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9800000056

第56章 陈家祺:携光明同行(4)

这番话袁进第一次听时不太在意,但在随后的日子里,陈教授的话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证,他才体会到导师的用意。陈教授在入门第一课讲授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的范畴,而是蕴涵了人学、哲学和社会学的道理。

陈教授每周出三次门诊,每次半天。由于许多本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都要挂他的号,每次教授门诊按规定挂的20个号,就成了“非常紧俏品”。病人早早赶来却被告知号已挂完,请下回再来,心中不免沮丧。特别是外地来的病人,人生地不熟,口袋里钱也不多,都恨不得赶紧看好病打道回府,可跟挂号的工作人员磨嘴皮,往往白费力,人家的职权范围不允许,除非专家本人同意加号。

于是病人都往陈教授那儿跑,要求加号的理由很充足,有的人说着说着就掉泪。陈教授一一给开了加号条,病人们一再道着谢挂号去了,袁进粗略一算加号都已经超过了20个。他小声提醒老师:您又得看到很晚了,还是要限号。

陈家祺照例说:这些病人大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早点诊断、治疗,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我们宁可辛苦一些,也得把这些病人看完。

挂号人数多出了一倍以上,陈家祺却不急不燥,他一个个病人仔细看,耐心答,半天不挪窝,水都不喝一口。等看完所有的病人,下班时间早已过了一个多两个小时。头晕脑涨也就罢了,肚子里面“闹革命”,实在有点儿不好受。

时间长了,袁进有了经验:只要跟陈教授门诊,准得推迟下班。为了不让肚子太受委屈,他和师兄弟们相互提醒:出门诊之前那顿饭,加大分量,吃饱一点。

只是他有点儿不明白,陈教授怎么从来不说饿,精神总那么饱满呢?

跟陈教授上手术台,那就更得打醒十二分精神了。因为来找陈教授的病人,往往是在外地治了一圈不见效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广州,钱花得差不多了,眼疾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手术风险大不说,做起来还特别麻烦,单是时间就大多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到三倍。但陈教授就像绣花似的细心,在显微镜下他一刀一剪、一针一线,是那样准确、轻巧、无懈可击,以至于他的学生最初都有一种被震住了的感觉。袁进跟了陈教授三年多,至今仍然觉得,看陈教授做手术简直是一种享受:享受精益求精的完美,享受留住光明的过程。

学生们都知道,陈教授有个习惯,角膜材料什么时候送到,手术就什么时候安排。因为角膜存放时间越短,手术成功率就越高。2002年国庆节前夕,眼库连续三天晚上都送来了角膜材料,陈家祺就一连三天每晚做几台角膜移植手术,总要忙到半夜两三点才能回家休息。第二天早上八点,他又准时回病区查房,准时出门诊。几个跟着他工作的学生都有些顶不住了,陈教授却还是那样精神饱满。

有人向陈教授建议,角膜材料晚上送到后,先存放好,等白天再做手术,这样既没有超过存放期限,又不会太辛苦。

陈教授对这样的意见不予采纳。他说:“接受手术的都是些病情较重的病人,用最新鲜的角膜来移植,才能争取尽可能好的预后。如果等到白天再做,角膜供体的活性会明显下降,影响移植效果。我们怎么能等呢!”

2005年9月的一个星期五晚上,陈家祺一连做了三台角膜移植手术,因为都是情况复杂、严重的眼疾,花费的时间很长。当他缝完最后一针,挪开显微镜直起腰来时,已经是清晨五点了。

按照惯例,两个小时后,也就是星期六的早上七点十五分,汽车将在眼科中心的门口,接陈家祺去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出一天门诊。

跟着老师工作了一个通宵,袁进知道这有多累,老师已经年近古稀,再好的身体也不能这样折腾啊!明知老师的脾气,他还是忍不住说:您今天别出门诊了,在家好好休息一下吧。我给东莞那边去个电话,取消今天的门诊。

“不用了。”陈家祺很坚决地摆了摆手:“东莞的门诊我一个星期才去一次,好多病人都等着我去复查,不去看我不放心。等会我在车上睡一下就行了。你赶快回去睡觉,下午再回来查房。”

袁进想说我们年轻人不要紧,您一定得多保重。但话没出口,鼻子一酸,喉咙也有些发紧,只好使劲点了点头。

那天早上,陈家祺照常坐上了去东莞的车。

有幸成为陈教授的学生,几年过去收获是多方面的:良师的指点,慈父的关爱,益友的帮助。

陈家祺教学生,从来没有保留。他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小,怎么也没法满足病人的需要。我国还有很多眼疾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及时和更好的治疗,以至于有些可以挽救的眼睛最终失去了光明。这是一个眼科医生最痛心的事情。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包括从各地医院来短期学习、进修的学生,都能尽快地挑起大梁,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有位东北来的进修医生到角膜病区跟着陈家祺学习了三个月,临走时提了个要求,希望陈教授送给她一个临时人工角膜。当时国内的厂家都不生产这种产品,而临时人工角膜对于某些角膜手术又非常重要。陈家祺自己改良和设计制作了一款PMMA人工角膜,但由于手术损耗只剩下一个了。旁边的同事了解陈教授的性格,担心他把这唯一的一个送了人,今后要用的时候不方便,当着那位医生的面又不好说,于是直跟陈教授使眼色。陈家祺看见了,也明白同事的好意,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满足了那位东北医生的要求,把使用步骤和技巧也全部告诉了她。

不管是门诊,还是手术,或者是查房,陈家祺总会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实际情况,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诊断和应该采取的治疗措施告诉学生;在科研中,在写论文的时候,陈家祺总是思维敏锐、见解独到,起了一种当之无愧的引领作用,但署名时,他要学生署在前面:你们年轻,这样对你们的发展有好处。

陈家祺的学生来自各地,家大多不在广州,开始生活总有些不习惯,陈家祺非常关心他们,细微之处都不会疏忽。有位学生因为个人的一些事心情很不好,饭也吃一顿没一顿。陈家祺那么忙,居然多次抽时间和他聊天,还买些可口的食物送到他手里。今天,那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想当年,依然很感谢导师带他走出了迷茫。

刘祖国是陈教授带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又一直在陈教授身边工作,近20年了,师恩重如山。他说有一件小事至今萦绕于心: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刚到中山医科大学读书不久,一个闷热难当的夏夜,10点多了,他正在9楼的宿舍看书,陈教授一手打着手电,一手提着一袋荔枝找来了。老师顾不得一脸汗,笑着说:你是湖南人,家乡吃不到这么新鲜的荔枝,快尝尝吧!

吃着岭南佳果,刘祖国嘴里甜心里更甜,老师挥汗送荔枝的那一幕,从此定格在他心底,时间愈久愈清晰。这一类的例子,每一位弟子的心里都有珍藏。

博士生孙明霞和其他一些弟子经常在周六跟陈教授去东莞出门诊,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专业知识,有临床经验,也有做人的道理。他们说,跟陈教授一天门诊,比上一个正常班辛苦多了,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总在围着病人转,但他们心甘情愿。有一次小孙累了一天,回广州的路上面包车里挤满了同事,空气比较差,疲劳加晕车,小孙感到很难受,脸色也青了。陈教授很着急,车到广州后他看着小孙吃了药,又嘱咐司机把她送回家,让她好好休息。

到家后躺在床上,小孙觉得舒服多了。没多久,有人敲门,打开一看,竟是陈教授!原来小孙走了之后,陈家祺想想不放心:小孙家在外地,大老远地来广州求学,周六不休息去出门诊,肯定是累坏了。他不顾自己的辛劳,决定马上去小孙家看望。提着水果和营养品,导师足足找了半小时。这件事着实让小孙和家人难以忘怀。无以回报,弟子们唯有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来表达对导师的感激之情。

其他的学生,也都得到过导师那种慈父般的关爱。一位叫徐军的学生不会照顾自己,陈教授多次帮他定饭,给他送汤。临走前,他看着亲爱的导师,好一会儿才说出一句话:“我要毕业了,以后就没有人给我买饭了。”话刚出口,喉咙就硬了。

难怪有人说:陈教授带着这些学生,就像是慈祥的爷爷呵护着自己的孙子。

说来也怪,谁做了陈家祺的学生,都会受到感染;时间越长,受影响越大。眼科中心的医生、护士们说:怎么搞的,陈教授的学生身上,都有陈教授的影子!这是一种真诚的感叹,也是由衷的赞赏。

当官只为民

当官是一种职业,当医生也是一种职业。社会需要的职业成百上千,它们之间没有贵贱高低之分,谁愿意干什么,又能够干好,就是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

陈家祺没想过要做官,当医生当教授当得好好的,他连一点儿当官的愿望都没有。他的脑子里满满当当装的都是眼科医学,他的科研,他的学生,他的临床实践,以及他众多的病人。但没想过的事还是来了——

1987年上半年,组织上派人找陈家祺谈话,说准备往他身上压担子,让他担任眼科医院副院长。

陈家祺本能地表示推辞:“最好能不让我做。我的管理经验不多,再说很多人比我合适。”

他心里更想说的一句话是:我还是喜欢当医生给人看病,当老师教我的学生。

组织是了解他的,但这是工作需要。来人开始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我们的医院也要有新的姿态新的发展,把像你这样思想好、懂业务的同志放到领导岗位上,是党的信任,也是非常必要的。

工作了20多年,陈家祺从来听组织的话不打折扣,何况他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一回也如此,他最终接受组织上的安排,走马上任当了官。

这一当就是12年,前九年当副职,后三年是一把手。

既然当了官,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陈院长就有这么一股劲,全院几百号员工,共同面对的更是数以千万计的病人,他要对得起他们,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

有人说陈家祺不像官,他从来不摆架子,也不会摆。他还是整天笑模笑样,还是那样轻声细语,还是坚持看门诊、下病区、做手术。全院员工他一视同仁,哪怕是清洁工找他,说有个亲戚眼睛有毛病,想请他瞧瞧,他也一准是满口答应。上班没时间看,就嘱咐道:下了班到我办公室来。

病人也不把他当官看,依旧从早到晚找他,堵在电梯口、守在病区里、拦在走廊上,请他看病请他做手术。这些病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远方,医院的保安人员都知道,找陈院长的,多是“大小麻袋肩上扛,脚穿破旧解放鞋”的农民兄弟,多是四处辗转求医、患疑难眼疾的普通市民。

有一天中午12点多,陈院长在下班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问路的女孩。她从其他医院转诊来找眼科医院。

这下可问对人了。

陈院长不会一指了事,他询问了女孩的病史,得知是戴隐形眼镜后不慎感染上了绿脓杆菌,他又看了看她的病眼,立即意识到如果不争分夺秒用药,那只年轻的眼睛就要永远失去光明。

他怕吓着这个一脸焦急的中学生,说:“别着急,小姑娘,你跟我来。我就是眼科医生。”

门诊下班了,陈院长直接把女孩带到病区,仔细地为女孩做了检查,又为她开药,进行结膜下注射,直忙到快两点才结束。他嘱咐女孩休息一会儿,下午就帮她做手术。

女孩的一颗心放下了,她想这个医生爷爷真好。

陈院长回家匆匆忙忙扒了几口饭,又准时出现在手术室。

女孩的眼睛保住了,她高兴得拉住医生爷爷的手连声道谢。护士告诉她,这位医生爷爷是我们的副院长。

女孩一下子愣住了:副院长是好大的官吧?他怎么一点儿不像官呢!

更多的人说真正的共产党的官就应该像陈院长这样!

陈院长内行。他长期在临床和教学第一线,还是技术权威,说话在理,领导有方。当了头儿,他也从没离开过业务工作。他给自己定了个原则:院长要当好,医术不能丢。再忙再累,疑难手术他仍然亲自做;由于他总是亲自动手,也就成了自然,没有人强调“这个手术由陈院长亲自操刀”。不像当下一些官员,做一点儿分内的事,也弄得阵势很大,说起来前面必定冠以“亲自”二字。

正因为陈院长当领导、当医生、当教授三不误,才有了他退下领导岗位后如鱼得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院长大气。他在眼科中心任正职期间抓大事,与眼科中心的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把中山眼科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眼科中心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医疗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医、教、研、防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直到今天,这些规划还在实施、完善和实现之中。

中山眼科中心在全国声名远播,是公认的国内复杂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这和陈院长把抓好医疗质量作为他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分不开的。他说,眼科医院就是要保证医疗质量好、服务水平高,为眼疾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光明。这是最大也最重要的社会效益;有了这一条,病人自然愿意来就医,经济效益也就有了。就在陈院长当中心主要负责人期间,1996年,眼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

当领导那些年里,陈院长致力于人才和管理两件大事。他深知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特别重才。他总是鼓励去国外留学的人员回来工作,并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条件,他分别从美国、德国引进曾骏文、顾欣祖、唐仕波等海归派人员,又从北京引进了易长贤等有专长的医生,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眼科中心内部培养使用和送到国外进修的一批人才,也很快成长和成熟起来,其中葛坚教授担任了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眼科中心主任,陈院长的学生刘祖国已经是眼科中心副主任、独当一面的专家。现在的眼科中心行政领导班子,是全国眼科界学历最高、整体素质最高的班子,其五位成员都获得了眼科博士学位,都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提起老院长陈家祺,他们满怀敬重和感激——

中心主任葛坚说:陈院长胸怀宽广,提携后辈;看似随和,很有谋略。他把我们扶上马,还送一程。眼科中心有今天,陈院长付出了大量心血;

中心党委书记詹瑛说:早在20多年前我读中山医学院时,陈教授就是我的偶像,我的楷模;

中心副主任刘奕志说:我们的老院长太好了,他甘为人梯,忘我无私,勇推新人,给他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中心副主任刘祖国说:陈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知识的传播者,人格的好榜样。

……

同类推荐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卷)

    随笔是散文中的一种,又称小品文,它最早起源于英国。如果从始祖培根算起,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随笔一度雄霸英国散文的主导地位,五四之后开始传人中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朱自清,就是随笔写作的大师。随笔由于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现实生活的见闻,以往事件的漫忆,所思所想,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笑、憎、苦、恨,千秋刹那等,无不可作为随笔的材料。朱自清的随笔题材就是丰富多样。他的笔端既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扬州的夏日、北京的潭柘寺和戒坛寺,又有欧洲的罗马、柏林、伦敦、巴黎等城市。
  • 回望昙华林

    回望昙华林

    本书有几篇谈到当年学生自己办的文学社和刊物,其中《拾花》、《碧桃》给大家印象尤其深刻,据说,当时中文系这些自生自发的学生“同人刊物”一度“如雨后春笋”。林如稷、冯至那些文学大家,他们办浅草社和后来加入沉钟社的时候,不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吗?可是,一阵寒冷的北风刮来,《拾花》、《碧桃》这些刊物和文学社都坠落了,夭折了,还有写了“思想情调不健康”文章的同学被令退学。好在培植那些同人刊物的园丁们,包括那位被退学的傅生文君,在七十、八十两个年代交汇之际,很多又考取最早的几批研究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抱负,展现他们的才华。
  • 笛鸣悠悠

    笛鸣悠悠

    眷念,是一种情怀,是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当岁月的年轮翻飞,烟尘一路远去,面对故土,眷念也便愈发深切。风来了,且听……这悠悠笛声,似文字,似旋律,似实景,亦是意象,不管怎样,我总感觉到她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的点点滴滴……
  • 新编百家绝句

    新编百家绝句

    本书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别董大》、《寒食》、《江雪》、《南园》、《清明》、《台城》、《画眉鸟》、《夏日绝句》等近百首绝句。
  •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本书是18岁女生冯雅楠的博客文字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网友留言的精彩选辑。在书中,你将看到一个美丽女孩真实感人的内心世界,那里包含着爱与自由、坚强与勇敢、友谊与亲情…… 而在这场与癌症抗争的搏斗中,在这个爱与勇气传递的过程中,那些与她相知相遇的孩子们也经历了生命面对重创的人生,他们突然间长大了。雅楠用心和生命奉献给我们的作品,充满了勇气、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我的王牌战国

    我的王牌战国

    一个老兵油子,中医世家的逆子,穿到一个穷孩子身上,生活在一个穷国家,门阀派系,割据四方,大国窥伺,欺凌压迫,内忧外患,战火四起。战国乱世,靠什么吃香喝辣,左右逢源,所向披靡,富国强兵,保卫家园?老兵油子告诉你,乱世需要用重典,下猛药,马背之上得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老祖宗留给我的,不仅仅有中医学,还有孙子兵法,还有三十六计,且看我如何乱世得天下。
  • 危情将至:家有女友很难驯

    危情将至:家有女友很难驯

    回国第一天,她本是酒吧寻刺激,却反把自己搭进去。被揩油,还强行被人拐回家。他说:“给我躺床上去。”她扬起下巴,冷言相道:“你别得寸进尺。”她‘小爷’的头衔以为是白混的么?......一场假戏真做戏码,看闷骚狼是如何驯养小野猫的……
  • 三见恋

    三见恋

    如果我一直在骗你,你还会爱我吗?我也知道你也在骗我。
  • 凤凰传人在异界

    凤凰传人在异界

    凤凰涅盘,浴火从生,血色的羽翼倾盖苍茫大地、亿兆黎民。因为承诺,所以坚强。因为深情,所以无悔。因为希望,所以重生。当昔日懦弱的少年化身为不死的凤凰,试问寰宇,谁与争锋?
  • 虚天幻道

    虚天幻道

    因为一个‘青’字,燕虺亲人被杀,家族被灭!侥幸逃脱的他,偶然习得‘含沙射影之术’!如影随行,腐人血肉!为了查出幕后真凶,踏过尸山,淌过血河!却不料这只是修真界布下的一个棋局,做为一个小人物,为了找回活着的尊严,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血腥复仇的道路……
  • 一剑破道

    一剑破道

    炼体成圣,入道成仙,破道成神。这是一个底层武者的崛起的鸿篇巨制,这是一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爽文,这是一本充满了无尽谜题的书,一个个未解的悬疑等待着······
  • 向老天爷要健康:24节气养生大法

    向老天爷要健康:24节气养生大法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饮食宜忌?当天气变冷或变暖时我们要怎样养护自己的身体?有哪些简单又实用的减肥养生小窍门?本书是作者迷罗在节气养生上的精华之谈,融入了中医、瑜伽相关内容,是一套汇集经络、瑜伽、食疗的三合一健康养生手册。方法简单高效,事半功倍,老少咸宜。本书是四季的合辑。
  • 用力诠释我爱你

    用力诠释我爱你

    她一夜之间与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灵魂互换,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血族,谁知这血族竟然还有爱人,怎么办,爱上他了怎么办。如果有一天我和这个身体真正的主人换回来了又怎么办??Areyoukiddingme?
  • 逆晨

    逆晨

    被遗弃的五行属性,被遗忘的斗气,在洛晨大陆又会有怎么样的故事?惨遭父母抛弃的白枫,又逢村落被灭,踏上了斗修之路,才发现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个配角,甚至人生都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一场交易,且看白枫如何逆命而起,收光明以为奴。
  • 爱,从那一刻开始凋零

    爱,从那一刻开始凋零

    爱的越深,越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去接近,怕轻浮的言语,随意的行动,亵渎了爱的圣洁和纯真。爱的越深,越是藏的越深,怕这份厚重深沉的爱,成了他的负担,怕他日日愧疚,怕他想念回报,怕他因为爱而做出牺牲的幸福。爱的越深,越是轻诉的很少,怕他因为你的不开心而不欢喜,因为你的寂寞而不欢颜,因为的烦恼而失去生活的乐趣。情深轻诉,爱浓浅唱,也许,这就是爱的本身,爱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