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偏激、有偏见的人,为人处事容易走极端,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往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偏见是一种肤浅的行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为人处世方面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时时刻刻要告诫自己友善待人,对于那些我们并不感兴趣的人,我们必须尽量地展现出亲和力。如果你能够这样做的话,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即便是在那些最初令我们排斥的人们身上,也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的。实际上,对于一个聪明而有教养的人来说,他总是能够在任何人身上找到某些令他感兴趣的东西。
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看待别人时的偏见通常是非常肤浅的,是建立在一种不稳定、不可靠的第一印象基础上的,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最初令我们心存排斥的人,那些表面看起来非常呆板无趣、并且似乎是和我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人,最终却变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在我们仓促地下一个不喜欢某人的结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给予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人类都是偏见的动物,从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是那些很友善的人们也常常会误解我们或者是不喜欢我们。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还不了解我们。他们被一些与我们有关的虚假印象或仓促结论蒙蔽了。但是,一旦他们更深入地和我们交往之后,原有的偏见就会烟消云散,而他们也更愿意欣赏我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偏激的人大多人缘差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下一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个人的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局面。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现实生活中,凡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就一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偏激的人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赅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别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的主儿,谁愿和他打交道?
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缘很差。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会交往中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对此,只有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理。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遗风”,就很有可能会使自己误入人生的“麦城”而转不出身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出人意料的。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一种平和的情绪,做到泰然处之,才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心绪平和,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只有冷静地思考,才能做出相应稳妥的决策,使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尉迟敬德仗着自己有功而骄傲放纵、盛气凌人,招致同僚不满,曾有人告他谋反。李世民知道后,问尉迟敬德是否当真,敬德说道:“臣跟随陛下讨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来的人。天下已经平定,反而怀疑起臣下会谋反来了。”说着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李世民感动得老泪横流,用好言好语安慰他一番。但敬德的骄纵一点未改。
一天,尉迟敬德在太宗举行的宴会上与人争论谁是长者,一时火起,殴打了任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皇上见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悦而罢宴。李世民对敬德说:“朕要和你们同享富贵,然而,你却居官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时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高祖的罪过。”敬德这才有点害怕,有所收敛。
李世民在处理尉迟敬德的问题上表现了一代明主的智慧、德行。而唐代宗在处理女儿女婿的家庭口角中,则更胜人一筹。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郭暧与公主口角,公主不甘示弱。郭暧说:“你依仗父亲是天子,我还不爱当那个天子呢。”公主听了大怒,赶紧乘车回宫告诉了父亲。
唐代宗听后责备升平公主说:“此有道理,非你所知;他父亲执掌我朝兵权,他想当天子早就当上了,夫妻间气头上的话怎能当真?”然后安慰公主一番,叫她回去了。郭子仪听说了,把郭嗳绑了起来,带他上殿去请罪。代宗见状,说道:“民间有句谚语说‘不痴不聋,不当家翁’,儿女闺房里的事情,不值得一听。”
郭子仪带回郭暧,打了他几十大板,公主见了,哭哭啼啼替郭暧求情。从此两人和好,倍加恩爱。
及时消除对他人的偏见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
偏见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使人用有色眼镜看问题,使人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东西,使人难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使人越来越无知和愚昧……总之,为偏见缠身的人们,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愿望和最善良动机。
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1.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想象的结果,而并非是真的事实。如果有些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2.避免“循环证实”。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3.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第四,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