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1300000016

第16章 自觉:无上智慧的超越(3)

人类因为有的善恶的分别于是有了世界,因为有了世界于是有了自我意识,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于是有了苦难。人类要超越苦难,就必须要超越自我意识,超越善恶的分别。没有自我意识的我,就是无我的我,就是无限的我,就是无漏的我。

人的自我意识总是或隐或现地渗透着人的私欲。从《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善恶分别之心的产生正是源于人的私欲。人类的始祖在混沌的伊甸园中,本来无忧无虑,自在快乐。然而,蛇对亚当和夏娃说:你们应该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在蛇的诱惑下,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果。智慧果,也就是知善恶果。人类于是有了善恶的分别,并根据人的善恶判断建立起人的现实世界。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个暗示,人的善恶判断是建立在人的一个潜在的私欲上:要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更进一步说,人估根据自己的善恶判断而建立起的现实世界,正是人的这个潜在私欲的满足。人类相信自己可以像上帝一样全知,人类对世界的种种知识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分别之上。人先对世界有所分别,然后才有知识。在佛教中,这些分别的知识被理解为心灵对外境有所执着而著相。

人类通过对世界的观照而获得自我意识,人类对自我的种种执着和设计于是产生了“我相”。有了我相就必然会有人我的差别,于是他人之相(人相)产生了。我相和人相的产生也就是现实人生中的一切贵贱差别和阶级的真正起源。有人我之分,就会有人我的比较,于是产生了凡俗之相(众生相)和神圣之相(寿者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正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种种执着,而这一切相,又都归根于人的私欲。

一念动必有所象(相)

人类所有的意象(意相)都隐含着人对自我的执着。

人类所有的意识都渗透着潜在私欲的扩张。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私欲自私,是人类有始以来的本性。人类因为自私而发展了人类自身。人的存在首先是有私欲的存在。人通过私欲的对象化而确立人自身的存在。早在人还是猿的时候,猿人便发展了领地的意识,这时的猿人称为领地猿。猿人的领地意识直接演化为后来的人类社会。从领事馆地到部落、到国家,这中间贯串着一个核心——人的占有欲。因为人是通过对世界的观照来确立自我,因此,人必然要执着,要占有,要对世界作种种分别。从此,人类便陷进自我精心编织的牢笼中,永受轮回之苦。

然而,佛陀告诉人们,人所赖以存在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根据自我善恶判断而设计的虚幻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是无限的虚空,是不可言说的无。人类的自我意识将无限的虚空切割成一个有形的世界,著种种相,从而掩盖了世界的本质实相。而世界的种种相,乃至法相,都是人类心灵的虚妄。

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质实相,而是人的观念的世界。客观是观,是观念的范畴。客观不等于客体,更不等于本体。客观世界是一切生灭现象的总和,是因缘的合和。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因缘和合而有五蕴(或称五阴)。人类赖以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因缘合和的五蕴世界。

所谓蕴,就是主体与客体的有分别交感,是人类一切烦恼的起源,因此《楞严经》中也称为五阴烦恼。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受、想、行、识四蕴相当于精神,谓之“名”,色相当于特质,合起来称为“名色”,相当于特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

色蕴,是人对物质的执着。《大乘五蕴论》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也就是说,色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组合起来的形形色色的事物。譬如人的自体色,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由五根所取之色,色声香味触五尘。人执着于色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五根证明自我的肉身(色身)存在,五尘证明自我的肉身有存在的地方。

受蕴,是人对感觉的执著,人执著于感觉并感觉中寻找自我。我存在于苦的感觉中,我存在于乐的感觉中,我存在于不苦不乐的感觉中。我存在于一切感觉中。感觉走到哪里,我就哪在里。跟着感觉走,我就是我的感觉。

想蕴,是人对思想的执着。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一流传广泛的名言表达了所有人的共同执着。人执着于思想并从思想中寻找自我。我存在于我的思想中,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正在思想。我存取于思想的逻辑中,我存在于思想的概中,我存在于思想的推理中,我存在于是思想的形而上的殿堂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于存在与观念之中划了一道等号,欺骗了几乎所有的世人,并开启了理性主义之先河。把自己等同于概念和逻辑,如同把地图等同于国土。然而人们乐于在思想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因思想的伟大而掩饰了自我的渺小,因思想的光辉而遮蔽了自我的阴暗。

行蕴,是人对意志的执着。人执着于意志并从意志中寻找自我。我存在于我的审之中,我存在于我的决断之中,我存在因为我正在决定我的一切。我决定自我将要前进,我决定自我将暂时妥协,我将愤怒,抑或友善。《大乘五蕴论》中例举了“五十一心数”,就是意志的种种现象。人在自我的意志中确定自我的存在。叔本铎甚至提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世界只不过是意志的表象,叔本华在存在与意志之间划了一道等号,并开启了虚无主义之先河。叔本华说,意志是错误的是人生苦难的渊源,由于他在意志和存在之间划了等号,通过否定意志从而否定了存在——这是一切虚无主义的之所以为虚无的真正原因。相反,由于佛教职工的“虚”和“无”包含着对存在(个体存在和整体存在)的肯定,所以佛教并不像世人所歪曲的那样,佛教不是虚无主义。

识蕴,是人对认识的执着,是心里活动的统一状态,是心灵的系统功能。如果说,前面的色、受、想、行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那么,识则是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我。人执着于认识并从认识中确立自我。我存在因为我能感觉一切情感,我存在因为我能思想一切问题,我存在因为我能决断一切行为。我存在于我的一切认识活动之中。

一切众生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由五蕴组成,然而,五蕴聚散无常,变化无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由五蕴组成的宇宙人生也是变化无常的。执着于五蕴,因而产生了我的概念五蕴世界都是变化无常,又怎会有一个永恒的我呢?只有破除对五蕴的执着,自我的对象不复存在,那么,自我也就消失。自我的消失不是说我不存在了,而是说破除了自我的执着,离开了自我的种种幻想,而呈现清净无相的本来的我——无我之我。

我们不仅要超越一切客观世界(色蕴),而且还要超越主观世界(受、想、行、识四蕴),超越了一切主观与客观的执着,我的对象不复存在,因而也就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此时,不再有自我之相,不再有他人之相,不再有神圣之相,不再有凡俗之相,离一切相,才能见到清净的本来的我。

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神。也没有上帝。

这世界本来无我,也没有我所在的世界。

彻底打破一切执着,离一切幻想,我不再是一切,我就是我自己本身,就是此时此刻不可言说的存在。然而,我不是什么东西。我就是我,我就是不可分别的我,我就是不可言说的我。说我不是什么东西,并不是说我就不存在,而是我的种种分别之相已不存在。我已回到我的本来清静、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我。

我就是我自己。

我就是无我的我。

我就是无限的我。

我就是无漏的我。

我就是无形的我。

没有私欲就是无我之境,没有私欲,就没有我的种种分别之相;没有私欲,就没有我的种种烦恼;没有私欲,就是真正的解脱。

执着世间的种种色相,就会推导出自我之相。执着出世间的种种法相,也会推导出自我之相。要实现无我,不但要破除五蕴的执着,而且“破除执着”本身也要破除。就是说,不仅要把五蕴世界看透,而且还要把看透也要看透。执着于佛法,执着于佛果,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佛说:“须菩提,菩萨如果这样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就是执着灭度之相,不是真正的菩萨。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没有自我相,没有他人相,没有神圣相,没有凡俗相。须菩提,如果有人说,‘我当庄严佛土。’这仍然是执着于庄严之相,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所以才叫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之法,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灭度无量众生”,本是佛菩萨的宗旨,然而,执着于灭度无量众生,就不是佛菩萨;同样,执着于“庄严佛上”,也不是佛菩萨。真正的有觉悟有道德的人(佛菩萨)既不执着于法,也不执着于非法,看透了一切,连看透也看透。不执着于一切,才能实现彻底的无我。

佛说:“须菩提,修行须陀洹的人,能认为自己得到了须陀洹之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世尊,须陀洹意即入流,而无不入。不入色、声、香、喷水、触、法是名须陀洹。”

你循看四圣谛的真理之光,步入神圣之流。然而你的心灵不能执着神圣之相。你步入神圣之流,然而好像没有步入任何地方一样。你不再执着于五蕴世界的种种妄想,你不再进入是非之地,你已彻底超越善恶以及善恶所生的世界。

有位追求佛法的人问一位禅师:怎样才能得到佛的真理?禅师说:“循着小溪流水的声音。”步入圣流,不入诸相,从这里走下去,就可以得到无限光明无限圆满的涅槃。

“须菩提,修行斯陀含的人,能认为自己得到了斯陀含之果吗?

“不能,世尊,斯陀含意即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所以才叫斯陀含。”

你已经远离了现实人生的种种私欲然而,你还没有完全摆脱生灭的轮回。你抛弃世俗的存在状态,步入天人合一的无私无欲的境界。你恍惚获得了一次彻底的新生。你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然而你仍然在轮回之中。你的精神升华不过是一次再生。斯陀含的境界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你必须超脱一切生灭,才能彻底摆脱轮回。你已达到斯陀含之境。

你已经摆脱了欲界的种种劫难,还必须经受无色界的种种劫难。你只有在无边无际的劫难之中,才能寻找到你的解脱之路。

“须菩提,修行阿那含的人,能认为自己得到了阿那含之果吗?

“不能,世尊!阿那含意即不来,而实无不来。所以才叫阿那含。”

你已经经历了无穷的劫难,且在无穷的劫难中进入深邃的禅定。你已断尽了欲界的所有迷惑,超脱了色界乃至无色界的一切生灭。你不再爱生,不再往来于天上人间。你虽然达到阿那含境界,然而你不能执着于阿那含之相。否则,你的心灵便会堕入现实人生的种种迷惑,重新又往来于天上人间。

你到哪里呢?你哪里也不去。你如如不动于你存在的无限之中。

“须菩提,修习阿罗汉的人,能认为自己得到了阿罗汉之果吗?”

“不能,世尊!阿罗汉意即实无有法。如果修习阿晚宴汉的人,认为自己得到了阿罗汉之果,已证得阿罗汉之道,就等于仍然执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你已经到达了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你的心灵如如不运,一尘不染,一尘不生。你超越了生,更超越了死,超越了无始以来的生死,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超越一切分别,离一切诸相。你已彻底突破自我的一切执着,而走向无碍的圆融。

一切无我,这是怎样伟大的情感哦!

只有自我彻底崩溃的时候,才能洞明自我的真正实相,才能体验自我的真实存在!

人们在追求知识时总是有一种潜在的欲望,就是渴望象上帝一样全知全能,象上帝一样伟大。人执着于自我的种种妄想并企图将自我设计得高贵而伟大。然而,事与愿违,企图高贵反而走向卑贱,企图伟大反而走向渺小。人类伟大的愿望只能将人推向渺小。人类只有彻底突破自我的樊篱,从无限的宇宙中观照自我,自我才能真正获得伟大的意义。就好象当你执着于一片山林时,你的意义只不过是一片山林;当你执着于太阳时,你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太阳;当你执着于一片土地时,你的意义只不过是一片土地。而只有当你破除一切自我的执着,你的意义于是推广到无限。

无我,才能走向真正的圆满!

无我,才能获得无上的菩提!

无我,才能超越无始以来的生死!

无我,才能走向真正的伟大!

无我的真理,才是最高的真理!

佛说,“一切法无我。”这无我的伟大情怀,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慈悲只有无我,才能观照一切、容纳一切,拥抱一切!

我是无我,我不是我!

我是真我,我是绝对的我!

法印之三:涅槃

从一粒砂中看整个世界

从一朵野花看整个天

用手掌把握无限

在瞬息之中把握永恒

——布莱克

人类总是执着地追求永恒,然而,执着地追求永恒只是导向生死之有限。佛陀告诉人们,只有破除二元执着,离一切者相,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才能真正进入无限而又永恒的境界——涅槃。

如果说,第一法印从现象上揭示了世界的无常性,第二法印从本质上揭示了佛法的无我性,那么,第三法印——涅槃寂静,则是通过实践了悟世界的无常性和佛法的无我性,从而从本体上揭示宇宙人生的真正实相。

涅槃为梵语,意即圆满寂静,简称圆寂,也译为灭。是现实人生的彻底超越,是人生苦难的彻底超脱!

灭一切烦恼!

灭生死轮回!

灭一切诸相!

大圆满、大光明、大寂静!

涅槃不是消极的死亡,而是积极的永生。灭不等于生命的毁灭,而是生命的永恒,灭是自我意识的寂灭,是情欲的寂灭、是私欲的寂灭,是五阴烦恼的寂灭,是一切执着的寂灭。只有消灭自我的执着与私欲的阴敝,才能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正实相,才能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达到人与宇宙圆满无漏的融合。

这是怎样空前圆满空前澄澈空前宁静的状态呢?

没有渴爱;

没有执着;

没有贪欲;

没有知识的层层阴蔽;

没有烦恼的种种炽烤;

你拥有一切而又一无所有!

你不再是你而你还是你!

你苦苦地追求永恒,而当你放弃追求的刹那,永恒就在你的脚下;你孜孜地追寻神圣的真理,而当你放弃追寻的瞬间,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涅槃不是追求可以达到的。当我们萌发追求的信念时,涅槃便成为一个遥远的不可企及的理想彼岸。然而,这超越了苦与乐的理想彼岸,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彼岸,它就在我们的现实人生中。

涅槃在灵肉之中,而不在灵肉之外;

涅槃的光明在黑暗之中;

涅槃的永恒在生死之中;

涅槃的清凉在烦热之中;

涅槃的极乐在痛苦之中;

涅槃的圆满在分别之中;

涅槃的自在在束缚之中;

涅槃的无限在有限之中;

涅槃的无形在五蕴之中;

涅槃的寂静在喧闹之中;

同类推荐
  •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禅,正是这样一把打通现实与理想的钥匙,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妙趣文雅的吐属,渡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它是世间一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我们进入恬静平和的生活。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在岸边

    在岸边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岸边》(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人在岸边,却不能渡,皆因无指引。生命需要感悟,也需要引领,才能抵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以朴实语言来表达个人对佛法奥义的理解,对人生的省悟;可谓字字珠玑,深入浅出,极富哲理,如一滴滴佛法甘露,滋润心房;是一本助人释疑解惑之书,一本感心悟性之书。
热门推荐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洪常青、阿庆嫂、李侠、严伟才、高老忠、赵虎、张嘎等等著名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早已为人所熟知。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创造的。那么,这些英雄人物的原型又是谁呢?他们当年是怎样战斗的?至今尚存的原型人物(也是英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是为大家所关心的。《寻找英雄》作者,经过长期。深入的采访,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极大的热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还附有实地拍摄的原型照片,让读者一睹英雄的风采,从中获得裨益和启迪。
  • 主宰无双

    主宰无双

    太古年间,不世强者君傲天修为独步天下破碎虚空之际,曾经在修炼中留下的些许缺陷被引爆面对天劫,眼见就要魂飞魄散不料意外转机出现君傲天由此涅槃重修,又将以新的身份重现世间,谱写下又一个传奇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征途,不一样的凤凰涅槃!新的时代,谁主沉浮?
  • 撒旦强制温柔

    撒旦强制温柔

    怎么就这倒霉?都决定是最后一次爬墙了,还会倒霉的摔下来,更要命的是居然还穿越到一个什么狗朝代……穿越就穿越,姐认了,好歹也像别人一样混个大家闺秀什么的当当嘛,可现在倒好,也不知道是惹怒了那方的霉神,不偏不倚的穿越到了又破又烂的乞丐身上。
  • 继承者归位:错爱冷艳二小姐

    继承者归位:错爱冷艳二小姐

    一场篡夺财团继承权的明争暗斗,他百般提防却已然错爱,最后只好拱手相让守护多年的那份财产,连带自己的心一起奉上。“还不走?”她签完财产交接文件后,冷冷的问道。“走不了了。”他抽出夹在里面的结婚协议书,眼中带着狡邪,厚颜无耻的贴上她,“你已经在我的卖身契上签字了!老婆大人……”
  • 诗文

    诗文

    诗!言情!难再续!枯骨铭心!青春的回忆!
  • 未名

    未名

    2114年吴炎与其好友一同在SS传说(网络游戏)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END.简介是一本书的脸,有人写的天花乱坠,代表这本书长的很好看,有人写简短两叁句,就显得活灵活现,看起来就是长的很精致的模样.而我这张脸,只能说是还可以.但是^^长的好看的,书未必好看,像我这般长的丑的,也未必就一定不好看
  • 网游之GM也疯狂

    网游之GM也疯狂

    我是GM我怕谁,有种跟我拽。我是玩家,就爱单杀BOSS。你们200人都搞不定得BOSS我就能轻松搞定。别羡慕哥,哥不想做传说。哥一生只为赚钱,盗墓挖宝库哥最喜欢。等哥成就一代传奇吧!
  • 老板是上仙

    老板是上仙

    许安安表示,我只想找份工作好好赚钱,为啥这么难?第一次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面试,九十九步都走了,差最后一喘气,结果迟到!第二次终于顺利通过,可上班第一天把绝版文件毁了!面瘫男,你别阴魂不散好吗?遇到你就没好事!什么?连兼职也不让做了?
  • 被误读的世界历史

    被误读的世界历史

    揭开误读的面纱,抚摸历史的真相。从颠倒的黑白中,从隐藏的真相中,从褪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尘封地记忆中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洗去铅华,剥掉粉饰,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深层考证,客观评价,给世人一面真实的镜子。《被误读的世界历史》的旨趣正在于引领人们回首过去,从被颠倒的黑白中、从被隐藏的真相中、从褪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误读的历史中去追踪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重新解读人类文明的真实历史,使我们在建设今天和走向未来中不至于迷失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