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与省内发展较快的市州及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上。2006年,武威人均GDP为833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0元,人均财政收入326元,比全省低8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5元,比全省低1455元。武威要加快发展,意味着必须实现“赶超”战略,不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是从发展速度,都要优于或高于省内发展较快的市州和发达地区。而实现“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武威经济的起飞,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市场主体在武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市场主体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从事创造财富活动的个体和组织都可以视为市场主体,如各类企业、中介组织、个体工商户等都是市场主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武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现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上,而实质在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上。因此,培育市场主体对于推动武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经济起飞,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指出,经济起飞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期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武威经济完成了经济起飞前期准备阶段,为经济起飞铸就了平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 1.6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63美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9.98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3亿元。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约4.3万户,其中中小企业1643户,个体工商户41357户。但是,从总体来讲,我市的市场主体发育比较缓慢,规模小,抵抗风险的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真正能够支撑起全市经济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整个经济还处在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扩张期和农业产业化的上升期,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现状还没有改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要实现武威经济的起飞,就必须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以此推动全市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
(二)实现社会稳定,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武威目前面临的众多困难和问题,包括大量的信访问题都是由于不能充分就业、人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而引发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综合经济实力薄弱。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武威农村人口占74%,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40万之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和大中专毕业生、城市新增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人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的目标。但是,由于武威的财政收入较少,公共财政支出有限,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经济总量小,实力不强,使全市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四)构建和谐武威,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构建和谐武威,首要的问题就是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经济公平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去年武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6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只有3043元,相差4422元。从目前全市情况看,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关键在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民生存方式和农民素质的四个变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民生经济、百姓经济来抓,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构建和谐武威。
(五)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武威加快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武威的年需水量是24.95亿立方米,而可供水量仅为14.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550立方米,是全国2200立方米的1/4,全省1150立方米的1/2。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气环境的变化,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人口由解放前的85万人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195.42万人,生态对人口的承载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之耕地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整个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高达150%以上,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武威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用水结构又很不合理,全市三次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为27:32:41,用水比例为94:4:2。很显然农业用水比例过大,农业用水(除去生态用水)占88.3%,而产出不到30%的效益。二三产业用水量虽只占6%,却产生了70%的效益。这充分说明武威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这就要求必须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全市工业化水平。
二、如何催生和培育市场主体
催生和培育市场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要想实现经济的起飞,就必须培育一大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催生和培育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培育生产力、培育产业的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催生和培育市场主体。
(一)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是经济起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首要的问题是确定一个关联度高、牵引力强、市场前景广、生产效率相对高的主导产业,变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竞争优势,才能实现跨跃式发展。就国际社会而言,日本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子产品,美国的主导产业是信息、金融产业等。在国内,浙江永康的主导产业是五金,义乌的主导产业是小商品,重庆的主导产业是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内蒙古的主导产业是畜产品加工业和矿产业,我省金昌市的主导产业是矿产业。武威已探明的矿藏虽有15种,除石灰石、煤炭、石墨等少数矿种有一定的储量,具有开采价值外,大多数矿种品位低、储量少,走矿产资源开发的工业发展道路前景不广。但武威光热条件好,耕地面积大,草场广阔,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农副产品品质优、品种多、总量大。市委、市政府根据这一实际,经过反复论证,把食品工业确定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并围绕这一产业,大力实施工业富市战略,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形成了玉米淀粉、小麦面粉、啤酒麦芽、酒醋酿造、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食品企业达到4325家,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60.1%。这充分说明,把食品工业确定为全市的主导产业是符合武威发展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今后,要继续以食品工业为主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能源工业,着力培育和引进新的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二)用政策催生、推动全民创业。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政策规定,对培育市场主体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相比,由于受财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武威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还缺乏应有的支持。如美国为扶持小企业发展,建立了财税、金融、技术、信息四大支撑体系,为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美国每年拿出190亿美元,用于支持小企业项目建设,为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提供无偿资金支持。法国新建的企业一般可减少80%的税额。德国对投资新建的企业,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小企业提供总投资额15%~23%的财政补贴。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认真解决现有政策压库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工作实际,在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建设、中介服务、人才提供等诸多方面,研究出台含金量高、能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具体配套政策,真正发挥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