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800000003

第3章 王国维谈美学: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2)

而“意”,属于主观范畴。有些人明明就站在泰山脚下,可就因为一片叶子遮住了双眼,就大喊大叫地说怎么也看不见泰山。因而,“意”是个随意性很大的词。世上的人千奇百怪,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意”,而且会随时因环境或条件的变化而更改。有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有人说,残阳如血,风烛残年。另外,“意”还和人的思想连在一起。王国维虽无意参与政治,并且身上还保有忠君的思想,但他是个能接受新思想的人。从他的著作中,也不难窥知,他也是一位推崇思想解放之人,个性自由就更不在话下了。他以美学的思想表达“境”的观点,那属物的范畴,也就颇具鼎新革故的意味。可是,如果他自己创出一套“意”的标准或观点来融于美学之中,那么,即使他用心再怎么良苦,在中国这个长久遭思想禁锢的国家,就有窒息其他新生思想的可能,那无异于再来了一场新的思想禁锢,而那必定是他不愿看到的,也是可悲的。历史只能前进,不容许倒退,更不容许颠倒黑白。由此,他不用“意”来阐述他的美学思想,足见他的大师风范。

当“意”和“境”自发地统一起来,这世上也就形成了空前的大美。这,反而比任何美学教育都更有现实意义。或许,这就是王国维和他们那一代人推崇美学的根本目的。

什么是古雅之美?

古雅指的是古朴雅致。王国维将其引入美学范畴,并专门成《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以下简称《古雅》)一文。虽然在其中他并没有给古雅一个明确的定义界定,但他对古雅在美学中的位置做出了判断。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绝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

在文章开宗王国维指出,美术系天才的制作,这是百年来学者间的定论。但是,在王国维看来,有一种情形是,天下之物,有些并不是真正的美术品,又不是可被利用的物品,而其制作人也称不上天才,但是,只要它们与天才制作出的美术没什么不同之处,这类之物,就叫它古雅。因而,他对古雅的第一个判断是,“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绝非利用品者”。

再看下面的文字:“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释迦与玛丽亚庄严圆满之相,吾人亦得离其材质之意义,而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戏曲小说之主人翁及其境遇,对文章之方面而言,则为材质;然对吾人之情感言之,则此等材质又为唤起美情之最适之形式。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于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也。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种第二之形式。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在这番话中,王国维对古雅给出了第二个判断:“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而“吾人亦得离其材质之意义,而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的“形式之美”即谓古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一切美都是形式上的美,那些让人观赏过物(作)品后,能脱离物(作)品构造本身而感到无限快乐并产生无限钦仰的物(作)品,就是古雅。这也就是他紧接着指出的,“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从以上对古雅所作的两种判断上,可看出,古雅并不是指物的内在特质,而是一种形式以及从这种形式上所得到的观感。王国维认为,美在于形式,上面所指出的“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属第二种形式之美,还有第一种形式之美,即“能唤起宏壮之情”。真正的美术(艺术)是那种具有天赋之人顺应心性、自然而然而成的,这属于第一形式之美。而“古雅之致,存于艺术而不存于自然”。如此看来,古雅,存于一种让人感受到美的状态,实是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扩展,而所谓的古雅之美,就是境界之美的扩展。

(1)古雅之美就是宏壮之上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宏壮之美,是他“境界”说中的最高境界。在《古雅》中,他把“能唤起宏壮之情”之美称为第一种形式之美。他写道:“以自然但经过第一之形式,而艺术则必就自然中固有之某形式,或所自创之新形式,而以第二形式表出之。即同一形式,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诗歌亦然。‘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于‘今宵胜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第一形式相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一切艺术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优美与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其固有之价值。不过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然吾人所以感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而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人们之所以感到优美和宏壮,是乃与古雅相结合的缘故;第一形式之美(宏壮之美)之所以让人感觉到,是缘于由第二形式之美即古雅表达出的缘故。因而古雅之美,就是这种形式之美之上的形式之美。即,古雅之美,就是基于宏壮之上的美。

(2)古雅之美是一种精致之美。

王国维在《中国名画集序》中说:“三代损益,文质尚殊,五才悬隔,嗜好不同。或以优美、宏壮为宗,或以古雅、简易为尚。”在这番话中,他把古雅与简易相提,这同他对古雅所作的两个判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即古雅属精美工巧范畴。一谈到精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精雕细琢。很显然,精致就是精雕细琢的结果,系人工所为。在美术(艺术)领域,第一形式之宏壮之美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它属于“率性”作品。而古雅是建立在这种“率性”作品之上经过一番加工而成的,“古雅之美但存于艺术而不存于自然”,其美自然来自精雕细琢。故其结果自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美自然是一种精致之美。

(3)古雅之美是一种脱俗之美。

何为俗?可理解为普通,平常,带有世间的共性。生活中每天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转,围绕着人情世故忙,这就是俗。在《古雅》中王国维说:“茅茨土阶,与夫自然中寻常琐屑之景物,以吾人之肉眼观之,举无足与优美若宏壮之数,然一经艺术家(若绘画,若诗歌)之手,而遂觉有不可言之趣味。此等趣味,不自第一形式得之,而自第二形式得之无疑也。”人们欣赏美术(艺术)作品中得到的趣味,并不来自于自然(第一形式)之美,而只能来自于第二形式(古雅)之美。“古雅之形式则以不习于世俗之耳目故,而唤起一种之惊讶。”这种惊讶,实是一种溢于言表的欣赏,所表达的“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之情属发自脏腑性质的。可见,古雅不是受到外界的诱使或强迫,而是经过内心理性的判断过后而生出的体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感受。

王国维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完全是出自他个人的心性。他十六岁那年,以全州第二十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上了秀才。在他的家人看来,他已迈上了通向仕途之路的第一步,并开了一个好头。然而,他的心中向往的不是做官,而是凭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书本。他在“新学”方面的知识,完全是凭个人的兴趣自修得来(他称这一学习时期为“独学时代”)。因而,他是个远离世俗之人,内心中一定非常渴望人间处处是世外桃源。这世外桃源之内生活之人,基于自然生活而又超脱于自然。这种生活之美,就是古雅之美。这,或许可作为他产生古雅美学思想的现实之源。

(4)古雅之美是一种境界之美。

在《古雅》中,王国维说:“古雅之性质既不存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经验,于是艺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他认为,那些“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但缘于“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故“其制作仍不失为古雅”。这里,他把古雅同人格和学问联系在一起,并对人格高、学问博之人予以赞同,实是表明了他的思想认知上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同他本人的处世为人紧紧相连。纵观王国维的一生,他虽身染俗,但他的人却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超俗,而他的著述,他的思想,处处也都显露着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优美与宏壮然,古雅亦然。而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王国维的超功利思想在这一段话中进一步体现。他认为只有“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才能获“缥缈宁静之域”。因而,在他看来,古雅之美是一种来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纯艺术之美,一种远离物欲的人生崇高境界之美。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哪个更美?

在《人间词话﹒三》中,王国维写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把艺术分为了“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而且他把文学艺术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那么,什么是“有我”和“无我”之境呢?先看他举的例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一句重在一“问”字,问的目的是在求答,是在索取,“花不语”过后,问之人只能无奈地看着纷纷飘荡的花儿“飞过秋千去”。问之人并没有达到目的。再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带给人的是孤寂、凄凉、冷清和迟暮的伤感。王国维把这些境界称为有我之境。可见,有我之境中,人的心是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景物是会影响到人的。从写作角度来看,作品中就会带上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中,人物的行为在“采”,属本心有意而为,在这一过程中,他“见南山”则纯属无心之举,正所谓悠然自得。另一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中,“寒波”带给人的本是冷清无生气的感受,可他与“澹澹”连在一起(澹澹,指水波涌动活跃之意),带给人的就没冷清之感了,有的只是颇含热情意味的活力。“白鸟”,往往寓白头翁之意,和时光流逝连在一起,古人有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而,“白鸟”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以及对岁月凋零的嗟叹。但是,这里他和“悠悠”连在一起,把观者的情感置于景之外,正所谓丝毫尘事不相关。王国维把这些境界称为无我之境。可见,无我之境中,“我”的心境已超然于物外,已与自然融为一体了,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物了(“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不会受到外在的境的影响,完全是不染尘凡。

另外,王国维关于“有我”和“无我”之境,还有上面业已提及的“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从美学角度,他给出的结论是:有我之境宏壮,无我之境优美,只有豪杰之士能自树“无我之境”。由此不言自明的是,“无我之境”比“有我之境”更美。

有关王国维的“境界”说,一直以来研究它的学者比比皆是,而且他们的研究著述也颇丰。虽然学者们对王国维的附和赞同之声不绝于耳,但同时,批评置疑之声也时有所闻。此处不鹦鹉学舌,而仅追随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观点,对他得出“无我之境”比“有我之境”更美的一些认知做些解读。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及《古雅》等著述中,他的“艺术之美之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观点和“古雅之致存于艺术而不存于自然”属“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观点是一致的,其所要表达的物我两忘之境和来于现实但高于现实的艺术之境,其实都是“无我之境”。而这种“无我之境”,是与他超功利的思想精神和不为物扰、不为人拘的心性是一致的。或者说是他超功利思想的理论化反映。粗看起来,这种“无我之境”所涉及的是艺术层面,属美学思想范畴,但艺术终也是现实的反映。更何况文如其人。因而,他这种一以贯之的“无我之境”实可说是他的毕生的人生梦想和精神追求。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最广泛意义的传播是一切生命物体或非生命状态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①。远古时期的先民通过部落战争和长期接触、交融,终于融会成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成了原始华夏语,并创造了实现人神沟通和人际交流的传播符号——汉字。凭着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汉语的认同,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着古老的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传播地域非常辽阔,传播活动非常活跃,传播方式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原始神话、原始巫术和古老汉字等方面去窥探先祖们的创造性传播行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蕴涵的原始传播思想。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

    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

    为了更好地为广大班主任服务,进一步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事业的发展,我们在总结、宣传新时期班主任杰出代表的先进经验、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规律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把提高班主任自身素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同时,对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专业素养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热门推荐
  • 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

    《儿子与情人》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Gulliver of Mars

    Gulliver of Ma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混入流星美男窝

    混入流星美男窝

    为了照顾弟弟伊浩陌的伊甜晴来到了韩国的华宇艺术学院,在一次校园艺术节中,无意间混进了流星般璀璨的美男窝,成了他们的女管家于是展开了华丽丽的恋情
  • 夫妻笑话俱乐部(都市超级幽默)

    夫妻笑话俱乐部(都市超级幽默)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我们许多人总是在推迟我们的快乐——无限期地推迟。 只要你打开本书,不论是信手翻阅,还是仔细阅读,你可以马上开心地笑起来。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神鬼医生之尸鬼横行

    神鬼医生之尸鬼横行

    大川世界,芸芸众生。都市鬼怪谈,翻开下一页,是心惊肉跳,惊悚之旅,尽在尸鬼横行中……
  •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

    《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心理动力为目标,提出了一些专注力的培养方式和训练方法,希望《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能成为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良师益友。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爱孩子,就从塑造孩子的专注力开始吧!
  • 特种服务员

    特种服务员

    一代兵王回归都市第一天便被小偷顺走了钱包,无奈之下只能去酒吧应聘服务生,没想到却遭遇了凶残的老板娘…..天啊,受不了,老子还是回部队吧!
  • 傲世异妃

    傲世异妃

    异界亡魂,皇族附体,倾国容貌,魅惑两国,紫衣天下,妖娆几生。她,一身紫衣,手握长鞭,眼神轻蔑,洒脱不羁。有人问、那个屹立在南诏黛山上的白玉石像是谁啊、宫里的宫女太监说她是南诏的太子妃,还有宫女太监说【她只是一个被换了身份的西凤国长公主...】而有一个人却说【她只是我的妻、】而有一人却这样说【我曾跟她约定好的,如若她放弃所有,我定陪她远离一切,游遍山川,看高山流水,赏桃花缤纷,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不可挽回...】她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