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312的计算可以看出,2002年与之前年份的外包指数值相比增长明显,而且制造业的外包指数值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说明制造业中的中间投入来自国外的份额已经相当大,尤其体现在化学原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这些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行业中。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以欧、美、日、韩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汽车跨国巨头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形成了少数跨国汽车公司主导的全球汽车产业链格局。2007年,中国轿车销量前十位企业的销售总量达30773万辆,市场份额达到6511%。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只有奇瑞和吉利,销量之和仅为541万辆,市场份额只有11.45%寇小玲,王溥中国汽车产业嵌入全球产业链对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11):53‐56。
2.与OECD主要国家的对比的结果
中国与OECD主要成员国相比,其外包指数值处于中等水平,配套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分工协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配套核心地位也日益凸现。大部分OECD成员国的外包指数在2000年时都出现下滑趋势,而中国的外包指数值则继续大幅增加。从具体的制造业行业来看(见表313),OECD十国在钢铁业、有色金属制造业和化学制品业中的外包指数值较高,如澳大利亚和法国1995年的钢铁业外包指数就达到了054,丹麦的有色金属行业外包指数达到029,这些同比都要远远高于中国国内制造业的行业值。
三、江苏省配套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选择外向型经济作为发展的新支点起,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起步于1981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早期的来料加工到合资、独资,其中外合作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绩效显著。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制造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优势体现在江苏拥有基础雄厚的电子、机械、汽车等大型制造业,高度市场化的加工制造业。以船舶制造业为例,2008年江苏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和经济效益等均位居全国第1位,成为中国第一造船大省。三大远洋船舶制造基地、三大内河船舶基地、三大船舶配套基地及一个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已经形成,实现造船、配套、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发展的格局。关于江苏省配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这里仍然采用与全国相类似的方法进行描述。
(一)加工贸易角度
在以产业内部工序细分为特征的全球垂直分工体系下,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江苏省作为全国加工贸易的领头羊,其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在全省的贸易总量中一直占据核心地位。
1.外包指数
继续采用公式(31)计算江苏省1981—2008年的外包指数值。与全国横向相比,江苏省的外包指数值普遍高于全国水平,其下滑的步伐也晚于全国。根据图38的指数趋势,大致可以将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96年以前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初期的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从事的也主要是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配套加工。1990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仅只有503%,到了1996年该比重已经快速增至4844%。
(2)1997—2005年的平稳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份额有增有减,但总体上波动的幅度十分小,整体趋势也是不断增加的。1997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突破50%,达到52.39%;到2005年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值已经提高到6672%,外包指数也突破80%,达到8004%。在加工贸易的构成中,进料加工的比重高于来料加工,2003年进料加工额是来料加工额的494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3)200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发展到现在,江苏省配套加工已具备一定规模,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配套制造基地已经牢牢集聚在江苏。以笔记本电脑及周边产品、数码相机为主的配套产业链相继形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逐渐加深。然而这一阶段,外包指数与加工贸易比重却均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有关加工贸易的政策变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都对江苏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更加推动以配套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升级。
2.配套加工主体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参考蒋兰陵加工贸易主导型贸易增长的负面效应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7以下关于加工贸易增值率计算等内容的借鉴同此处。
从江苏省1986‐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比值可以明显看出,出口方面1998年起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超过50%,进口方面则早在1996年就占据半壁以上江山。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占江苏省全部进口额的8691%,出口额占到7706%,双双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当然,近两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但进出口仍分别维持在80%和70%以上。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60%以上的贸易额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江苏贸易的主要经营主体。所以在江苏省的配套加工体系中,外商投资企业毫无疑问占据着主体地位。
图391986—2008年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比重单位:%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并经计算。
当然从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下降的趋势中能够看出,本土配套加工企业在自身发展要求与外资技术溢出双重因素刺激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工贸易进口项目中有一项是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1995年时该项进口额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比例高达3661%,1995—2007年期间这一比例不断下降,到2008年仅剩下830%。这说明本土配套加工企业从早期的加工环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发包商的配套要求、提升配套能力,本土企业也开始积极地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增强固定资产的投资。
3.加工贸易增值率
根据公式计算了1995—2008年江苏省各个年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见表314),1997年以前江苏省加工贸易增值率基本上均为负值,这一阶段加工贸易的进口值远远大于出口值。1998年开始,加工贸易增值率转负为正,出现了震荡性的上升趋势,2008年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已经达到21.54%。这就说明江苏省的配套加工产业结构经过了调整与改善,资本与技术含量得到了提高。不过,与同期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还是略低一筹。
表314江苏省1995—2008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单位:%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增值率‐6962‐1310‐1.06358151487398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增值率4301.7509364012.61171721.54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并经计算。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
根据Feenstra&Harrson(1995,1996)年的国际外包度量公式(32),采用江苏省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1997年以前的投入产出表没有分“进口”与“出口”栏。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找到按部门分类的,没有具体细分的行业,故在这里只采用1997年和2002年的江苏省投入产出表进行说明。进行计算。江苏省的国际外包指数的发展趋势与全国整体水平保持一致,中间产品中来自国外的部分越来越多,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见表315)。
表3151997和2002年江苏省的国际外包指数值OutsourcingIndex19972002所有部门00260091制造业00390130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
值得肯定的是,江苏省的以“国际配套加工”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摸索实践,成绩斐然。从初期只承担“微笑曲线”中最低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工序一步步向较高端、高端层次不一的发展。为了实现外向型经济的升级,进入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创新配套生产环节,配套产业链的升级是必不可少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