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和黄高层,初显大将风范
李泽楷于1987年大学毕业,取得电脑工程学位,但他并没有选择进入相关的行业工作,而是随即加入父亲有部分投资的加拿大投资顾问公司Gordon capital【哥顿资金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执行董事【注:早于1983年,李嘉诚已安排两个儿子入籍加拿大】。李泽楷对于自己的决定,曾解释说:“我没有干那一行【电脑工程】,因为那一行有学问的人太多了,很难赚到钱。”
哥顿资金公司原是加拿大十大机构投资经纪公司之一,也是加拿大与美国机构投资者交易的主要证券交易商,由富商占美·康纳查创办。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该公司投资富有创意,所以它的业务发展,在当时来说,可算是领先同业。在过去10多年中,哥顿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额,有7年高居榜首。
当年,惠顾哥顿资本的客户,都是一些机构性投资者,例如:退休基金、互惠基金和大公司等。而该公司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纽约、巴黎和伦敦均设有办事处,资本额达1亿5千万加元【折合1亿1千5百50万美元】。
它所进行的证券买卖,每单成交额最低是10万股,并在安排企业上市时,可以包揽所有股票发售,使客户的信心倍增。在全盛时期,哥顿在市场上纵横无阻,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净收益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而税后边际利润的增幅,亦常常超过30%。
加入哥顿,虽然是李泽楷经商的起步,但他对营运的技巧绝不生疏,他的经营并非单一性的开展,而希望快速地展开多元化的投资,以购入股权的方式把自己的资产增值,而“盈科”的胚胎,亦在这时形成。
1989年,就是李泽楷加入哥顿后两年,他正式通过旗下的附属企业--加拿大盈科有限公司,增持哥顿公司的股权至百分之十五,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
正当李泽楷要在加拿大大展拳脚之际,1990年元旦,香港传来一个极坏的消息,他最敬爱的母亲庄月明突然逝世,这件事对当时只有23岁的李泽楷,无疑是一个极其沉痛的打击。他惊闻噩耗,立即放下所有的事务,从加拿大飞奔返港。
丧礼过后,他好不容易才收拾起悲伤的心情,考虑是返回加拿大,还是留在香港陪伴父亲。最后,他终于选择了香港,并加入父亲的和黄集团,出任和黄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当时,这个委员会是由和黄大班马世民管辖。至于加拿大的业务,则由他隔岸遥控。从此,李泽楷便身系数职,所受的考验比起独自在加国时更大。
这是从何说起呢?按理说,李泽楷作为太子爷,他入主和黄集团后,应该是可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为什么所经受的考验更大了呢?这就要从那个“一人之下”中的一人--父亲李嘉诚说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嘉诚领导的商业帝国如日中天,据1998年5月美国的《财富》杂志称,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资产,居世界富豪第26位,列世界华人富豪榜首,被誉为‘香港超人’。而他所领导的长和系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则占据了香港大部分的地产业务。除长实与和黄外,李氏家族亦通过上述两间公司控制香港电灯公司,向港岛区和部分离岛居民供应电力,与负责九龙和新界区的中电分庭抗礼。
以1992年11月26日股市收盘价计算,长和系三间上市公司--长实、和黄、港灯的市值总和为1324亿港元,约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以盈利计算,全系主力旗舰长江实业1992年财政年度的税后纯利为60亿港元,在全港十大盈利最佳的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二。第一为盈利80亿港元的汇丰控股。
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其超人盖世的伟绩而蜚声海内外。但超人也是人,随着超人步入花甲之年,其庞大的产业由谁来继承变得日益令人关注。
李嘉诚曾多次公开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一套,公司的首脑应该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儿子不行,我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我不在乎是家族内还是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权。”
话虽如此,李嘉诚在培养两位儿子上仍然是煞费苦心,远谋深虑。李超人是血肉之躯,在接班人问题上,他表现出来的“亲情难舍”也是人之常情。舆论也认为,庞大的李氏帝国,是李嘉诚白手创建的,他安排儿子接班,无可厚非。
大儿子李泽钜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后,被父亲安排进入长江实业集团。李泽钜也不负父望,在投资万博豪园、分拆长江实业等一系列战役中均表现出超人气魄。至1999年1月,李嘉诚非常放心地把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一职交捧给李泽钜。
按照李嘉诚的想法,大儿子领导长实,小儿子执掌和黄,刚刚好。于是,李泽楷答应回港发展后,李嘉诚立即安排他进入和记黄埔集团。
李嘉诚并不以为小儿子的实习期已经结束,只安排李泽楷做和黄的一个小职员,跟随和黄大班、行政总裁马世民及和黄董事霍建宁学艺。马世民则安排李泽楷到旗下的和记通讯公司工作,这与李泽楷喜爱的计算机工程基本对口。
最初的日子,李泽楷向父亲抱怨说薪水太低,还不如加拿大的十分之一,是集团内薪水最低的,甚至都不如清洁工。父亲则说:“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团最低的!”李嘉诚从集团支取的薪金是5000港元。
经过父亲一段短时间的亲自观察,李泽楷随即升为和黄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当时,这个委员会是由和黄大班马世民管辖的。李泽楷加入不久,便策动了一宗30亿美元的美国垃圾债券收购大买卖,引起商界的极大关注。
当时,长实、和黄及李嘉诚本人宣布,将向美国哥伦比亚储蓄及信贷公司收购一批总值3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垃圾债券,各占一半股权。垃圾债券息率虽高但风险亦极高,因此,李泽楷在策划这宗交易时异常小心。
他获得卖方同意,只须付一成订金,如果债券价格跌逾一成,卖方就要以原价购回。换言之,买方是封了亏本的门,长实、和黄及李氏家族最多亏1.5亿美元本金【约合12亿港元】,赚则可以赚到尽。
可惜,最后当地机构觉得条件不合,认为这样的条件对和黄过分优惠,不予批准,计划告吹。但此事已令年仅24岁的李泽楷技惊四座。
首仗未能成功,年少气盛、追求完美的李泽楷有点小小的失望。
李泽楷的情绪变化自然逃不过父亲李嘉诚的眼睛,有一天,李嘉诚把李泽楷叫到了办公室,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营销报告会,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一位老者介绍了用铁锤把大铁球敲打得荡起来的规则,很快,两个年轻人抡起大铁锤朝铁球砸去,但铁球动也不动。
当人们认为再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时,老者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把小铁锤,然后认真地面对那个巨大的铁球敲打起来,敲一下,停一停。人们奇怪地看着,难道用大铁锤使劲敲打没有用,而用小铁锤能使大铁球动起来?时间在慢慢地过去,10分钟、20分钟,台上的人们开始失去耐性,但老者依旧一锤又一锤地敲打着铁球,大概40分钟后,一位前排的观众突然大叫起来--‘球动了!’
果真,人们发现在小锤的不断敲打下,大铁球开始摆动起来。
最后老者开口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有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降临?如果不能,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了。’”
李嘉诚一口气说了这个故事后,稍顿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道:“所以,成功和失败总是暂时的。一切都要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你要耐心地等待成功,或许它就在不远处。别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它的到来。”
父亲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让李泽楷茅塞顿开,他感激地对李嘉诚说道:“爹的,多谢您,我会继续努力的。”
果然,在此不久之后,成功很快便降临在了李泽楷头上。
接受重任,筹办卫视
那次美国债券收购计划失败之后,李泽楷很快便重整旗鼓,旋即接受了和黄分配的另一项重任,这就是筹办卫星电视。
当年,卫星电视在香港绝对是一个全新概念,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无线电视台,即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无线台”和亚洲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亚洲台”,两大电视台属下分别拥有粤语和英语各一个频道。两台历史悠久,竞争激烈,期间曾冒出个“佳视台”,但开播后第三年,就被两强逐出竞技场。事实证明,在香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仅能容纳两家免费的无线电视台。有鉴于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以及当时香港电讯的垄断地位,港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第二电讯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
显而易见,李泽楷挑起这根大梁,挑战大、压力更大,然而,各方舆论均一致认为,在香港办卫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无法成功。
不过,李泽楷却有不同的看法,他深信:人生,就是要向自己发起闪电暴雨般的挑战,勇于挑战,敢于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不留下一点遗憾!他把筹办卫视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一个挑战。
李泽楷相信搞卫星电视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空间,让他有机会充分发挥,大展拳脚。
1990年6月26日,李泽楷以和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经理的身份,宣布和黄正式考虑发展卫星电视,初步投资额约为四亿美元。
不过,好事往往多磨,盯着卫视这块“肥肉”的人还有另一位香港富豪--香江船王包玉刚的女婿吴光正。由此,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在所难免。
1990年8月,李嘉诚说服港府,放宽香港有关限制卫星电视发展的条例。新条例规定,若使用碟形无线收看卫星电视,只要不涉及商业用途【指向用户收费等】或再行转播【指向无线台。有线台有偿提供服务】,便无须申请批准及领取牌照。条例又规定,只接驳一部电视机的独立卫星碟形无线可豁免领牌;若一座大厦共有卫星碟形天线及室内系统,则需持牌公司安装和操作。
据统计,全港至少有15万座大厦符合安装卫星天线标准。这对九仓的有线电视是个莫大的威胁。
烽烟四起,很难确认是谁最先挑起战火。李泽楷不准许九龙仓集团在长实系兴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厦楼宇安装有线电视;吴光正则禁止安装卫星天线的持牌公司进入该家族所控制的大厦安装碟形天线及室内系统。
1990年12月,卫星电视正式获得营业牌照,但有两个附加条件:一是不可播放粤语节目,二是不得向用户收取费用。
第一个条件,实际上是无线、亚视、有线等三家电视台向港府施加压力的结果。三家的大股东皆有来头,无线有利氏家族、影视大王邵逸夫;亚视有李泽楷的世叔伯林伯欣家族,父亲的好友郑裕彤家族;有线则有包玉刚与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谁都不肯做谦谦君子。
“亚洲卫星一号”覆盖面从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为30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视电讯服务。但卫视的主要市场在香港。当时大部分香港华人,不仅不愿意看国语节目,甚至连听都听不懂。不许播粤语节目,等于丧失了香港市场。
李泽楷频频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粤语节目的条例。李氏父子还轮番上阵,借助传媒,指责港府的规定非常荒谬:一家香港本地注册的电视台,却不准许播放本地话的节目,此乃无稽之谈……
期间,李泽楷委托一间独立的公关公司搞了一次民意调查,接近百分之百的卫视用户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外籍用户则希望再增加英语节目】。李泽楷将调查结果呈交港府的文康广播科广播事务管理局,作为修改条例的参考。
和黄、九仓大斗法,到了1991年中达到白炽化。双方的比拼,基本上和黄处于攻势,九仓处于守势--吴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维持有利于自己的条例。而李氏父子则攻其“死穴”,既要港府解除禁播粤语节目的条例,还要求准许向用户收取费用。
九仓向传媒坦言道:“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只能容纳一个收费电视,两个只会造成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对九仓的”善意警告”,李泽楷充耳不闻,欲置敌手于“死地”。其势之锐,足以令并非等闲之辈的吴光正胆战心惊。九仓董事吴天海感叹道:“政府若批准卫星电视收费,九仓肯定放弃【有线电视计划】无疑。政府若批准卫星电视播放粤语节目,观众的节目选择将大增,对有线电视影响巨大。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偿,如减少专利权税等,否则九仓打退堂鼓的机会也大于一切。”
九仓采取哀兵之术,以争取公众舆论和港府有关官员的同情。李泽楷丝毫不动恻隐之心,仍穷追不舍。根据港府的态度,有可能放宽粤语节目的限制,但只维持一家收费电视。
九仓计划竞投的有线电视及第二网络预算投资额达55亿港元,而和黄的卫星电视计划,投资也达30亿港元以上。两大财团数十亿投资的竞争,为了自保及克敌,哪能不竭尽全力!李泽楷力撼吴光正,已初步达到预期目的。一位评论家说:“李泽楷采取的是得寸进尺的战术,欲借五百,则开口一千。”
这场卫视争夺战以李泽楷的全胜而告终,一夜之间,李泽楷声名鹊起。
1991年3月23日,卫星广播有限公司【Star TV】正式成立,由和黄集团与李嘉诚家族各占一半权益,李嘉诚任主席,李泽楷为执行副主席。李嘉诚虽然看重儿子,但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特意找来曾任香港电视总经理多年的陈庆祥任卫视的行政总裁,辅助李泽楷。
李泽楷于创办卫视表现得十分雀跃,亲自招聘人手,连安装卫星天线的细节和搞宣传,他都要亲力亲为。每天早上6点,他陪父亲游泳后便赶返公司,8点整与员工开例会,往往工作至晚上12点钟才下班,每日工作16个小时。
1991年5月,卫星电视正式启播,租用了亚洲卫星一号作为转发站,覆盖面除了亚洲、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外,更远至中东等地区。不过,当年香港政府一直限制卫视的发展,不许它以粤语广播,也不能经营收费频道。因此,李泽楷曾与港府多番周旋。
启播初期,反应算是不俗,不少屋苑住户都采用了卫视的服务,而很多大型机构如万国宝通、大通、百富勤、国泰航空等,亦成为卫视的广告大客户。两年后,卫视已覆盖逾50个国家,家庭用户以几何级数增长。虽有此成绩,但卫视日常运作支出巨大,入不敷出,与赚取盈利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不过,李泽楷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他还是废寝忘食,一大清早起床,8点钟还未到,便打电话通知下属准备开会,9点整他已到了办公室,一直工作至深夜才下班。回到山顶独居的寓所后,他还不休息,独个儿面对五部电视机,收看卫星电视五个台的节目,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