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包市场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美国在1963年实行了“生产分享计划”,鼓励美国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工序转移到海外。之后,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效仿。20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务活动总金额的14%,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20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目前,50%—67%的世界500强企业将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其中前10强企业中有80%实施了外包,而前100强则有60%实施了外包。同时全球50%以上的全球外包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人力资源发展等领域。大型企业的外包开支约占全部外包开支的2/3,例如全球手机市场80%掌握在前五大品牌生产商手上,而这些行业垄断者积极委托ODM代工。以摩托罗拉的全球生产为例,2007年的外包份额占到总产量40%,2008年外包产量达到8000万部手机,占总产量的比重上升至50%。
二、中国配套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不断地向全球开放国内市场,吸引了全球众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随着1978年8月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的签订和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在珠海的成立,中国的配套加工拉开了序幕。经过30多年的原始积累,中国的配套产业从配套形式、配套能力、配套水平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节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和投入产出分析两个角度来衡量中国配套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加工贸易角度
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又是转型经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Feenstra&Harrson(2005)通过加工贸易间接度量了外包,由于中国以“两头在外”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占整个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且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所以在研究配套加工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外包指数
借鉴唐宜红,闫金光(2006)的产业外包指数的计算公式,将其运用到整个全国。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Outsourcingt=1—EXPt—PEXPtEXPt+PEXPt(31)
其中,Outsourcingt表示第t年的外包指数,EXPt表示第t年的货物出口总额,PEXPt为第t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
图361981—2008年中国的外包指数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
这里选择以出口进行衡量的理由主要是鉴于中国总体上处于承接方的地位,接受外包方的配套业务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再出口外销。从外包指数的计算公式来看,理论上其取值的范围在0‐1之间。其指数越接近于1,表明外包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其指数越接近于0,说明外包出口所占比重越小。根据图36外包指数的走势,可以将中国的配套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发展的第一阶段(1981—1993年)。自1979年中国开始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政策起,加工贸易首先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以来料加工为主体,外包指数从1982年的024快速增长到1993年的4823。
(2)稳步持续发展的第二阶段(1994—2001年)。随着加工贸易的深入发展,其贸易的主要方式开始转向进料加工,2001年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70%,达到71.36%。这一阶段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稳步发展,1999年外向指数飙升至5688的历史最高点。
(3)健康协调发展的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开始,中国的外向指数一路下降,2008年的外向指数已经回落到6412点。在加工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仍然快速增长的这一阶段,外包指数的下滑趋势表明中国的低附加值的配套加工已经开始减少,已经向成本更低的低工资国家转移。本土配套加工企业在优胜劣汰中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2.配套加工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1)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由表311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中国1993—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比值可以明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FDI所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50%以上的中国进出口总值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而一半以上的进出口总值又来源于加工贸易,所以在中国的配套加工主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着主体地位。
(2)外商投资企业也是加工贸易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还不是很高,1990年才达到288%。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引资高潮的到来,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1994年超过50%,达到561%,迅速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最大,达到8491%。虽然2007年有所下滑,但2008年该比值仍然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影响,超过了2007年的水平,达到8453%。在加工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份额在近几年也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最高值8475%。
3.加工贸易增值率
一般来说,加工贸易增值率比较高,表示技术含量比较高。如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增长不快或者停滞,出口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善不会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外部效应收益。
图371981—2008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计算。
估算了中国1981—2008年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进口)/加工贸易进出口×100%(这种计算实际上是高估的一种计算,如果考虑到利用东道国资源成本等因素,加工贸易实际增值率应当更低)。,1988年以前加工贸易增值率均为负值,加工贸易的进口值大于出口值,国内的配套加工刚刚开始起步。1988—1998年期间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较快,这是中国沿海地区“三来一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政策实施最见效的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增值率的走势逐渐平缓,在经过短暂下滑后近几年仍然平稳上升,2008年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达到2817%,这就表明加工贸易在经过一些参与分工程度较低的配套企业出局等调整后,配套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还是有相当程度的增加,加工贸易为主导的贸易结构得到了改善。
(二)投入产出分析角度中国在1973年编制了第一张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之后在1981年、1983年、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分别编制了投入产出表。但遗憾的是,1997年前的投入产出表中只含“净出口”栏,不能列明进口项和出口项,故在计算时只能采用1997年以后的投入产出表。
1.相关年份的外包指数值
Feenstra&Harrson(1995,1996)将国际外包度量公式定义为:
Outsourcingi=∑jXjiYiMjCj(32)
其中Xji表示i行业对j行业中间投入的购买,Yi表示i行业所有的中间品购买,Mj表示产品j的总进口,Cj表示j产品的总消费。这个定义式的含义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在总的中间投入中的比例。根据公式计算,“Outsourcing”值介于0和1之间,越靠近0,表明中间投入中来自国外的部分越少,越靠近1表明有越多的中间投入来自国外。
表3121997—2002年的中国外包指数值OutsourcingIndex199720002002所有部门002701330180制造业004101880299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相关年份投入产出表计算。
注:有些制造业中的细分行业没有最终消费值和进口值,故剔除。2000年没有细分行业的数据,只有部门值。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制造业,且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比重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本书的研究范围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鉴于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有笼统的部分数据,1997年和2002年的行业分类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首先计算整个制造业的外包数值,然后再将1997和2002年的行业数值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