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也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愤怒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病毒
也许你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若你是一个欲成大事者,你就应该注意,能不能消除愤怒情绪与你的情绪控制能力有关。
其实,并非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说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它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
愤怒既是你作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反应。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每当你气得失去理智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但只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愤怒情绪将会阻止你做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会让愤怒情绪所左右的,历史上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中能压下怒火的就成功,而凭着这一怒之气行事的则大多失败了。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斗,就在此时,韩信攻占齐地后派人给刘邦送来了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后勃然大怒说: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正在这时,张良用手拉了拉刘邦的袖子,悄声对他说:现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答应他的要求,立他为王以稳住其心,否则他会倒戈叛乱的。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对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他个真王,哪能当假王呢?这一步棋稳住了韩信,使韩信尽心竭力地为刘邦效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三国时期,关云长失守荆州,败走麦城被杀,此事激怒刘备,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之谏皆不听,执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
从这两件事中就可看出,在关键时刻是不可以让怒火左右情感,不然你会为此付出代价。
愤怒会使人丧失理智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眼光放在远处,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力戒因小失大。
青年人一定要牢记,在生活、工作、事业之中要善忍小节,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两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两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两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两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将张飞一刀刺死。时年55岁的张将军,就这样因一件小事而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值与不值,后人自有评论,只希望大家以此为鉴,该忍则忍,顾全大局。既然木已成舟又何必再去做那些图一时痛快而损害了长远利益的事情呢?
“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一个人在世上,难免会遇到令人高兴或气愤的事。兴奋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奋发,并使生活充满无限的希望;而令人气愤的事往往就会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很可能使人丧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举动。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气上心头时,意气用事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不论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总是超出人所能想象的,在这个时候,即使平常说话非常谨慎的人,也会因缺乏考虑而祸从口出。
然而,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兴兴地过一生,那岂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我们应尽量以愉快的心情,来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即使一旦发怒,最好能尽量忍在心里,不要爆发,用理智来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青年人要从小事做起牢记着忍小节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容待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瑕疵;得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囊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囊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你敢用吗?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大胆地启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由于齐恒公能够不计个人的恩怨,不拘小节,大胆任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要学会控制住自己
人们常说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让别人信服,同样,只有有自制力的人,才能很好地控制其他的人。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小江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态势。这位管理员为了表示他对小江的不悦,在一次整栋大楼只剩小江一个人时,他把整栋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连续发生了几次同样的事情后,小江终于忍不住要还击了。
周末下午,机会来了。小江刚在桌前坐下,电灯灭了。小江跳了起来,奔到楼下锅炉房。管理员正若无其事地边吹口哨边添煤。小江一见到他就不由得破口大骂,直到把所有能想到的骂人的话,骂完了这才停下来。这时候,管理员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力和柔和的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晚上有点儿激动吧?”
你完全可以想象小江是一种什么感觉,面前的这个人是一位文盲,有这样那样缺点,况且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小江挑选的。
小江非常沮丧,甚至恨这位管理员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没用。回到办公室后他好好反省了一下,他感觉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了,他只能道歉。
小江又回到锅炉房。轮到那位管理员吃惊了:“你有什么事?”
小江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
这话显然起了作用,那位管理员不好意思起来:“不用向我道歉,刚才并没人听见你讲的话,况且我这么做,只是泄泄私愤,对你这个人我并无恶感。”
从那以后,两人居然成了好朋友。小江也从此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旦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了的管理员还是一名有教养的人,都能轻易将他打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要想能控制住别人,首先要学会控制住自己。你只有驾驭了自己才能去征服世界。
为小事生气有损健康
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大伤身的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得,但也总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不能自解自劝,真是“别人生气我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王大妈早年丧夫,生活的艰辛造就了她极坏的性格和脾气:乖戾、偏激、狂躁、喜怒无常。
老田和老吴是王大妈的邻居。因为王大妈的极坏禀性,她和老田、老吴的关系处得很别扭。老田和老吴也因为有王大妈这样的邻居而沮丧不已。
但老吴和老田两人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吴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而老田则有点心胸褊狭,爱走极端。因此两人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表现大不一样:老吴整天乐呵呵的,老田却一天到晚拉着脸,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
一天。王大妈的一只黄母鸡不见了,她便在自家院里跳着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的黄母鸡;谁偷了我的黄母鸡断子绝孙,死时闭不上眼睛!”
骂声很大,邻居老吴和老田都听见了。
老吴想:“她没点名骂谁,咱也没干那亏心事。不做亏心事,睡觉不关门,她爱骂骂去,与咱毫不相干。”仿佛没听见骂声似的。
而老田则不一样。他想:“这怕是冲我来的,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哎,真气死我了!”老田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便病倒了。
几天以后,王大妈在她家的柴禾堆中发现了死母鸡。原来黄母鸡觅食钻到了柴禾堆下面,它还没出来,王大妈的小儿子便在外面放了一担柴禾,把那个出孔堵住了,以致它饿死在里面了。
王大妈有些内疚,便找老吴和老田道歉。
老吴听后说:“我没什么,一点都没生气,你找老田道歉去吧!”
王大妈极诚恳地向老田做了解释和道歉。老田听后,心中的怨气慢慢地消了,过了几天,就能起来行走,身体慢慢地恢复了。
“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吴,还生哪门子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