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1700000027

第27章 师友风采(6)

80年代初,沙汀年届八旬,身体、精力每况愈下,日见衰老。但他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写出中篇小说《青坡》《木鱼山》等。1984年初,他在战争年代患下的胃病突然发作,多次吐血,被送进协和医院病房,确诊为胃溃疡,动了手术,胃被切去五分之三。病情渐趋稳定,他又被送进了305医院疗养。4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去医院探望沙汀。进入他的病房,只见他穿着白底带蓝条纹的病号服,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伏案修订《木鱼山》。桌上还放着一本32开的练习本,上面一行挨一行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那就是记录他40年代在国统区生活的《睢水十年》原稿。我询问了他的健康状况后,话题很快转入他近期的写作安排上。他不无兴奋地告诉我:《睢水十年》这部回忆录,两年前就写出40节了,有6万多字。毕竟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可以放开手写,好像用不着花多少力气。我不仅想记下那十年的生活经历,还想写下那段时间所写主要作品的写作过程,使它兼有创作回忆录的特点。想写进的东西似乎还很多,许多作品中的人物、场景都接连不断地浮现在眼前,真有点文思泉涌的势头哩!谈到这里,他问起我最近有没有写文章。我面有愧色地告诉他:进入领导班子后,会议多,工作头绪多,常常为没有时间读作品、写文章而苦恼。除了写报告、总结外,文章写得很少,只是偶尔写点书评。他极其认真、严肃地告诫我:在文学界做组织领导工作,不写东西,是站不住脚的。他又一次对我说:一定要把写作当作日课,一天不动笔就算缺勤。要注意记日记,把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哪怕每天写上几百个字。工作再忙,挤出时间写点散文随笔还是可以做到的。

正当我和沙汀谈兴正浓的时候,《新观察》摄影记者、装帧艺术家潘德润推门进来。那时,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沙汀是全国政协委员,潘德润是来为沙汀拍摄政协会议代表证上用的半身照的。沙汀穿着病号服不宜照相,而病房里又没有留下他自己合适的上衣。我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那件深灰色涤卡上衣,让沙汀穿上,潘德润为他拍了半身照。随后,潘德润又为我和沙汀拍了一张合影,沙汀穿的仍是我那件涤卡上衣,而我自己穿的是一件手工编织的开口毛衣。这张照片后收入潘德润拍摄的《文学家艺术家肖像选》。

沙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政协即将开会,他又一次不无感慨地说:让作家当代表、当委员,有机会参政议政,固然是好事,但如果陷在文山会海里,那是会影响创作和深入生活的啊!沙汀就是这么一个淡泊名位、一心扑在文学写作上的人。

2013年7月31日

我所敬重的荃麟同志

邵荃麟同志是文学战线上一位杰出的领军人物,一位学养丰厚的理论批评家。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宽厚的长者、温文尔雅的文化人。

荃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中学时代,在《中学生》杂志上就读到过他翻译的欧根·雷斯的《阴影与曙光》。战火纷飞的1948年,又从思想进步的同窗好友那里,得到从香港辗转而来荃麟主编的《大众文艺丛刊》,从中读到他写的《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论主观问题》以及评介罗曼·罗兰、悼念朱自清的文章。

第一次有幸见到荃麟,是1952年冬天我跨进全国文协门槛不久。在东总布胡同22号后院楼上周扬主持召开的批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上。我和陈淼担任那次会议的记录。荃麟那清癯和蔼的面容,那条分缕析的谈吐,给我留下最初的、难以忘怀的印象。没料到,时隔不久,荃麟来全国文协担任党组书记,并兼任刚刚成立的文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和严文井等一起负责筹备召开全国文协第二次代表大会、改组全国文协为中国作协的工作。那时,我担任创委会秘书,兼任党组记录,因而也就成了荃麟麾下的一个小兵。我和荃麟之间,虽然还隔着沙汀、张僖、陈淼等好几层,但仍然有很多机会接触荃麟,聆听他的亲切教诲。

创委会成立不久,就筹办会员内部刊物《作家通讯》。荃麟十分重视这本刊物,抱病写了《关于〈作家通讯〉》一文,署名编者,作为发刊词登在1953年6月出版的第1期上。在这篇短文中,他明确地提出:“出版这个刊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作家之间的联系,交流作家创作工作上的经验。”如今,《作家通讯》已出到137期,历经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事更迭,但荃麟当初定下的办刊宗旨始终没有变。当时,我和陈淼、刘传坤等担负《作家通讯》的编辑工作。荃麟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要同作家保持密切联系,在刊物上经常刊载他们的来信,报道他们深入生活的体会和经验,也要报道作家的创作计划及执行情况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使散处各地的作家互相了解,互相讨论,促进他们在创作上竞赛。他还希望刊物上及时报道创作委员会和各创作组组织会员学习、开展作品和创作问题讨论的情况以及全国文协的重要决定和有关文学刊物、出版、教育、研究的计划和情况,使所有会员能经常了解全国文协的工作动态。他特别赞赏在内刊上登载作家来信,当丁玲、巴金、艾芜、曾克等的来信以及沙汀与戈壁舟的通信一发表,他连声称好,并让我们想方设法把作家之间互相讨论创作问题的信件弄到手。他不仅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我们的工作。《作家通讯》第7期刊载了荃麟《关于长诗〈菊花石〉给李季同志的信》。《菊花石》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先后召开了三次讨论会,荃麟也在会上发了言。原打算待他将发言记录过目后在《作家通讯》发表。由于他一直忙于开文协代表大会的事,没能抽出时间校阅而搁置下来。后来当他看到李季来信,谈及对讨论会上一些发言的反映,觉得还是有些话要说,于是在百忙中拿起笔来,给李季写了一封文情并茂、长达两千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对《菊花石》的成败得失做了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不仅给作者李季以启迪和帮助,同时也为作家之间以平等的态度互相探讨创作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作家通讯》上刊登关于作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情况,是作协会员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我还清晰地记得,1953年8、9月间,创作委员会小说散文组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讨论杨朔的小说《三千里江山》。会上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不尽一致,有的赞扬它是文学创作的新收获,有的却认为它是概念化的作品。荃麟参加了讨论会,并在第三次会上做了长篇发言。他对这部小说的题材、主题、人物刻画、细节描写、结构、语言等方面做了具体的、中肯的分析,既热情称赞了它所取得的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它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及时把荃麟的发言根据速记记录原原本本地整理出来,请他过目修改后与其他同志在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一并在《作家通讯》发表,以便让会员对讨论情况有一全面的了解,从中得到启迪。当时荃麟是作协一把手,担子很重,又是带病工作,我们真不忍心再三催促他校阅、修改发言记录稿,但他还是夜以继日挤出时间,赶在刊物发稿前把仔细修改过的稿子送到我们手里。荃麟登在《作家通讯》上的这篇发言已收入1981年出版的《邵荃麟评论选集》,题为《关于〈三千里江山〉的几点意见》。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它是一篇说理透辟,有说服力的好文章。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文学批评,是多么需要提倡、发扬一种实事求是的、健康的批评风气啊!对具体作品,长处说长,短处说短,不做无原则的吹捧,更切忌炒作。从事文学组织领导工作,要像荃麟同志那样,坚持认真阅读作品;以一个作家、评论家的身份参加作品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同作家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对作品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分析,以理服人。这才是真正的领导艺术,也才能自自然然地体现出对创作的导引。

荃麟作为文学战线的领军人物,他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作风,值得后来者学习、发扬。比如,他忘我工作,不遗余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亲自动手、亲自动笔的习惯。1954年下半年文坛进入多事之秋,批判《红楼梦研究》、批评、检查《文艺报》、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接踵而至。批判斗争情况和处理意见都要及时向中宣部并中央请示报告。我记得,这些请示报告大多出自荃麟的手笔。我担任党组记录,打印好的文件往往先由我校对一两遍,然后再由荃麟亲自校阅定稿。打字员不熟悉荃麟的笔迹,很多字句辨认不清,常让我待在打字室帮助排难解惑。当时斗争很紧张,白天开会,荃麟往往开夜车起草报告,尽管他体弱多病,瘦骨嶙峋,但为了赶任务,有时不免通宵达旦地干。他又特别认真细致,一个文件修改两三遍,打印至三稿、四稿,是常有的事。由于校对任务在身,有时我也得深更半夜守候在旁;回绝女朋友的周末约会也习以为常了。回过头来看,在荃麟身旁工作了一两年,身教言教,耳濡目染,对我后来能成为一个尚算称职的秘书,应该说是起了培训作用。也是从那时起,我更加重视学习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注意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更加讲究文字的准确、规范。

荃麟对年轻干部的关心、爱护,我是感同身受的。我到全国文协时,刚满21岁,积极肯干,也算有一点工作能力、文字水平,因而很快得到领导的信用。然而好景不常,时隔不久,就被卷入反胡风斗争风暴。我因为所谓“严重泄密”而受到批判、处分。这不能不让我感到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在荃麟等同志面前,一度抬不起头来。前些年,当作协老秘书长张僖读到我在《难忘菡子》一文中,谈及时任创委会副主任的菡子帮我修改请求减轻处分的报告一事,张僖告诉我,当年荃麟曾为你说了话:束沛德从学校出来不久,年轻,没有斗争经验,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好了!尽管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却仍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荃麟关爱年轻人那份暖融融的情意。他是恨铁不成钢啊!

我最后一次听荃麟讲话,是在1957年10月底反右后,作协动员整改的大会上。他说:“十年树人。我们要用革命的精神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员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年轻人要到劳动中去锻炼,到基层工作中去锻炼;还要有志气,下苦功,多读书,多调查研究。”他的这番蕴含深情期待的话,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坎上。我自觉地、毫不犹豫地响应了党的召唤,报名下放农村劳动。即将下放之前,荃麟在办公大楼的走廊里碰见我,拍着我的肩膀,热情地鼓励我:“下去好好锻炼,将来会成为有用之材!”

下放河北涿鹿、怀来一年半后,我调离作协,到河北工作。从此再也无缘聆听荃麟那轻声细语、情真意切的谈话了。上世纪60年代批判荃麟提出的所谓“中间人物论”后不久,这个人物就从文坛上消失了。

荃麟同志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可是一个不该被文学界、思想文化界遗忘的重量级人物啊!

2006年12月2日

团泊洼畔忆小川

两三个月前,正值深秋时节,我赴天津参加“童话与儿童阅读”研讨会,有机会在团泊洼温泉度假村小住。一踏上团泊洼的黄土地,就不禁想起战士兼诗人郭小川的名篇《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清清喉咙吧,重新唱出新鲜有力的战斗歌声……”这些激情似火、铿锵有力的诗句在我的耳畔缭绕不绝,我沉浸在对小川无尽的怀念和沉思之中。

我与小川同志相识,是他于1955年秋调来中国作家协会担任秘书长之后。我与他朝夕相处,只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那时我在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工作,正因在反胡风斗争中犯了所谓“严重泄密”错误而受到批判、审查,尚未做出“与胡风集团没有组织联系”的结论,可说是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困境。我虽不在小川直接领导下工作,但他作为秘书长也不时关注创作委员会的工作。在办公室,在会议室外的走廊里,一有机会,他就会同我聊上几句,不时向我询问:最近读到哪些好作品,发现什么文学新人,年度作品选编得怎么样,组织作家写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写进展如何,等等。1956、1957年,我发表了评欧阳山童话《慧眼》、评柯岩的儿童诗等文章之后,他都热情地给予鼓励:“你爱动脑子,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一个作家作品的独特之处,文笔也不错。”“你很年轻,要多读点书,多动动笔,把基本功搞扎实,争取成为一个有胆有识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还不止一次地表示:“为少年儿童写作很有意义,但要写得让孩子爱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后有机会我也要试一试。”

同类推荐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

    《安妮日记》出自一位年仅十四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党的迫害,安妮一家被迫迁徙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秘密小屋中,在两年多的暗无天日的隐藏期,安妮用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对生活爱情的憧憬度过了痛苦压抑的日子。这本日记是作者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记录了25个月的密室生活,把密室生活的艰辛、战争时期人们的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 立

    著名作家池莉历时5年最新长篇叙事散文,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经历,一部饱含母女深情的大爱之作,继《目送》后,又一部跨两代人共读的成长之书。池莉的笔端细腻又犀利,激情又理性,真实客观又富于意蕴,从小生命的孕育开始,到与孩子共度所有岁月,直至孩子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即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通过池莉的娓娓讲述,我们看到:爱本身就是教育。人生根本没有一条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父母得用心爱孩子,悉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分享他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时时刻刻,营造一种更为亲密更为知心更为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 我曾那么爱你

    我曾那么爱你

    徐志摩、陆小曼、鲁迅、郁达夫、朱自清、梁启超……这些赫赫有名的民国人物,给人留下的永远是传奇、神秘的印象,然而他们,也有感性的一面,平常的一面,深情的一面。在他们与爱人、家人的书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各自的真实情感,与为人所知的成就不同,这些爱语呢喃表达了最本真的他们。
  • 狂风吹我心

    狂风吹我心

    本书为作者诗文选,曾被人评曰:“集半生之年,凝心血之花。”之作。细腻笔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平凡而不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生活的真谛。
热门推荐
  • 乖乖俏女郎

    乖乖俏女郎

    莫炎锡,了不起的总裁,霸道、邪魅、年少多金,总之一个字,傲娇!于苗苗,内定的未来总裁夫人,有点萌有点呆,总之一个字,傻傻的!莫炎锡要忍受着莫炎锡当着自己面寻花问柳报以“欢迎光临,您请便”的微笑……其实她心里恨不得用小皮鞭抽死他!看一个乖乖俏女郎,怎么驯服一个傲娇大总裁!
  • 富二代武当掌门

    富二代武当掌门

    富二代弟子杨明意外出了事故,脑袋被削去了一半,他的脑袋,被植入了高端科技的纳米技术“读卡器”替代;可复制!可扫描!可定位!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又是一次意外,他穿入了古代,既然是腰身一变,成了武当第七十八代掌门的门下种菜弟子流云飞?我顶你个肺的!大难不死,他认了!穿越也就罢了!既然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伙夫?好吧!种菜!喂猪!养鸡!既来之,则是安之!可是好日子才是刚刚开始没几天,武当,竟然要被灭门了?真是天雷滚滚!鬼哭狼嚎!且看富二代,如何玩转武当,风生水起......
  • 代嫁俏妃:误惹腹黑王爷

    代嫁俏妃:误惹腹黑王爷

    她是俏丽活泼的山野小丫头,孤身入京找寻身世之谜,却误被当做相府千金拉进丞相府,百口难辩的她阴差阳错的成为伯辰国五王妃!命运的安排,将会带给她怎样的惊心动魄?一个是高冷腹黑的五王爷,一个是高深莫测的异国太子,一个是痴情风趣的七王爷,不同的初遇,不同的心境,带给她怎样的爱恨情缘?江山社稷与红袖添香,对于位高权重的他们而言,孰轻孰重?予一己真心,谁会陪她一世长安?天涯海角,一句话总会在耳边响起:“臭女人,你惹上了本王,这辈子休想逃掉!”
  • 宇宙法则

    宇宙法则

    这是本人的第一本书,由于手法稚嫩,加之没有考虑大纲等诸多原因,本书宣告暂停写作,请大家关注一下我的下一本书。
  • 天武法则

    天武法则

    天武大陆,宗门林立,各国称霸,武道为尊!弱者庸碌,受人欺辱,强者一怒,血流成河!武道皇者,更能俯瞰法则,傲笑河山,动则天惊石破,横尸百万!一代强人叶辰,逆天唤醒了尘封十七年的记忆,得惊世传承!修武道,踏九霄,破天地,傲苍穹!
  • 人生要经得起磨难

    人生要经得起磨难

    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人生也是这样,只有历经磨炼才能造就精彩的人生。许多的如意和不如意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能经常换个角度思考,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是非常精彩的。你不能改变容颜,你为什么不放纵一下自己的笑容:你不能改变环境,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尽量地放松你的心情吧,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大声抱怨。
  • 绝宠娇妃:高冷王爷逗比妻

    绝宠娇妃:高冷王爷逗比妻

    一穿成废柴庶小姐,没有灵修也就罢了,竟然还是全古栖大陆第一智障?嫡妹欺到头上来,又骂又撕还抢娃!姐姐反手有的是一巴掌!隔壁王大姐明目张胆抢夫君?没关系,造个青楼卖了你全家!什么?魔王二皇子来抢亲!?快快快,收拾行李,逃!!美男我有,珠宝抱走,天下我的,剩饭你的!且看废柴如何抱着美男闯天下!
  • 万象神途

    万象神途

    这是属于炼气士的世界,没有华丽眩目的道法,没有仙风道骨的修仙者,有的,只是视自身为天地,招式朴实无华却有毁天灭地之能的炼气士。……………………………………这是小熊构建出的全新世界,异界题材,但无老套的穿越开局,无狗血情节,无花痴女,不会压抑,开头五万多将场面铺开后,高潮涌起,请各位一阅。读者群:107927859
  •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总裁毒爱小秘书

    总裁毒爱小秘书

    她真是流年不利啊,工作找不到,还被人和谐了。四年后,身为寰宇首席秘书的她,不再是可有可无。携着总裁的弟弟出双入对,她要让他嫉妒而死,哼,曾经当她空气的首席总裁,后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