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2500000031

第31章 反清起义

1894年6月,中日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正为此事忙得焦头烂额。这时,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找到他,说有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想来见他。别人说某人有才华,李鸿章或许要怀疑一下,但盛宣怀毕竟是他的亲信,所以,李鸿章便放下手头公务,让盛宣怀讲讲这个年轻人有何才华。

盛宣怀告诉李鸿章,这个年轻人28岁,是从广东来的,在香港学过西医,是个不错的医生。听到这里,李鸿章就迷糊了:这个人是想来我的部队当军医吗?李鸿章耐着性子继续听盛宣怀说下去。盛宣怀接着说,这个年轻人给总督大人写了一封近8000字的信,信里希望政府能够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发展农业生产;开矿山,修铁路,开办近代工业;实行保护近代工商业的政策……

盛宣怀说到这里,李鸿章把他打断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医生大谈治国之道,这不是开玩笑嘛!一个28岁的医生跟一个71岁的封疆大吏谈治国,确实有班门弄斧的嫌疑,更何况,总督大人还得考虑和日本人打仗的事。虽然盛宣怀极力推荐,但是,总督大人还是不愿意抽出时间见见这个年轻人,也懒得看年轻人的治国之道。

一腔热血的年轻人被总督大人浇了一盆冷水,这可伤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看来这个朝廷是没希望了,既然你们这么不思进取,那么就只能送你们上路了。至此,1895年至1911年间的中国头号“反政府分子”宣告诞生。这个人就是孙中山。

得不到李鸿章赏识的孙中山于当年底去了檀香山,也就是今天的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在那里,孙中山组织起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从1895年开始,孙中山就不断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试图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孙中山也成了清政府的通缉对象。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大批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其中多数集中在日本。这个时候,孙中山也流亡到了日本。日本为什么喜欢接纳这些中国的通缉犯呢?主要是日本人有“远见”。日本人盘算着,如果这些反政府分子将来真的推翻了清政府、掌握了政权,那么,日本作为他们曾经的“朋友”,必然能获得他们的好感,这对于日本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尽管清政府一再要求日本方面配合打击反清分子,但是,日本方面却是一直在敷衍,反清人士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干扰。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阻碍变法,这令维新派对她恨之入骨;革命党一心要推翻清政府,慈禧太后是清政府实际掌权者,自然是他们首要的“打击”对象。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流亡日本的维新派和革命党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想除掉慈禧。

1899年,孙中山正在计划着新的起义,而康有为也计划着组织人员在长江流域起义,以便解救被困的光绪皇帝。为了避免孤军作战,康有为派出他的得力助手唐才常去日本横滨会见孙中山,讨论一起发动起义的相关事宜。唐才常是湖南人,戊戌变法时他是个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光绪皇帝还一度下旨召见他,只不过,他还没到北京,变法就失败了。变法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日本。

孙中山本来是打算在广东发动起义的,不过,对孙中山来说,起义这种事自然是多多益善,所以,他并不反对康有为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的计划。为了表示对康有为的支持,孙中山特意派出他手下的吴禄贞(1880—1911)等人配合唐才常。吴禄贞当时在日本读军校,是起义急需的军事人才。孙中山此举,可见他对起义的重视。

维新派和革命党达成共识,准备以武汉为中心,在长江中游各省同时发动起义。1899年底,唐才常等人离开日本回国,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亲自为他们送行,孙中山还将兴中会在汉口的秘密地址告诉了唐才常等人。

唐才常把起义地点选在张之洞驻守的武汉,倒不是因为他认为张之洞软弱可欺,而是他在幻想把张之洞拉下水。

唐才常是湖南人,曾经在张之洞办的两湖书院读书,可以说和张之洞有师生关系。张之洞早年当过几次学政,期间对学子们很是照顾,后来当了湖广总督,依旧很重视读书人,这使得张之洞给学子们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张之洞在谋求“东南互保”,这是公然反抗朝廷。此事在唐才常看来,更像是一种“革命”行为。唐才常想,此时如果他去武汉搞起义,也许会有意外惊喜。

另外,武汉是“九省通衢”,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交通非常便利,一旦起义成功,可以迅速影响到全国。

再者,长江流域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而英国人是同情维新派的。汉口就有英国人的租界。唐才常设想,如果他们在武汉起义,英国人也许会给予他们“保护”。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唐才常等人选择了在武汉发动起义。可是,他们全想错了。

回国后的唐才常并没有直扑武汉,他先是在上海活动。1900年初,他借日本人的名义组织了一个“正气会”。所谓正气,源于宋末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意在表明他们恢复中华的决心。正气会成立后,便积极活动,准备在长江流域起兵勤王。尽管“正气会”是由革命党和维新派联合组成的,但是,孙中山并没有强调革命派一定要掌握大权,他要求革命党尽量配合唐才常。

正当唐才常等人积极奔走时,北方的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对于义和团,不论是革命党还是维新派,都持反对态度。但是,他们也一致认为,义和团运动引起的混乱局面对于他们的事业会有很大的帮助。革命党可以趁乱起义,维新派也想借机鼓动南方各省组织军队北上救驾。

根据形势的变化,康有为指示唐才常,要他把“正气会”改为“自立会”,并宣布成立“自立军”,以显示他们要和慈禧太后的政府分庭抗礼。康有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身上,幻想这些封疆大吏能够抛弃慈禧太后,转而拥护光绪皇帝。尤其是“东南互保”以后,维新派认为,鼓动这些地方大员对抗慈禧太后的可能性更大了。

唐才常通过“自立会”,在上海闹出了一些动静,甚至还组织了一次由80多人参加的“中国会议”,简称为“国会”。唐才常宣称此次会议以“保国保种”为目的,要维护中国的主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他却还说要恢复光绪皇帝的统治。这种自相矛盾的论调让参会者很是不满,不过,这并不妨碍唐才常继续他的事业。

唐才常不仅开了“国会”,还建立了他的自立军,并把自立军的指挥机关设在了汉口。组成自立军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长江流域的会党、进步军人;二是唐才常的旧同事、同学。这些曾经和他一起战斗的朋友再一次义无反顾地投身自立军的旗下,成为自立军的骨干。

唐才常所招募的会党其实就是帮派成员。这些人重义气,经常劫富济贫,又有严密的组织,是存在于底层社会的重要力量。唐才常以义气为先,有意结交这些帮派成员,而中国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又属于高高在上的一类人,这些帮派成员也很乐意结交这些读书人。所以,唐才常很容易就和这些帮派成员打成一片。当然,组织帮派成员发动起义的不止是唐才常,孙中山组织的起义大多数也是通过帮派发动的。

对于唐才常组织自立军一事,张之洞并非毫不知情,而且,他还发现湖北的官兵中,有不少人也加入了自立军。不过,对于自立军的发展,张之洞并没有干涉,而是任其发展,只是密切监视唐才常等人的动向。为了以防万一,张之洞还加强了防御措施。张之洞对自立军的发展采取不干涉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忙于“东南互保”,不愿意在湖北大动干戈引发西方列强的担忧;另一方面是他摸透了所谓自立军的底细,根本就不相信他们能闹出什么乱子。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唐才常认为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立即发动起义。根据唐才常的计划,起义后,自立军首先要攻下汉阳兵工厂,以便获取枪械弹药,然后再去抓捕包括张之洞在内的湖北军政要员。当然,倘若张之洞等人能够主动合作,自然可以省去抓他们的麻烦。如果一切顺利,就可以挥师西安,解救光绪皇帝。

然而,事情并没有向唐才常设想的方向发展。随着起义日期的临近,唐才常给远在日本的康有为发电报,要求他赶紧把起义经费汇到国内。康有为自己是没有多少钱的,所谓的起义经费是他在海外为起义四处募捐而来的。海外华人出于对起义者的支持,踊跃捐款,据说有60万之多。面对这笔来之不易的巨款,康有为无论如何也舍不得交给唐才常,万一起义失败了,这60万可就打了水漂了,这可是60万呢!

拿不到起义经费,唐才常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他只能将起义的时间后延。延期起义,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并不是只在武汉一地起事,而是在长江流域多省同时举行。由于通信不便,唐才常推迟起义日期的消息没有能够及时送到其他地区的自立军。于是,在原定的起义日当天,有人行动了。

安徽的自立军最先起事。他们攻击当地的税务机关,同时,在水军内应的配合下,夺取了8艘船。两江总督刘坤一得知此事后当即行动,他派遣大批军队前去支援,清军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安徽的自立军苦战三天后,被清军彻底击溃,起义组织者只能流亡海外。

安徽起义军被镇压的消息传到武汉后,唐才常决定不再等康有为的经费,他要立即起义。很快,起义人员集结于汉口,准备行动。不过,坐镇武汉的张之洞早就盯着唐才常和他的自立军了。不等唐才常等人采取行动,张之洞便抢先动手了。

汉口自立军的指挥部设于英国在汉口的租界里,原本是想让英国人保护他们。但是,张之洞跟英国方面打过招呼之后,英国巡捕便带着张之洞的清兵,把唐才常的起义指挥部围了个水泄不通。不过,当时唐才常并不在指挥部,清兵没能第一时间抓住他,而且唐才常很快就得知起义流产的消息。起义无望,唐才常本来是有时间逃走的,但是,他认为既然起义失败,逃走也没有意义,就决定等着张之洞派人来抓他。当清兵找到唐才常时,他已经做好了被捕的准备,跟着清兵出门而去。

被张之洞抓获的自立军成员除了唐才常之外,还有20多人,都是自立军的骨干力量,自立军的领导层被张之洞一网打尽。让人意外的是,这里面居然还有一个日本人。看来日本人对于中国的革命者当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此外,清军还收缴了名册、火药、旗帜等用于起义的物品。张之洞大获全胜。

抓到自立军的骨干人员后,张之洞并不愿意大开杀戒,毕竟,这些人中有不少都能算是他的学生,他还想着对这些人从轻治罪。但是,湖北当地的其他官员却不愿意饶恕这些人,湖北巡抚就极力主张把他们全部处死,毕竟,在湖北地界出现了这么多“乱党”,如果饶恕他们,这些官员将来难免要被政敌追究。众议难违,张之洞也不得不同意处死唐才常等人。经过一番审讯,在当天夜间,唐才常等人即被杀害。

在就义前,唐才常等人丝毫不惧,他们痛骂慈禧误国,声明自立军起义不过是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们高昂着头颅,催促侩子手快快动手。竟有人能如此从容潇洒地赴死,这是刽子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一时间,这些刽子手竟然心生畏惧。在行刑官的一再催促下,刽子手总算是举起了屠刀。

处理完这帮“乱党”,张之洞准备给慈禧太后汇报工作。在写到乱党们的名字时,张之洞犹豫了:这些人多数都是两湖地区的学子,和自己也算是师生关系。如果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培养”了一批“乱党”,她会怎么想?所以,张之洞索性只写了唐才常的名字,其他人一概略去姓名。此时的张之洞既怕自己成为亡国之臣,又为自己杀害学子而感到惭愧,可以说,他的心里是很纠结的。

唐才常等自立军领导人虽然被张之洞杀害,但是很多自立军成员并没有放弃继续起义。他们各自为战,冲击清王朝的地方政府。然而,自立军毕竟是临时拼凑而来,又缺乏统一指挥,面对清政府的正规部队,他们根本就不堪一击,零星的起义很快就被扑灭。

自立军起义彻底失败了,而且是还未发动就被镇压。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张之洞的打击,但是根本原因却是起义条件不成熟。首先,作为起义组织者的资产阶级实力非常弱小,他们还不足以撼动强大的封建势力,一笔60万的起义经费就让康有为不舍,可见资产阶级的窘迫;其次,起义组织者不仅没有发动基层群众,甚至害怕群众的参与,对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义和团运动,他们竟然持敌视态度;再者,他们幻想西方列强和封建官僚来协助他们,这无疑是与虎谋皮;最后,参加起义的人员多数是会党成员,这些人是在利益的趋势下参与起义的,而非抱着崇高的政治理想,起义不顺利,他们自然不会坚持到底。

孙中山等坚定的革命者并不在意一时一地的失败,他们继续在海外组织力量,准备起义。在海外的革命派当中,尤以留日学生最多,而张之洞则一向支持留学日本。结果,在海外的革命分子里,来自两湖地区的学子占了多数。也就是说,张之洞派出去的留学生,不少人都成了革命者,想着回国推翻张之洞一心要维护的大清朝。张之洞原本想让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报效清王朝,如今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这是他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1903年,湖北籍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杂志,他们宣传民族独立,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鼓吹民族民主主义,宣称要推翻满清政府,再建新国家。《湖北学生界》的创办人都是利用湖北官费实现留学日本的,也就是说,是张之洞在资助他们。

张之洞得知他们居然要反对清政府后,非常生气,他要求湖北方面以后少派学生留学,同时电令《湖北学生界》的主办人员立即回国。此外,张之洞还指示清政府驻日本的外交人员对留学生严加约束,如果有学生胆敢抗命,就停发他们的学费,并遣送回国。

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张之洞只能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四处灭火。而《湖北学生界》事件,则给张之洞以有力的回击,革命已经不可阻挡。

当然,张之洞作为一个忠于满清朝廷的地方大员,维护一方稳定是他的职责所在,而镇压起义则是他的必然选择。而且,张之洞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这是他的信仰所在。当有人试图颠覆他的信仰时,他为自己的信仰而战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可是,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张之洞镇压革命的行为,无疑是保守和反动的,他是在阻碍历史的进步。

张之洞爱国,这一点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把政府和国家混为一谈。千百年来,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但是,历史上把持着国家的政府却不计其数。而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苦难,大多源自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挽救国家,就必须推翻反动的清政府。可是,张之洞分不清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他以为爱国就是维护清政府。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就走向了历史的反动。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踏北斗天赐英雄:努尔哈赤

    踏北斗天赐英雄:努尔哈赤

    本书包括少年才俊出身世家、努尔哈赤起兵扩张、一统白山黑水、筑实力满蒙大联盟、用汉官增强民族大融合、铲除异己权谋内外、大漠北斗星陨落等内容共10章。
  • 曾国藩全鉴

    曾国藩全鉴

    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之父、最后一位理学大师,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智慧、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本书收录了曾国藩的《冰鉴》《挺经》《曾国藩家书》这三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并附录了曾国藩小传,力求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多视角真实地解读曾国藩治国、治军、治家、治学、修身的超人智谋,以供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 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豪)

    莎士比亚(世界十大文豪)

    莎士比亚是位最伟大的戏剧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是位举足轻重的巨人。然而,他生前并不知道他将会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家。但,这又是必然的。他超群的智力,惊人的才华,敏锐的观察力,倚马可待的天分,泉涌流畅的文思,以及由切身感受而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恰合乎时代的节拍,必将成为一位应潮流而生的巨人。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7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 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热门推荐
  • 草根修仙路

    草根修仙路

    这是一个修真盛行的世界,各种妖孽,天才尽出。看一届废柴如何逆天改命,与乱世中走出属于他的强者之路!
  • 荒山传

    荒山传

    从前有座山,名唤大荒山。山上有块石头,记载着天上地下所有的事情。忽然有一天,它被人带下了山,哎呀不得了不得了,三界六道、万族世界都被这块疯狂的石头闹翻了天,其剧情那是比《西游记》更疯魔,比《石头记》更浪漫,欲知详情,快进来看看吧!
  •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三个字为一句的语言,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这穷。”不仅归纳概括得非常精辟,而且比较符合科学知识。因此,笔者深受启发,思来想去,能不能像《三字经》那样,用几个字的文句,趣谈老北京呢?
  • 别叫我师妹

    别叫我师妹

    一个独立的人格到一个处处是规矩的世界去破坏规矩的故事
  • 超级仙武

    超级仙武

    我为人族,则人族大兴,百代不绝!我入魔道,魔焰涛涛,血海漂橹!我为圣贤时,兼济苍生,普渡天下!我称帝时,八方臣服、唯吾独尊!我成道时,亦随先贤,战歌一曲,唱盛世悲凉,血洒仙路!
  • 天陆

    天陆

    你问,这世上有多少轮回?这星空有多少寂灭?这情爱有多少离别?他很腼腆回答,这个我真不知道。你看着他无辜的脸,这个我也不知道。
  • TFboys之校草追爱

    TFboys之校草追爱

    TFboys遇见三位富家千金,便渐渐爱上了她们,一些人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并展开了“战争”,不停地诱惑这TFboys,但他们却没有动摇,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直觉,爱的人就是她们三个,心里容不下别人。
  • 坏总裁的坏坏妻子

    坏总裁的坏坏妻子

    亲妈和男朋友即将要结婚,纪精微却是最后一个知道。婚礼当天,纪精微亲眼看着前男友成为自己后爸。遭遇背叛的纪精微,为了掩盖伤痛,开始在事业上发愤图强。却被大BOSS指着文件夹,质问:“纪精微,你好大狗胆,在我眼皮底下,你也敢虚报账目,私自揽财。”纪精微笑着说:“我以为,您从您父亲身边收买了我,这点酬劳,我该拿。”纪精微以为只要自己拿捏好了分寸,一直这样走下去,总会走到康庄大道……当满城传来他要娶豪门千金的消息,纪精微跑去问沈世林,却被他压在办公桌上,语气暧昧又危险说:“纪精微,玩票大的,来吗?”他们之间,从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开始,可不知道怎么了,最后竟然会从利益缝隙中缠……
  • 抢个红包去种田

    抢个红包去种田

    乡村菜农张枫,一次无意间溜达却发现女神洗澡,接而脑袋发重跌落荷塘。被女神救起后,发现手机微信更新,从此接触各路神仙!和太上老君扯淡,看孙大圣耍酷,泡仙女,追女神,打流氓,撩警花……从天上到地下,撩动无数女人心,即日起屌丝逆袭,农家乐生意火爆满天!张枫:“嗨美女,我能追你吗?”"
  • 第九剑

    第九剑

    把在炉火炼狱中锤炼了近四个世纪的宝剑,暗暗进行着以血祭剑大典。却在宝剑腾空出世的那一刹那,剑却落入了魔族的手中,因为无法操控,不得不冰封湖底。而仙魔人道之争,却没有因为宝剑的冰封湖底而消散,上演了儿女情长,仙法与魔法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