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族人的沐浴方式,冯玉祥大为欣赏,他认为“回教徒最清洁,晨起沐浴后才做礼拜”。而且沐是沐,浴是浴,即洗头,洗身两不相混,在冯玉祥看来,这种方式应大力倡导,尤其北方民众,更应养成经常沐浴洗澡之生活习惯。而且回族人的沐浴方式清洁卫生,简单方便。除爱清洁之外,冯玉祥认为回族同胞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诸如信仰坚定,勤劳淡朴,无游手好闲之人等等,而且回族民众自觉抵制吸食鸦片,这些都使冯深为钦佩。
看到这一切,冯玉祥更感到肩上的重任,不可推卸,他想:
“中国地大物博,真是随地都是宝物。我越想到国家政治上的腐败,越是难过,越看见地方物产的丰富,越是鼓起了革命的勇气。”
一路的行军,不仅使冯玉祥看到了西北壮丽的山河,而且对西北各地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族矛盾也有所了解。在固原,当地百姓谈起民国9年的地震,在平凉,昔年左宗棠主持栽种的柳树,零落稀疏。无不引起冯玉祥的慨叹,因此,他内心里有一种跃跃欲试,不时会兴奋起来的感觉,脑海中经常会泛起清朝大臣左宗棠的影子。当然在他脑际中不仅是西北一隅的振兴,而是迅速东出潼关,奔赴北伐战场,去扫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冯一面部署援陕大军的军事行动,每日电报如雪片般地发往各路大军的指挥部。冯感到搁在肩上的重任,不由得心焦如火,寝食难安。每到一地,冯玉祥都竭力宣传革命道理,除在街头张贴口号标语,让司令部宣传员在民众中做街头演讲外,多次召开军民联欢会,由政治部编出许多新戏,宣传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军阀势力,颂扬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宣传国民革命必将胜利的道理。冯要求政治部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形式简单明了。刘伯坚、宣侠父等人组织了许多宣传队。走上街头,用民众最能接受的形式演出,受到百姓的欢迎。
经过此番宣传,收到不少功效,不但使沿途广大民众对国民革命日渐了解,军民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给西北各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革命的浪潮大大推动了地方文明风气的开化。
对过往的队伍,冯玉祥都一一清点,补充骡马和枪支弹药。同时,每天举行朝会,冯玉祥不仅像要求士兵一样严格要求着各路总指挥及各军军长,点名时,不论军职多高,资格多老,点到谁都要求他们答“有”。冯亲自在朝会上讲解三民主义,出操前又讲一段国民革命史或总理遗教。通过这种教育,使部队官兵的觉悟得到提高。
王铁老一直伴随冯,因而见到冯如此痴心革命,心一天到晚放在革命上头,到处挂着孙中山遗像,到处都讲总理的遗教和三民主义,“朝于斯,夕于斯,口而谕,心而唯”。王铁老感慨地对冯说:“凭这种精神,张作霖、吴佩孚等封建军阀,一定能被打败,国民革命的希望将寄托在像冯玉祥这样具有献身精神和爱国热情的革命志士身上。”陕、甘一带,地处西北边陲,风气闭塞,由于历年来统治阶级的腐败统治,吏治败坏,人民苦不堪言。冯玉祥五原誓师后,部队进军陕甘,对地方政治无不产生影响。许多衙门及县府按冯的命令予以一定配合,捐粮备草,支援大军,但并不能彻底转变那种官府作风,鱼肉百姓、敲榨勒索、贪污受贿之事时有发生,对此冯玉祥深恶痛绝。
他认为五原誓师后,他所属的国民军联军,完全为民众的武力,要与广大民众相结合,他要求的地方政治也是如此,因而,冯玉祥沿途对各地吏治中的腐败现象采取了严厉措施,加以整顿。
首先,严厉惩治官吏中的腐败行为,整顿军队中的军阀作风,对民众中有不良影响者,坚决撤差,以示惩戒。平罗县长早年曾跟随冯谋事,主持平罗县府后,不仅新娶当地民女为姨太太,而且县府衙内之事,多由这姨太太父亲掌管。在为冯军征集马草中,舞弊严重,冯得知此事后,严肃处理,罢官为民,使地方人士大为称快。
在陕西邠州,冯玉祥随军驻在县政府中。一天夜间,冯在随从的陪同下,就近查看班房和监狱。监狱里规定,牢内不许犯人躺坐,在地上泼上水,结成冰后,让犯人站在上面。而牢中60余人,挤站在一间只能容纳20人房间内,吃、喝、拉、撒全在里面,牢内臭气熏天,令人窒息。犯人要想外面呼吸点新鲜空气,还需向牢役和班头行贿,少则五元,多则十元,方可放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冯见黑暗如活地狱的监牢和如此严酷的手段,心情像锥刺一样,他认为这无疑和县长心照不宣的纵容与支持有关。冯令人找来代理县长,斥责他为何掩耳盗铃,不加改革。代理县长说已积重难返,一时没有改革办法。
于是冯将为他自己预备的房间让出,让犯人居住,命令县长带人去清扫牢房,并严令其限期彻底根除此弊,不可再有凌虐百姓之事发生。
对军队中目无军纪,危害人民的军阀行为,也毫不留情,严加处置。大军东进时,因粮草一时难以解决,因而有的部队随意向地方征粮征草,今日向地方要粮,明日向地方要钱,有的甚至为非作歹,抢财抢物,扰乱人民。冯玉祥极为不安。冯不但命卫队加以整顿,该遣散便遣散,该查办则查办,并对一些士兵宣传军队与百姓的关系。一次冯玉祥召集部分有不良行为的士兵,向他们讲解军队为人民打仗的道理,冯说:“人民以血汗供养我们,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幸福,谁要欺侮人民,我们就和谁拼命。”冯教育他们,你们的父母兄妹是百姓,亲戚朋友、邻里也是百姓,出来当兵前也是百姓,如今怎么能欺侮百姓呢?通过此般教导和严肃整治,军队中的军阀作风有了一定的改变。
其次,大力褒扬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员。对待那些在地方上能和百姓同甘苦,并积极支援冯军的地方军政官员,则予以重用和宣传。马鸿宾为宁夏镇守使,由于有倾心国民革命之意,在其部下的军事训练,军纪素质方面较其他部队为优,只因兵员不足,缺额较大,而且武器装备都较差,尽管新兵中无枪支弹药,但坚持每日出操,精神状态颇佳。冯认为马鸿宾“是回教中有学问,明大义之人”。于是亲自为马部下训话,并将自编的《革命精神问答书》发给他们,每日诵读,藉以提高部队政治水准,并积极设法为马部下配齐枪械。
平凉附近有一称作王子元的县长,陕西三原县人,为政时做事踏实,又能勤劳刻苦。在冯下令十路大军入陕时,每日路过的军队源源不断,而粮草问题一直没人解决好。唯独王县长发动各乡积极配合,乡绅大户及平民百姓根据个人实力,有粮出粮,有力出力,使过往的大军感到十分便利。冯大加褒扬,倡导各县效仿。
冯玉祥还注意运用当地历史掌故中清廉为政的事例,以史为鉴,教育其属下及各地方官吏。在宁夏,冯曾问道尹,过去这里曾有些什么好官和坏官,这位道尹回答不出。冯便向当地老人询问,得知民国前曾有一位山东滕县籍高老先生,为翰林出身,曾任知府,上任时,由两匹骡子拉一辆轿车,里面坐着他的老夫人,自己跨在车外面坐着。在任数年,两袖清风,所有自己穿的鞋袜,全为老夫人亲自手工缝制。高老先生为改造秦渠、唐渠、清渠等水利工程,每日自带干粮和待批的公文,背到野外草棚中,监守民工筑渠。一连数月,不问风雨,从未间断,渠修成后,造福百姓,年年丰收,使宁夏成了真正的“塞上江南”。冯玉祥竭力推崇高老先生之业绩,提倡为官者效仿之。
驻防平凉
平凉是冯玉祥途经陕甘的一个大镇。平凉地处六盘山脚下,经过固原、隆德,越过白雪皑皑的六盘山,便是陇上重镇平凉。六盘山古时称陇阪,意为陇上的高上陡路,山上深沟绝壑,险势天成。宣侠父曾这样描述过六盘山:“山道逼窄,仅仅能通车辙,……陇西道上的旅客,没有不将六盘山当作畏途的。”
冯玉祥是1926年12月24日抵达平凉的,“本想在平凉多住几日,把后方部队彻底整理一番,尔后再赴西安,使部队以新的面貌,迎接东征北伐战场”。冯玉祥暂时住在城内原张兆钾的私邸内,这座富丽堂皇的洋楼,是甘肃并不多见的豪宅,不由得引起冯玉祥的阵阵感慨,促使他更加迫切地进军,去消灭全国大大小小的封建军阀。
冯驻平凉时,正值1926年的岁末,加之西安城刚被解围,军政各方都存有许多困难,正如冯玉祥记述的:
“此时前前后后的部队,都在一种艰难的境遇之中,有的伤兵、病兵太多,无法处置;有的枪炮都缺,急待补充;有的无衣无食,将濒绝境。要粮饷,要弹药的电报,如雪片一般飞来。
每一封展开来,都使我神经感到紧张,心里感到痛苦。在我们前面,是一个每年百三十万元收入的穷陕西;在后面是一个更为穷荒的甘肃。这种种难关,如何打破?搁在我肩上的重责,又如何担当?身处此境,不由我心焦如火,眠食难安。”
冯每天的工作十分繁忙,既治军又理政,为了消除工作上的疲倦,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冯玉祥练就了一套拳术,即手中拿一根棍子、口里唱着河南坠子,京戏小曲或秦腔段子,藉以排遣胸中积闷。他用如此方式,使得精神轻快。
对士兵的冷暖,尤其是伤病员的处理,冯玉样却极为关注。虽为国民军联军最高统帅,但和士兵一起同吃同住。“住宿随遇而安,食则大锅菜”,由于甘肃一带蔬菜缺乏,尤其冬季更是少见。于是冯玉祥每天和士兵一样,把“白菜、豆腐、粉条杂煮一起,名曰‘革命菜’。哪个吃,自己去盛,毫无特殊之例”。
最令冯玉祥伤心难过的是一些伤病员,由于处置不当,造成终身残疾的事。在长途行军中,有些伤病员脚被冻伤,失去知觉,一些不懂生活常识的士兵,每到一地,找店投宿,一进店门,便生火取暖,冻伤的双脚,一经火烤,顿时皮肉泛紫,溃烂不已,从此冻断了脚,成为残疾。冯下令各部队,切实防止此类事情发生。
在平凉时,正值圣诞节,作为“基督将军”,冯玉祥理应有所庆贺。一天大雪不止,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派人送来一只打死的大鸟,作为圣诞礼物。这只鸟周身白羽,双翅展开达数尺之长,冯觉得这是只非常珍贵的鸟,便告诉翻译,苏顾问打猎时打死这只鸟,是对我国利益的侵犯,擅自在我的辖区行猎,未经许可,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冯命人叫来当地县长和平凉道尹,由他们代表地方政府对苏联顾问进行处罚。乌斯马诺夫闻讯后,十分惭愧,除赔偿经济损失外,又做坚决保证方作罢。
事后苏联顾问十分钦佩冯玉祥的严厉,尤为深切的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冯玉祥仍能对国家珍宝如此爱护,实为难能可贵。
冯玉祥在平凉驻防时间虽说很短暂,但却对地方建设给予关注,曾下一道训令,要求各部队保护民众利益,不得做出有损地方的行为,后来泾川县县长梁在岐将这道训令刻成碑文,立碑以资纪念。碑文是:“我们一定要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扫除净尽,我们誓为人民建设极清廉的政府,我们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修道路、种树木,及做种种有益的事。我们要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训练军队的标准是为人民谋利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武力。中华民国十六年,冯玉祥。”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5页。现这块碑文收藏在泾川县博物馆,为县级重点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