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2600000003

第3章

九、上炕,上炕

东北的农民,没有床的概念,睡觉的那地方,叫火炕。

火炕是个好东西,知青真心喜欢的农村东西不多,火炕是其中之一。

现在有些南方的作家,没有关于火炕的概念,经常把“火炕”写成“火坑”,于是东北、华北的农民,在他们笔下就都生活在火坑中了。

什么是火炕?我要给南方人和城市青年解释一下了,就是土砖砌成的床,里面有烟道。北方农家,正门进去是厨房,两边是卧房。锅台就在正门里面,做饭烧柴的烟,就从火炕里的烟道钻出去,烟囱在房山一侧。

火炕内部的烟道,是回形的,烟雾在里面慢慢巡游,然后冒出去,这样即使烟囱不高过房顶,也不会有火星冒出来把茅草屋顶点燃,防火效果很好。

关键还在于,烟雾在炕底下一游走,炕面就非常温暖。这就是老农冬天睡觉时取暖的办法。

在火炕上睡一宿,跟在床上睡一宿的效果太不一样了。那是舒筋活血、五体通泰,用老农的话说,是“太解乏了”呀。

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劳动强度是超级的大,估计比西周那会儿还累,要是没有火炕来解乏,第二天根本恢复不了体力。

夏天火炕也是热的,但做完饭后很快就会降温,不会影响睡觉。冬天,农民有另外的办法保持温度。

火炕的温度,要想一晚上都不下降,灶坑里就要一晚上都有火。粗粗一想,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浪费柴禾了;但农民有办法,他们把无用的高粱糠皮、谷子糠皮做燃料,塞到灶坑里,不让它有明火,阴燃一晚上,这样火炕整宿就都是暖暖和和的了。

炕面,就是泥抹的,上面铺一领炕席,席子是秫秸编的。晚上睡觉,穷人家的炕上就什么也不铺,人呢,裸睡,盖上大被就行。睡一晚上,后脊梁上都是席子的花纹印。

为什么要裸睡?

唉,省衣服!那时候,农民太穷。

卧室里,火炕的位置在南窗下(农家只有朝南的窗),紧挨着厨房这一头叫“炕头”,靠着山墙的那头,叫“炕梢”。

炕头,是一家最尊贵的位置,一般给老年人睡,因为这一块儿最暖和。

所谓“老婆、孩子、热炕头”,说的就是这种享受。数九寒天,有什么比“热炕头”更具诱惑力的?

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关系亲密的,主人就要热情招呼:上炕!上炕!”

上炕,那就得脱了鞋,盘腿而坐。

炕上有桌子,矮矮的,叫“炕桌”。比较郑重的吃饭,是要把饭菜摆在炕桌上吃的。要是一般的吃,就蹲在厨房门口了。当然,农家的厨——那种亲密,那种满足感,不是城里人所能体会的。

现在的人,如果仔细看本山大叔的小品,也许能体会出一点儿味道来。

在新时代里,有时候我也想:如今流行的词汇把做爱叫“上床”,如今的老乡,总不能把做爱叫“上炕”吧?

十、炕上的伦理

关于火炕,还得说一点儿。火炕是东北农民家里的主要设施,有炕的地方才是家,才是住处。

农家的卧室叫“里屋”。炕,三面紧挨着里屋的墙,还有一面朝着空地。

一般的农家,在炕梢都有一排炕柜,柜子上放着几床叠成长条的大被,那就是“被垛子”。被多、被新、被垛子高,就是富裕的标志。

东北农家大被的被面,全都是花花绿绿的,图案是俗不可耐的大红底色,加上大朵的带叶牡丹花。最近出版的大陆版张爱玲《小团圆》,不知怎么的,就用了这种图案作装饰。还有畅销书《黑道风云20年》的封面,也是东北大花被面。

大红大绿,喜庆,这就是东北农民的审美观。没办法。一年中有8个月没绿叶,推门看天地,不是土黄就是黑褐,老爷们儿全是一身黑棉袄,太缺乏色彩了。

下面讲讲,这样的大炕怎么睡?

人躺下,头朝北,也就是朝着与窗户相反的方向。炕面的边沿,有一条扁扁的木头,叫炕沿。东北老农开玩笑,说谁的岁数小,就说:你还没有炕沿高呢!”说的就是炕沿离地面的高度。

一大家子人,都睡在一个炕上。在我们那儿的家庭伦理中,只要是三代以内血亲,无论长幼,男女睡一个炕上没问题,不用忌讳,但原则上儿子娶了新媳妇,是要分屋另过的。

有极少数人家,人口奇多,屋子不够,加盖也盖不起,于是就有搭建“对面炕”的,也就是在北墙那边也搭一个炕,以缓解人口压力。

我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一家子大小,男男女女,临睡时宽衣解带总不大方便吧?尤其是,老爷们儿和小男孩全都裸睡。后来我想,可能是到了睡觉时就“拉灯”,或者长幼辈错开一点儿时间睡下。总之人家会有办法,不至于尴尬。

前面提到过老农喜欢裸睡,裸睡为什么能省衣服呢?因为农家的炕席有点粗糙,容易磨损衣服(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所以男人一定要裸睡。裸睡,其实是有一点儿危险的。火炕很热,睡到后半夜,容易掀开被子,裸睡者的那点儿零件就会全部曝光,很不雅。

而且,夫妻之间干点儿“坏事儿”,也没办法与小孩子完全隔绝开,导致农村小孩从小就什么都知道。

我在写本书的时候,我的小弟就对我说,他当年随家下放到农村时才六七岁,邻居的小孩儿就告诉过他,男女做“那事”的具体姿势是什么样的。农家孩子还拉着他去自家窗下,偷看他们父母如何行房事,这算是睡大炕的负面效应吧。

农村也有个别作风不好的女人,老农在背后骂她们,说她们是“卖大炕的”,估计这是旧社会农民对妓女的称呼。

呵呵,炕上的伦理,细想想,还挺惊心动魄的啊。

十一、中西合璧的墙上装饰

应该承认,我那时虽然插队8年,但思想深处始终没改造好。在我心目中,农民的家,那根本就不叫个家,叫“家徒四壁”还差不多。有时想想,幸亏自己没出生在农村,不然这土坯房、泥巴炕头、泥巴地、糊满发黄报纸的墙壁,不就成了我的家了。

这哪有一点儿家的温馨?哪有一点儿人的尊严?

我不成了原始部落的人了!

离开农村后,有时候回想起来,观念就有点变化。想想农民虽穷,但农家还是挺有味道的。穷人,实际上也在苦心经营着一点儿温馨气息。可怜是可怜,但嘲笑不得。

农家虽然是家徒四壁,可墙上还是有风景的。那时候的墙纸不去说了,就是废报纸。在老农的观念中,报纸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物质,是拿来糊墙的东西。当时的报纸,既没有信息,也不能提供娱乐,全是脱离现实的口号。

农家的墙,最多5年就得重新糊一遍,不然报纸就黄得跟旧社会差不多了,而且有的地方可能脱落、损毁,看上去更加寒酸。

新糊的墙壁,报纸雪白,尤其是晚上电灯一亮,还真是有一股富贵气。

这对农民来说,不容易了。农民是体制外的,没有任何人家是订得起报纸的,这些废报纸,都是花钱买来的。花的钱虽然不多,那也是血汗。

我见到的新糊的墙,不多,一般是集体场所和新婚家庭才有。

农家的墙上,也有装饰物,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年画,20世纪70年代那阵儿,传统年画完全绝迹了,什么“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观音送子”、“南山寿星”全没有了,全都换成了宣传画和样板戏剧照。

我下乡那年,中苏爆发了珍宝岛冲突,于是就流行“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宣传画,画面上是威武的军人与民兵。

那些年,样板戏刚刚开始普及,流行着一幅《红灯记》的宣传画,上面是李铁梅高举红灯,下面是一个女红卫兵高举语录本,意思是要继承先辈。

此外,还有一种挂屏式的年画,是样板戏剧照,从上到下,四张一幅,一共四幅,大致可以把剧情介绍明白。

这些宣传画,与农民的实际、与农民的渴望相距十万八千里,严格说,贴在家里是不伦不类的。可是,毕竟这是色彩鲜艳的印刷品,贴上墙,就能驱散一点儿寒酸气。画上的东西是什么,并不重要。

那时稍有财力的农家,春节前都要贴上几张新画,想要增添“财产性收入”太困难,就贴几张画吧,好在画上的人物衣着光鲜。画饼,也能充饥。

贴年画,是千年的老传统了,“革命”年代里取消了年画,你总得女性,胸脯是鼓鼓的。这——“鼓鼓的”,就能给少男们以遐想。

望梅止渴吧!

另一类墙上装饰物,是老照片。农家的老照片,都不放在相册里,而是密密麻麻镶嵌在一个或几个大镜框里,就像开展览会。家里来了客人,这几个大镜框,是很能抓人眼球的。

那时的照片,很少有生活照,谁家能富得买个照相机啊?一般都是去照相馆照全家福。

全家福,就是老农理想的底线。

农村的老太太,要是儿女有出息的,进城当了工人、做了干部,那就会向客人热情介绍:这是大小子、二小子,这是大丫、二丫……”不无得意。

我一直很不喜欢这种乡俗,直到几年前看到欧洲旧时的市民家庭照片,才知道,原来这“照片上墙”的习俗,是从欧洲城里人那儿传过来的。

敢情放在100多年前,这还是国际上很时髦的风俗呢。

同类推荐
  •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十章

    本书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之专题研究。就一些有争议或被忽视的问题试作探索。如胡适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与发展;鲁迅小说是否“蔽于‘疗救病苦’的信条”;“萧红体”的内涵和渊源;庐隐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写作;凌叔华小说在现代视野和委婉谨慎之间的微妙平衡;曹禺话剧的民族化;沈从文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理想建构;张爱玲小说的本意在俗,其质却雅等。偏重于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或有争议之名家。注重通过自叙类文献及代表性作品。
  • 猛虎闻芍

    猛虎闻芍

    《猛虎闻芍》主要收录了连大帝也未能幸免——《在下巴赫》、风车渐欲迷人眼——《生命的讯息》、巍巍八道楼子一《八道楼子》、不在马背上——《马痴》、瓦尔特还在保卫萨拉热窝吗?——《爸爸去出差》、信的人是有福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庶民的胜利——《建党伟业》、俄罗斯方舟等内容。
  •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丏尊精品选

    夏丐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每一篇作品在词章上都干净、利落,极少疵累之病和雕琢之痕。他的说理散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记叙散文描写生动、表情准确,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诗意浓郁,具有典范意义。《夏丐尊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夏丐尊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食衣住行,各有门道,中国五千 年礼仪制度传承下来,攒下不少花活儿。汪朗检索自 己的知识库,引经据典,《衣食大义》集成数十篇关 于食衣住行的散文随笔,趣谈先人们的文化和智慧, 重拾远逝的礼仪风俗,让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再 现灵光。
  •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热门推荐
  • 破天修

    破天修

    天才,看的不是天赋,万众瞩目的,只是花瓶!
  • 四季花传书

    四季花传书

    继《一日一花》之后,日本当红花道大师川濑敏郎的经典花艺著作《四季花传书》终于和国内读者见面。山茶花、紫罗兰、水仙、芭蕉、朝颜……川濑敏郎以每月一花的形式,花了2年时间,从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的角度阐述他的花艺。同时从四季不同花草的插法,到花剪的使用、器皿的选择,细致入微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插花指南。川濑敏郎的插花经过岁月的磨砺,从年轻时代华丽的形式美精炼到后期侘寂美学的质朴。在作品中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缺、拙、涩之意境,正如日本花道回归人的内在,呈现完整的生命之美。如果说《一日一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那这本《四季花传书》则是一次对花道文化的启蒙与实用指南。
  • 都市之全能仙帝

    都市之全能仙帝

    一代逍遥仙帝因炼制仙界第一禁丹,寿元燃尽,道消身死。再次睁开眼,昔日仙帝,竟化身普通少年。会炼丹,懂医术,篆的了符咒,刻的出阵法。琴棋书画,信手拈来,仙法武道,通天彻地。全能不一定是无敌,但无敌,一定是寂寞。问一声:“谁能伴我,踏上这喧嚣无尽的都市征途!”
  •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云游:徐志摩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青梅不做女二号

    青梅不做女二号

    谁说青梅都是炮灰女二号?别闹了,这个男人我早就预定了好吗?生命诚可贵,矜持价更高,若为男神所,两者皆可抛
  • 滚刀肉修仙记

    滚刀肉修仙记

    滚刀肉,剁不开切不烂,而且滑不溜秋。张凡就是滚刀肉,胆大心细脸皮厚,无耻无极限。调戏美女,惩治纨绔,挑衅霸权……没有不敢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够无耻。滚刀肉的成仙之路就此展开……
  • 雷殿

    雷殿

    一个一心超越自己两位哥哥,从而进入雷帝墓,获得雷帝传承,进而追逐雷电的少年。
  • 狐仙虞小七

    狐仙虞小七

    古灵精怪的狐仙小七思凡下界,趁着三月三的桃花节来到锦官城来踏春。自以为能趁着桃花节了一段尘缘,却无意中卷入一场惊天大阴谋。正在无法脱身之际遇上了神秘莫测的景顾英雄救美。虞小七出于好奇,被景顾一再利用,爱情不知不觉在两人身上萌芽……读者互动群:219288742
  •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出文殊大集会经息灾除难品亦云炽盛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出文殊大集会经息灾除难品亦云炽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暗涌之夜

    暗涌之夜

    白天的背后是黑夜,静谧的背后是惊天动地的一次爆发。这个世界上真正令人恐惧的并非你所看到的,一切已知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它令人惊悚战栗的能力。世上还有令你深感不安的东西,它便藏身于背后的未知之中,就像你在大街上看到眼前的行人纷纷倒在飞行的刀下,然而你担心的却是自己的背后会有什么。未知的又并不是鬼怪妖魔,那不过是人们因恐惧而杜撰的,真实的未知就是人自己,人的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猜测、最神秘也最为恐怖的存在了。我想给你一面镜子,让你看看自己背后可怕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