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包企业对受包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的形式按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帮助、提供技术文件、提供质量标准、详细说明技术细节和提供机器设备。在配套业务中,发包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帮助不仅是普遍的技术指导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方式,705%的样本企业接受了发包企业这种形式的技术指导。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规范性文件进行描述的“隐性”技术的传递而言是非常有效的。而那些可以用规范性文件表述的“显性”技术,技术文件的提供就可以是有效的传递途径,问卷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通过提供质量标准或/和说明技术细节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的共计60家,占492%。
通过对外资发包企业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基本结论:(1)外资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在技术水平和质量稳定性上本土配套企业和外资企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本土企业配套升级的重要努力方向;(3)发包企业对受包企业的技术指导较为普遍,通过多种途径向其传递必需的技术。比如,包括制造设备、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规范等通过递交书面文件或实物的方式进行技术传递;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和技术诀窍等等则通过派遣技术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助供给商进行生产以及对供给商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由供给商派人员到公司进行学习。
三、外资企业作为受包企业的配套产业链发展状况
(一)受包外资企业类型分析
外资受包企业的发包企业既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本土企业,既可以是本地企业也可以是外地企业。在收回的问卷中,254家企业存在受包业务,对于发包企业的类型,254家企业中的200家进行了回答。
被调查的外资企业中,在200份有效问卷中,126家企业的发包企业既有外资企业又包括其他企业;仅接受外地外资企业发包的占到有效样本总数200家的385%;发包企业仅为本地外资企业的14家,545%的被调查企业的发包企业涵盖本地与外地的外资企业。发包企业仅为本地的其他企业的15家,发包企业仅为外地其他企业的达43家,97家受包企业既接受本地又同时承担外地非外资企业的配套加工业务。
事实上,本地下游企业的存在,往往是外资受包企业进入当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发现,61.51%的被调查企业(有效样本总数为239家)在本地创立前,就已经与发包的外资企业存在配套的业务关系;发包企业的存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本地投资有较大的影响,根据表中数据显示,认为发包企业的存在对本企业进入本地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占实际有效样本数的4449%,认为不太重要或不是重要因素的达3084%。
(二)外资受包企业配套升级状况
1.配套门槛情况和配套加工环节的变化
245份有效问卷中,559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从事受包业务的门槛较高或很高,仅531%的被调查企业觉得配套加工业务的门槛偏低或很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总体来看,外资受包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配套加工环节的变化上看,214家具有这方面数据资料的被调查企业中,5047%的企业从初期到现在加工的环节没有发生过变化,其中1308%的企业一直进行简单零部件的加工与组装;3738%的企业配套生产的环节从初期到目前一直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101家被调查企业自创业以来发生了配套加工环节的延伸,其中接近50%的企业从简单零部件加工发展到较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20%的企业从较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延伸到对产品的组装环节。总体看来,配套环节的升级在外资受包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情形。
2.配套形式的改变
自配套加工生产以来,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有相关数据的229家被调查企业中,41.48%的样本企业对配套加工形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1/3的外资配套企业由原来按照发包商提供的图纸、要求生产发展为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新产品,52家被调查企业在原来完全依照发包商的要求生产基础上,增加了企业自身对产品设计的改进,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3013%的被调查外资企业一直以来严格按照发包商的图纸与要求生产,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被调查企业中也有40家是从创业初期开始,在从事配套加工业务过程中就是由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新产品的。因此,外资企业作为受包企业而言,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于本土企业较强,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三)外资受包企业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
1.升级动因
被调查的外资受包企业普遍感到目前企业的产品升级压力较大,240家被调查企业中仅有11家企业认为当前不存在产品的压力,41.25%的外资企业觉得产品的升级压力非常大。
对进行产品升级的企业做进一步调查统计,升级的原因按重要性大小依次为:发包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自身发展的要求及为了得到更先进的技术。214家表明升级原因的外资受包企业中,3551%的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发包企业的压力,对产品质量、性能等的要求。在产品升级过程中,对升级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资金,其次是人才,再次是技术的获得,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必备的,也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
2.升级途径
(1)发包企业对配套加工企业的技术指导。由对这一问题做有效回答的240份调查问卷统计发现,7042%的外资受包企业接受了发包企业给予的技术指导,最主要的形式是提供技术文件,其次还包括派遣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说明技术细节等,极少数受包企业的发包企业还与配套对象定期商讨、定期质量评价、检测产品性能是否达标等。
因此,受包企业普遍都很重视发包企业所提供的技术指导与帮助,在231家被调查企业中,6797%的外资受包企业认为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于本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相当重要,仅有不到10%的企业认为不是很重要或根本不重要。
(2)生产过程中的自主设计。由对该项内容填写有效的231家被调查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料显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但层次较低,4762%的企业主要是根据发包商的图纸要求,设计模具或加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模具;另一方面有41.56%的外资企业能够自主研发,形成自己的产品,其中有78家外资配套受包企业独立设计图纸、新产品模具,开发新产品。这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中,61.54%的企业来自苏南地区,所在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改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管道设计等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
(3)技术进步的来源。对于技术进步的途径,调查问卷的设计中给出以下七种备选答案:A通过发包企业提供的图纸或技术细节获得有关制造技术;B发包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C发包企业对本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以使产品达到技术标准;D本公司派遣人员到发包企业进行学习;E行业内技术人员的流动;F生产经验的积累,吸收上游企业的技术或资助研发新技术;G其他。从表717的统计汇总中可以发现,外资受包企业获得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途径是生产经验的累积,吸收消化上游企业的技术、自主研发新技术这一形式,沿着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的路径提高企业自身技术水平,5898%的被调查企业都提到了这一途径,并且有70家受包企业认为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技术创新的途径。此外,通过发包企业提供的图纸或技术细节获得有关制造技术和发包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样也是受包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反映了配套业务对受包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表717样本企业选择技术进步来源各选项的企业数单位:家通过发包企业提供的图纸或技术细节获得有关制造技术发包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包企业对本公司进行技术指导以使产品达到技术标准本公司派遣人员到发包企业进行学习行业内技术人员的流动生产经验的积累,吸收上游企业的技术或资助研发新技术其他57753029371515自从事配套加工以来,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自主研发的外资受包企业共38家,82.41%的企业目前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主研发工艺或产品的能力,在配套加工生产初期,受包企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较弱,研发形式比较简单,6532%的外资受包企业主要体现在原有产品质量的提升,涉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只有60家;经过近几年配套加工的深入发展,被调查企业中仅仅进行产品质量提升的外资受包企业只有29家,8424%的企业能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企业自主性研发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12个城市外资企业参与配套产业链链情况的典型式调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结论: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省配套产业链产生了技术溢出
通过调查已经发现,外资企业已经与江苏省当地经济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这种加工链的配套关系将产生产业的地区锁定效应,为一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外资企业既将配套业务分包给本土企业和其他外资企业,同时外资企业又接受本土企业外包,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已经初步形成相互配套的格局。
1.外资发包企业对本土配套企业的技术溢出
在配套业务中,外资发包企业主要通过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文件、统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式为本土配套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和指导。调查数据表明,160家被调查的发包企业中,8750%在配套加工业务外包过程中给予受包企业一定的技术指导,同时7625%的发包企业对本土配套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外资企业的进入为本土企业获得较高质量的中间品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也是外资企业进入联系效应的一个重要体现。
2.外资受包企业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溢出作用
调查发现,外资受包企业普遍都十分重视发包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与帮助,其形式基本上与外资发包企业提供的相同。同时,作为受包企业,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在一些发展迅速的制造业行业中,50%左右的外资受包企业能够自主研发,开发自己的产品,企业有自己独立设计的图纸、新产品模具等。
(二)本土配套企业的差距仍然较大
通过对外资企业参与配套产业链程度的调查发现,大量的外资企业并没有选择本土企业作为其产业链的延伸点,而是寻找与自身发展相似、配套加工能力强的外资企业合作。本土配套企业与外资配套企业之间的差距仍然相当明显。当前,困扰本土配套企业的除了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跟不上外资企业发展步伐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本土企业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信誉度低的问题,从而致使本土企业无法进一步深入外资企业的配套产业链核心环节。
(三)配套产业链升级的主要途径
毫无疑问,外资发包企业和受包企业已经成为江苏省配套产业链升级的主要发动机,在外商直接投资融入本土经济发展后,使本土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外资企业在配套业务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了产品升级,研发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外资企业应该看成是本地企业,外资企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本地配套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
当然,由于本土配套加工企业起点低、配套能力有限,所以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形式仍比较简单。在外资企业的参与下,本土配套产业链升级主要通过当前配套情况与配套初期的对比表现出来。与配套初期相比,当前的配套企业从事受包业务的门槛明显提高,配套也从简单零部件的组装发展到具备一定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组装环节,同时在配套发展过程中对配套形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增加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创新。调查数据表明,82.41%的企业目前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主研发工艺或产品的能力;8424%的企业能够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企业自主性研发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