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7800000030

第30章 理性、文化与宗教(17)

粱漱溟还指出,要从事乡村建设,使乡村社会组织起来并引进科学技术,单靠乡村居民自己是不能办到的,需要"推动(或推进)社会,组织乡村",且"非组不能推,非推不能组",力量的来源即在知识分子和乡村居民打成一片。他指出:"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主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其中乡村居民是主体,需充分注意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知识分子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先用一些旧道理鼓起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在和他们时常的接触中发现问题,适时提出问题并商量解决办法,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的觉悟,逐渐输入一些适合新时代的道理和一些适合他们情况的科学技术。而这样的知识分子,即乡村建设运动者,是需要经过培养以使之具有乡村建设的觉悟和技能。梁漱溟办乡治讲习所,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其中山东乡建院办院7年,成效较大。它分为乡村建设研究部和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研究部招收大专毕业生予以专业训练,培养乡村建设的指导人才;训练部招收中学毕业生授以普通训练,培养乡学、村学或乡农学校的教师或指导人才。其课程切合乡村需要,生活作风上也适合乡村,没有星期天,寒暑假等。学生毕业后仍有乡村服务人员指导处进行联络,并出版《乡村建设》旬刊或半月刊予以指导。并办有农场,从事良种饲养、品种改良等,供学生实习用,然后把实用技术,良种等通过他们普及到乡村。此外,还举办教师训练班、自卫训练班及各种职业培训班,培养相应的乡村建设人才。梁漱溟说的乡村居民是一个整体,因而在他设计的构造中,地主、士绅仍占有利地位,这是被诟最多的原因所在。他想以这种构造达到和平革命(包括土地革命)的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充分重视两者结合并重视发挥乡村居民的主动性和知识分子的系统网络作用的思想却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梁漱溟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认识和如下三个"根本见地",提出了社会本位教育系统。这三个"根本见地"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基本按行政区划设学,分国学、省学、县学、区学、乡学及市(分行政院直辖和省直辖二种)学、坊学。

梁漱溟特别重视成人教育,这与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有关。他认为中国当时正处在社会改造时期,"社会改造期之教育宜著重于成人",因为社会改造时期"整个社会生活企图转进于一新方式,大多数成人虽届成年,而对于此新生活方式所需之习惯能力则方为未成熟者,势非经教育不可"。梁漱溟重视成人教育还与他借鉴当时研究成果有关。美国桑戴克进行"成人与学习"的研究,认为"年龄实在对于学习之成功失败是一件小的因素。能力、兴趣、精力和时间乃是重要原因"。梁漱溟认为这是一种"重要根本见地"。

梁漱溟还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人乃至终身"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

1.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见重迫。

2.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又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徒费精力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卒又以成人教育行之。

3.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俟后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

梁漱溟很重视精神陶炼,认为精神陶炼比知识技能教育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他认为中国近百年的乡村破坏不仅造成了物质破产,而且造成了精神破产,而他所从事的乡村建设不是一般的乡村建设,是要谋文化改造,民族复兴,因而非使乡村的人活起来不可。因此在乡农学校或村学、乡学中均有精神陶炼这种科目,在普通学校中也有类似科目,更有音乐,武装训练等辅助之。梁漱溟认为,乡村居民活起来,是要乡村建设人员去推动的,故乡村服务人员尤其要进行精神陶炼。

乡村服务人员的精神陶炼是要"启发同学大家的深心大愿"。梁漱溟注解说,"深心即悲悯","大愿即深心",即启发大家深深地悲悯中国社会,从而立大志愿改造现实的中国社会,积极地投身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去。

精神陶炼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三者皆以中国民族精神为核心。历史文化分析的意义在于指出中国文化的特别处--长处和短处,从而领会民族精神,合理人生态度的指点是正面讲明民族精神,人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则是指点如何运用民族精神。

过去人们往往以为梁漱溟所提倡的精神陶炼是进行封建道德教育,其实不尽然。梁漱溟对旧道德持批判继承态度,他讲的民族精神,他讲的中国文化的老根,是指人类的理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他认为周公孔子等古人发现的即在于此。其精神陶炼方法是,为适应农村环境,先用一些旧道理去鼓起乡民的自信心,然后再输入适合新时代的道理,使他们逐渐适合新的潮流。再者,他认为一种文化是不会完全消灭的,其落后了,需要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是必须在老根上发新芽,终至于达到此种文化的复兴,等等。这些显然是与封建道德教育大相径庭的。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其根本局限在于他错误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当时的形势,对乡村激烈的阶级斗争形势缺乏认识,认为阶级分化不明显,故把乡村建设亦即乡村教育作为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种不触动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单凭乡村教育去改变社会的做法,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他的乡村建设最终未能成功,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他把乡村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途径,注重教育对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主张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以及重视成人教育和精神陶炼等思想,对我们不乏借鉴意义,值得认真研究。1917年秋,梁漱溟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执教。当时,正是举国仇孔之时,梁漱溟独行其道,打出了复兴儒学,走孔家路的旗帜。他说:"我看着西洋人可怜,他们当此物质的疲敝,要想得精神的恢复,而他们所谓精神又不过是希伯来那点东西,左冲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谓未闻大道,我不应当导他们于孔子这一条路来吗!我又看见中国人蹈袭西方的浅薄,或乱七八糟,弄那不对的佛学,粗恶的同善社,以及到处流行种种怪秘的东西,东觅西求,都可见其人生的无着落,我不应当导他们于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来吗!无论西洋人从来生活的猥琐狭劣,东方人的荒谬糊涂,都一言以蔽之.可以说他们都未曾尝过人生的真味,我不应当把我看到的孔子人生贡献给他们吗!然而西洋人无从寻得孔子,是不必论的;乃至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那个出头?这是迫得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

1921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把非理性的"意识"作为其哲学的立脚点,从文化哲学、心理学、人生哲学入手,比较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的优劣得失,得出三路向的文化结论。他认为"意欲向前"的西洋文化、"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条路向,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步骤或三个层次。"现在是西洋文化的时代,下去便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而"印度文化"尽管有高明之处,但现在还不宜在中国提倡。梁漱溟的"三路向"说并不符合人类文化史的实际。事实上,西方文化除了"意欲向前"的唯物主义派别外,也有"意欲调和持中"的唯心主义派别:中国文化也不只是儒家文化,印度文化也不能仅为佛教;人类的历史发展也不可能是由科学到玄学再到宗教,或者由理智到直觉再到"现量"的退化路线。梁漱溟的"三路向"说其旨在颂扬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迎合了复古主义者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情绪。

梁漱溟的"新孔学"道德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在道德的来源和体认上,梁漱溟把宇宙归结为"生命"或"生活",而体认"生命"本体的唯一途径是直觉,所以人类的道德无不来自"生命",无不出此直觉。并且把孔子的所谓"仁"也说成是"直觉"。他说:"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仁",所以一个"仁"字,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又说:"这个知和能,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良能,不学而能的良能,在今日我们谓之直觉。"在道德的作用上,梁漱溟主张"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的"德治"主义。他说:"从来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统治而宁在教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质言之,不在他力而宁在自力。贯乎其中者,盖有一种自反的精神,或曰向里用力的人生。"在道德理想上,梁漱溟认为,人生各种关系中,家庭关系乃是天然基本关系,此即孝悌、慈家、友恭等。唯有出于家庭生活而又高于家庭生活的"伦理本位主义"最合乎人性,是"至美至好,普遍适用的伦理道德"。

理性态度

梁漱溟提出,社会的礼俗制度的创造、形成、沿革、变化,"要莫非人类生命的活动表现,既见出人类的聪明,亦复时时流露愚蠢于其间。"而人的聪明则由理智和理性决定,因此,理智与理性之力决定了礼俗制度。

梁漱溟又进一步论断,礼俗制度所以得其成效用者,由利、理、力、惰这四种力量所决定。所谓利,指人从自身利害得失计虑上同意遵从接受礼俗制,这正好是理智之力;所谓理,指人因其公平合理,虽不尽符合自身利益,却也乐于支持拥护之,这正好是理性之力;所谓力,指人在强制之下,不得不忍受服从,这是以强霸之力令人服从者;再有一种是借习惯之力推行礼俗制度,这种习惯往往则是惰性之力。

只靠理性与理智建起的礼俗制度,只能到共产主义社会,此时没有国家、没有法制、没有矛盾和利害冲突,人心自觉自律,以理智取得生活所需,以理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往的社会礼俗虽没有仅靠理性和理智建立起来者,但"中国传统文化虽未能以理智制胜于物,独能以理性互通于人"。转了一个大圈,粱漱溟仍旧回到了颂扬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方面来。中国传统礼俗是"理"起了大作用。

中国传统礼俗重在理性,而西方礼俗制度则偏于理智,其"文化发达升高主要在智力强锐有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因此西方的社会是"利"起了大作用。古往今来,历史舞台上不断争杀;当今社会列国仍耀武扬威,战争也成了一种重要制度,正所谓"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强霸之力,的确也是社会的一个决定之力。

梁漱溟举例说:有如印度、日本等处的贱民制度,北美、南非各地的种族歧视陋习,国际间痛加反对,国家亦有明令取消之举措。但禁而不止,正是惰性之力在起作用。生命本性是要活动的,但同时又有惰性的一面,惰性成了习惯,影响社会的习俗和制度,这也是司空见惯之事。

梁漱溟分析:用理用利,即理性、理智决定的礼俗制度,见出了人类的聪明;而用力依惰的礼俗制度,则见出了人类的愚蠢。社会发展虽有好多因素在起作用,而"力反乎闭塞隔阂不通,向着开通畅达灵活自由前进",社会的生活制度只有顺着这一方向才算对,才算好。到了共产主义,实现人类大同,便是达到了这一标准。

梁漱溟特别称赞孔子的所谓"人生哲学"。在他看来,孔子的人生哲学最符合生命的进程、人生的真谛。他一叹三赞地说:"孔子就因为把握得人类生命更深处作根据,而开出无穷无尽可发挥的前途。"

梁漱溟竭力地为宋儒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反动说教辩护。在他看来,人类之所以异于一般生物者,就在一般生物只知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而人类则有强烈的"向上之心"。他所说的"向上之心",实际上是一种天生的神秘的自我完善的道德感。他说:"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底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底心"。"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在中国古人,即谓之"义",谓之"理"。这原是人所本有底。"(《中国文化要义》)他不仅把人类对于物质利益的正当要求说成是"私欲",而且把人类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也说成是"私欲"。

同类推荐
  • 老子与世界

    老子与世界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老子文化成果的文章汇集。本书选取有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研究论文23篇,是在互联网上转载的文章。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动法则”、“老子的‘天人合一’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等文。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门推荐
  • 迷境:密物

    迷境:密物

    探寻失落的文明,寻找拯救的宝藏,灾难的降临,物种的变异,一切冒险才刚刚开始!外星人造就的玛雅文明?万年玉书又能否解开谜底?一行人该如何应付各种奇花异草、千年古兽和传说中的禁地!
  • 当代励志散文精典

    当代励志散文精典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 御灵记

    御灵记

    一个关于道家显宗密宗两脉的故事,白衣少年山间试炼偶遇密宗女子,而后牵扯出种种怪事。
  • 迷糊女王:丫头别再迟到

    迷糊女王:丫头别再迟到

    “迟到的最佳理由,就是,在上学路上,遭遇了最浪漫的爱情。”圣雨弯起眼睛,轻柔地低声呢喃。迟到女王的称号,金儿不想改变,因为有了迟到女王,才有了最佳的迟到理由,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发生在上学的路上。即使,没有人相信这个最浪漫的迟到的理由。
  • 莲劫

    莲劫

    在一万三千岁的时候,她碰上了此生最大的一个劫数,叫她生不如死,叫她宛如剜心之痛。她是魔界罗刹族的公主东馥,而他是高高在上的三神之一的熏池,她以为,自己真的可以让他看一眼。“上神究竟,有没有对我真心过?哪怕是一丁点?”“上神是不是以为,我只是魔界派来的细作?”“你这么将我的一片真心当做糟粕,我却是半分也不曾恨你。”只是最后,他却用巨剑刺入了她的身躯,巨大神力几近将她摧毁,醒来之后,她才明白在那人眼里,她从来都没有一分的重量。当仇恨的荆棘愈发茂盛的时候,真相就似掩盖在尖刺底下的嫩芽,她若看见了,是她的劫,看不见,便是此生最大的遗憾。只是她明白,终究,她会葬身在这片名为情的烈火里。
  •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思想家对生死的思考”、“佛教的因果轮回说”、“活佛转世制度”、“伊斯兰教的生死观”、“长寿主义的生死观”等。
  • 凡人触摸不到阳光

    凡人触摸不到阳光

    夏沐阳,有没有人曾经告诉过你,你什么都好,可是就是有女朋友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

    这本书介绍了那些基本的,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经常被大家忽略的50个方面!藉此,帮助大家从日常生活中改变自我,提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管理,收获更美好的生活。
  • 若非深爱谁愿为你低到尘埃

    若非深爱谁愿为你低到尘埃

    冷情总裁一朝穿越,成为当朝丞相之子,嫁与当朝太子为妃。出嫁前,老丞相说:儿,出嫁了,要恪守夫规,三从四德,在家从母,出嫁从妻,切莫争风吃醋,贤良淑德……黑线.....【君无暇: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相信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让我顷其所有,还愿意去爱!】“太子妃娘娘,皇太女殿下去了千娇阁!”君无暇皱眉:“无防”“殿下还叫了两个小倌!”君无暇一拍桌子:“走,去看看!”他就不相信,有什么小倌比自己还俊美有你的地方便是月半夏的荣华,君无暇:“既然如此,我便许再你个一世繁华”我想和你在一起,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两年,而是很久很久…久到生生世世。作者会加油哦
  • 完美替身

    完美替身

    贪图一时之利,替一个三代去挂职,没想到却遭到前后两任美女上司的残酷迫害,我真的很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我一定会说,让迫害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