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样一些人,做什么事情都想偷懒,岂不知,耕耘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勤奋才能使人走向成功,勤奋努力就能成就大事业,而偷懒的人则只会怠慢自己的一生。
成就来自于勤勉的工作
在谈到“勤奋”问题时,常要提到“天才”的问题。对于成大事者而言,他们相信这样一个公式:成功=勤奋+天才。因此那些成大事的天才式人物身上都背着“勤奋”两字。
这是被无数个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天才”们证实了的观点。只要肯下工夫,肯勤奋地努力,你也会成为“天才”。勤奋造就天才。
彼得大帝作为俄国王位的继任者,也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真正得到自己的王位。他比其他的王室成员更经常地换下宫廷服装,穿上工作服。他看到西欧文明的成果在俄国几乎不为人知,感到痛心疾首,他下定决心进行自我教育,要提高自己国民的素质,26岁那年,其他的王子们正是耽于玩乐的年龄时,他开始周游各国,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向这些国家中优秀的人们学习。在荷兰,他自愿为一位造船师当学徒。在英国,他在造纸厂、磨房、制表厂和其它工厂里干活。他不仅细心地观察,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样干活并拿工资。
在伊斯提亚铸铁厂,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怎样冶炼金属,最后一天他铸造了18普特的铁,把自己的名字铸在了上面。其他一些陪同他出访的俄国贵族子弟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干这样的苦活,当然最后他们也不得不背运煤块和拉风箱。他问工头穆勒,普通的铁匠每铸一普特的铁可以得到多少报酬。“3个戈比。”穆勒回答说。但是工头付给彼得大帝18个金币。“你的金币自己留着吧,”彼得说,“我并没有比普通的工人干更多的活,你给别人多少就给我多少吧!我想买一双鞋,我的鞋实在不能穿了。”实际上他脚上穿的鞋已经补过一次了,现在又满是破洞。他对新鞋很满意,说:“这是我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彼得大帝铸造的一根铁棒现在还在穆勒的伊斯提亚铸铁厂展示,上面有他的名字。还有一根保存在匹兹堡的国家珍奇博物馆,作为对亲自参加工作的这位伟大国王的纪念。这对每个俄国人都是很有启发的:国家要想永远地繁荣下去,不管是农民还是沙皇,都需要像彼得大帝这样辛勤地工作。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得到”,那可真是太不幸了。
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勉的工作才会使你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在有助于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总是最有效的。
即便有过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在任何的知识领域,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种文学作品,或者哪一种艺术流派,其创造者没有经过长期艰苦的创作就获得了流芳百世的名声。天才需要勤奋,就像勤奋成就天才一样。
这个世界上留存下来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不管是诗人还是艺术家。
北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论述中提到天才这一问题时说:
人类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事实,不得不承认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称之为“天才”。有没有“天才呢?似乎还有争论,有看法的不同。“十年浩劫”期间,一度曾有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至今不懂。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即使不谈“天才”,只谈才能,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差十分悬殊的。就拿教梵文来说,在同一个班上,一年教下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够教学习差的而有余。有的学生就是一辈子也跳不过梵文这个龙门。这情形我在国内外都见过。
拿做学问来说,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才能我觉得符合实际一点,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无论干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是有限度的。
坐等什么事情发生,就好像等着月光变成银子一样渺茫。希望宇宙中发生奇迹,能够取代自然法则的作用,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些想法往往是懒惰者的借口,是缺乏长远规划者的托词。
“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
“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爱迪生的例子对青年们应该有所启发:
“他从来没有一天是无所事事地度过的。在应该睡觉的时候他读书读到深夜。他不喜欢看小说或者惊险刺激的西部故事,他看的书是关于机械、化学和电学的,并且他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工作之外,读书也只能是抽时间,他非常注意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如果他没有在睡觉的话,就可以说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很多传统说法中包含了永恒的智慧。从早到晚,不管阴天还是晴天,也不管我们身体如何——可能会牙疼、头疼或者心脏出现毛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并开始安排我们的工作。
成功的人以他的勤勉刻苦而闻名。他始终非常勤奋,从不拖延时间或者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而他们的行动一贯非常准时。
他们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他们下定决心不放松自己的努力,直到最后成功。“如果不用,我就会生锈。”这句话适用于铁,同样也适用于人。勤奋才是通向成功的大门,每个人都要养成勤奋的习惯,为自己心目中的大厦添砖加瓦。
勤奋才能创造奇迹
勤奋能产生奇迹,皮尔·卡丹的奋斗史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皮尔·卡丹从小就对服装感兴趣,即使是在最贫困的时候。
他的父亲——一个贫困的意大利农民带着妻子和七个孩子背井离乡去法国的圣莱第昂谋生时,他才刚满两岁。他是被母亲用一块蓝被单裹着离开家乡的。
他生活在天天都要为吃饭与穿衣的事而发愁的家庭里,却偏偏对各式各样的服装感兴趣。
童年的时候,他喜欢在街上游逛,时装店里多姿多彩的时装常常使他留连忘返。他的耳边经常传来这样的斥责和嘲讽:
“滚开,穷鬼!你也来看时装?”
“小意大利佬,买套时装去送给小情人吧。哈哈……”
然而,一个梦想却在他幼小的心中升腾:“以后,我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时装,做出许许多多好看的时装。”
念中学的时候,由于贫困和年迈多病。皮尔·卡丹的父母再也无法维持这个家庭了。皮尔·卡丹不得不从中学退学去做工,他的选择是去裁缝店当小学徒。
他的梦想,他的天才,他的勤奋,使皮尔·卡丹的技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经常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些新颖的服式,很受当地小姐的青睐,常常有人找上门来请他设计时装。他不仅白天当裁缝,搞设计,晚上还到一个业余剧团当演员,以便于更好地观摩和研究各种新奇高雅、绚丽多彩的舞台服装,这对他未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时候的皮尔·卡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并不是想当一名制衣匠,他的梦想是当一个时装设计大师。
他下决心要去世界时装艺术的中心巴黎闯荡一番。然而,初闯巴黎的尝试却失败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巴黎乌云密布,所有的时装店都关了门;皮尔·卡丹随着逃难的人流,从巴黎流落到一个小城市里,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一家服装店安定下来。几年以后,他又成了这家裁缝店里最出色的裁缝。生计有了着落,但皮尔·卡丹却越来越苦恼,他觉得在这里待得越久,离巴黎就越来越远。他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渺茫。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同样因战争流落至此的贵妇人。贵妇人对他身上高雅奇特的服装很感兴趣,听说这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她更是十分惊讶。卡丹向她述说了自己的苦恼和梦想,贵妇人不由得感叹地说:“孩子,你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这是命中注定的。”这预言更激起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激情和愿望。皮尔·卡丹带着贵妇人提供的地址,再次来到了巴黎城。
他按那位贵妇人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巴黎爱丽舍宫对面街上的女式服装店,这是一家专为大剧院设计、缝制服装的颇有名气的服装店。凭着他高超的技术和对舞台服装的独到的见解,老板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
在那里,皮尔·卡丹潜心于自己的工作中,对高级服装的制作有了更成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