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斯感到头痛的问题是自己过于肥胖,但她把自己体重过高归因于自幼时母亲总是让她多吃,成家后丈夫不照顾她,孩子也不为她着想。这些与自己每天在某时某刻大吃某种食品毫无关系。多伦斯显然属于外在控制型,她把责任归于别人,而把自己的大吃特吃排除在外。同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样,她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时,注意力也是侧重于外界的。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过去选择的过度饮食,而要降低体重就必须学会做出新的选择。相反,她去求助于其他的人或事——社会所确认的减肥方法,结果没有效果,最后只得求助于心理疗法,方才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研究了多伦斯的事例之后,爱伦指出:“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承担责任时,你都可以求助于抱怨和责怪。这正是外在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抱怨和责怪是徒劳无益的。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唯一作用是为你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产生一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可能会使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让人不快的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从个人幸福的角度来说,责怪别人的同时自己是无法达到内心平静的。确实有时是别人或外界情况导致了自己的不愉快,但必须随机应变使自己内心处于平静。
责怪别人是要耗费大量脑力的。它是一种制造压力和不安的“拖自己下水”的思维模式。责备使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能为力,因为他的幸福建筑在无法控制的行动和行为上。如果停止责怪别人,那么将重新获得巨大的力量。把自己看成是决策者时就会懂得,内心的不安是自己在情感创造中起了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创造新的情感的心理活动中,自己起关键作用。停止责怪别人,生活会产生更多乐趣并更易于控制。
挫折并不可怕
在父亲的带领下,一个小男孩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凡·高遗物那张旧式的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小男孩问父亲:“凡·高是不是一位百万富翁?”父亲回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一年之后,这位父亲又带小男孩去丹麦参观安徒生的故居,小男孩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伊尔·布拉格。
20年过去了,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真的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普通人中间,让他们从事着卑微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中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有人说:“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总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扎根,昂首向天。”人们所经历的每一次不幸并非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是上天给予我们的锻炼机会,在磨破我们稚嫩的双手的同时,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被人歧视而消沉,因不被人赏识而苦恼。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把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一样。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挫折中奋起,逐步战胜挫折,萌生希望,实现理想,走向幸福的彼岸的过程。
幼年丧父,父母双亡,一贫如洗,失去恋人,亲人的背叛,丧失子女,怀才不遇……生活中的不幸千差万别,但面对不幸却只会有两种态度:一是悲观,甚至绝望;一是愈挫愈勇,希望永存。
人在遭遇挫折时很容易丧失奋斗精神,常见的表现便是觉得人生无聊,萎靡不振,然后便是自我逃避,自暴自弃。挫折并不可怕,你坚强,挫折就离你而去;你软弱,挫折就像绳子一样捆住你的双脚。你不妨学会逆向思维的本领。如果你是一个从小丧父的孩子,整天又自卑又痛苦,就会影响你前进的力量。这时想想你有一个非常疼爱你的母亲,你不比那些孤儿好吗?如果你家境一贫如洗,你就想“寒门出贵子”,穷则思变,穷能锻炼人的意志。失去恋人,你就想这是自己一份真实的情感,保存在记忆之中,偶尔回忆一下也无妨,但不必投入太多的资本,“天涯处处皆芳草”。你是个人才,在此处难以施展,你就往别处去,如果别处也难走,不妨学学蜗牛,待时而出。总之,不能让挫折在心中久驻。不能让某一点、某一时、某一方面的感伤占据了你的整个灵魂。
同时,你还可以采用“退一步”的办法,超越挫折。美国有名的政治家史蒂芬孙,尽管两次竞选美国总统皆失败了,但他在美国人心目中,却是一个英雄。在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清晨,记者拥到他的门前采访他,他非但没有愁容满面,而且面带微笑。他败得洒脱,表现出超越愁苦、挫折的自信心。曾经有一个断了一条腿的美国士兵从越南战场回到故乡,周围来了一群孩子。有的孩子嘲笑他在战争中少了一条腿,做衣服可以省布料,这个士兵不但不悲伤,反而笑哈哈地说:“是啊,我很高兴,但我还是羡慕我另一位朋友,他一条腿也没有,比我还省布。”这位士兵没有因为失去腿而悲观,而是以自嘲的方式和处境更为艰难的人相比,以增强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孤儿,也没有必要因此而坠入痛苦的深渊,你可以看一看你的周围,不是有许多孤儿同样成为栋梁之才吗?
挫折时,你可以想想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这样,自己的一点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当你发现与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高位瘫痪的张海迪等人相比,你的不幸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的挫折情绪就会很快烟消云散。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挫折。
学会控制愤怒
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与弱,会影响他在别人心目中是否可以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同时,这也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实现情感上的独立。
失控的情绪不仅会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失控,也会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情绪有本能的特点,作为一个社会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时,不能听任情绪的本能冲动。
著名精神分析学专家弗洛伊德经过研究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是一种无约束的本能冲动,也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精神能量的库房与源泉,它的表现和释放通常是遵循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求;自我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或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调和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不希望本我为所欲为,但又常常被本我钳制着,自我的特点是思维的客观性和逻辑性;超我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规范,亦即良心、道德心、自我规范、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其对自我发挥着监督作用,对自我和本我进行稽查。
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假设很有意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本我像是一匹烈马,自我是驾驭烈马的主人,超我是驾驭的方向和标准。只有三者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格的和谐与完美,才能使表达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因此,情绪的本能性必须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它将会把自我带向毁灭。对本能情绪的有效控制,实际上就是战胜本我的胜利。
一般情况下,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对对方律师的质问通常会以“我不记得了”或“我不知道”来回答。所以,聪明的律师就会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来刺激犯人说出实情。有时他会故意羞辱犯人,激怒犯人。一旦犯人上了钩,被律师的话刺激得怒不可遏,往往就会失去自制,说出他在冷静的情况下不会说出的罪证。
米开朗基罗曾说:“被约束的力才是美的。”对于情绪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调控,那么,人就有可能成为情绪的奴隶,成为情绪的牺牲品,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甚至伤害别人。
人是被情绪激活的动物。不同的情绪状态,将导致不同的表达成效。比如,有些人过分紧张,往往产生回忆阻滞、记忆错乱、思维迟钝等现象,与人交流时大失水准;有的人在遭遇强敌时,也常会因心情紧张而频繁说错话,从而迅速败阵。又比如,当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积极乐观时,人的表达能力和说服效果都会大有提高;当情绪,如焦虑、愤怒或恐惧处于恰当的程度时,人能够激发潜能,清楚阐述平时看来十分棘手的话题,克服平日看来不可想象的困难。情绪激活水平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使得有机体死气沉沉、了无生气,过高又会产生亢奋紧张,过犹不及。
因此,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对情绪控制的成败方面。对于情绪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冲动,二是调节情绪状态,以此调节出愉快的心情,营造出平和的心境。
所谓冲动,是指情绪的“烈马”脱离了理智的缰绳,完全受本能的驱动和控制。
因情绪冲动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和事业的挫败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传统的处世智慧非常强调克制和忍耐。在冲动性情绪中以愤怒最为有害。情商研究认为,控制冲动主要是控制人的愤怒情绪,不要做愤怒情绪的奴隶和牺牲品。对愤怒情绪的控制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的品行水准。一个人如果容易发脾气,乱说话,那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伤害。
事实上,愤怒是指人在事与愿违时所做出的一种惰性情绪反应,他的心理潜意识是期望世界上的一切事都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听起来,这像是痴人说梦式的一厢情愿。其实,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他有权决定自己说话和行动的方式。所以,在与人交流时,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控制情绪,驾驭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你也不必“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你阴沉不可捉摸,只是情绪的表现绝不可过度。
一个人表达观点时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自身,是自制力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在说但情理上不该说的事,他能克制而不去说;大家都不说但情理上应该说的事,他强制自己去说。
一个明智的人如果能恰当地驾驭好自己的情绪烈马,并以最佳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他将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他不一定因此获得重用,或者在事业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总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好得多。
疲惫时,给心灵洗个澡
世界著名航海家托马斯·库克船长,曾经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一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当时,库克正率领船队航行在大西洋上,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空出现了庞大的鸟群。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
更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之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
事实上,库克船长并非是这一悲壮场面的唯一见证者。在他之前,很多经常在那个海域捕鱼的渔民都被同样的景象所震慑。
鸟类学家们对这种现象十分不解,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候鸟,会在大西洋中的这一地点会合,但他们一直没有搞清楚,那些鸟儿为何会一只接一只心甘情愿地投身于大海。
这个谜团终于在20世纪中期被解开了。
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岛”,一个在它们极度疲倦的时候,可以栖息身心的地方。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这个无名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
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在这里能够稍作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满身疲惫,积蓄力量开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们却再也无法找到那个小岛了。早已筋疲力尽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安全岛”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当它们终于失望的时候,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耗费殆尽,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营造出一个个瞬息即逝的“小岛”。
同样,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长的“迁徙”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身心疲惫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憩息身心的地方。适当的时候你是否让自己的心灵稍作放松?是否拥有一个可让自己喘上一口气、稍作休整的“小岛”?
给心灵松松绑,不要像那些海鸟,非要等到自己筋疲力尽的时候,一头栽进大海。
高情商者懂得放松自己,懂得调适自己的心灵,以一种愉快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当然,获得心灵平静的首要方法,便是洗涤你的心灵,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你想让心灵减负,那么你必须尽力去清除困扰你心灵的情绪渣滓,不使它们干扰你的心灵。
相信你以往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把所有烦恼的事情,全都向你要好的朋友倾诉时,是否感到心里舒畅无比呢?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在一艘开往檀香山的轮船上,做了一个心理改造实验。他建议一些心烦气躁的人到船尾去,设想已把所有烦恼的事情全都丢进大海中,并且想象自己的烦恼事正淹没在白浪滔滔的大海里。
后来,有一位乘客来告诉他说:“我照着你所建议的方法去做后,我发觉我的心里真是舒畅无比。我打算以后每天晚上都到船尾去,然后把我烦恼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往下丢,直到我全身不再有烦恼为止。”
这个实验正好契合了一句话: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学会利用压力
古希腊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名不见经传的厄尔提斯首次参加越野赛跑就获得了冠军,很多人向他追问获取桂冠的原因。年轻的冠军说:“因为我的身后有一群狼。”这个回答令人十分不解,经过解释,人们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厄尔提斯刚开始练长跑时,他的老师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每天天没亮就督促他去野外训练。尽管他也十分刻苦,却始终没有什么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