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4800000001

第1章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手中诞生了。面对一个全新的王朝,要想它高速运转起来,上层统治者们需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但是,自古以来宦官和外戚是封建王朝的一股特殊力量。历史长河中,宦官专权、外戚篡权时有发生。明王朝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个最平民级别人物建立的王朝中,宦官也同样作为一个特殊的权力集团出现。宦官的权力超过大臣,宦官的富贵超过功臣。这是个看似很普遍的事情,但又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大明王朝该如何正确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呢?种种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大明江山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1.杀人不见血的刀

蔡攸见上面写着"白米五百石",叫来保近前说道:"蔡老爷亦因言官论列,连日回避。阁中之事并昨日三法司会问,都是右相李爷秉笔。杨老爷的事,昨日内里有消息出来,圣上宽恩,另有处分了。其手下用事有名人犯,待查明问罪。你还到李爷那里去说。"--《金瓶梅》第十八回

《金瓶梅》一书中字里行间讲的是宋朝时期的事情,其实质则为明朝社会的历史。书中没有提到过宰相这个词,那是因为明朝从朱元璋起就不再设立这一职位了。尽管如此,书里却提到了太师这个字眼,太师的职务在中国古代官职中可以看是宰相的另一个别称。这不是说太师就是宰相,而是说太师与宰相的职务有些类似之处。

宰相是一种官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管理文武百官。这一职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此后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但是把宰相真正作为官称,却是秦国末期的事情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建立一个开天辟地的帝国,对王朝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是这个时候,确立宰相的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其正式官名为丞相。以后的朝代虽有变动,不过大体上都延续使用下来。到了元代,以中书省总理政务,统辖六部,以中书令、平章事为宰相。明朝建国初年,接受一部分元朝旧制,其中就有沿袭宰相制度一项。

在古代,丞相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虽说有主副之分,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到了明初则又以左为尊。

宰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汉代宰相陈平曾经很好地诠释过宰相的职责,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也就是说,宰相是皇帝的"超级助理",对内、对外,甚至对皇帝本人都有干涉的权力。既然宰相有如此大的权力,如果交给一个道德与能力稍差的人,那就会很容易成为朝纲上的不稳定分子。可能某一天,他就能带领百官,对抗皇上,成为皇帝执政的阻碍。有如,董卓为专权,封自己为相;曹操为了掌权,也自封为相。事实要是真变成那样,当不当皇帝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朱元璋坐上了皇帝位置后,本来这个人疑心病就重,再加上这么个特殊位置,让他逐渐感到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整天害怕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为了让自己睡个安稳觉,也为了子孙"有口饭吃",朱元璋开始琢磨着试图调整一下体制,以加强皇权。

朱元璋当政时,也曾经设立过两个丞相。一个为左丞相,一个是右丞相。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为徐达。因为徐达常年在外领兵打仗,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李善长一人手里。

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之后,他的儿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为驸马,权势显赫,是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

淮西集团势力在朝廷内权势熏天,日益膨胀。一生多疑的朱元璋对他颇存顾忌。于是找了个理由,说李善长年龄已高,并且有病在身,在洪武四年,让他告老还乡了,当时李善长五十八岁。朱元璋虽然撤了李善长的官职,但是此时并没有彻底撤去宰相职位,因为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来说,过早裁撤如此重要的职位,时机尚未成熟。朱元璋真正撤销宰相制度,是从胡维庸身上下的手。

朱元璋撤换李善长时,为了选择一个能够接替李善长职务的人,曾经向刘基请教过合适人选。

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朱元璋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李善长跟刘基不和)朕将令卿为右相。"刘基连忙顿首道:"臣实小材,何能任相?"估计当时,刘基不是不想当宰相,而是他不敢当。可能刘基预料到在淮西集团掌权的情况下,自己即使做了宰相,也必然会受到排挤,故而坚决不肯任相职。

朱元璋又问:"杨宪何如?"刘基答道:"宪有相材,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道:"器量褊浅,比宪不如。"朱元璋又问及胡惟庸,刘基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朱元璋默然无言。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任用了善于钻营的胡惟庸。刘基叹道:"惟庸得志,必为民害。"胡惟庸,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在和州投奔朱元璋,被用为元帅府办差。由于他与李善长是同乡,在李善长提携下,青云直上,先后任宣使、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他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进太常卿。洪武三年(1370年),又被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因李善长的提携,胡惟庸于洪武六年(1373年)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后,他的精明干练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这期间,胡惟庸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为妻,结成姻亲,使得他与李善长关系更进一步。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加上李善长的旧属们也极力帮助他,胡惟庸可谓如鱼得水。由于他逢迎有术,渐得朱元璋宠信。到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独揽丞相之权。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生杀黜陟,为所欲为。内外诸司所呈现给皇帝的奏章,胡惟庸全部要先拿过来审视,看到有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就隐匿不上报。胡惟庸权倾朝野,许多人都看他脸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对于异己者,胡惟庸必定会打击报复。因入相问题,胡惟庸曾与刘基有过节(刘基不同意胡维庸做丞相)。恰恰刘基家乡附近有一片空地,一向为盐枭占据,刘基奏请设巡检司进行管辖,盐枭不服,反而聚众作乱。刘基儿子刘琏将实情上奏,但是没有按照程序先向中书省报告,掌管中书省的胡惟庸认为刘基蔑视他,越加愤怒,于是唆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称此地有王气,刘基想据为己有,用来修墓,应严加惩处。朱元璋便撤除了刘基的俸禄。刘基忧愤成疾,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也略有察觉,对他的擅权更是感到不满。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今天越南中部的一个城市国家,派使臣前来朝贡,朱元璋不知道,等到事情过后,朱元璋问及此事的时候,胡惟庸又与礼部互相推卸责任,朱元璋非常恼火,连下敕书,把宰相跟礼部尚书抓进了监狱。胡惟庸已明显失宠。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首先告胡惟庸谋反。与此同时,被谪为中书省属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发了胡惟庸的许多隐私。结果,朱元璋顺势就把胡惟庸处死了。

另外,关于胡惟庸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视为大明的祥瑞,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下令将胡惟庸逮捕,立即命廷臣进行审讯,随即以谋反罪就把胡惟庸处死了。

胡惟庸猝然被诛,是明代开国以来空前大案。据《明史》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五年后,洪武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陆仲亨家奴首仲亨、费聚等与胡惟庸共谋不轨。帝怒,肃清逆党,胡狱坐死之功臣封侯者二十余人,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不清。

由于《昭示奸党录》失传,胡惟庸案实情亦无法为后世所悉。不少史家亦认为,胡惟庸谋反一案只是朱元璋为了诛除功臣,而千方百计寻找的借口,历史上有无胡惟庸谋反一事,值得怀疑。然而,此案之影响后世者,在于朱元璋罢相的决定。在洪武十一年三月,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关白中书省,就是给皇帝一份,同时也要给中书省宰相送一份。现在不需要有这套程序了,大大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

经过胡维庸一案,朱元璋遂下诏罢相:"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姑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少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设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寘之重典。"从此,中国历史上便再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了。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六部直接由皇帝统辖,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在地方机构中,在全国设十三布政使司(俗称省)。并把各省的兵、民、钱、谷分别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管理;布政使掌民政,按察使掌刑,都指挥使掌兵,叫作"三司"。明太祖为了加强监察机构的职能,在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出为巡按御史,代皇帝巡视地方,弹劾官吏,监察民情。此外,还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

明朝的制度在废除宰相之后,进行了一次"大手术"。目的只是完全着眼于加强皇权,限制朝臣权力过大。但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这种改革,对皇帝本人要求是很严的,它要求皇帝本身的才能非常出众。但毕竟一人精力和才能有限。更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大部分懈怠朝政,使得制度本身的缺陷被加倍放大。

成祖即位,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阁参与机务,称为"内阁"。入阁大学士逐渐又成为实际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或"元辅",余皆称"次辅"。这就跟《金瓶梅》提到的蔡太师,其实就是一个变相的宰相的兼指。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有时丞相也可兼太师,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

此外,自成祖以后,太监权力日盛,皇帝与朝臣都在行政体系中边缘化,明朝的命脉逐渐为宦官集团把握。

2.太监敢顶半边天

这太监说道:"大人,你不认的我,在下是匠作监太监何沂,见在延宁第四宫端妃马娘娘位下近侍。昨日内工完了,蒙万岁爷爷恩典,将侄儿何永寿升受金吾卫副千户,见在贵处提刑所理刑管事,与老大人作同僚。"--《金瓶梅》第七十回

《金瓶梅》中不论是谈及官场或是世俗都有太监身影,给人感觉好像明朝时期,太监尤其多,几乎是泛滥成灾了。事实上,明朝时期的宦官也就是太监确实是比较厉害的角色。

宦官专权,一直是困扰明朝中后期的一大弊病。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情况并不是很糟糕。朱元璋是极力反对宦官干涉内政的。明代初年,对宦官的限制非常严格,据《昭代典则》记载: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在确定内侍官制时,太祖诏谕吏部说:朕观《周礼》,阍寺不及百人,后世多至数千,卒为大患。今虽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此辈所事,不过供洒扫,给使令而已。若求善良,百无一二。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自不为非也。

据《明会要·职官十一》引《明政统宗》载,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有一个内侍官因在内廷时间较久,偶而言及政事,当即被太祖斥遣归还乡里,并令终身不得叙用。又对诸臣说:此辈日在左右,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窃威权,以干政事,遂至于不可抑。自古以此辈乱者多矣。今立法不许寺人干预朝政,决去之……随后又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铸一个铁牌,上刻文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于宫门之中。又敕令诸司,不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上述文段,都是朱元璋时期对宦官的政策。从开国之初,劝诫不用宦官参政,到最后,下敕令严惩干预政事的宦官,看出朱元璋是下了很大决心整治内廷的。

明初不仅仅对宦官参政有严厉处罚,而且,在一个正常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太监过程也是很受约束的。明代曾规定,凡自愿阉割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一家有四五个孩子以上,愿意将其中的一个孩子阉割者,由相关部门登记造册,待收补之日选用,如果私自阉割,一经发现,将受到重罪处罚,邻居知而不报者,一并治罪。

但是,这一规定并未能严格遵行。从明代录用宦官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按照规定报名就阉、候补收用者之外,朝廷还大量直接录用了那些未经报名起送而私自至京的自宫者。明代宦官录用事务的主管机构为礼部。但是,随着司礼监地位的不断提高,录用宦官的事务逐渐由司礼监会同礼部办理,而宦官机构在实际上已拥有相当的决定权,这以后的内幕操作就更不为人知了。

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明太祖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有关职官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机构逐步膨胀。到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官职设置已基本形成定制。明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出使职务。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但事实上,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一般事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

同类推荐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动物王国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动物王国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全集第三册:诗集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全集共分为四册,第三册为诗:诗除包括《通志堂集》的三百五十四首外,另增加了八首。
  • 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本书为作者几年来所写杂文集。作者认为杂文是民意的载体。本文所写文章批评了社会的阴暗面,讴歌了社会的新风尚。
热门推荐
  • 白谷集

    白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邪仙

    邪仙

    在穿越的大潮中,李峰带着一道神秘的紫雷穿越了,来到了仙侠的世界,成为一级修真国烈焰国的国王,而且是只有两年活头的废物国王,但他并不气馁,只因那可以转换身体属性……
  • 虹神传

    虹神传

    虽被人陷害却因祸得福穿越之另一个位面,为了回到原本的世界找出陷害者,主人公踏上了他的修炼之路
  • 霸行三国

    霸行三国

    梦回千年,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内心的执着。英雄齐聚,是时势的需要还是信念的召唤。三国,柔情与侠骨的世界,智谋和武力的天下。当再一次得到守护最爱的人的机会,谁愿意放弃,就看主人公如何在三国这铁血世界中守护自己的柔情与信念。
  • 如果爱只有十年

    如果爱只有十年

    也许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她便爱上了他,她那敢爱敢恨的性格下有着美丽、亲切、令人舒适的气质,对他的无微不至,就这样感动了他,于是,他们成了令人羡慕的情侣,他发誓此生非她不娶,她也曾说此生非他不嫁,就这样,他们走过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十年,经历着这十年的变迁……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圣十三

    剑圣十三

    独孤求败曾经说过:“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又说:“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穿越到异大陆的猥琐胖子欲哭无泪地看着器神赐给自己的百斤玄铁重剑,破口大骂道:“我XXX你个狗屁器神,独孤求败是成人后才换的重剑,丫的,老子现在的身躯只是一个八岁小孩!”众人信仰的器神海克斯托,一脸盛怒地掐住胖子脖子,低吼道:“大胆,你竟敢忤逆我?!”“对、对、对......”憋得满脸通红的胖子,艰难地辩解道。“什么,你还敢说对?!”海克斯托勃然大怒,手上力道又加几分。“我干,你Y倒是让老子把话说完啊,我本想说对不起的,但现在老子改变主意了!”快喘不过气的胖子,一脚把海克斯托踹翻,跳脚大骂道。哦,对了,忘了做下介绍胖子异世的名字叫剑十三,不过十三总让胖子郁闷地联想到一个字母所以胖子说:请叫我剑圣十三,谢谢!
  • 龓书

    龓书

    总星系群中,存在着T时空和Z时空。Z时空中生活着高度发达的智人。而在T时空中,则存在一个由原人、能人和一些较原始的智人组成的共同体。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一共同体的成员分裂为“三大联盟”和“两大集团”两个阵营。为了得到传说中的“绝对力量”,四大天王受命于三大联盟,乘时空船前往Z时空。在那里,他们被Z时空的守护者——五大学院所截获。就在五大学院对他们的处置方式议而未决之时,时空船却不翼而飞……它原来是被一个“未知者”劫持,并运载一株奇特的青铜树回到了T时空。在青铜树的底部,有一只奇怪的”糊涂虫”……它找到一个智人拯救者,并帮他带领新新人类,以昆仑为中心,建立了第一宇宙……
  • 绝世无双:龙凤倾天下

    绝世无双:龙凤倾天下

    【全文完结免费】“地狱女修罗”凤倾城以冷面傲视天下,却未曾想自己也会一朝惨死,还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穿越异世,称谓大陆皆知的废柴。从废柴逆袭为天才的代价,竟是要失去她最挚爱的人。雨倾漫天,他为了守护她实在了她的怀中——“我爱你,你却爱他。”是他这辈子最后悔也最庆幸的事情;血染彼岸,为了天下苍生,她不得已得亲手解决了他——“我说不出世界上多么华丽的告白,但我可以保证,我会一辈子,用生命去爱你。”是他最后的誓言。还记得那年花灯许下的誓言:“因为有你的天,一个人的城,才不会孤单。”“没有你的城,纵使一个人拥有一片天,也毫无意义。”唯有他,陪她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乱世繁华,琴曲指尖凝,唯汝染指天下。”
  • 五行剑圣

    五行剑圣

    一位剑圣杀手,因一次任务失败自爆转生穿越到异世大陆。身怀五行擎天塔,从底层一步步爬起,不蹉跎年华,见证他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