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1300000084

第84章 重修《四川通史》导言(1)

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川历史既与全国历史有着相同的轨迹,又以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勤劳勇敢的四川各族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壮丽多彩的篇章,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为创造和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编写《四川通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四川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重修《四川通史》的缘由和目的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就着手编撰多卷本的《四川通史》,1993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共7册(卷),213万字,发行1000套。一年之后就一本难求。随着四川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后,包括党政部门、学术界和各行各业的人士,更是迫切需要一部四川历史书籍来了解四川的昨天,把握四川的今天,建设四川的明天。但我在1998年8月退休后,就过着夏到青城山避暑,冬到深圳避寒的“候鸟”生活,对《四川通史》的社会需求未能深入了解。2004年秋的一天碰见侯水平院长,他谈及此事。我考虑到原《四川通史》出版10多年后,四川历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成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发现了不少新的史料,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四川历史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解读,因此,需要在原《四川通史》的基础上,重修一部《四川通史》,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得到原《四川通史》分册主编和社科院领导的支持,上报到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协调小组后,被列入2004年的重点课题,成立了由省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的重修《四川通史》编委会,指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具体实施,并给予专项财政补贴。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领导贾松青、侯水平、罗鸣的直接指导下,全体编写人员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重修《四川通史》的任务。全书仍为7卷,共400余万字,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各卷之前,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部分)、任乃强先生编绘的《四川历史地图》与《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以及近年研究成果,相互参校,绘制了相关历史时期的政区地图。同时,每卷新增了彩图,并随文配图1000余幅,使本书成为一部适宜党政干部和史学爱好者阅读的文图并茂的历史著作。这次重修《四川通史》,是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各个时段的历史作较翔实的介绍和客观的解读。我们力求从横向看,它是四川历史某一时段的断代史,从纵向看,把各卷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又能初步构成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通、宗教、民俗等内容的专题史,目的在于能为各行业的干部、群众提供建设四川的历史资源,并从中获取历史智慧,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建设四川的效能。

重修《四川通史》的时间范围仍从远古至民国为止,但5~7卷的时间断限有了重大调整:原第5卷(元、明至清鸦片战争前)改为元明卷;第6卷(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改为清代卷;第7卷(五四运动至1949年)改为民国卷(1912~1949)。这种调整,主要是淡化以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为主线,不把鸦片战争以后的四川近代历史当做革命史来研究,而是依据政权更替,用新的认识来研究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全部历史,更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原貌。同时也使四川有一部完整的清代四川史和民国四川史的学术专著。

重修《四川通史》的空间范围以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的四川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四川在秦以前为巴国、蜀国之地。秦灭巴蜀,在巴蜀大地建立郡县制的行政区划进行统治。巴蜀不再是我国的行政区划名称,而是作为历史地域名称保存下来。汉以后的封建王朝在地方建立府、州或道、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唐代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剑南道的东面长江以北地区为山南道。其后将剑南道分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也称“剑南两川”。山南道则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唐人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剑南三川”。这便是“两川”和“三川”的由来。北宋王朝建立路、州(府)、县制,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在原巴蜀大地设置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合称“川峡四路”。两宋之际,官方文书即开始简称“四川”,并绘制《川峡四路图经》,将四路总的人口、物产、地形等上报朝廷。南宋初期为了抗金抗蒙战争的需要,设置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职,统管四川军民财政。此乃“四川”名称的真正来源。元朝建四川行省,“四川省”名正式确定下来。元朝建四川行省时曾将今甘孜、阿坝、凉山地区从四川行政区划分割出去,到明朝以后,这些地区又重新划归四川省管辖。其间除民国28年(1939)建西康省,将今凉山州、甘孜州和今雅安市划归西康省管辖(1955年西康省撤销重新并入四川省)外,1997年3月川渝分治前四川省的行政区域基本上涵盖了从古代巴蜀到民国时期的空间范围。重修的《四川通史》与1993年出版的《四川通史》比较,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虽有较大提高,但我们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不妥之处。现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认识作些说明,一并提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四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北拥秦巴山地,东据长江三峡,南依云贵高原,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联系的枢纽和桥梁。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个中心”是指四川在历史上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先秦时期,蜀国和巴国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古国。春秋战国之际,蜀国大兴水利,地沃土丰,“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成为名冠中华的主要稻作农业区。随着农业的发展,蜀国的冶金、制玉、制陶、竹木器、纺织、矿业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某些行业的产品在当时还处于领先地位,远销秦、楚、滇、夜郎等古国甚至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16年,秦攻占巴蜀,使四川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大批的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四川进入铁器和有汉文字的时代,社会得到飞跃发展,到汉代四川已被誉称为“天府之国”,赶上并超过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中心地位。唐宋时期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走在全国(包括西南地区)的前列。直到明、清和民国时期,四川仍然是我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个基地”是指四川在历史上是我国开发西南边疆、促进国家统一、推翻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基地。

一是开发西南边疆的重要基地。早在秦朝,中央王朝就把四川作为开发西南边疆的基地。西汉武帝时期,继秦始皇之后,以四川为依托,两次经营“西南夷”,把今凉山、甘孜、阿坝以及云贵的土著民族置于统辖之下,初步完成了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的大业。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同样以四川为基地,进军南中,开发今凉山和云南地区。西晋王朝也是以四川为基地,在云、贵及四川民族地区设州郡,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中央政权也是以四川为基地经营西藏,形成了“安康治藏”的政策。民国时期在成都还建有边疆研究机构,出版边疆研究刊物,推动对西南边疆的研究和开发。

二是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基地。我国的大一统始于秦朝。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之后的2000多年间,基本保持了国家的统一。虽也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在历史上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时,四川则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群雄并立的分裂时代。自秦攻占巴蜀,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秦、楚、齐三强并驾齐驱的局面,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都远抛齐、楚于身后,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并巴蜀的95年后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秦亡之后,项羽裂土封王。汉王刘邦据有汉中、巴蜀之地,依靠巴蜀人力、物力、财力,出兵关中,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西晋王朝建立后,于公元279年依靠巴蜀水军顺长江东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吴主投降。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延续了90年之久,复归统一。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直到581年隋朝建立。588年隋朝依靠巴蜀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强大的水师,于589年一举攻下建康,消灭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历时20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全国又复归统一。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由于关中地区在隋末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李渊即位之后即令关中饥民入蜀就食,渡过饥荒,并从蜀中运米到长安,充实京师,稳定刚刚建立的唐王朝的统治根基。620年,益州道行台率领巴蜀军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621年,夔帅总管又率领巴蜀军队顺长江东下,直捣江陵,消灭了割据荆湖的萧铣,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王朝建立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取川蜀,依靠川蜀雄厚的人力财力,逐步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结束了南方50年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是推翻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重要基地。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四川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流血牺牲。19世纪末,杨锐、刘光第是参与“百日维新”而壮烈牺牲的“戊戌六君子”。20世纪初期兴起的反清革命斗争,四川更涌现出了邹容、喻培伦、彭家珍等名闻全国的英烈。孙中山先生在悼念蜀中死义诸烈士的祭文中说:“惟蜀有才,奇瑰磊落,自邹迄彭,一仆百作,宣力民国,厥功允多。”特别是1911年四川波澜壮阔的保路风潮和同志军大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敲响清王朝的丧钟,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民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朱德在咏辛亥革命的诗中所说:“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四川无愧为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四川人民“宣力民国”的功绩彪炳史册。

四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基地。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蚕食鲸吞我国领土,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共有川军6000人被调参加了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抗英战争。清末,英国和沙俄加强了对我国西藏领土的侵略和争夺,川军又多次奉调进兵西藏,巩固边防,抵制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同时为经营川边,固川保藏,在川边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康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建设。到民国时期,先是设置川边特别行政区,后是建置西康省,有力地遏制了外国对西藏的侵略和西藏上层的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大部分领土,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的大批优秀人才,先进的工商企业和金融资本迁入四川,为国家保存了长期抗战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增强了大后方抗战的实力。而300多万四川儿女在抗日前线不怕牺牲、浴血奋战;5000多万四川人民在日机轰炸下,加紧生产,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四川成为全国出兵、出力、出钱、出物最多的省份。我国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国耻,基本废除了国际上的不平等条约,收复了台湾。民国时期,是四川对国家、民族作出牺牲最大和贡献最大的年代,完成了抗日民族复兴基地的历史使命,而永留史册。

三、四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早在200万年前的旧石器人类起源时代,在巫山等地就有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成为人类起源地之一。到人类文明诞生初期,巴蜀地区就创造了独特的宝敦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夏商之际建立起古蜀国,西、东周之际形成巴国与蜀国并列局面,成为我国华夏文明中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蜀国的早期发展,与黄帝、颛顼、大禹等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密切相关。相传蜀人嫘祖是黄帝元妃,种桑养蚕的始祖;传说生于蜀地的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而巴国助武王伐纣,被周封为姬姓诸侯。这说明蜀人和巴人都是远古华夏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支古老民族。作为我国人类起源地之一,长江上游文明发祥地和华夏民族中的一支古老民族的四川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贡献中,有的走在世界的前列,有的在我国占据领先地位。

20世纪和本世纪考古发现的古蜀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型仿生青铜器群,太阳神鸟等金箔和大批玉器及其他文物,无论从物质文明和艺术魅力上,都是人类青铜时代绚丽的篇章。

在世界水利发展史上,2000多年前的秦蜀郡郡守李冰利用自然条件兴建的都江堰无坝水利工程,设计巧夺天工,具有灌溉、防洪、排沙、通航的功能,迄今为止,还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古老、最先进、最科学、最生态和谐的,仍然继续使用的无坝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

同类推荐
  •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收录了作者1983年至2011年间的部分词作,共计59首。主要以其经历的四个工作阶段为背景,以词为表现形式,刻画了真实生活的所见所闻,反映了作者的志情感受和成长感悟,展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追求和良好心态。
  • 辛弃疾文集2

    辛弃疾文集2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爱之弦

    爱之弦

    本书系作者的个人诗集。诗集分“爱的日记”、“爱之梦呓”、“爱如流星”三个部分,共收录现代诗歌150余首。诗作虽多浅白,有些甚至略显笨拙,但清新、自然,且由于作者的哲学博士背景,诗作吟诵的虽然是“爱”,但折射的却是“人”,是人生、是世界、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本书作者以亲身感悟、亲身体验为主线,以优美、诗意的文笔,抒发了自已对颐和园的爱、悟、情,全书文笔优美、飘逸,极富诗意。
  • 话题中国文学史

    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悠悠三千年演变发展的历程,早已汇集成一条起伏蜿蜒、波澜宏阔的漫长河流;而它各体兼备,于世间万物众象无不包纳涵盖、尽收之笔端眼底的复杂构建,也显示出一种气象恢弘、异常绚丽丰繁的巨大空间容量。所以,力图描述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承传生新、消长盛衰的进化现象,探究那凸显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潜注贯通的艺术特质,以给出较切实恰当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评判,由之认定它在寻觅、确立民族—国家的灵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标志性意义,换言之,即尝试着为文学编写撰作总结性的“史”的工作也相应而生———这同样可谓是渊源久长且古老,因为中国本来就有浓厚的历史情结、强烈的历史意识,是一个拥载了悠远史学传统的国家。
热门推荐
  • 明伦汇编人事典喜怒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喜怒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起灭纪元

    起灭纪元

    少年梦中得警示,游移不定之时天翻地覆,上京寻父顺势加入守卫组织,却在一步步走向巅峰的道路上发现新纪元的格局与自己迷雾重重的身世间诡异的联系,是寻根究底,还是视而不见?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洞察生死的纪元,人类与死魔间较量,“生”与“死”的斗争,上古物种的复仇,人类追求的新的未来,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我们,如浮游于天地,只争朝暮,而朝暮之中,自有人物冠绝古今。
  • 优秀小学生最爱问的600个科学常识

    优秀小学生最爱问的600个科学常识

    优秀小学生之所以优秀,因为他们每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会问人打呵欠时为什么会流泪?睡觉时为什么会磨牙呢?脚臭是怎么回事?花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蚊子是怎样咬人的?——这些你都能回答吗?
  • 帝国的变节者

    帝国的变节者

    经历过工业革命发展到信息时代进入核子时代的帝制国家。主角某机甲驾驶员,在帝国与联邦的冲突通过战争成长。在次元潮汐,主面位链接异界面位时。征战异界,科技机甲大战魔法炼金装备。异界土鳖瞻仰来自主面位的日常等等。
  • 上古超世纪前传

    上古超世纪前传

    上古世纪,杀戮,妖魔,无处不在,战争,更是常有,谁才是最后的胜者,敬请期待!!!!!!
  • 因明入正理论

    因明入正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遍地桃花开2:凤令三界

    遍地桃花开2:凤令三界

    她是风华大陆唯一的公主,也是火神的后裔,她一出生就背负着天界赋予的责任,天给了她一双红眸,就注定让她一生不凡,可是,成仙之后等待她的却是永生永世的寂寞本以为她能封存好自己的心,可是无奈上至天界,下至冥界,无论是天界第一美男,还是妖界的花样美男,亦或是人界的他,还是........都对她不离不弃,生死相随!那么如果不能相爱,就算反了这天界,她也要遵从自己的心。神之后裔,凤令三界,谁主沈浮
  • 狂龙恨情

    狂龙恨情

    穿越流行是不假,可她明明是古代的大家闺秀,怎么一睁眼跑到这稀奇古怪的世界?满眼的未知物品吓傻了她,幸好她的身边还有他,她的护花使者!然而他的冷酷却让她心碎不已,为了孩子她选择逃,然而她真的能逃过命运的桎梏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诚斋诗存

    一诚斋诗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