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09900000004

第4章 道教的要旨(1)

道教的宗派很多,教义难以尽举,惟宗派虽有不同,但共推老子为道祖,则不会有什么异议,现在根据老子听作的《道德经》,探究出共同的教义七点分述于次:

一、主一元

道教之道,都以老子为宗,老子之道,主张天地万有都出自一元。他以道为“生”之本,故有“道生之”之说。然而道之始生就是“一”。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既生一,可见道更为一之本。因此老子认为本体既是一,而其用亦以得一而显。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所讲的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物生、天下贞,都是得到一的效用。所以张道陵天师的道教称为正一派,天师道所设的坛,称为正一玄坛,这些都是根据正一盟威秘录而来。也就是本于老子《道德经》“得一”的经义。至于主张修炼的教派,亦以“守一存真”为要旨。前引抱朴子所云:“守一存真,乃得通神,知一不难,难在于终”。这就是说修炼的人如能“守一存真”,“始终如一”,便可以通神灵了。道家南派修养的层次略为:“一、凝神定性,二、运气开关,三、保精炼剑,四、采药筑基,五、还丹结胎,六、火符温养,七、把玄守一”。这项修养的最高层次就是“抱玄守一”,这是元精元神复归于一的意思。

打开《庄子》第一篇是《逍遥游》,劈头而来,是一则想像幻奇、景观极其壮丽的寓言:北海中有一种鱼,名为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它化为鸟,名为鹏,鹏之背,亦不知有几千里。大鹏奋力起飞,在水面激起三千里高的巨浪,拍击着海上的飙风,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向着南海飞去:它向下看,大地一片苍苍茫茫,犹如人们平时抬头望天一样。此时风在大鹏的巨翼之下,背上只有青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碍它的飞行了。但蝉与小山鹊见了,却嘲笑它说:“我迅疾地飞起,碰到榆树、枋树,就停息下来;有时飞不到那么远,也就是落在地上罢了。干嘛要腾空而上到九万里,再向南方飞去?”庄子说,这是“小大之辨”。

在《秋水》篇中,也有一则类似的、并且同样有名的寓言:秋天,洪水暴发,百川灌入黄河,河流盈满,两岸阔大,不辨牛马。于是黄河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盛大壮美,尽在于自身。然而,当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时,只见海面浩茫,不见尽头,这才比较出自己的渺小,对海神若感叹道:“我见了你的无穷无尽,才知道自己的浅陋可笑!”——这也是“小大之辨”。

这样的故事在《庄子》有好多则。这些故事都牵涉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人必须从他的狭小的生存环境中摆脱出来,看到世界的宏大,打破有限认知的限制,才能达到精神上的超越,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和他的门徒懂得这样一个重要的道理:时空具有无限性。“夫物,量无穷,时无止。”“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以上二句,“宇”指空间,它虽有实体存在,却没有最后的边界;“宙”指时间,它虽有延伸,却没有始终。而且,不但从大的一面说,时空是无穷无尽的,从小的一面说,时空也可以无限地分割,永无终止。在这至大无穷、至小无微的宇宙中,万物永远充满了变化。这种深刻的宇宙观,是庄子认识论的出发点。

而个体生命,只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存在,因而其认知活动,常受这有限时空的限制。蝉与小山雀的活动区域,只在藩篱、榆枋之间,因而它们无法理解鲲鹏在更大空间的活动。《逍遥游》又说:芝菌朝生暮死,不知道标志一个月之起讫的“朔”与“晦”为何物:蝉夏生秋死,也不懂得一年时光的流转。《秋水》中也说:你无法向井中之蛙说明大海,因为它被拘禁在有限空间里;你也无法向夏虫说明冰,因为它的生存时间不及于冬。

这些比喻最终都落实到人的精神活动上。人也是在有限时空中生存的,其认知活动自然也受到时空的限制。但人们却常自我满足、自我拘禁于他们在有限时空中获得的有限认知,将这有限认知当作衡量一切的绝对标准。

就空间上的差异来说,我们不妨拿鲁迅笔下的阿Q作例子。阿Q因为调戏吴妈,被赶出未庄,去了一趟城里,回来之后,颇有见过世面的骄傲。但经此一行,他也发现了城里人有两大荒谬之处:一是他们居然把“条凳”叫作“长凳”,二是他们把煮鱼所用的葱切得很细,不是像未庄人那样,切作一寸长短,这些都是极大的错误!另一则文化人类学的调查同样有趣:印尼某个岛屿上的姑娘,习惯于裸露上体,却把脚遮得严严实实。她们与前来旅游的欧洲人互感惊讶:她们惊讶欧洲女人何以不顾羞耻,竟把脚露在外面,欧洲人则惊讶她们竟然袒露胸脯。

以上的例子极为浅近细琐。但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其实最能反映人们的思维习惯。倘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想到:在许多重大的政治、道德、习俗问题上,普遍存在类似的情况。此域的真理非彼域的真理;在此域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于彼域可能是荒谬绝伦。拿婚姻来说,在西藏地区存在过一妻多夫制,在汉族地区存在过一夫多妻制,在欧洲则很早就确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又把婚外情人视为正常。易地而论,异域的现象都是奇怪透顶的。

时间的流转,也不断造成认知的改变。昨日的真理非今日的真理:昨日许多人认为神圣不可动摇的观念,在今日往往已不值一文:“忠君”的信条,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在今日,即使它仍有所遗存,至少也已经被绝大多数人看作是不合时宜的思想。谁又知道,今日的许多观念,在什么时候,会成为明日黄花?

《庄子》提出“小大之辨”,是为了打开人们的精神活动的天地。因为人并不是蝉与小山雀之类的存在物,人在认知方面,是可以摆脱实际生存的有限时空,理解漫长的历史,和宏大的世界的。只是庄子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了。在《庄子》的思想中,是要从无限时空的终极意义来看到一切有限认知。相对于无限而言,一切具体存在都是渺小的、短暂的,因而在一切具体时空条件中产生的认知,归根结底都是错谬的,拘囿于其中的精神活动也都是不自由的。

但这一种论述,毕竟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对任何一种认知,都应该考虑到它生成的时空条件,决不可相信某一种始终不变的能够通行四海、贯穿今古的真理。并且,应当尽可能使我们的认知活动具有开放性,具有接受或理解不同时空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思想所能适应的时空范围,便是我们的精神自由之程度的标志。不过,这已经是偏离《庄子》的引申之论。

二、务清静

老子所讲的天,说“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几句话体会,可知自然为道所取法,道又为天所取法,而天之所以清,是取法于自然而来之道。天便以清而显其用了。至于“地得一以宁”,宁与静同义,根据老子所说“地法天”,地之所以宁,亦为自然所层出。道家或道教所主张的清静,都是本于天地自然之道。道教信奉天的境界有三清三境,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一切以清为尚。《列仙传》云:“元始天王在天地未分时之一元精气,在大罗天上,化身于三清。一化无形天尊,(今称元始天尊),常住于清微天之玉清境;二化无始天尊,(今称灵宝天尊),常住于禹余天之上清境;三化梵形天尊,(今称道德天尊),常住于大赤天之太清境”。后世道教徒称玉清为圣境,上清为真境,太清为仙境。故有“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之说。在道教徒修养方面,又以老子所主张的守静为要旨。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说把心地空洞到极处,一毫妄念都没有,方是守静的笃实功夫。在这时刻静心内观,念头如何而起,与万物相应,所以说并作。不过念起即观,一观即念头脱落,回复其本有的灵明,所以说吾以观其复。又拿物作比喻,凡物莫不叶落归根,吾人心念的归根就叫做静,静就是回复到人的本命。修养静的功夫到最高境界,就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了。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识别是非,长大以后,也永远不能摆脱是非的纠葛。究竟“是非”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倘若是非的标准是客观的,是清楚而明白的,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各种是非的判断上争执不下?难道这仅仅是一个认识能力的问题吗?

如果以庄子的哲学观点来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是非是一种对立。在庄子的理论中,首先,一切对立都被看作是对立者的对立,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对立。譬如从最简单的地方来说,所谓物质形体的大小、高下、长短,若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参与其中一方,即以大观小,以高观下,以长观短,或皆反之,这种对立就不存在。因为在这一组关系中成为小、下、短的一方,在另一组关系中,完全可以成为大、高、长之物。丘陵比山峰低矮,却比平原高拔,那么丘陵本身,你能说它是高还是矮吗?

至于美丑、善恶,错误与正确这一类对立,更不能离开对立关系中认识主体的判断。

《齐物论》中说:人寝于湿地,会得病而死,泥鳅是这样的吗?人在高树上会战栗恐惧,猿猴是这样的吗?三者之中,究竟是哪一方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住所?人吃牛羊猪狗之肉,麋鹿食草,蜈蚣食小蛇,猫头鹰吃老鼠,四者究竟谁知道什么是“正味”?猿与猵狙(一种猿类动物)雌雄相接,麋与鹿相交,鳅与鱼同游;毛嫱、丽姬这些传说中的美女,人认为是美的,鱼见了赶快潜逃于深水,鸟见了飞遁高空,麋鹿见了惊慌狂奔;四者之中,哪一方知道什么是“天下之正色”?如果认为庄子把人与动物相比不妥,那么我们尽可以人本身为例: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中,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各方面,以及何为“美色”的选择上,不也是大有区别吗?所以,“是非”的判断,首先与认识主体的经验和需要有关。对同一客体,同一事实,不同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进一步说,何为是何为非,又与各人不同的利益出发点有关。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异说纷出,各执一端,莫不自认为掌握了最高的、绝对的真理。庄子则尖锐地指出,这一切争端,都是“各为其所欲”,是为了维护各人所主张的利益立场: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同一事实,穷人有穷人的是非,富人有富人的是非;老板有老板的是非,工人有工人的是非。在发生利益冲突的双方,彼此的是非判断总是大相径庭的。

这种由于各人的经验、需要、利益的对立而引起的是非对立,用《庄子》书中一句名言来概括,叫作:“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各人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从根本上说,原来并不存纯粹的是与非。

庄子还进一步说明:认识是不能通过自身来证明的。当“我”与“你”在是非问题上处于对立时,怎样才能判明究竟谁是谁非。通过论辩是不行的。论辩的胜负,并不能确定事实上“我”与“你”谁是谁非,或具是具非,通过第三者“他”的仲裁也不行。“他”如果赞同“我”,就等于是“我”,这仍是“我”与“你”的对立。“他”赞同“你”也是一样。“他”如果既不赞同“我”也不赞同你,持第三种立场,又与“我”和“你”分别对立,更无从判断“我”与“你”的是非。这在逻辑上,是相当深刻的。

按照庄子的观点,在是问题上争辩不休是无聊的事情。拿自我的价值标准当作绝对真理,去衡量、否定他人的价值标准,就陷落到对立的关系中,陷落在偏狭的一隅,不能全观,不能圆照,因而不能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所采取的方法,是“不遣是非”,也就是超越人为的对立。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例了来说明:一个小孩看到两只蚂蚁在打仗,蚂蚁之间的对立当然是激烈而真实的,但小孩对此“不遣是非”,因而他有超越于这一对立的自由。这小孩站起身来,与另一小孩为了糖果而争吵、打斗,又陷落到对立中,于是不自由。再有个成人走过来,通常的办法也是“不遣是非”,拉开算数。他在小孩的对立关系中享有超越的自由。但成人与成人又有对立。推而广之,不同的人群、民族、国家,都有对立现象存在。假定大到地球上的人类分成几个集团作殊之斗,而如果有所谓“外星人”,在此对立关系中仍可“不遣是非”,如小孩观看蚂蚁打仗,保持他们的自由。

以上是按《庄子》的逻辑作出的推导。它既有相当深刻的一面,也存在很大问题。正如前所说,认识上是非的对立,本质上是人们现实关系的对立。但人不是“外星人”,不能够不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生活,也就不可能最终地超越对立,又岂能永远“不遣是非”?所以从人类终究要建立一定的是非标准,才能共同生存下去。只不过我们必须使这种标准能够适应在一定范围内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如果从人类全体的立场来看,那些最重要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应该适应人类全体发展的需要。再回到前面:说是非的问题,不能由争辩来证明,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它最终可以也只能经由实践来说明。也就是说,最终被实践证明为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便是“是”,反之,便是“非”。

但庄子也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当我们处在某种是非的对立中时,我们能否看这对立背后的真实原因?进一步说,当我们处于一种对立关系中时,有没有可能摆脱作为对立的一方的立场,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对立,乃至超越于它?如果能够,我们就有了更高更健全的判断,也就是有了更大的(虽然不是终极的)自由。庄子指出,人的一生,从“受形”到“化尽”,总是“与物相习相靡”,即不断与外物相对立、相冲突,而这一切并不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可能的程度上,在那些琐碎的矛盾中,“不遣是非”,摆脱“与物相习相靡”,仍然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同类推荐
  • 谈佛说道悟人生

    谈佛说道悟人生

    这不是一本说佛论道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怀来点释人生的书,情感·利益·事业·修身·修为·修性。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难以设计定局,一个偶然的选择,便被归入了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短暂以及命运的不可预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们就能够活得精彩。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本书以生动诙谐的文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全书共分四辑:《人心不古,巫风日下》--巫术片,皇上你爹贵姓--宗教与社会篇,《人鬼情未了》——鬼怪篇和《我和神仙姐姐有个约会》——神仙篇。作者认为,隐藏在正统宗教之下的日常民间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书中附有100多幅插图,形象的展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小乘,梵语hina—ydna。亦称声闻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萨乘之对称。意译为狭小之车乘,指运载狭劣之根机以达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与能修之根机均为小劣之法门。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贬称,其后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之意。小乘佛教之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即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热门推荐
  • 异界乱穿

    异界乱穿

    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宅男,因为未知的使命,穿越到不同的异界,展开了一段又一段搞笑,奇妙,惊险的旅程
  • 被吻醒的恶魔

    被吻醒的恶魔

    泯文和咏儿是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十岁那年,一次车祸,泯文虽然没有死,但再也没有起来,而他的父母也双双去世。咏儿的父母收养了他,直到他毫无知觉地在床上躺了七年。偶然的一天,他突然醒了过来,却一改七年前的温柔,变得非常暴躁。咏儿一时接受不了他这样的变化。他却一直冷漠地嘲讽她,他告诉她从前的泯文已经死了,现在的人不是从前那个了。泳儿面对这样的泯文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重新开始?
  • 惹火豪门:总裁,别撩

    惹火豪门:总裁,别撩

    作为代孕妈妈,她竟然打掉了他的孩子,气死了他的妻子。“女人,你死定了!”“生不如死都不怕,还怕死吗?”夏如水把脖子塞向宫峻肆的手掌心,“掐死我吧。”掐死她,太便宜了她!“孩子没有了,生个赔给我!”“……”这都可以?宫峻肆用实际行动告诉她,他说可以就可以。“宫峻肆,你个骗子!明明说赔了孩子就可以走人,为什么还要拘禁我!”某日,夏如水气呼呼地举着萌宝一枚发出控诉。某男接过孩子,“孩子有了,怎么可以没有孩子他妈?”“……”“而且我的老婆是你气死的,赔上一个来。”“怎么……赔?”“这么陪。”他大方地拉开她的衣……
  • 星际女王:星河光焰

    星际女王:星河光焰

    从见到那只濒死的虫母开始,她终于能向波澜壮阔的星空投去一瞥。这绝不是最好的时代,却可能是最坏的时代!一个女强人在星河时代崛起的传说!
  • 古武战帝

    古武战帝

    杨沐枫,一个被逐出宗门的落魄子弟,阴差阳错来到异世古武世界,身负华夏古老传承太极拳的他,如何在异世潜龙出渊,执掌乾坤,伴美而行,最终踏上武学巅峰之路。
  • 梁书

    梁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影纷飞

    风影纷飞

    堂堂集团千金居然遭遇狗血穿越?喋血江湖,二男争风吃醋,一个冰块一个木头。哎,都说冤家路窄,桃花冤家更加路窄,江湖跑不掉,她脚底抹油溜现代。
  • 宝贝,将婚就婚吧!

    宝贝,将婚就婚吧!

    新文:《惊婚未定:宝贝别害羞!》http://novel.hongxiu.com/a/1025009邢穆谦和她的婚礼上,大着肚子的女人神色凄绝。“邢穆谦,如果我不出门,你是不是要瞒我一辈子!”她冷冷看着邢穆谦追着那个女人离开,偌大的礼堂,她成了笑料。可是,为什么……他昏迷不醒的大哥邢穆深,会忽然出现!邢穆深搂着小姑子的肩膀,冷漠而决绝地吐出,“婚礼取消!”她恍然,原来一切都是一个局。她是邢家的一枚棋子,负责让邢穆深苏醒……*一纸离婚协议丢下,她不顾一切,逃离邢家,他却紧跟在后,“你没告诉我,当初将我吃干抹净的人是你……”以爱之名,他将她牢牢困在身边,奉上所有人艳羡的宠爱。*他说过不想再见到她,却没日没夜和她纠缠。他说过要掐死她,最后却代替她挡向了尖利的刀锋。彼时,她嚎啕大哭,“你这个口是心非的男人,我不爱你……”好难。
  • 系统之贵妻临门

    系统之贵妻临门

    贺青浣的爹天下第一好看!贺青浣的弟弟天下第二美!贺青浣的老公是天下第三美男子!至于贺青浣,她有败家系统就好啦。买买买,花花花,这就是贺青浣穿越到周朝后的日常生活。嗯,除此外,当然也有膜拜一下美男老爹,调教一下美男弟弟,调戏一下美男老公啦!系统在手,天下我有!贺青浣表示,这样的人生,很幸福,很满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少年,嫁给我吧

    少年,嫁给我吧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