来没什么,但如果能在普通谈话中加入对对方的关心,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便会慢慢发酵。当然,你的关心不可带有刺探的意味,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警戒;借题发挥最好,例如从工作谈起,再扩展到家庭、休闲,慢慢地把对方的心窗打开!
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这只能让你建立一份普通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再加入某些成分,才能把这人际关系强固起来。
怎么做呢?
很简单:为对方做些什么!
也就是:
——观察、了解对方的需要。不等对方开口,你就先替他做,他不只感谢,还会感到惊喜;例如:有一位朋友就曾主动为我从国外带回来一瓶“生发水”,虽然没多大效用,但我不得不为之感动。
——分享你的资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人际的。例如:你可介绍你的朋友给他认识,借给他你的CD,送给他你种的花或你收藏的书,反正只要对方没有,而你有的,便可和他分享。
——在必要的时候帮他,这也包括精神及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了解,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也许你会问:这么“舍”,就真的能“得”吗?
问得好!因为人世间就有不领情的人。但话说回来,对这种人,不“舍”又怎可能“得”!
不过,“一样米,饲百样人”,你不必去期待对方是否有善意的回应,但我相信,“舍”是种子,“得”则是收成,有些种子发芽得早,有些则发芽得晚,但总是会发芽、会有收成的。
总而言之,要建立人际关系,不能坐着等别人“送上门来”——门都没有!
日本名剑客“决斗者”宫本武藏所向无敌,外表威武勇猛,态度显得十分泰然自若,其实,他的内心并不如一般人想象那么沉稳平静,尤其决战之前,他心里也会有焦急、恐惧、不安的感觉。但是,他懂得借坐禅抑制紊乱、波动的情绪,使自己达到剑禅合一的忘我境界,因此能战胜对手。
与人相处或遭遇困难时也应如此,要抑制自己的情绪,达到忘我的境地,才能以平常心面对。
播种辛勤,收获“人情利”
人在社会上辛“苦”地做事,为的就是“利”,这并不可耻,做事不求利,这个人大概是圣人了。你我都是凡夫俗子,上有高堂,下有妻儿,“圣人”让别人去当吧!不求利,一家老小要饿肚子!
因此,利是要算、要求、也要争的,像会计把你的薪水少算了,人事室把你的休假天数多计了,这些都要争,而且一毫一分也不让的,你若不争,主办人员不但不会感谢你,反而会笑你是傻瓜!
但在某种情况下,你可以不要争这种利,譬如说,主办人员因为疏忽而少算了你的薪水,如果立刻补足给你,他可能要因作业疏失而被记过。在不影响你太大利益的情况下,你可以放他一马,给他行个方便,甚至你牺牲一点也无妨。你若非争不可,可能会害了他,而你也不过拿回一二千元(或数百元)而已!但是你的不争,看似损失了“物质利”,其实却得到了“人情利”,这“人情利”是会利上加利,利上滚利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你也应该以“物质利”来换取“人情利”。譬如上司要求你做额外的工作,你千万不要开口就问代价多少;若有代价,也不必非坚持自己的要求不可;你当然也可拒绝,但我认为,若是能胜任,最好不要拒绝,应高高兴兴地接下来做,甚至放弃酬劳也没关系!你这么做,表面上是损失了“物质利”,但却换取了上司的“人情利”,他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如果你凡事计利,表面上看起来是个精明的人,而且也得到了该得的,但这是杀鸡取卵,你的“利”绝不长远;以前有一位女同事,她做的是美工,总编辑要她画一张海报,她狮子大开口,非多少钱不画。总编辑是因为一时无人才找她,可是看了她对利的坚持之后,便不再找她画了,结果那位同事也只能做做社内的工作;再也没有外快可拿!
所以,做事除了要考虑“物质利”之外,也要考虑“人情利”!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若掺杂了人情的因素,你就要考虑到“人情利”,宁可以“物质利”来换取“人情利”,而不要为了“物质利”牺牲了“人情利”,因为“物质利”是一时的,而“人情利”才是长远的!说得更白一些,你带着“帮忙、协助”的心态来做事,受你帮助的人能不心存感激,欠你一份情吗?
会以“物质利”来换取“人情利”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这一点你应谨记!
释迦牟尼在世之时,有一个穷苦孤独的老太婆想供养一点东西给他,可是,她实在很穷,根本无能为力。
有一天,老太婆到油店里去买灯油。店主好奇地问她:“你这么穷苦,为什么不拿买油的这点钱买食物吃呢?”
她回答:“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穷苦度日,所以,没有办法供养佛祖,如今已风烛残年,希望能在有生之日,买点灯油供献给佛祖,所以,才宁愿挨饿也要买油。”
老婆婆拿了油,走到释迦牟尼面前,点燃灯火奉献给他。当天晚上刮着强风,很多油灯都熄灭了,惟独老婆婆奉献的灯火仍旧燃着。弟子们都感到纳闷,问释迦牟尼究竟是什么原因。
释迦牟尼说:“她所供养的灯油,虽然微不足道,但因为含有无限的真诚,所以不会熄灭。”
这是载于《阿阁世王授决经》里的故事,强调精神的布施胜于物质的布施。
表现欲强烈的人,为了夸耀自己具有菩萨心肠,常常在大众面前带上矫情伪善的假面具,只有独处时才会原形毕露。
释迦牟尼知道这种伪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过来的,所以对弟子们说:“背着干草跳入猛火中,想从猛火中平安无事逃出来是很难的;但还有比这更难的事,就是期望一个任性自私的人能听从劝告,改过自新。”
照这样说来,这些自私伪善的愚者已经无可救药了吗?
并非如此,法然禅师提醒我们,只要摒弃自私自利的心态,不断修身养性,专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自然就可以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