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待人,是成功者的风度,这种风度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修养,是一种良好习惯的表露。只有真正放开胸襟,宽容待人,才能取得成功之冠。
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的隔阂
在生活中利用宽容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以让大家更好的沟通,彼此多一些体贴和关怀。同时,宽容也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让那些生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艾丽斯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孩子们都这样认为。从他们与艾丽斯相处的情形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拘谨、胆怯,甚至不愿与她交谈。艾丽斯也不愿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她都是一片好心啊!为了让他们好好学习,艾丽斯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谁有了错误,她都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但在效果上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艾丽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对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生活也显得很沉闷。
如果我能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呢?有一天艾丽斯突然这样想。
于是艾丽斯决定做一个试验。这一天,在课堂上,艾丽斯没有挑剔学生们的坐姿是否端正,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注意力是否集中。一整天她都是在用乐观宽容的心态与大家相处的。
放学时,一向羞涩的琼对她说:“老师,你今天真漂亮啊!”
艾丽斯也感觉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愉快和有信心,学生们似乎也可爱极了,他们回答问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其实她只是按自己的计划做了,她想这个试验是成功了,让她知道了一个生活中的道理:学会宽容,不要批评人。
其实,这个道理在每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士身上都有体现,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一种基本素质。
林肯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宽容的重要性,曾热衷于批评人,经常撰文嘲弄他人,并散发给路人,引起当事者极度的憎恶。有一年他撰文批评一位政客,此人不甘受辱,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骑虎难下,只好勉强答应,以维护荣誉。幸好双方友人从中劝阻,一场生死之争,才在最后关头化解平息。
经过那次教训之后,林肯终于悟出宽容是做人的美德,从此再也不嘲弄他人。
宽容可以体现你高贵的品格,而批评就像是个危险的火星塞,足可引爆人们心中浮夸的虚荣与自尊,甚至是可置人于死地。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而大部分会做这些事的人,则都是不能成功的。只有学会宽容,做一个品格高尚、能力强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我们何妨不试着学会宽容,而别再去批评他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其弊,反得其利,才能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放开胸襟,宽容待人
古语有云:“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能太清高了,因为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什么样的思想都有,如果你事事与他人斤斤计较,只会自己堵住自己的路。一个人必须具有容纳污秽与承受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恶贤愚的态度,才能有成功的人际关系。放眼世界,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宽容的习惯。
“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之。”“有容德乃大。”“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讲,宽容大度确实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
唐太宗李世民,他以自己的文韬武略,使大唐达到了鼎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在封建社会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与李世民的宽容大度及开明是分不开的。李世民非凡的勇气和魄力,才使李渊建立了大唐,李世民也以此在玄武门之变后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继位后的李世民以博大的胸襟,重用贤才,接纳劝谏,创造了唐的盛世,为后代人们所称道。
李世民求贤若渴,不计门第亲疏,用人不疑,对于谋害过自己的太子集团的其他文臣武将,只要表示愿意继续效忠,都被重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唐朝初年,兵丁减少,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征兵,主持征兵的右仆射建议降低兵役年龄,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强力壮就须入伍。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没想到,此建议遭到征坚决反对,四次送到魏征手中的诏书,他都不肯署名。太宗非常生气,召来魏征,连声斥责。魏征对太宗说:“竭泽而渔,暂时有了鱼吃,但鱼捞尽了以后,就无鱼可捞了。焚林而猎,虽然暂时捕到不少猎物,但从此以后就再也捕捉不到猎物了。如果把全国的中男都征入伍,种田的人少了,那租税徭役由谁来承担?况且兵在精不在多,只要训练有方,不必太多。陛下以诚信治天下,现在没做几天皇帝就无端降低兵役年龄,岂不是不讲信用?”
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不怒反喜,立刻下诏撤回征兵的命令。
唐太宗在位时,知人善任,亲贤良,去小人,政治清明达到封建社会顶峰。他制定刑律,以轻代重,君臣执法不避权贵;他重视吏治,慎选刺史,严惩贪官污吏;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他节俭自持,为戒奢淫,二十年间风俗淳朴;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成“胡越一家”的盛况。正是他的得力的内政与外交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大唐达到了鼎盛。
“君子恩泽,五世而斩。”为了使大唐基业持久下去,“长守富贵”,吸取隋朝亡国的教训。而自己不会永远正确,必须注意不断地“纳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重,太宗前去探望,魏征已病入膏盲,君臣相见,泪流满面。魏征去世后,太宗亲自作文,刻于墓碑,表彰魏征。后来,他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朕失去了魏征这面好镜子了!”
作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正是凭着这种博大的胸襟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被世人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