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200000002

第2章 总报告(1)

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谋略 范鹏 周小华

甘肃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距文化产业大省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2006年度是甘肃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中深刻地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全省文化产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启动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获得了全省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经验;西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上甘肃凭借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和颇具吸引力的项目,显示了竞争力,赢得了声誉。200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来甘肃省视察,对文化产业的扎实推进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兰州市调研时强调:甘肃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要走在西部的前列,兰州要按照“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目标做出好的示范。他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解决体制问题是甘肃文化产业近期得以发展的突破口。总之,上述工作都释放着甘肃由文化资源大省向西部文化强省迈进的起步之年的重要信息。

甘肃虽然有着博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滞后和文化资源开发滞后的双重矛盾影响下,文化产业一直在低速运行的轨道上发展;由于文化产业基础要素薄弱、体制障碍等问题,使自身造血功能很弱,影响了规模化发展的速度。2006年,甘肃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第27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排名第8位,在西北5个省区排名第3位。文化系统是全省国有文化资产最集中的部门,应该是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军者,但是这种严峻现实却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

上述现象表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这与历史铸成的地缘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甘肃人民一直自觉承担着“中原文化守护神”的使命。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文化有意识形态领域属性,而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才刚刚从迟疑中走出。这是今天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轻视的问题。除此之外,经济基础、信息手段等各种经济发展中未得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导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要素中的人才、投融资环境、市场主题意识、项目管理水平之间的链条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文化资源开发系统循环的能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认识到解决这个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矛盾的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年度出台的重大政策可以看到,该年度是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为着眼点,以制定《规划》和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这两个基本点为突破口,给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带来了活力和生机。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气象一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二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这说明甘肃文化产业该年度的运行也在这个轨道上,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制度保障,构建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发展模式。

一、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判断

(一)基本情况

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全省共有文化产业机构3 667家,从业人员8.8万人,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0.63%、城镇从业人员的2.4%,总资产为116.86亿元;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含个体户数据),占全省GDP的1.35%;比2004年增长了20.6%。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即核心层及外围层的各行业从业人员5.04万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即相关层各行业从业人员3.79万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

(二)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6年,全省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 “文化服务”行业机构有2 625个,从业人员50 442人,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占“文化服务”增加值的23.8%、16.0%、15.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各行业有机构1042个,从业人员37912人,实现增加值6.2亿元。其中,生产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18.7%;销售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占“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的9.8%。

上述发展情况表明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这个核心层占据了发展的主体地位,这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同时,也进一步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的“相关文化服务”的发展实力日益增强,挖掘潜力趋强,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势行业。

(三)文化产业区域结构分析

从总体上看,2006年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武威市和庆阳市的发展情况较好。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是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规模和实现增加值最大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最大的是兰州市,最小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兰州市文化产业的机构增加数为1181,从业人员增加数为39423,资产增加值为603259.3万元,总增加值为98544.4万元。四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且与其他市州拉开较大距离。

嘉峪关市的增加值和资产规模占第二位,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占第三位;天水的机构数、从业人员数占第二位,增加值和资产规模占第三位。这种以兰州为中心,天水和酒泉两个副中心为支撑的格局,有利于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武威、平凉、张掖各项指标分居第四到第一位之间,综合产业能力排在全省第四、五、六位,成为沟通兰州与东西两侧的桥梁。庆阳、白银、定西、金昌等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一定进展,综合产业能力分别排在第七至第十位。临夏、甘南、陇南三个市州也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比往年有了很大起色。总之全省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7409.6万元。其中,文化产业个体增加值为90030.2万元。

(四)主要发展趋势及判断

1.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从2006年度甘肃省统计局的报告中看到,在全省3667家文化产业单位中,国有企业为1 304家,其他形式的企业为2363家,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5.6%和164.4%。其他形式的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增加值达到59.36亿元和10.9亿元,分别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资产和增加值的50.8%和150.14%。使各类非国有单位拥有的资产和实现的增加值分别达到全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这进一步表明甘肃省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2.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已占相当数量但企业实力普遍弱小

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有赖于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使文化的经济附加值不断上升。目前,文化产业领域投入已经出现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格局。2006年,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文化产业总机构数的64.4%,但创造的增加值仅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50.14%。这说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高,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目前普遍投资较规模小、业态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他们向高层次业态转移,逐步培育一批有规模的企业。

从2006年度文化产业占有资产和增加值的状况看,民营文化产业社会投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逐年加速的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但是,这种增长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文化设备、用品销售等行业的低端服务领域,而且主要是一种数量扩张、粗放经营,经济效益增长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3.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产业增加值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进入国家的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是,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甘肃,2006年却没有从数据上得到相应显示。据省统计局报告, “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49元,比上年增长10.8%。这将为促进文化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从文化产业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比2004年增长20.6%,远低于我省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这表明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是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

二、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内外驱动力逐步增强

甘肃是一片文化的沃土,但这仅仅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一。随着文化上升为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作为文化产业基础的要素不断发生变化。资源、政策、人才、管理方式均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近年来,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使人们看到,文化资源虽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更不能成为主要的基础。要激活甘肃大地存在的广袤资源,让它成为产业,并具有市场的勃勃生机,则需要以上要素之间形成一个链条,才能使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才能进人流通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中的第一要素,这便是甘肃省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向文化产业转化

1.历史文化遗存

甘肃伏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类型多样,积淀丰厚。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厚度排列全国第五。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多处,各类馆藏文物42万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3240件。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等都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这些重要资源虽然早已得到开发,成为旅游产业和文物复制品产业,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影响了经济效益。

2006年,甘肃省已将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升到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不断拓宽开发途径,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2006年以来,甘肃各地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深刻体现旅游展示文化、传播文化的能力;以文博为龙头,积极盘活文物资源,将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化,“2006年中国甘肃(嘉峪关)国际舞狮舞龙旅游文化节”,举办了以“雄狮与巨龙共舞、丝路与长城同行”为主题的活动,吸引了2000余名海外游客和3万名国内游客。其他各地都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挖掘本地旅游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开发了系列旅游文化产品。2006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604.4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73%。其中,入境旅游者30.3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

2.石窟寺遗存

甘肃境内石窟寺的数量、品位、分布均在国内首屈一指,博得“石窟艺术之乡”的美名。著名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旅游区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更新旅游服务内容,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全省文物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49亿元,其中文化景点、博物馆门票收入2703万元。

3.红色旅游景点

甘肃被国家列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革命文化遗存丰富。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近万件。甘肃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会宁县红军长征会师楼、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景区,被列入“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会宁、宕昌、迭部等县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加快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2006年,借助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以“红军从这里走过,三军在这里会师”为主题,邀请红军经过的11个省、市、区,在会宁县举办了“2006红色旅游节暨全国红色旅游研讨会”。2006年甘肃红色旅游呈现向纵深发展的态势。

2006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0.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其中,外汇收入6292.6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5.19亿元。

(二)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朝产业规模化发展

1.民俗文化产品

甘肃省拥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民族。甘肃的民居、饮食、剪纸、烙画、唐卡、刺绣、雕漆、刻葫芦、保安腰刀等独具特色,庆阳的香包、皮影在全国的同类艺术中显得很独特,已有较大市场。唢呐、社火、戏曲、武术等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配套产业。兰州雕刻葫芦等民俗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2006年5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文博会上,富有西北民间民俗特色的艺术和工艺品很受客商欢迎。兰州代表团与27家客商签订了合作开发兰州民间民俗工艺品的协议,签约项目集中在太平鼓、高跷表演和黄土泥塑、金城剪纸、刻葫芦、金城蛋雕、民间布艺以及兰州水车模型方面。签约的27家文化产业发展商分布在深圳、北京、东莞、中山、广州、厦门等城市和香港、台湾地区,海外也有澳大利亚ARTEC公司等客商。这也印证了我国“西部做资源,东部做市场”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2.民俗文化旅游

甘肃各地的民俗节庆已拉动了产业的链条,逐步形成文化市场,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2006年省内各地对民俗节庆的进一步开发很重视,都制定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同类推荐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作者文笔沉稳,语言畅达,诗情盎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散文。本文围绕樟树几千年的两大特色“药”和“酒”,展开对樟树历代文化、民俗的追述。而“药”又是紧紧辅佐着“酒”而展开,表现了樟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民情和上层文化形态。作者累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历史史实,穿插一些个体的历史想象,使得这部地方文化散文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 中华起名全典

    中华起名全典

    本书通俗系统地介绍了姓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述了起名的标准、构思、原则、方法、禁忌等,重点则落在起一个好名字的具体方法上,并专门编写了起名参考,通过欣赏古今佳名、分析男女好名实例,参阅男女起名常用字,在酝酿名字、选音择字寓意时,提供较为实用的参考。本书广搜博纳,融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可谓美名之列锦,文化之汇流,知识之集萃,数典论事,包罗宏富,雅俗并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适合城乡广大起名者和姓名学爱好者阅读和使用。
热门推荐
  • 幻想英雄之禁忌之恋

    幻想英雄之禁忌之恋

    神秘的身份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丢失的记忆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失散了多年的亲情回归之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否会像儿时那般纯洁无暇?当种族利益与亲情发生碰撞之时,她又该何去何从?“老板,我要买药!唉唉!别关门啊你!什么?你们下班了?想要买药要给加班费???”“大哥,听说今天吕布要和赵云大战问天峰之巅,你要不要去看看啊?”“两个骑士之间的PK有毛好看的,我要去看隐龙帮的怪物攻城,据说‘世界’的怪物攻城和其他游戏的怪物攻城不一样,搞不好李世民会派凌烟格二十四功臣中的猛将去呢。嘿嘿,我倒要看看那帮孙子能不能守住............”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的世界!!!
  • 韩生你好

    韩生你好

    HE~当吃货遇上神探大厨又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韩生对闵乐‘壁咚’说“快,说爱我”闵乐流着说“摔你...”“说,爱,我,”“摔..你..”“下次我可以考虑用吃过臭豆腐的嘴吻你”“我爱你,好爱你,爱你!”闵乐抓住韩生的肩狂晃,然后....然后被反扑到了呗~。
  • 指尖绽放的蔷薇花

    指尖绽放的蔷薇花

    八年前,她和他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八年后,他和她犹如陌生人,她的默默喜欢,他的不能爱的深爱,谁都不敢说出口。说好的永远在一起的诺言,却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是巧合,还是早已安排妥当?指尖的蔷薇花还在默默地绽放,悠扬的笛声和悦耳的钢琴声混合在一起,动听美妙……
  • 极品毒妃

    极品毒妃

    原本倾世的容颜,却被最好的姐妹下毒毁去;原本属于她的地位,却被最亲的人设计夺走;原本口口声声说爱她的人,却为了讨好别人而亲手杀了她。当她下一刻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她竟然成为了她那性格柔弱不受人待见的小堂妹,重新入住主宅,这回她誓要让那些设计害她的人得到同等的代价。
  • 总裁大人你狠强

    总裁大人你狠强

    一夕之间,父亲骤死,母亲住院,哥哥失踪,就连最爱的男人都要被迫放弃。百万债主上门讨债,身为好哥们儿的男人却强迫娶她。若不是身怀六甲,她早就洒脱离去。痛苦无尽蔓延,直到七年后,她得知自己只剩一年寿命,才下定决心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不过这一切...
  • 星战神座

    星战神座

    一个铁血帝国一台手工机甲一款根据撸啊撸改编的游戏一位没见过父母的孤儿到底能在星河时代掀起怎样的热血风暴?
  • 雷峰塔

    雷峰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曰昆仑

    曰昆仑

    人鬼歧途,终身不处。道家茅山之意!朱祥父亲被害,下葬之日发生诡异。幸亏好友胡文斌相助,父亲才得已安息……
  • 朔影千清

    朔影千清

    好不容易高考完,终于可以开启我的狂玩模式了。但是好死不死,我居然碰上了穿越,不过幸好不是穿到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宫廷,而是豪情万丈的江湖。哈哈,这样应该会轻松一些,好玩儿一些吧。
  • 阴阳女皇:一品女驸马

    阴阳女皇:一品女驸马

    楚辞活了十五年才知道自己原来不是男的……她爹骗她说是为了保护她,她忍了……她娘骗她说是因为她不是她亲娘,她也忍了……她叔叔堂姐堂弟骗她说是因为不想被诛连,她还是忍了……可几年前就看过她身子的三皇子装作什么不知道的样子还骗她娶他妹妹,这还能忍?!战死沙场,这大概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他大婚之日,她城破战死……再次醒来,阴阳血脉?千辞公主?这又是什么情况?一朝蜕变,风华无双,女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