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8000000023

第23章 元明清的巴蜀学术(2)

此外,明代学者关于四书的著述也特别多,计有十九部。除了《大学》、《中庸》的著述各两部外,其余都是通释四书的著作(《大学》的两部书,为陈一经著的《大学大全纂》与来知德的《大学古本释》;《中庸》的两部书,为王尊贤所著的《中庸衍义》与谢东川的《中庸集说启蒙》)。可见明代学术界对四书的普遍重视,而四书之中又尤重《大学》、《中庸》。

明代的四川虽没有像南北朝、宋代那样杰出的史学家,但许多学者承继经史并重的蜀学学风,仍重视史书的撰述,因而,撰著了不少史学的书籍。《四川通志·经籍》记载明蜀人的史学著述达一百二十五种之多。按《四川通志》关于史部的分类,其中杂史小类占八种,诏令奏议小类占三十种,传记小类占十二种,史钞小类占六种,地理小类占三十六种,政书小类占十九种,史评小类占六种,七小类就占了一百一十七种。其中诏令奏议主要是辑录性质的书,可置之不论。从如上的构成中可看出,明代四川史学著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是注重现实的特点。政书类、史评都属于这类性质的书,明人著述达二十五种,正是其表现。

其二,是注重地方志的特点。杂史类有关于四川地方历史的记叙,地理类则全是四川地方志的著述,且达三十六种之多,仅次于宋代四川地方志的著述。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四川学者重视地方志著述风气在明代的发扬。

在明代,王守仁所创立的心学在正德、嘉靖后,风行于全国。心学是有鉴于程朱理学之弊,希图以强调心的作用的学说来克服其弊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与文化原因。四川地区的学术,有明一代都是程朱理学占主导的,但王守仁的心学在四川学者中也有信守者。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内江人赵贞吉。赵贞吉(1508-1577),字孟静。袁宏道说他是王守仁心学的第三传,为淮南派的代表。《明史·赵贞吉传》说,赵贞吉“学博才高”,“最善于守仁学”。赵贞吉认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而我之体的主宰又是心的“灵觉明妙”,这个所谓灵觉明妙是“禅者所有而儒者所无”(《明儒学案》卷三三。),公然将王阳明的心学与佛教的禅宗结合起来。赵贞吉还提出六经皆史、孔子为史圣之说:“乌知六经之皆史乎?又乌知仲尼为史之圣乎?”(《赵文肃公文集》卷二三。)惜乎未见详论。

三、清代的四川学术概略

当明王朝覆灭,清王朝建立之初,许多知识分子感到天崩地裂,突如其来的社会大变动,迫使知识分子去从事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四川则出现了费密、唐甄这样的人物。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批评程朱理学,达到了封建时代思想发展的高峰。但是,明末清初的这股社会启蒙思潮,却因清王朝的巩固发展而中断了。全国是这样,四川也是如此。

但是,清代的四川学术与全国相比,却有很大的差别。在清王朝的文化高压专制政策下,清代形成了以复古为旗帜的学术特点。以名物训诂为重心,奉郑玄、马融、贾逵、许慎为偶像,以《说文》为经典的乾嘉汉学,就是典型的表现。文化的发展最终是受经济制约的,江南一带经济发展超越中原的情况,也使乾嘉汉学盛行于江浙皖一带,清代著名的汉学家大都出自这一地区,以至家家贾、马,人人许、郑,汉学家灿若星汉。

四川则不然。在张之洞督学四川之前,四川的学术基本还是处于宗奉程朱理学的阶段,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学术发展。清代蜀人张祥龄的《翰林庶吉士陈君墓志铭》说:“川省僻处西南,国朝以来,不知所谓汉学。”又说:“同治甲戌(1874),南皮张先生督学,提倡纪(昀)、阮(元)两文达之学。”廖宗泽的《六译先生行述》说:“先是,文襄(张之洞)未来时,蜀士除时文外,不知读书,至毕生不见《史》、《汉》。”廖平作为一代经学大师早年全是受到宋学的教育,到尊经书院后才知文字训诂的汉学。这是清代全川学术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明代的四川学术相较,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四川学术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

但是,由于清代从事文化教育的机构较发达,四川除府学、州学、厅学、县学、卫学和满营官学外,还有地方的私塾、乡学、社学、义塾等。更有较多的书院,如成都的锦江书院,重庆的渝州书院,嘉定的九峰书院,还有各州县的书院如东川书院、来凤书院等。使清代的文化教育形成各种层次的网络,并由此造就出大批人才,其中也不乏学术人才。因此,清代的四川学者在清初之后,虽没有全国影响的人物,以至廖平说阮元所刻《皇清经解》计一千四百零八卷,王先谦刻《续皇清经解》计一千四百三十卷,竟无一个四川人的作品,但四川的学术界仍不乏其人。

清代的四川学术人才构成,仍同明代一样具有三个特点,即通经者以通《易经》的人数最多;研四书、宗程朱的人数比例较多;经史并重的人也多,而经史并重这一点显得特别突出。这仍可在《四川通志》中找到证明。

关于通经的人才,《四川通志》记载:崇庆州人刘君沛,以明经任峨眉训导,著有《五友篇》、《声色臭味说》;巴县人周国彦,以明经授湖南道州;大竹县人王以纬,以明经授盐亭训导;广安州人蒲永信,为诸生讲授《诗》法,指陈《易》理;南溪县人王万显,精熟六经,能阐发理奥;大竹县人周国器,于经学每有阐发,多前人所未发,时人比为周敦颐,著有《桂湖讲义》等书;冕宁县的谢吉仁,遍涉六经;江津县的潘治,著有《五经辑要》、《婚丧礼》等书;什邡县李淑东,著《春秋衍义》;金堂县的陈一泗,由其父陈钧授《左氏春秋》十日,终身不忘,著述十余种,等等。

其中,又以精通《易经》的学者为最多,除上面讲的蒲永信外,《四川通志》另载有十余人,而在同书所记载清代的四川通经人才中,治《书》、《诗》、《礼》、《春秋》的人数仅五人。《四川通志》所载通经人才的比例表明,治《易》者在治专经的学者中人数仍是最多的。这说明四川学者重《易》的学风,仍在清代保持着。

由于清代仍同元、明一样,科试以程朱理学为宗,朱熹所作《四书集注》成为标准答案,因而,治程朱理学,研四书的人才,较治《易》的人还要多。除著《大(学)中(庸)讲义》的高秉醇外,尚有十来人。

从这些宗宋儒、讲性理、治四书的人的著述来看,大多是讲义、读本之类,与明代四川关于四书的著述差不多,主要是为应付科试之作,虽其中不乏有点滴所得,但从总体上讲是没有多大学术价值的。

清代四川的人才经史并重、经史兼通的人特别多。仅《四川通志》就载有二十多人,比《四川通志》所载精《易》、通四书的人数总和还多。精通经史的人才最众,是四川清代学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道高、芮意、王家驹、黄之玖等人,还精研诸子百家。经学、史学、诸子学在他们的观念中,已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兼容的学说了。这反映了清代的四川学术的变化。尽管这一变化很微弱,但却是很有意义的。

就清代四川学者的著述看,五经方面的著述统计情况是这样的,《易经》类有十七部,《尚书》类四部,《诗经》类五部,三礼类共十一部,《春秋》类九部,总义类十部。与学者队伍中精《易》的人才最多相符,《易经》的著述亦最多,而四书类的著述达二十二部,又远在《易经》类著述之上。

史学的著述如下:编年类有费密的《历代纪年》四卷一部;纪事本末类有李馥荣的《艳预囊》五卷一部;别事类有费密的《古史正》十卷一部;杂文类有费密的《荒书》等十二部;传记类有彭遵泗的《蜀碧》等七部;史钞类有费密的《史记补笺》等五部;地理类有王家驹的《历代贡举合议》等两部;目录类亦有李调元的《西川李氏万卷楼书目》等两部;史评类有李拔的《史学绪论》等五种。与明代的四川学者史著相较,清代四川史学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比较接近现实的史学著作大大减少了,如政书类明代达十九种之多,清代却只有两种,约十分之一。

承继明代四川史学重方志的风气,清代的地方志著述成为历代四川最有成就的史学部类。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清代九朝所撰的四川方志,就已经达到四百一十六部,令人惊叹,而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当推嘉庆年间编撰的《四川通志》。

《四川通志》是关于四川省的一部志书。早在明代及清嘉庆以前,就有过几次修编四川省志的事,并都有成书。如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嘉靖二十年(1541)及万历四十七年(1619)就先后编著了三种《四川总志》。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亦有刊行《四川通志》之举,乾隆元年(1736),又刊行过雍正时期所成的《四川通志》。嘉庆年间著成的《四川通志》,正是在总结以往四川省志的基础上,吸取所长,而形成的后出转精之作。

纵观元明清三代的巴蜀学术,元代巴蜀学者多流寓江南,明代有较大的发展,清代则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的学术发展。在巴蜀学术发展史上,这是较为低落的一个阶段,但巴蜀学术的基本优秀品质,仍得以传承,并为近代巴蜀学术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同类推荐
  • 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的任何进步。李华平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是“批判一切”,“批判一切”就是“怀疑一切”。思想界要想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只有“怀疑一切”和“批判一切”。作者通过与27位已故名人的对话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要想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进行对话,必须了解他们时代的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可以想见作者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已故名人的思想交流,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超越时空对话主题的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和“思想”,在作者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 道德高于一切

    道德高于一切

    这本《道德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 菜根谭

    菜根谭

    本书为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每篇文章都有:原文、译文、相关链接。
  •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 中华家训(第五卷)

    中华家训(第五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帝天羽杀

    帝天羽杀

    出身在一个强大繁华的帝国之中,可惜,这个帝国却是用无数人的血与泪而堆积起来。面对这种种繁荣,平民杰森发出了自己一声的呐喊,他决定反抗。平民世家,为获得尊严与荣誉,他开始反抗,一步步的修炼,可惜种种的困难放在自己的眼前。强大的帝国,还有各种势力和组织的阻碍,他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在夹缝之中,他慢慢变得强大,并且邂逅自己的爱人。可惜,自己的力量依旧是太弱小了,生活在那混乱的时代,各个帝国和组织之间的斗争,心爱的人被夺走,而他的性命更是受到了危险。面对如此种种,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要生活下来,保护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他需要变强!
  • 皇甫帝尊

    皇甫帝尊

    天之娇子,误落凡尘,自我苦修,最成天尊。女友的背叛,仇人的追杀,落魄少年掉入悬崖,意外之下血脉觉醒,天才附体,开启了一场不平凡的修行道路。修真道路,艰难险阻,天行神挡屠神,佛挡杀佛。
  • 青妆潋弦吟

    青妆潋弦吟

    【听那弦断,痴缠残念】弦断了,断弦有谁听?苔上雪等,梦场浮生流年。独酌清风人长醉,寂寞百载谁曾知?转身轻负一生缘,前尘爱恨无可忧,残碎。红烛泪将尽,执念断,长伴青灯客,舞尽繁华落。花残蝶散又一载,仍怜花间人。【碧落缠旋,怎堪断弦。】
  • 气御苍穹

    气御苍穹

    罡风正,日月殇,一念乾坤灭。尸山骨海,一战万古枯;法宝莹光,如满天繁星无主飘荡……“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浩瀚迷茫的星空,终究是要自己走下去!”武极望着无尽星云,回忆往昔种种,感概万千,一拂衣袖,青山中,阵风瞬息万里云,随风而去。
  • 吾欲顺天

    吾欲顺天

    在这个人人以逆天修炼自居的时代,李晨,一个世俗江湖的“天下第一”,闯进了修炼界。修炼修炼,本就是在汲取天之精华,天为母,为何要逆?
  • 九转时:初代之怒

    九转时:初代之怒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分化,全新的规则,全新的人类,独立世界中从没有崩坏,一切只因为初代。当小小的云栴踏上这充满阴暗的道路,迎接她的,又会是什么秘密的重见天日?她能不能解开这一道道谜题?若有一天真的做到了,她又当如何?——一切尽在九转时中……【哈哈~这里是作者的地盘:记得去看作品相关里的东西哦~(我只发文,不说话?(????))】
  • 美男子的江湖

    美男子的江湖

    暗涌激流的年代,帝母成为了各国争夺的对象。一个应了帝母之命的女子,在四年的时间里画下了生命的句号。她的逝去又会给封苑造成什么样的波动?得遗书者得天下,一封遗书,王侯皆想染指。封苑的命运将如何,最终又将是谁主沉浮?莫无风离家寻姐,消失了半年的姐姐又在何方?莫无风有该何去何从?短篇《流殊》已完结,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
  •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治学严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王弼老子注

    王弼老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吸血鬼

    吸血鬼

    如果换来的是永生,失去太阳又算得了什么?他们在黑暗中奔走,游移于没有阳光的异界。年华流转,却永生不死。依靠别人的血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他们沉浸在充满罪恶的血河之中。在咬断少女脖颈的时候,只留下冷酷的决绝,他们在鲜血中体验另一个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