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22

第22章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2)

礼失求诸野。为了钻研礼学,孔子曾去杞国(姒姓诸侯,夏后裔)寻找关于夏礼的资料,去宋国(子姓诸侯,殷商后裔)搜集关于商礼的资料,可惜得到的信息很少。他考察周礼时发现,周礼早已在周幽王、周厉王时期的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唯有鲁国(姬姓诸侯,与周天子同宗)保存的礼差强人意。

但是,追求完美的孔子依然对此不满。他今天闷闷不乐,就是因为发现在蜡祭中的郊天谛祖仪式并不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生气有另一个因素。礼乐文明是周公旦创建的。而鲁国恰恰是周公的封国,根红苗正的礼仪之邦。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历朝天子的嫡系后裔,才具备奉行郊谛的资格。例如,杞君作为夏禹的嫡系后裔,宋君作为商契的嫡系后裔,都能郊天谛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社神与稷神。如今,鲁君居然也这般数典忘祖,可见周礼真的衰败了。

鲁君到底哪里不符合周礼呢?孔子指出了至少五处问题。

第一,祭祀的祝词和报词,应该收藏在宗庙,可现在却交由宗伯太祝和巫官史官来保管。此举不合周礼,说明其中有鬼,孔子称之为阴谋。

第二,醆斝是用于献尸的酒器,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用。如今鲁君作为诸侯也敢用,这叫作僭越。

第三,冕弁兵革分别是国君的礼服与武备,如今却收藏在卿大夫之家,这难道不是大臣威胁国君吗?

第四,卿大夫竟然也在封邑内设置百官,私造祭器,声乐齐备。这种不合礼法的国家就是混乱之国。

第五,给国君效力叫作“臣”,在卿大夫家当差叫作“仆”。臣仆若是遇到丧事或新婚,主君至少在一年内不该派遣他们做事。可现在有的人在服丧期间带孝办公,或是与家仆杂居在一起,贵贱不分。孔子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君与臣同享国家。

那么规范的君臣之礼又是怎样的呢?

按照周朝分封制度,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其子孙做诸侯,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其子孙做大夫,大夫有采邑养活其子孙。这才是叫周礼规定的王制。因此,当周天子到某个诸侯国视察时,必定要住进诸侯的宗庙。但是,天子一定要注意举止符合礼仪,否则就是天子带头坏法乱纪。而诸侯如果不是有探病吊丧之类的原因,也不应该随便进入臣子的家,否则就是君臣互相戏谑。

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无论是主君还是臣仆,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周礼的规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

在孔子看来,只有这样,君臣才能各司其职,根据礼仪背后蕴含的天地之道与德政精神来治理国家。只有君臣明礼,才能明察秋毫,妥善侍奉鬼神,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到公平赏罚。为政措施得当,君主的权威就能得以维护。反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人都不以礼为准绳,君权就会动摇。紧接着,大臣反叛,小臣窃取国家利益。到时候,就算用严刑峻法,也只会乱上加乱,让士人不能正常做事,百姓无法安心生产。因此,不遵守礼的国家,都是孔子眼中的有疵病之国。

要做到这点,国君就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否则上行下效,必然会进一步让情况恶化。这就是孔子对鲁君的行为感到闷闷不乐,在齐景公问政时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根本原因。

3.《礼记》中的“小康大同”指的是什么?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高层将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康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概念出现得晚,但“小康”一词早已出现。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与“大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既是孔子对上古历史的总结,也包含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有一回,孔子参加完鲁国的蜡祭后,与其弟子言堰谈了许多关于礼仪的内容。

他的开场白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按照孔子的说法,上古时代是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人们都推举贤能之人执政,做人讲究诚信,彼此关系和睦。人们不只关爱自己的亲人与子女,也以同等的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全天下的老者都能安享晚年,壮者有事业可做,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残疾人、有病的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照料。

每个男人都安守自己的本分,恪尽其职,而每位女子都能嫁入好家庭,获得幸福。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贪财好利,他们不认为财物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中,只是不希望让财物白白扔在地上。他们只是担心气力不是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为自己的事卖力。因此,人们没有必要用诡谲的谋略来钩心斗角,盗窃作乱的人也销声匿迹。社会治安状况极好,所以,人们只需把门户从外面带上,而无需特意上锁。这种理想世界就叫作“大同”。

那这种大同世界在春秋时代还存在吗?孔子对此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他继续说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仅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的这段话,常被认为是对夏启开启的“家天下”时代的描述。

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上古五帝采取的是禅让制,当时是“公天下”阶段,是高度理想化的大同世界。而后来君主从禅让变成了世袭,于是“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了。而原先“天下为公”的精神,也随着大同世界的结束而沉沦。

孔子不无惋惜地指出,如今天下已经归一家所有(按照当时的观念,东周王朝依然是姬姓家族的天下),所有人都只为自己家的事情考虑,只亲近自己的双亲,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财富都想让自己占得,力气也只用于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天子、诸侯、卿大夫也将传位于子子孙孙视为最根本的礼法。

为了维护这种“家天下”的秩序,人们建造了城郭与护城河作为屏障,以礼义道德为纲纪,以此来规范君臣的尊卑等级,来使父子的亲情变得更亲密,使得兄弟和睦友爱,夫妇相敬如宾。礼义是大经大法,被人们用来设立社会制度,确立田产与住宅的归属,褒奖那些智勇出众的贤能之人,把功勋记入自己的档案。如此一来,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钩心斗角的事也愈演愈烈,阴谋诡计与干戈兵戎屡见不鲜。

那么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年代,就没有什么闪光点了吗?

当然有。孔子一口气列举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六位圣人君子。其中,前五人都是现代圣王,周公旦虽然没有称王,但曾经代理天子行使摄政大权。在孔子看来,他们六人就是大同世界结束后所产生的伟大人物。因为这六人无不是将“礼”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们在“礼”的指导下伸张正义,考察办事是否有诚信,指明人们有何过错,充满仁爱精神,言行讲究礼让。他们的事迹向民众展示,一切都是有礼可循的。若是有不遵循礼义办事者,在位者要被赶下台,老百姓会将他当成祸害。这就是小康时代的世界。

从总体上讲,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对应着三皇五帝时代,而“小康世界”则是夏、商、周三代,春秋比西周小康社会更加混乱不堪。其实,他的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五帝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人口少,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治理方式比较粗放。而进入夏朝时,人口已经变多,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足以解决生存矛盾,于是组织效率更高的君主制出现了。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后来又从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人口规模空前扩大,君主专制模式完全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故而又被现代民主制度所取代。

也就是说,历史虽然有时候会倒退,但总体上一直在发展。而孔子与儒家的徒子徒孙却认为历史是在倒退发展。上古时期优于三代,三代优于春秋战国。总之,今不如古,是古非今,源于儒家学派的一个基本观点——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失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发达的上古礼治社会——大同世界,就是这种历史观的衍生物。

在还没脱离原始社会的上古时代,部族之间的杀戮与奴役其实非常严重,社会物资极为匮乏,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很低。而周公制礼作乐的条件,恰恰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飞跃,社会财富达到了新的水平。若非如此,华丽而奢靡的礼乐文化,也不可能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若要维持烦琐冗长的周礼,必然要花费大量的财物。“礼不下庶人”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民百姓无法承受这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孔子所谓的“礼”,实际上是以周礼为现实原型。尽管上古时代可能存在相对简单的“礼法”观念,但真正“郁郁乎文哉”的礼治社会直到西周时才建立。而且随着西周的灭亡,天下从此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境界远低于“大同世界”的“小康世界”。

其实,孔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托古鉴今。他精通诗书礼乐,熟读历史典故。对比鲁国的现实,先代圣王所在的世界更令他向往。孔子相信周礼曾经让天下和谐安宁,只要每个人能克己复礼,能做个文质彬彬的仁义君子,就能让动乱的天下重归安宁。

他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孔子的意思是:“礼”是“义”的实体。用“义”的准绳来衡量“礼”的条文,没有哪个不符合的。虽然有些东西先王并没制定相应的礼仪,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义”的主旨因时制宜。义是辨别是非的标准,衡量仁德的尺度。符合这种标准,就能变得强大。仁是义的根本,又是顺应天理人情的体现。谁能保持仁德,就会受众人尊敬。因此,不用礼仪来治理国家,就好比不用农具耕田。制定礼仪时不以仁义为指导思想,犹如耕田而不下种子。

在他看来,邦国灭亡,家业破败,个人遭遇不良下场,都是因为抛开了“礼”,走上了歪路。假如能遵守礼义的话,个人、家庭、诸侯国、天下都将受益。

以礼义修身养性,就能让四体健全,肌肉与皮肤饱满,个人的生命状态就强健。以礼义持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家庭的发展状况就良好。以礼义治国,大臣恪守法纪,小臣廉洁奉公,文武百官各尽其职、同心同德,君臣之间能相互指正对方的过失、相互勉励,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天子以道德为骏马高车,将音乐当作御手,诸侯礼尚往来,各国卿大夫遵照法度办事,士人互相考察信义,民众以睦邻之心友好相处,这就是全天下的繁荣康宁。

将这四者合在一起叫作“大顺”,也就是说能营造一个无限接近“大同”的理想社会。虽然在古代这个梦想没有真正实现,但孔子提出的“大同”与“小康”,对后来的中国人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仍然激励着国人不断奋斗。

4.“三纲五常”讲的是什么样的伦理?

一提到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确立了封建等级秩序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即臣、子、妻要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关于“五常”有几种说法。按照第一种说法,“五常”是五种做君子的准则,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唐朝学者孔颖达在注疏中说:“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五常就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一直是封建礼教的核心内容。尽管每个时代的礼仪风俗各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没脱离这个范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三纲五常虽贵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大经大法,但在现实中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君为臣纲”一条,强调的是君主对臣子的绝对支配。可是儒家士子同时怀有另一个理念——“从道不从君”。

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是一等一的明君雄主。他们得到众人拥戴,并不是靠向臣民灌输“君为臣纲”的思想。相反,他们尊重能才、礼贤下士,故而能让天下士民归心。所以,当君王不敬贤的时候,士子们就不会死板地执行“君为臣纲”的教条,而是以五花八门的方式进谏君主。

在战国时代,齐宣王曾经召见隐士颜斶。他趾高气扬地说:“颜斶,你上我前面来!”

不料,颜斶却对齐宣王招手说:“大王,你上我前面来!”见到君王不行大礼,真是无法无天。而齐宣王因此生起一肚子火。

左右近臣纷纷劝颜斶道:“大王是一国之君,你是臣子。你要求大王上前来,这样不合君臣之礼的事,可以做吗?”

同类推荐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宦海升沉录

    宦海升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故事的构架和枝叶,可以追溯到《尚书》、《吕氏春秋》、《史记》和《帝王世纪》等秦汉古籍。如《尚书》中《武成》篇有一句:“维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说周武王求助于鬼神讨伐殷纣。这已经是一种神话传说。《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专家们且认为《武成》篇经东晋人改窜。又如《逸周书》之《克殷篇》说周武王攻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九十有九,浮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这里把魔与人分说,已经具备神魔打斗的雏形。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洞山岕茶系

    洞山岕茶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飘落的青春岁月

    飘落的青春岁月

    个寒门浪子的青春岁月,有多少悲伤,多少哀愁他将如何面对自己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他将如何走向一个成熟的自我。。年轻真好呀,那年轻时的激情是我们成年之后再也触摸不到的灵魂。
  • 穿越之傻子皇后

    穿越之傻子皇后

    苏伈瞳颠覆了自己的世界,却在他人的世界沦陷。无爱、无泪、无欲,只因他的一世柔情,化成一滩清水。情到深处,一道属于他温柔背后的芒剑无情的将一切化为乌有。她仰天大笑,笑到,眼泪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落在自己血迹斑斑的衣服上。“瞳,你错,便错在,不该动情!你看看自己现在,你看看自己现在是何等的狼狈,如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敢爱吗?还敢吗?!”她的声音穿透整个天际,凄凉,空灵。。。【强推新文,<逆女成凰:废柴二小姐>读者大大们欢迎撒花吐槽~】
  • 卡耐基成功管理学

    卡耐基成功管理学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即使在现代社会,卡耐基对人性的洞见和在管理上的真知灼见,仍然指导着千百万人改变思想,完善行为,走上成功之路。本书汲取了卡耐基成功管理智慧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看透人生的迷雾,以洞察世事,练达人情,懂得成功管理之道,每天都有好的心情和状态。从而会做人、巧说话、能办事、广交际、懂管理,从容叱咤职场,自在漫游商海,打造成功人生路。
  • 只是游戏而已

    只是游戏而已

    “陌”在一次偶然拿到了一个游戏--骰子,通过掷骰子开始游戏,结束游戏的唯一方法就是完成当下场景的任务,这只是个游戏。
  • 冰雪女神之无心

    冰雪女神之无心

    如果生命是永恒,你是愿孤单还是陪伴?她是冰雪世界里最冷漠的神,从来独来独去,特立独行。漫长的岁月里,没有心的神从不会觉得孤单。直到出现了那么一个人,他愿为她生,为她死。他说,生生世世,我只想陪着你,哪怕是在身后不远不近的距离。时光悠悠,是感动,还是愧疚?如果有一天,我愿放下所有,你可还会陪我?初见的冷漠,陨落时的心动,风雪城的愤怒,原来你的身影早已刻在我的心上。
  •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Letters From High Latitu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CRITO

    CRIT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年痴呆症

    少年痴呆症

    谢辽沙的好朋友肥仔的爸爸妈妈因为误会离婚了,肥仔十分痛苦,他离家出走了,在流浪的日子里,他年龄小,找工作时老板都嫌他不满十八岁,他就贴上假胡子去找工作,结果被人识破。后来,肥仔得了少年痴呆症。谢辽沙他们想尽办法要治好肥仔的病,还要让他爸爸妈妈破镜重圆,为了达到目的,谢辽沙他们进行了一场场精心的策划,结果会怎么样呢?
  • 人魔九变之化神

    人魔九变之化神

    人魔大陆、最先拥有的智慧生物是魔兽,而魔兽繁衍数千年之后才有的人类,人类在这个时代只能沦为食物成为高级智慧魔兽的奴隶。魔兽中以龙族最强称霸整个人魔大陆,突然有一天一位龙族小公主受伤了被一位人类男子所救,后来在龙公主养伤的这段时间里两人萌发了爱情,后来这为龙公主怀了孕并且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哥哥是人类而弟弟却是龙。当龙族发现此事之后龙皇大怒先杀死了与龙公主相爱的男子然后在逼迫龙公主杀掉腹中的胎儿,但是龙族万万想不到的是小公主腹中的龙种是龙族千年难得一见的光明圣龙,而弟弟为了救哥哥将自己生命奉献给了哥哥,而哥哥从此用有了龙族变态的体质和光明圣龙的能力。
  • 壮丽河山

    壮丽河山

    这本小说大体上讲的是以汉光武帝刘秀为原型的架空历史故事,不穿越,不重生,不带逆天系统。还有本书不是传统文学,但如果你喜欢东汉开国的那段历史的话,这本书应该能让你一直读下去。就这样吧,你们接着看,我码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