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间,《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少奇和陈毅出访印尼等四国归来受到热烈欢迎的照片,这是《人民日报》社摄影记者自己拍的照片,但发表时又裁去了一些民主人士和女同志的形象,并用剪贴的办法移动了欢迎人站立的位置,对此,周恩来非常生气。他批评指出,《人民日报》社没采用新华社发的经过陈毅副总理看过的照片,而且错误百出。他说,这件事情不能只从技术上来看,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因为这次少奇同志出访四国意义重大,回北京时的欢迎场面是我亲自同中央有关同志商量安排的。去欢迎的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并且特意组织一个"满堂红"的大幅照,以充分体现对这次出访成功的支持。《人民日报》社任意裁去一些民主人士,就违背了这种精神,缺乏政治敏感。《人民日报》社又把特意安排的女同志裁去了,表现出政治观念薄弱,有大男子主义味道。《人民日报》社把原来照片中各人站的位置擅自挪动,甚至把人头像剪下来挪动拼贴。周恩来严厉地指出:"这不是叫人头搬家吗?"这是弄虚作假,"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不允许弄虚作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实事求是。"
1971年的"9·13"事件,林彪叛挑率死在蒙古温都尔汗,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绝对保密。当时,我国驻苏大使馆察看现场后,派二秘孙一先回国向总理汇报。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几位同志。总理让符浩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一先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公司的贺喜同志回家,嘱咐他绝对保密。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大家坐定,周恩来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回答还有中建公司一位同志,已经回家。没等他说完,周恩来的脸色一下沉下来,双眉猛然一蹙,厉声打断他,问:"你当过兵吗?"周恩来对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诘问一个行伍出身的人,"你当过兵吗?"这批评够严厉的了,其分量比"你不应丧失一个"兵"的警惕性"之类的话更严厉!
现实工作中,我们却经常感到批评难,作自我批评也难,怕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关系。有的人实行"多裁花,少栽刺"的原则,使自由主义泛滥,严重腐蚀了党的肌体。其实,出以公心,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同志,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增进上下级之间为共同目标努力奋斗的革命情谊,真正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50年代中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且与中国签订了中德友好互助条约。在他访问期间,周恩来曾召开国务院会议,报告两国总理会谈情况。会前,周恩来嘱咐前来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今天的会议不要报道。"第二天,周恩来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作了报告。会议决议,特命周恩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权代表,授权他与德方签订中德友好互助条约。会议结束后,记者照往常的做法,写了一条新闻。按国际惯例,两国签订条约,要经双方约定时间,同时公布。现在条约尚未签订,我方在消息中已透露了中德两国签订条约的事,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周恩来在第二天阅报时,见到了这条消息,他立即打电话给陪同民主德国总理到沈阳访问的中国同志,请他向客人表示歉意。下午,周恩来在政务繁忙之中,把有关领导同志和记者都找到了中南海西花厅他的办公室开会。他把这条错误报道作为"麻雀"进行解剖,以便从中吸取教训。他听了记者写稿子经过的汇报后,先作自我批评,说他只在国务院会议上提醒了记者,却没有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向记者作交待,这是自己的疏忽。当事记者听了,深受感动,内疚不已。周恩来接着指出了这条新闻错在什么地方,错了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报道有关他的重大活动,应该告诉他一下,不是他这个人要如何,而是出了错误会给党和国家造成坏影响。周恩来又对新华社领导人、总理秘书和其他同志,一一指出自己应持的态度,应负的责任和应接受的教训,大家听了周恩来的批评,既认识到了事情的严肃性,心情又非常舒畅,都感到上了一堂生动、深刻、形象的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课。
周恩来的为人艺术,首先就在于以理服人。理正,理深,理透,让人心服口服。周恩来不是就人论人,就论事,而是从人和事出发,使之上升到新的高度,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光有理还不行,还必须使理深入到人们心中,让人愉快地接受,反之,理再对、再深、再透,人们不接受,也是一堆空理,毫无作用。而要使人心服口服,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不压其烦地谈心对话,疏通引导,这是周恩来常用的方法。
对于那些有思想疙瘩和不同意见的同志,周恩来总是因势利导,通过万理于事、万理于情的循循善诱,而不是以权压人,以势压人。
1946年夏天,周恩来在南京领导中共代表团机要科工作,负责与党中央电台通报联络。不久,美蒋反动派在北平挑起了"安平事件"。
在处理"安平事件"的日日夜夜里,周副主席紧张地工作,十分辛劳,睡眠时间很少,但他每天深夜都要到机要科询问毛主席、党中央有无来电。若有,他就坚持办公等候,直到收译完电报交给他,亲自阅办完毕才休息。
有一次中央来电,机要人员收译完并抄好后,已是清晨7点钟了。当时,周恩来工作了一个通宵,刚刚睡下。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晚送了半个小时。当一个性萧的同志把电报送去,周副主席看到电台和机要科签收和译送时间后,严肃地质问他:"小萧,这份电报怎么才送来?"
他解释说:"你已经好几天没有睡好觉了,昨晚又通宵工作,电报并不十分急,所以,晚送了半个小时,你可以多睡一会儿。"
周副主席当即严厉地批评他说:"现在,我们是在谈判桌上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早一分钟知道,我们的胜利就多一分把握,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压误中央电报!我再重申一遍:凡是毛主席、党中央和各地急电,随收随译随办,你们要随时送我,不能延误时间!"
姓萧的同志红着脸,低着头,连连回答:"是!"
这时,周副主席又拍拍他的肩,亲切地说:"同志啊,你们的关心,我感谢!其实,你们比我休息得更少,工作更辛苦。我们代表团受党中央、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委托,担负着谈判的重任,这是关系到革命前途的大事。我个人的休息和健康,又算得了什么呢?"
周恩来批评人,对人严格要求,不是为的批评而批评,批评不是目的。目的只是为了激励人,把工作做好,因此,周恩来非常注意批评的善后工作,"严""慈"相济,严辅之以慈;并通过慈使严为人所接受;慈融于严中,并通过严使慈神圣化。
一般说来,人们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赞扬那样舒服。受到赞扬总令人愉快,会给人一种惬意的感受。而批评会使人有不同的反映,有人会努力奋进,有人会心灰意懒,也有人会恼羞成怒,而领导者在工作中又免不了批评下级的缺点,错误,但如果领导得既善于批评又巧于善后的话,效果就不同了。也就是像周恩来那样,一方面,注意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批评方式。如对领导干部和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开诚布公、诚实、坦率的态度,毫不掩饰地直接进行批评。而对一般群众、民主人士他则常常以间接、委婉地批评方式,达到既不伤感情,又能使人改正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巧于善后,周恩来批评人,不只痛痛快快批一通就完事,而是在批评完了之后,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批评的效果就特别好。所以,周恩来批评人,总是一方面让人感到一种威严,同时又感到亲切,一种关怀之情融于其中。因而,虽然是批评,也让人感到温暖、振奋!
二十四、跟周恩来学处理群众关系
由于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他们在与群众共处时,一般情况下,群众会感到紧张、拘谨。此时也正是领导者展示自己平易风度的时机。领导者应善解人意,以主动的姿态,真诚、和蔼的态度,风趣的言谈,制造出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大大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这样一来,上下间的界限就在谈笑中消失了。领导者平易近人的形象也就建立起来了。
1953年,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招待会上,苏军一位中尉翻译周总理的讲话时,因过分紧张,有一个地方译错了。苏军司令大为恼火,当场要撕下他的肩章。周总理连忙上前劝阻、解围,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的不够完善。"然后,总理又重述了自己刚才讲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准确地翻译出来。总理的体谅和解围,使翻译非常激动。讲话后,在同苏军将领干杯时,周总理还特地同苏军翻译单独干杯,翻译感动得眼含热泪,举杯久久不放,在座的苏军官兵也感到了中国领导人的一颗体贴入微的心。
有时,领导者善解人意的话语不仅能解除对方的一些顾虑,而且能使下级受到鼓舞,把领导视为知已,愿意敝开思想,以诚相见地与你交心。很显然,领导者在与下级、群众接触中,应善解人意,主动接近他们,主动创造愉快和谐的气氛,才能使人感到和你在一起心情畅快,解除拘束感。
解放后,周恩来一直在北京饭店理发。有一次周恩来来到饭店理发,在刮胡子时,自己忍不住咳嗽了一声,理发员朱师傅没有防备,结果把总理的下巴刮破了。朱师傅连忙道歉,周恩来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宽慰他:"怎么能怪你呢?怪我咳嗽没有事先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子躲得快。"一席善解人意的话说得朱师傅心里热乎乎的。
1975年9月,周恩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最后一次去北京饭店理发,提出和理发员们合影。朱师傅心肠好,说有些理发员不在,下次人齐了再照。没想到这是周恩来的明白暗示。1975年12月底,周恩来病情恶化,朱师傅几次捎信要到医院给周恩来理发,周恩来说:"老朱给我理了20多年的发,看我病成这个样子,他会难受的。还是不让他来吧,谢谢他了!"病重的周恩来想到的首先是别人!周恩来去世后,朱师傅极度悲痛。
由于工作关系,周恩来到北京饭店的次数特别多。每次去,他总喜欢在饭店内走动,同店里的领导、服务人员见面,打打招呼,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饭店里所有的职工都对周恩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饭店里的老职工至今一提起周恩来,没有一个人不挥泪的。和周恩来共事的人,除了把他看成领袖,还会从内心把他当成良师益友。中南海摄影师徐肖冰说:周恩来与人交往时,并不是把自己当作官,恩赐地去"近人",他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作普通人中间的一员。和周恩来谈话,无需"仰着脸"。他不是高高在上,他就在你我他之间。正因为这样,周恩来赢得了所有下属的心。下级们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乐于同他谈话,渴望听到他的声音,并喜欢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告诉他,把心掏给他。所以,周恩来能够从下级那里听到最真切的话语,获得最多的情感。
其次是将心换心,在"文化大革命"人妖颠倒的时候,耄耄之年的毛泽东,在"四人帮"紧锣密鼓掀起批"周公",揪"现代大儒",把矛盾头直接指向病人膏盲的周恩来的情况下,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反周民必反。"不久,周恩来逝世。
果然,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痛悼"人民的好总理",奋起反击"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其彻底垮台,历史向这位素以高瞻远瞩著称的战略家,表示了最后一次的尊重。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获得了包括他的同事、下属在内的如此广泛的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戴?获得了反对他的人,甚至他的敌人的由衷的敬意?
从周恩来那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中可以选取许多画面或片断,均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
——他在北京的最初的事迹之一就是支持一名普通战士的权利。这位战士因为一位党的高级干部,在暴怒之下打了他而勇敢地要那位干部作检讨。
——一位警卫战士在周恩来下榻的海滨寓所外站岗,突然,大雨倾盆而下。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撑着雨伞,腋下夹着两衣来到警卫战士眼前。
"总理送给你这件雨衣,"她说,"穿上它,他还说要提醒你闪电时不要站在树下。"
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周恩来亲自到蒋介石派来的宪兵队去找队长谈话,和他们的士兵一一握手,问他们每个月多少钱的伙食。当了解到他们菜金很少时,周恩来就告诉办事处的负责同志说:"我们再艰苦,也要拿点钱出来补贴他们,让他们每天有点肉吃。"宪兵队的士兵因而充满感慨。
周恩来藉以吸引人、激励人的,不是金钱、名誉、地位和权力,也不是激动人心的言辞,而是他的那颗赤诚的心。他知人知心,交人交心,周恩来对人的激励,是心的激励,心的感召。
勇于承担责任是周恩来的另一个特点诸葛亮在失掉街亭之后,深责自己用人不当,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被千古所传颂。熟读《三国演义》的周恩来,深知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精神的作用。他常说,一个领导者,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努力克服。他主张:"缺点和错误的改正要从领导做起,首先领导上要自我批评,要多负一些责任,问题总是同上面有关系。"他自己就是这样,只要是他领导的工作出了问题,首先承担责任,决不诿过于人。
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当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已,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隐瞒。
有一次,周恩来和陈毅在上海和白杨等同志谈话时,一位同志热情地说:"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周恩来笑一笑,很爽快地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又风趣地说:"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周恩来这番坦诚的话,使在场的文艺工作者,无不为之感动。
周恩来一生都非常注意反省自己的缺点,检讨自己的错误,努力改正。对大的错误,他真心诚意地做检讨;对小的问题,他也决不敷衍了事。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领导长江局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作中也有失误。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他检讨了当时在武汉的领导工作中,"着重在相信国民党可以打胜仗,而轻视发展我们自己的力量;在战争中强调运动战,轻视游击战。"以后,他又多次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引为终生不忘的教训。在延安整风中,周恩来对自己参加革命的20多年的历程,进行严肃认真地检查,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写下了2万多字的笔记。建国后,周恩来身居高位,但仍然毫不隐瞒自己犯过的错误。他常说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犯过错误的人,目前也还有缺点错误,但又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