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23

第23章 《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3)

颜斶却答道:“我上前去就是趋炎附势,而大王上前来则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留下礼贤下士的美名。”

齐宣王一听这话就怒了,气咻咻地问:“你说是君王身份尊贵,还是士人身份尊贵?”

颜斶正色道:“当然是士人身份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这话显然违背了“君为臣纲”的精神。齐宣王不解地问:“有何说法?”

颜斶又说:“昔日秦国攻打齐国,秦王下令说:‘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人,罪死不赦。’又下令说:‘谁能得到齐王的人头,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君王的人头,还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墓值钱。”听了颜斶的反诘,齐宣王沉着脸一声不吭。

其他大臣都过来跟颜斶争论:“八方的仁人都来齐国投奔大王,四海的谋士也纷纷为大王效力。大王想要的东西无不齐备,百姓无不拥护,列国诸侯莫敢不从。而那些世人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是鄙贱的匹夫罢了。他们坐不起车,靠种田为生。更下等的则在边远里巷当看门人。士人真是太卑贱了。”

颜斶反驳道:“不对。我听说禹帝那时有万邦诸侯,这是因为禹帝掌握了治国正道并获得士人支持。舜帝出身卑微,发迹于穷乡僻壤,最终成为圣王。商汤那时的也有三千诸侯。可如今只剩下不过二十四个国家。由此看来,‘得士’和‘失士’有天渊之别。假如国家因失去士人支持而灭亡,那君王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

“尧帝有九佐,舜帝有七友,禹帝有五丞,商汤王有三辅。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缺少士人辅佐的君王能建功立业。因此,国君不应以向他人请教为耻,不应以向他人学习为羞。尧、舜、禹、汤、周文王等上古圣王就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功成名就的。”

这些圣王的事迹都在《尚书》等典籍中有所提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礼贤下士,不因自己身份高贵而对士民摆架子。而这恰恰是齐宣王没做到的地方。在古典社会里,君为臣纲是个基本原则,但这并不等于君主可以不拿臣当人看。

颜斶又说:“《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由此可见,君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这番道理吗?所谓孤、寡原本是人们最困贱的处境。但是侯王却以此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人下、尊敬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人都说他们是伟大的圣王。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的可贵。”

颜斶的这番“王不贵,士贵”的理论,并不是说君王的身份真的不如士人尊贵,而是强调“得士人者得天下,失士人者失天下”的道理。君王虽然尊贵,但离开了士人的辅佐,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落败,国家破灭,王位不保。

尽管齐宣王毛病多多,却也不是昏君,自然掂量得出此中轻重。

他感叹道:“唉!君子怎么能随便侮辱呢?寡人真是自讨没趣啊!今天听到君子一席话,寡人才真正明白不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先生能接受我这个学生。如果先生能与寡人交往,必定能吃到猪、牛、羊俱全的上等宴席,外出时必备驷马高车,妻室儿女必定能穿着华贵的服饰。”

然而,颜斶辞谢道:“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破璞而取玉,其价值虽然宝贵,却已经失去本来的面貌了。士人在乡野生活,一经推举被任用为官,享有爵位俸禄,地位并非不尊贵显赫,可是他的精神已受到伤害。所以,希望大王能让我回到乡里,迟一些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过着清静纯正的日子,自得其乐。如今做出裁决的是大王您;尽忠直谏的是颜斶我。我想说的话都已经说到了。希望大王您允许我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乡的小屋。”

齐宣王挽留不成,只好大度地放手。颜斶向他恭敬地拜了两拜,然后离开王宫。

《礼记·曲礼下》记录了许多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其中有一条是“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做臣子的礼节,即劝谏人君的过错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与具体场合,不将人君的过错张扬在外,令其颜面受损。假如反复谏言仍然无法说服人君,臣子就可以离开这种昏君了。身为人子而侍奉父亲,假如父亲犯了过错,儿子反复劝谏也不听,就应当以号泣来打动父亲,让他幡然醒悟而改正之。

在最讲究君臣尊卑礼数的《礼记》中,居然有这种提倡臣子不绝对服从君父的话。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仔细想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虽是封建社会的大经大法,但此处的君与父是一个泛指的抽象符号。或者说,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君权”与“父家长权”,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君主或父家长。

“君”与“父”都是人,是人就有善恶良莠,既能主持公道,也可能会犯错。由于君父分别在“国”与“家”的层次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组织内拥有最高决定权,所以他们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让全国和全家都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为人臣者与为人子者不能不出于维护整体利益的考虑而再三劝谏。例如,上述案例中,颜斶批评齐宣王不懂得尊重士人,并非是挑战“君为臣纲”的基本原则,而是履行“匡君”(即匡正君主言行)的“为人臣之礼”。

总之,“三纲五常”的礼教是为了维护形而上的君主权威、父家长权威、丈夫权威。这些东西是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大经大法,但古人也没死板到完全不顾实际情况的地步。所以,在古人的礼教中,“君为臣纲”与“为人臣之礼,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是并行不悖的。

5.为什么古人常把“礼乐”并称?

秦穆公在接见西戎使者由余时,曾经问道:“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在秦穆公看来,中原诸侯是以“诗书礼乐法度”治国的先进文明,戎夷则是不读诗书不懂礼乐的落后文明。中原诸侯有先进文明打底照样时不时发生动乱,戎夷没有礼乐文明,更加难以治理。从这句话来看,秦穆公与其他诸侯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文明优越感。最令他们骄傲的就是区分华夏与四夷的礼乐文明。

无独有偶,孔夫子曾经感叹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话说的是,天下太平时,周天子掌握着礼乐征伐的主导权;而在礼崩乐坏(无道)的春秋时代,诸侯纷纷架空了周天子,僭越了周天子的礼乐征伐大权。其中,“征伐”指的是发动战争,“礼乐”指的是用于治国理民的周公礼乐。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据历史学家考证,礼乐的起源都一样,是上古时期祭神活动的产物。礼是祭祀神灵的仪式,而乐是祭祀者在仪式中用到的歌舞。这是最原始的礼乐。古人也将礼的产生上溯到了遥远的上古时代,称:“自伏牺(即伏羲)以来,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至于音乐,也被古人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例如,《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其《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这段话的大意是:蜡祭这个礼俗是从伊耆氏开始的。所谓“蜡”,就是“索”的意思。周历的十二月(腊月)是一年农事完结,人们应该讲所有相关的万物与神灵都找来祭祀一番,以表示报恩。蜡祭的祝词是这样说的:“但愿堤防稳固,水流回归沟壑;虫灾不要发生,草木长在泽边而不要生于良田。”

这种飨百神的蜡祭活动中,古人边演奏音乐边吟唱祝词,将音乐视为巫术的一部分。

《礼记·乐记》曰:“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在古代治国思想中,礼乐刑政是一体的,礼可以用于引导民众的意志,音乐则用于调和民众的性情,政令用于统一全社会的行动,刑罚用于杜绝民众为非作歹。尽管这四种治国手段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教化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有趣的是,古人基于这个观点,常以音乐来判断某国的国运。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维护周公礼乐正统的儒家,将郑国与卫国的流行音(郑卫之音,也称乐桑间濮上之音)视为亡国之音。理由是这种音乐很轻佻,不庄重,从而反映出其国政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大臣欺君罔上而以权谋私。可见,该国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当然,在今人看来,这其实是周礼乐文明卫道士的一种偏见。无论他们如何抨击,发端于民间的郑卫之音还是在各诸侯国流行了起来。郑国与卫国的确在很长时间内都存在内部动荡。但这与音乐关系不大,而是其社会经济矛盾所致。

不过凡事无绝对。在各诸侯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背景下,一国的音乐风格,往往能直接反映该国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国风民俗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壮大,是可以判断出来的。因为民风生政道,政道又反过来促进民风。春秋时代有一位擅长音乐鉴赏的有道君子,而有趣的是,他并非出身于中原诸侯,而是来自东南的吴越地区。孔夫子编纂《诗经》时,采了十五国风,包括僻处西陲的秦国,却不收楚吴越。其中吴国是姬姓诸侯,按照礼制,周天子要称吴王为“伯父”。他就是吴王寿梦的四儿子季札,因其封地在延陵,人称延陵季子。

同类推荐
  • 凤凰池

    凤凰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本书从明清画集如《唐诗画谱》、《诗余画谱》、《古今名家画稿》等书中挑选出与元曲意境相合的画89幅,相互配合。收录了伯颜的《喜春来》、关汉卿的《大德歌》等三百首元曲。
  • 黄庭坚集

    黄庭坚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名《豫章集》。
  •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

    《四书五经入门》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阅读本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本书在参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对四书五经进行精编精选,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原汁原味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出了详细解释,让人一目了然。
热门推荐
  • 公主妹妹与太监哥哥

    公主妹妹与太监哥哥

    林雨:任性,嚣张,无理取闹,爱装b,简直就是刁蛮公主!林二:超级护短,总是跟在林雨身后擦屁股,任劳任怨,犹如一个地位低下的太监!故事讲述了:林二为救妹从地球来到一颗监狱星球,两兄妹相遇之后,制造了一股装b狂潮,将监狱星球搞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人人都在装b,人人都爱装b,最终,宇宙联盟派出高手……(各位爷,点一点收藏吧,感激流涕!)
  • 知道我在等你吗

    知道我在等你吗

    宋冰昕的一生只能分二个阶段:没有遇到李宣之前跟遇到李宣之后。他短暂的一生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李宣的身上,可惜他爱的人不爱他。一次偶然,在好友卓可寒医生的挑唆下,他签下了器官捐赠协议,没想到几天后他就不得不履行了——当他再次张开双眼,他已经是S市“狂天”分部的执行高官了。而凌狂霜竟然是李宣真正爱的人、也是一直追求自己的人。明明不是这个圈子的人,李宣却对他温柔体贴。明明不喜欢同志,凌狂霜却对宋冰昕一见钟情。他恨凌狂霜吗?是的,他恨。可是当他再次见到为自己消瘦的凌狂霜,他还能恨他吗?……这个恋情中,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留恋的?凌狂霜在等宋冰昕、宋冰昕在等李宣、李宣在等凌狂霜……到底是谁错过谁?最后谁又没有等到谁?到最后谁也不能说明白。而他,只是不想再错过。此文全清水、一对一、完美结局不适者请绕道
  • 呆萌女,心计男

    呆萌女,心计男

    被梦困扰了六年之久的褚衍深,忽有一天发现有个小男孩儿跟自己很像,进而才知道,他,褚衍深,六年前给个小丫头算计了……
  • 下一世人间

    下一世人间

    他,神兽之子,如玉一般外貌下却藏着一颗腹黑邪恶的心;她,大地灵力孕育而生的灵女,天赋异禀,却腹黑搞怪;当天才对上天才,腹黑遇上腹黑,谁又能压倒谁,谁又是谁的执念?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时,他们又将何去何从?片段一:女人,你踩着我的脚了”某男黑着脸说道,“赶快给我的鞋道歉!”“是吗?本姑娘还没有怪你硌着我的脚那,快,俯身给我的脚揉揉”某女嚣张的说道。某随从。。。。。。片段二:“娘子,生个宝宝好不好”某男舔着脸说道。“要生你生,我才不受那哭那。”“我生就我生,那娘子来搭把手,帮帮忙吧。”某男欺身压上,某女狂汗中。。。。。本文有虐有宠,欢迎入坑
  •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收录了《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一些广为流传的小说。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其小说也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作者在这些作品中寄寓了个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心灵的漂泊无依、生活的苦闷抑郁以及对国家民族兴盛的深切期盼。
  • 原罪之域

    原罪之域

    当灵魂染上欲望,罪恶便随之产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直至灵魂的自由!
  • 剑圣异界记

    剑圣异界记

    天地有极,道无极。一剑寒凌天地泣,剑问天下谁可敌。带着剑圣玩儿穿越,带着猴子玩儿打劫,带着神龙玩儿强抢,小爷就是狂,小爷就是嚣张,小爷就是偶尔猥琐,你不服?能拿我怎么样?你不爽?能拿我怎么办?你不开心?小爷开心啊。。。啊哈哈哈哈。
  • 滴水藏海:做事向前看,做人向后看

    滴水藏海:做事向前看,做人向后看

    做事向前看,强调的是一份坚守的理想和执着的决心;做人向后看,则提醒我们一定要常怀谦卑之念,夯实诸事基础,从而使理想更加接近现实。向前看是动力,向后看是保障。如果说失败曾经伤害过我们,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适时地向前向后转转头?追梦的路上,如果不能得到什么,就一定应该学到什么!本书告诉你如何掌握成功的人生!
  • The Complete Plays

    The Complete Play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永远的恒定

    永远的恒定

    “故事的最终结局不是幸福美满,做永远的恋人,而是做永远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