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2600000022

第22章

六十五、好一个上海滩

在南京逗留的一个月中,我和家人逛了镇江、苏州、上海和杭州。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领略江南美景,虽是冬天,也比东北要婉约得多。

走过几个城市,上海最令我震撼。我觉得上海是全中国“都市化”最彻底的地方,而且有一股异国情调。

最吸引我的是外滩,我在上海几天,天天都要去外滩一趟,流连忘返。

那时候,中国人时兴出门带个旅行袋,人造革面的,上面印有图案,最流行的图案,就是上海外滩和北京天坛了。外滩的景色,虽是“万国建筑博览会”,但也是中国的骄傲。

上海南京路上,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国际饭店。这地方因为“文革”前的一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而名声大噪。电影里,一个城市新兵因为“吃吃国际饭店”,而受到领导严厉批评,成了迷恋资产阶级生活的典型。

我这次去,当然要去“吃吃国际饭店”。当时吃的什么、滋味怎样,都忘了。据我的小弟后来回忆说,是肉饼,极香。我没有这个印象,只记住了国际饭店。

那时候上海给人以“异国”的印象,除了建筑有特色之外,还有人们的时髦。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上海小伙子,几乎个个都那么有款有型。一身笔挺的铁灰色“涤卡”制服,还要围一条围脖。围脖也有公认的标准花色,是黑底带红点与白点,非常雅致。

“涤卡”是化纤制品,那几年特别流行,取代了棉布,要是放到现在,谁也不会穿。可是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很不同,是无可理喻的。

别的城市,虽然年轻人也讲究穿戴,但惟独上海青年最用心。

上海人,在任何时候,对细节都很注意。

我那时在上海,跟母亲去拜会了一位“舅公”,他解放前是一个私营厂的老板,公私合营后变为职工,那年他最多才50岁,单位却让他“下岗”,成天没事干,待在家里编汉日词典。

我去,他就跟我讲他编词典的创意,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我问他:能有出版社愿意出吗?”

舅公神色黯然下去,说:编出来再说吧。”

一谈到当下,他立刻嗤之以鼻,咕噜着骂了一句,意思是“瞎搞”。

他叫他的女儿出来,给我们端茶倒水。他的女儿是“宅女”,中学毕业后,不知享受了什么政策,没有下乡,大概也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她是我的一位长辈,可是年纪比我小,我注意到她神态娴静,十指纤纤,很像我想象中的“大家闺秀”。

他们住的地方,是老式的高层公寓,虽然旧,但底气还在,有落地钢窗,院子里有绿化。从窗户看出去,是浩瀚的城市。外面很鲜亮,屋子里却很暗、很沉静。

从舅公家里出来,母亲很困惑,说:舅公编这个词典,有什么用呢?”

六十六、春之涌动

从南方万里漫游归来,我又站在了东北的黑土地上。不久,春耕开始,我重操旧业,在漫长得没有头儿的垄沟上点种。

此时再想起大巴山的人和崇山峻岭,我很伤感。

——别梦依稀。

也许有读者要问,那时候的知青,能像我这样随便漫游吗?

可以。我们是插队,不是到生产建设兵团,没有纪律约束。你如果不想干活儿,就不干,没人管。可是,不干活儿,搭上的是什么?是前途。

知青无论是被招工招兵,还是被推荐上大学,都要看“表现”。长时间不干活,表现怎么能好?

就像现在,人人都红了眼地赚钱,你偏要在家里当宅男宅女,法律并不禁止,但你能受得了“落伍”的压迫感和别人的白眼吗?

所以我再怎么漫游,过了半年,也还要乖乖地回来。

乏味的春耕尚未结束,忽然公社来了一个美差。县水利局搞水利设施普查,到了我们公社,需要一批文化较高的知青帮助抄表格,大队在这上面不敢糊弄,就把我推荐了去。

我们一群知青,住在公社招待所,俩人一屋,天天抄表格。

这次抽调上来的,都是各大队知青里的顶级精英。跟我一个屋的,叫老韩,是“文革”前的初二学生,勤奋好学。在公社抄表格的那半个月,只要一闲下来,他就手不释卷地看一本《唐诗三百首》。

我俩挺有共同语言。我们互通了一下消息,都知道今年招生是要凭考试,数理化若不及格,没门儿。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老韩说:我家没权没势,招工上不去。让我一辈子在农村也行,但起码要上一回大学吧。不然活在世上,就一个初二的水平,不甘心哪!”

我们互相鼓励,一定要争口气。每天工作完毕,就发疯似的温习数理化。

这一拨人里,有一个女孩,是公社所在地镇上的知青,是个狂热的美术爱好者,没事儿就画钢笔速写,已有了自己的风格。女孩姓徐,名字很好听。

她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我也不喜好交际,但我们同时发现了对方。那么勤学苦练的人,我以前从没遇见过。我们有过简单的交谈,只几句话,可说是一见倾心。

那时候,我刚在重庆读完《沫若文集》第一卷,对郭沫若的诗集《星空》佩服得五体投地。《星空》是一组短小、轻灵的情诗,恋爱中的青年读起来,觉得句句都说到了心坎里。

我萌发了第一次真正的爱情,有时候抄着表格,就情不自禁地在桌子上写开了郭沫若的诗句。以前我的恋爱,都是我暗恋人家,现在这次,是我与她心心相印。

那时候,自由恋爱不能公开,否则舆论上认为“作风不好”。我们交谈得很有限,但时时都在牵挂对方。

在抄表活动结速后,徐姑娘又介绍了镇上一大批青年才俊给我,他们各有擅长,有练书汉的,有画连环画的,还有酷爱文学的。我没想到小镇上竟然这么大批量地藏龙卧虎。他们不甘心命运给他们安排的角落,尽可能地要发展自己的才艺,以求出路。

这些人当中,有知青,有青年农民,有工人,还有中学老师。大家相谈甚欢,就倡议办个文学杂志,我连刊名都想好了,就叫《雨花石》。不过后来幸亏不了了之,否则还不知会惹出什么大祸来。

春光灿烂中,我们互相拜访、恳谈,有如现代的“竹林七贤”。这样好像还不过瘾,其中有一个人的哥哥比较有活动能力,就组织我们去了一趟吉林小丰满水电站,游览了闻名已久的松花湖。在去松花湖的路上,那位大哥忽遇熟人,那人很惊讶,问他:你这是干什么?”那位大哥答:都是朋友,出来玩玩。”

那人看看我们一行,都是人中龙凤,不由得夸出声来:浪漫啊,太浪漫了!”

后来,我和这一批人,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联系。我曾经把他们当做难得的知己,但后来发觉,想在人海中找到这么多知己,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快就会大过共同点。

当时代发生变化后,这一批人的命运很不相同,有当了公务员的,扶摇直上,住四房两厅;有下了岗的,变得愤世嫉俗。

然而他们年轻时的蓬勃朝气,无一例外都没有了。

六十七、集体户的老兄

我的插队经历,要是细说起来,比较曲折。从1969年1月起,一共下乡8年。第一年,是在延边的一个县。我们家是南方人,按理说跟这个靠近山沟的县没有任何关系,奇怪的是,我的外祖父壮年的时候,组团考察到过这个县,目的是看一看原始森林。我的母亲也在“文革”前来过这个县,是参加“四清”工作队。然后就是我和中学同学组成集体户,一头扎到了这个县。

跟中学同班同学在一个集体户,还是比较有乐趣的,尽管是瞎混了一年.后来,我的父母下放到离省城不太远的农村,那时的术语,是走“五七”道路。那个年代类似的术语太多了,我这里就不解释了。

我在延边瞎胡闹,干不下去了,就转户口到父母这边来,但身份仍是知青。这样过了两年,国家形势有变,“科技干部”陆续被调回城,父母带着家属就走了。我的身份是知青,回不了城,在生产队也不能独立门户,只能转到当地的一个集体户。

这个集体户,主体是镇上的知青。他们年纪比我略小,出身贫寒,和我大异其趣,我算是勉为其难地和他们相处了5年。

这里说说这个集体户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哥们儿。

一位是青山兄,笑口常开,但他可不是一个弥勒佛,这种笑,是技术性的笑。

青山兄为人极精明,跟大队干部是能勾肩搭背的。他身上,有一股霸气,一副“没有我不知道的事,也没有我干不了的事”那种劲头儿,古话讲就是“舍我其谁”。

青山兄,镶着两颗金牙,一笑金光灿灿,看到无能的人,能把人家嘲笑死。我在他眼中,基本是废物,他无论说什么,最后都要拐到“我是英雄我怕谁,你这废物还活着干吗”上来。

青山兄不但擅长人际关系,干农活儿也是一把好手,冬天夜长,他没事儿就到农民家聊庄稼经。下乡不到两年,就成了顶级劳动力,所有农活儿,没有他不会的。最后,一半以上的农民干的农活儿,都要被他嘲笑。

我和他关系一度很紧张。在他眼里,学知识,基本跟吃屎一样,他不能容忍天底下居然还有这种人!

后来我跟他有所缓和,也是不咸不淡吧,他毕竟很难接受世界上生存着一些废物。

青山兄是那个时代的骄子,文武双全,后来大队果然给了他一个机会,到南方当兵去了。到了驻地后,来了信,极为兴奋,说南方兵都叫他“阿山”。

此人后来命运不知怎样,如果转业当了干部,前途会不错。

还有一位是大海兄。

大海兄是一个善良的人,有一点儿窝囊。他被青山兄歧视,自然跟我比较亲。一来二去,成了我的死党。

一次,公社抽调劳力,为石油管道工程挖土方,派去的人有我一个。

大海兄对我说:这活儿太吓人,你干不了,我替你去干吧,豁出来了。”

挖土方,是就连庄稼人听了也要打颤的苦活儿。

干了一个星期,回来后大海兄说:累稀了!这活儿,站在冷水里,一锹要扔上去一米多高,干完活腿都木了,一掐不知道疼。”

大海的小腿因此坐了病,一到阴天就疼。他经常叨咕:这都是那年替你干活儿落下的。”

他是说者无心,我听了每次都很内疚。

大海兄确实有点儿缺心眼,啥事都敢出头,集体户想偷老乡的鸭子吃,也是他出头去偷。

有一次我给本公社一位熟悉的天津女知青写信,谈了谈有关自学的事儿,正好他回家,我就托他寄了。几天后,我们户一位女生忽然给我看一封信,说:这是男生写给我的信,你看看,这写的是啥?”

我一看,愣了——这内容不是我写的吗?再看落款,怎么成了大海?

这小子,把我的信拆了,照抄一遍,写给了心仪的女生。

胡闹吗不是!

我把他叫来质问,他挠着头一笑,没什么解释。我追问:那我的信呢?”

“我重新写了一个信封,给你寄了。撒谎是犊子!”

“你抄那信,她能看懂吗?傻呀!”

他只是嘿嘿地笑。

那年头,《红楼梦》解禁,出了新版,大家偶尔谈起,都说看不懂。大海不服:不就是一本《红楼梦》吗?有啥看不懂?拿来我看!”

我从箱子里拿出《红楼梦》给了他,坏笑着说:你能看下去10页,我管你叫爹!”

他抢过去:“不就10页吗?”“说着翻开,大约是翻到了“贾探春协理荣国府”一段,头绪繁多,才看了两三行,就扔了书,“唉呀妈呀,这是啥呀!”

大海兄看《红楼梦》,就成了众人的笑柄。青山兄笑得直抽冷气:“你还能是那个虫儿?”

同类推荐
  • 冷日子 暖日子

    冷日子 暖日子

    《冷日子暖日子》是裘山山的散文作品集。作品曾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文学奖,巴蜀文艺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以及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若干奖励,现为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冷日子暖日子》收录了《数字化决定》、《滞后的人生》、《我的教师生涯》、《有儿自远方归来》、《大声咳嗽》等作品。
  • 爱的城堡

    爱的城堡

    本书选用了《读者》19位签约作家最优秀的部分短篇作品,他们以娴熟的笔墨,用人生的经历作渲染,把生活中最至情、最感人的故事勾勒出来。这里包括父母之爱的伟大、爱情的崇高、友情的至真、陌生人的温暖。全书由“两只手套的爱情”、“婚姻是张带黑点的白纸”、“母亲的短信息”、“父亲的格言”、“上帝的宴会”、“雕刻在深秋的爱”、“爱丁堡的长椅”、“善良做芯,爱心当罩”八个篇章组成,从各个角度诠释爱的含义,给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震撼。
  •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

    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时间关节点,不仅本身绚丽多姿,而且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甚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祐二年贡举就是这样一个时间关节点。如果说有宋三百年以科举得人最盛,那么嘉祐二年(1057)的贡举则尤为突出。
  •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

    《感悟父爱感悟母爱全集》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天下最美的有关父爱母爱的感人文字,都曾令万千读者因感动而哭泣。希望你能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到爱的流淌,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父母陪伴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 蟾溪流韵

    蟾溪流韵

    连德仁先生的《蟾溪流韵》即将付印,嘱我写序,诚惶诚恐。对诗词,我并不精通,但确是个爱好者。我始终认为,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喷涌而出的。其鲜活的灵魂是无法隐藏的。读完连先生的诗集,酣畅淋漓,更加深了我这一认知。
热门推荐
  • 有妻妖娆

    有妻妖娆

    她失忆了,醒来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对他好似兄长一般,很快他们要在一起了,但是这个时候怎么会又出现一个丈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守护甜心之梦境之花

    守护甜心之梦境之花

    陷害吗?痛苦吗?我已经没有感觉了,不管多么黑暗,不管多么痛苦,不论生和死,我一定让你们生不如死!
  • 伏世录

    伏世录

    世间纷乱,神界规定,人间界每隔四百年一浩劫。九王四帝一中立,这种格局持续了五代,丹道第六代时,“钉子”突然松动,格局发生改变,神界高层震惊。持续了两千年的格局改变为九王四帝一中立一迷藏。
  • 高科技产业的十大条件

    高科技产业的十大条件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犹如大河奔流,一日千里。高新技术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世界各国的竞争有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竞争,但其最终的支撑点都取决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 君凌异世

    君凌异世

    一场任务,一位天之骄子被拉入了异世之中。本是自小便无法通灵习武的废材,本是皇城纨绔……公主悔婚,父兄战死,爷爷年迈,世间毁誉,世人冷眼……李尘是如何从四面楚歌中慢慢的爬出来,一直到大陆的巅峰。且看一代牛人穿越异世,扭转乾坤
  • 愿你长生心不古

    愿你长生心不古

    因为好友误闯私人豪宅,没料被个叫古羲的男人设局去为他修复青铜刻画。他是一个对古董极其有研究的人,涉猎的领域非我能及。几度想要逃离,但都被抓了回去。当刻画越来越清晰时不成想竟然与我曾收到的一封笔友信件有着牵连,于是我们一同走上了寻找真相的路。貌似平凡普通的布林镇,底下却藏了一座幽暗诡异的地下围城······
  • 无上至尊

    无上至尊

    荒古大陆,宗门林立,在这里亿万生灵以武为尊,人命如草菅。这是一大盛世,什么万年难得一遇的绝世天才,百万年一出的盖世妖孽,竞相出世!少年周动,偏远小镇周家一小子,凭借丹田之中神秘石碑,横空出世。什么天才妖孽,积年老怪,通通都只是我武道之路上的磨刀石!且看其如何踏着尸山血海,一路高歌猛进,成为诸天万界,恒古永存的无上至尊!
  • 反经

    反经

    本书共9卷,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围绕权谋政治和知人善用,探讨了经邦济世的长短纵横之术,品评了前哲先贤的智勇奇谋。
  • 卦圣

    卦圣

    天道有途,卦道无极。盲人少年袁易,面对家仇族恨,只有以卦破天。在他以卦成圣的征途上,一句“我命由卦不由天!”响彻在这黑暗的天地之间。
  • 我要逆袭

    我要逆袭

    现实一屌丝少年本为了生计拼命打拼……却不小心掉入另一个世界……意外得到不老不死的神奇果实,本可借此逆流而上……却一心只想保平安,小心过日子……从此走着平凡却又步步危机的路途……直至步入巅峰,逆袭成一代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