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间接效应。通过图75样本企业的路径图,观察箭头指向,可以找到6个间接效应(见表711)。从配套初期开始到现在,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环境”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系数从0516减小到0403;对“外援技术”的影响从负向转为正向,发包企业对样本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样本企业与外资同类企业间的竞争。
表711样本企业配套初期与当前变量间的间接效应原因变量中间变量结果变量配套初期系数值配套当前系数值技术环境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05160403技术环境技术水平外援技术‐01290233技术环境技术水平技术获得0861.06技术环境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08950965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综合竞争力01350237技术环境综合竞争力与外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07750281技术环境综合竞争力与内资同类企业相比的竞争力1.02026在外资作用下的本土配套产业链中,本土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但是外资发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也十分明显。分析表明,外资发包企业的外溢效应在当前推动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以企业自身的吸收积累为升级的主要途径。配套企业的技术环境中,企业技术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直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总效应。从事配套加工业务的样本企业“综合竞争力”变量的总效应分别由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构成,“技术环境”、“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构成了对“综合竞争力”的直接效应;“技术环境”通过“技术水平”,“技术水平”通过“企业竞争力”形成了对“综合竞争力”的间接效应。比较配套初期与当前的两种效应的路径、载荷系数,当前样本企业变量的相关系数总效应是1.54,比初期的1.861有所下降。尽管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自身与外援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本土企业在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发展瓶颈,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五、基本结论
本土配套企业从纵向对比的角度看,普遍实现了加工配套升级。从升级动机来看,一方面本土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317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目前81.71%的本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自主性研发能力,这包括配套初期就有自主研发以及初期没有现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3628%的被调查企业经历了从没有到有的过程,其中提升企业原产品质量的加工企业有31家,具备新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23家。样本企业中有4543%的企业长期以来在生产过程中有自主性研发,而在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中,71.53%的企业能够同时具备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有23家企业一直以来能够研制新产品。
统计结果表明激烈的竞争威胁成为最重要的原因,配套加工往往发生在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的重要特征就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或者相同生产环节的诸多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家外资企业将同一产品发包给多家本土企业,通过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来保证质量和数量以及获得更为便宜的加工价格,因此激烈竞争的存在是意料之中的情形。同时,这也反映了本土企业所处环节还大多处于竞争比较充分和激烈的环节。
从配套产业链升级的途径来看,配套生产加工对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外资企业的指导上,这种指导不仅体现在产品制造技术上,而且还体现在设备和原材料的购买上,问卷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对于本土企业设备和原材料购买的指导是普遍的现象。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于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6066%的被调查企业接受了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最重要的指导形式是发包企业为加工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文件,如图纸、质量管理标准等,常见的还有发包企业解释技术细节和提供人员培训这两种形式。绝大多数加工企业认为在配套业务中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是比较重要的,在296个样本中,只有26家企业认为不重要或不是很重要,91.22%的企业对发包企业的技术指导作用都在一般以上,其中7074%的被调查企业评价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
当然,从调查中也发现,资金和人才仍然是本土配套企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一半以上的有效问卷中指出融资困难,这反映了资金压力的普遍性。同时,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也给本土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比如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增加等。
(第二节)外资企业角度关于配套
产业链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样本外资企业的现状分析有关这一部分内容参考蒋兰陵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配套产业链升级的技术溢出研究——来自12个城市的调查统计[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一)样本外资企业的区域分布
由2007年江苏省各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可知,以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和南京市为主要代表的苏南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苏北地区中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与连云港市这四个城市吸引外资的份额相对较大,因此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在按照外商投资的轻重对问卷进行合理分配,样本分布基本上与目前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相吻合。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共涵盖江苏省12个主要城市及市县,其中苏南地区的被调查企业共169家,占样本总数的5652%,其中以苏州市、无锡市、镇江市、南通市为重点被调查对象;而苏北地区以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泰州市为主要代表,收回的调查问卷占苏北地区总数的81.54%。
(二)样本外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299家被调查的外商投资企业对江苏省12个城市的25个工业行业进行投资,重点覆盖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这五个制造业行业。总样本中9866%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于制造业,仅4家属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涉及电力、天然气生产,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在苏南苏北的投资行业分布是不均匀的,苏南地区,外商侧重于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生产,苏北地区投资行业居前列的主要是食品加工业、服装及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行业。由表712可知,苏北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唯一超过苏南地区的制造业行业就是轻纺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企业只有苏南地区的近50%,苏南地区的行业优势非常明显,其产品的技术、资本含量较高。苏南地区的制造业行业分布与整个江苏省一致,装备制造业投资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加工制造业,轻纺制造业排在最后;苏北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则仍以轻纺制造业为重,加工产品偏向于劳动密集型。
(三)样本企业的创立时间
从被调查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创立时间来看(见表713),在整个296家样本企业中,31.08%的企业是在2000年以前建立起来的,3378%是成立于2004年以后,有一家是2008年刚刚成立的新兴企业。从区域分布角度看,苏南苏北的差异十分明显,苏南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869%是成立于2000年以前,2321%的被调查外资企业于近几年成立;苏北地区却体现出了较强的后发优势,接近一半的样本企业在2004年以后成立,苏北地区在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近几年加强引进外资的力度,外商对苏北地区的投资增长显著。
(四)样本企业的投资方式与投资来源
被调查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占主体,295份有效问卷中投资方式是外资独资的被调查企业占61.02%,3695%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外商企业仅有6家。从投资来源地来看,299家被调查对象中130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来源于港澳台地区,是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其他来自美国、日本的企业分别占到11.56%和11.22%,来自西欧的外商投资企业有26家,另外还有37家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五)样本企业从事配套业务的类型和时间
299家被调查外商投资企业中,扣除这部分相关数据缺失的28家企业后,得到271家企业的有效数据。其中仅作为受包企业的占总调查企业数的4081%;有17家企业是只作为发包企业承担配套加工业务的;52.77%的被调查企业既是受包企业,同时又是发包企业。
表714样本外资配套企业的类型分布只从事受包配套业务只从事发包配套业务既从事受包又承担发包业务111家17家143家从配套业务存续时间看,总样本中,受包时间超过五年的有108家,发包时间超过五年时间的达79家;受包、发包时间在一年左右的企业分别是30和34家,从地区范围看,苏南地区外资企业平均配套时间长于苏北地区。
二、外资企业作为发包企业的配套产业链状况
从问卷调查看,目前,在160家拥有发包业务的外资企业中,将业务仅仅发包给本地外资企业的数量极少,只有8家;将加工业务仅发包给非外资的本地其他企业的是24家,4688%的发包企业将其加工生产业务既发包给本地的外资企业,同时又发包给本地的其他企业。
(一)以本土企业为配套企业的原因
对136家被调查的外资发包企业统计结果显示,发包企业选择外资企业作为受包企业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质量稳定,在29种选择答案中有16种答案含该因素,并且将其置在最重要的首位;其次是外资企业的技术较先进,除此之外,受包企业是母公司的合作伙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够完成订单要求,生产成本低以及为了发包企业扩大销售等因素对发包企业的选择产生影响(见图。
(二)本土企业作为受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本土企业最致命的弱点正是外资企业的强势,发包企业不选择本土企业的主要原因是本土企业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水平达不到发包企业的要求等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次要因素,如交货不及时,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发包企业要求以及缺乏诚信等。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配套企业在技术水平和质量稳定性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则构成了本土企业参与配套和配套升级的主要障碍。
(三)外资发包企业对本土配套企业的技术溢出
1.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160家被调查的发包企业中,8750%在配套加工业务外包过程中给予受包企业一定的技术指导,同时7625%的发包企业对本土配套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对技术指导的形式,122家企业做出了回答,包括A提供技术文件;B派遣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帮助;C详细说明技术细节;D提供机器设备;E提供质量标准和F其他。若不考虑F(其他)原因,综合考虑选择其他原因的企业数以及该原因的排序,将排名第一到第五的分别赋予5、4、3、2、1分,得到这些原因的分值(如表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