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盘活城市土地资源,搞活土地经营,发挥土地对市域经济的调控功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县区城区可盘活、开发的土地约3.8万亩(含城市规划区内的农用土地3万亩),要区别情况进行盘活。对于没有充分开发利用的土地,要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出售,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企业改制中已经出让的土地,要鼓励受让方尽快进行开发。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要在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严格执行土地政策,规范土地市场。土地是政府直接掌管的垄断性资源,也是市县区两级政府聚集财力,调整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土地经营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全市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中可挖掘潜力自目前至2010年有571.04万平方米(8565.7亩)。其中武威市城区229.25万平方米(3438.8亩),三个县城共62.77万平方米(941.6亩),其他建制镇279.02万平方米(4185.3亩)。上述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通过调整、置换和依法流转的方式盘活后,可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其预期价值约72.5亿元。其中武威市城区约68.8亿元;三个县城共约1.5亿元;其他建制镇共约2.2亿元。此外,武威市城市规划区内有20平方公里(3万亩)农用土地,依法征为国有土地后,可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其预期价值扣除征地费用后约30亿元。近两年武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聚集了一定的资金,但与发达地区财政保吃饭、土地搞建设的做法相比,武威在发挥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整功能方面还存在思路窄、办法少、成效差的问题。要搞好土地经营这一文章,就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坚持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搞活二级土地市场,获取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中间利润,聚集土地资本,为以地聚财、以财兴业、调控市域经济开通道路。
三、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
中央把建设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确保粮食安全提到了突出位置。中央相继出台了建设一批国家优质粮食基地,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支持粮食转化和加工,对粮农进行直补等配套政策。中央之所以把粮食安全提到如此高度,是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考虑的。武威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粮食问题上,武威既要考虑到服从大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要考虑到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一)确保稳定粮食总产。稳定总产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需要,不能将稳定总产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划等号。不能将粮播面积与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划等号。去年武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9万亩,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10万吨,同样,粮食不仅包括小麦、玉米,也包括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小杂粮、土豆等。在稳定粮播面积的情况下,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
(二)优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粮食仍然是武威农民的主要种植作物。中央采取了粮食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粮播面积比上年增加约10万亩。但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有一定差距。在当前农业科技含量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仍是提高种粮比较效益的主要措施。因此,针对市情,武威应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加工型玉米、优质小麦、高原油菜,以提高粮食生产的亩收益。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在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粮食总产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潜力仍然很大。2001~2003年,粮播面积分别为237.58、234.27、225.1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59.34、50.32、57.12万亩,粮食总产分别为79.32、85.08、95.4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分别为414、441、494公斤。
这一结构表明:武威近几年粮食产量在稳步提高,并有阶段性剩余。为了兼顾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从目前情况看,武威粮播面积仍然偏大,若按国际人均粮食安全标准400公斤计算,武威粮播面积应稳定到182.3万亩为宜。这样,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稳粮的基础上扩经,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之举。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
近几年来武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小城镇建设当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大战略抓在手上,使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彻底消除小城镇建设中的模糊认识。一是解决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实质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正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对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认识到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才能形成局部区域的增长极,聚集乡镇工业和农村人口,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二是要解决把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的片面认识问题。一部分干部把建设小城镇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割裂开,把小城镇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解放农民进而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忽视了城镇化对农村及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割裂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必须消除这种肤浅的、片面的认识。三是要解决小城镇建设是自然形成的消极认识。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需要政策推动,进而对小城镇建设抱消极态度,不热心、不关心,甚至放手不管,没有看到通过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会吸引各类要素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功效。要通过解决这三方面的认识偏差,坚定小城镇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问题。搞好规划是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近两年来武威确定的26个重点小城镇,基本上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剩余的一些建制镇和76个乡(集镇)的规划工作也计划在今明两年完成,总体进展情况是好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要解决好进展不平衡的问题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26个重点小城镇的规划基本上都是以乡镇为单位,各自聘请有规划资质的科研院所完成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市、县区、乡镇三级规划衔接不紧密,整体性、系统性较差。在今后规划中,要注意解决好这一问题。其次,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融合。目前的规划主要是按城镇建设规划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配套,是小城镇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需要完善。再次,要突出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体现特色,才能有助于小城镇建设步伐。如:大靖镇应以商贸型为主要特色,黄羊镇应以食品工业型为特色,特色就很明显,但还有一些小城镇的规划,如:清源镇、永昌镇就有点类同。因此,在今后完善规划时,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这一条。要根据各小城镇的区位、产业基础、人口等特点,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二是投资问题。投资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瓶颈,特别是当前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小城镇建设投资非常紧缺,尽管武威个别小城镇在争取项目、争取投资、启动民间资本进行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投资额非常有限。截至目前,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仍未形成,投资不足仍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三是产业支撑问题。小城镇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培育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培育产业支撑的主攻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二、三产业,武威小城镇建设之所以发展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好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产业,缺乏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因此,武威始终要将培育产业作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
(三)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民小康住宅建设进程。农村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城镇建设具有龙头作用,而农民是发展小城镇的主体,农民小康住宅建设又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武威市委、市政府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于2002年、2003年又采取有力措施狠抓了农民小康住宅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7908户,正在修建的达5756户。打开了农民小康住宅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一些农民小康住宅的亮点,如:凉州区东河乡的蔡家滩、清源镇的王庄、双城镇的达桐等村的小康住宅建设已各具特色,初显成效。但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小康住宅建设仍有一些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第一,普遍认同这一做法,认为搞小康住宅建设是一项顺乎民心的好事,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农民住宅乱占、滥建和脏、乱、差问题,有利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第二,缺资金。农民小康住宅虽然是一个好事情,但大多数农户感到积累不多,筹资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农民的经济状况来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相对富裕户,这部分人既有建房愿望,也有建房能力,只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搞好相关服务,就能建起来。这种类型的农民占农户总数的15%左右。二是经济收入持中的农户,这部分占农户总数的70%左右,这些农户虽然有点储蓄,也有一定的筹资能力,但在近期内按规划建成小康住宅,仍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信贷支持和较好的预期收入,不愿意在近期建房。三是生活困难户,这类农户占农户总数的15%左右,主要是一些劳动力少,没有非农收入,家庭拖累大的农户,这类农户基本无力进行小康住宅建设。第三,不赞同以“一刀切”、“行政命令”、“定硬指标、硬任务”的方式推进农民小康住宅建设。由于经济条件、预期收入、预期支出、筹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农户对推进小康住宅建设是普遍认同的,但要求在建房的年度安排上因户而宜,只要坚持上规划点、按规划建、成熟一户建一户的原则,就能稳步推进农民小康住宅建设。根据近两年的实践经验和武威农民目前的经济状况,在农民小康住宅建设中,必须坚持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务实创新。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去年,武威在小康住宅建设中涌现出的东河乡蔡家滩、清源镇王庄村等小康住宅模式,正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倡因地制宜的结果。二要把农民住宅建设纳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在推进小城镇建设时,要把农民小康住宅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做到规划先行,梯次推进。尽可能使农民小康住宅少占或不占耕地,向沿中心村镇、沿路、沿线(电线、通讯线、广播线)、沿水集中。要严格住宅审批制度,坚决禁止乱批、乱建行为,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建房一个证。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又有利于聚人成业、聚业成市、聚市成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三要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民小康住宅建设。2003年武威一些乡镇在推进农民小康住宅建设过程中,把推进小康住宅建设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走“小住宅、大产业”的路子,建设庭院型、规模养殖型、温棚蔬菜型、商贸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等各具特色、比较实用的小康住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凉州区东河乡在实践中培育出的围绕畜牧业建起的“小住宅、大养殖”的东河乡蔡家滩模式,凉州区清源镇围绕发展旅游业而推进小康住宅建设的清源镇王庄模式,民勤三雷围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而推进小康住宅建设的三雷模式就是成功的典范。这些创新,既有利于统一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农民小康住宅建设的认识,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保证农民小康住宅建设顺利进行,同时又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开通一条新的增收之路。因此,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这种“小住宅、大产业”的路子,使武威农民小康住宅建设在积极稳妥中推进,在创新务实中发展。(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