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2500000030

第30章 八国联军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始终没有把握战胜中国。英国人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胜,但是那只是局部战争,英国并没有伤到中国的元气;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虽然英法联军攻下了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国有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清军主力部队在镇压太平军,英法属于乘虚而入,双方没有进行大决战,他们依然摸不透中国的底;中法在越南开战,中国军队更是在镇南关大胜法军;左宗棠出兵西北,驱逐了侵犯新疆的俄国势力。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使得西方更加不敢轻视中国。然而,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这一事实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他们看到此时的中国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于是,西方列强完全放下了以前对中国的忌惮,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剥削,这些因素使得普通中国人的生存日益艰难,于是,民间掀起了一系列反抗侵略的斗争,其中以义和团最为激烈。

义和团原本是山东百姓学习武术的民间团体,山东巡抚曾经利用义和团来对抗西方教会势力,这使得义和团具有了反侵略的性质。但是,义和团对西方的态度属于盲目排外,并且掺杂了很多封建迷信的内容。义和团的发展引起了西方的不满,清政府便派袁世凯到山东打击义和团,义和团的成员逃到直隶继续发展。

1900年5月,此时的义和团愈演愈烈,他们甚至攻占了涿州城。清政府不断派兵镇压,但是一直没能限制住义和团的发展。

义和团势力不断增强,又有极其强烈的排外情绪,清政府却无力镇压,这就给西方列强以口实。1900年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他们提出要派兵保护他们在中国的人员,主要就是保护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东交民巷紧邻紫禁城,如果准许外国驻军,那就意味着慈禧太后的隔壁将会驻扎大量外国兵,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晚上能睡得着吗?

双方互不相让,一个坚持不让派兵,一个非要派兵,最后,双方做出了妥协。慈禧太后同意每个大使馆可以驻扎二三十名士兵,仅限于保护使馆。可是,列强并没有遵守协议。试想,一个连刚发展起来的日本都打不过的国家,又怎么会得到西方列强的尊重?结果呢,列强一下子就派出了400多人的部队,而且后续2000多人的部队也陆续往北京进发。

列强言而无信,这让慈禧太后很恼火。让慈禧太后对列强不满的还不止这些。光绪皇帝进行戊戌变法,试图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认为这是中国开放的一个积极信号,有利于将来他们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可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击维新派,甚至想废黜光绪皇帝。这使得同情维新派的西方列强对慈禧太后非常不满,他们不仅反对慈禧太后废黜光绪皇帝,还协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离中国,对此慈禧太后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列强的军队距离北京城越来越近,慈禧太后抗议再抗议,列强却置之不理。当慈禧太后听说义和团敢于对抗洋人,而且“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时,她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打击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

进京后的义和团和洋人的冲突不断升级,洋人肆无忌惮地杀害义和团的成员,而义和团则在北京到处焚烧教堂和攻杀教民。

局势日益紧张,各国派出的援兵已经攻下天津的大沽炮台,幸亏中国守军在京津之间破坏铁路、不断阻击,这才使得各国联军不至于迅速抵达北京城。慈禧太后忍无可忍,旧仇新恨让她决心对各国开战。6月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8月14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逃。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利益。

那么,在此期间,张之洞做了什么呢?

对于义和团运动,张之洞的第一反应就是武力镇压。他认为,义和团就是一帮无法无天的“乱民”,绝不能姑息。当他得知义和团要进北京时,他迅速给手握兵权的荣禄发电报,要求荣禄派兵镇压义和团。张之洞认为,义和团是借着反对教会来作乱,是给国家添乱子,根本就是一帮匪徒,绝不是什么良民。

湖北不是义和团运动的中心地区,但是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有人从北方带回了义和团的一些宣传品,并在当地宣传义和团。张之洞听说后非常紧张,立即派人去查禁这些活动。他告诫湖北人民说,义和团是妖术,专门蛊惑人心,他们目无法纪,以反对教会的名义得罪列强,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张之洞不仅收缴了关于义和团的宣传品,还逮捕了参与人员。此时的张之洞不仅严防义和团进入湖北,即使是湖北当地的反洋教事件,他也迅速镇压,甚至还派人保护教堂。他还向汉口的英国领事保证,在他的辖区,绝不允许发生大规模排外事件。张之洞还电告南方各省,一定要严防北方的义和团影响南方,一旦发现迹象,一定要当即处置,杀几个带头的,以此震慑百姓。

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后,按理说应该全国一心,共同抗敌。可是,这时候的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不仅不支持朝廷的战争政策,反而在自己的辖区内极力抵制,同时,他还策动南方多省共同抵制。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后,下令各省也要对外开战。最先看到这道命令的是当时担任邮电大臣的盛宣怀。盛宣怀和洋人打交道的次数不少,他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洋人。慈禧太后要向洋人全面开战的诏令让他惊出一身冷汗:连个日本都打不过,还想向各国同时开战,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对盛宣怀而言,于公,他要考虑整个国家的利益;于私,他和洋人有些交情,没了洋人他的生意就难做了。所以,无论如何他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向各国全面开战。盛宣怀留了个心眼,没有把朝廷的命令大面积公布,而是有选择性地发给了一些人。他首先想到的是李鸿章。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虽然失势,但是在当时,他依然是资历最老的一个大臣,而且他还在担任两广总督,地位并不低。再有,盛宣怀本来就是李鸿章的人,这么大的事,自然要先告知李鸿章。李鸿章拿到盛宣怀发来的电报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日后的举动来看,他应该会说:“这个老婆子疯了吗?”李鸿章看完电报,第一时间回复朝廷:这是一道假命令,广东坚决不执行!

张之洞也是第一批接到朝廷宣战命令的地方大员,他看到这宣战命令,估计也是一阵哆嗦:这不是找死吗?激动归激动,但是,激动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张之洞当即开始琢磨该如何是好。

接到宣战命令的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坚决不能全面开战。盛宣怀作为这些人物的联系人,首先提出让李鸿章当议和大臣和各国和谈。但是,战局已开,慈禧太后根本就不听劝,而且她还杀了不少主张议和的大臣,所以,和谈基本无望。很快,盛宣怀又提出由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地方实权人物出面,单独与各国和谈。很快,以上三位都同意了盛宣怀的提议。不过,张之洞提出,如果西方列强先来进攻,那么他一定会全力还击。

张之洞无论如何是不愿意同时向这么多国家开战的,他心里清楚,以中国当前的实力,集中力量和某一国作战尚且有获胜的希望,但是,和这么多强国同时开战却是绝无获胜的可能的。他不是不敢打,而是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法打。打败了,必然要割地赔款;如果不打,列强一时就难以找到让中国割地赔款的理由了。

在和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协商如何避免战争扩大时,张之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提出,一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落到八国联军手里,那么,各方应该共同推举李鸿章为中国的“总统”,由他全面主持相关事宜。

李鸿章在考虑如何避免让两广陷入战争时,想到了孙中山。1894年,孙中山早年曾给李鸿章上书,希望清政府能够实施改革。可是,当时李鸿章根本就没有理会孙中山。孙中山在清政府身上看不到希望,于是便立志要推翻清政府,再造新中华。这次八国联军危机,李鸿章希望孙中山能来广东帮助他,可是,两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实在太大,根本就没有合作的空间。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刘坤一也不愿和洋人全面开战。当他得知自己手下一名将领扬言要击沉进入长江的外国船只后,他当即发电报制止,并直接派人前去劝说。为了把这个主战的将领支开,刘坤一索性给了他一部分部队,让他带着部队北上保护皇上和太后去了。

南方各省大员一致不愿对外开战,那么,列强什么态度呢?

当时,插手中国南方事务的列强中,以英国的势力最大,占据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同时其他各国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列强谁都想甩开他国独吞中国,可是,同样谁都没有这个实力。同时,他们也担心,一旦中国爆发全面的反抗,将带来他们难以控制的后果。另外,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有着极大的经济利益,一旦开战,势必受损。所以,此时列强也不愿意和南方各省开战。

就英国方面来说,他们既怕义和团运动向南方发展,危及他们在长江流域的商业利益和地位;同时,他们又害怕其他国家趁机抢夺英国在长江上的利益,破坏他们独霸长江的计划。因此,当各国在北方联合干预义和团运动时,英国人还在计划着单独出兵长江。英国方面提出,各国在中国的军队只有参与干涉义和团运动的那一部分,才需要受联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其他部分则可以单独行动。这就是在向各国宣布,英国打算单独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展开对中国的行动。

英国的这一计划很快就引起了其他各国的强烈反对,即便是在华势力范围远离长江的俄国都不赞同英国的提议,俄国的势力范围虽然远在东北,但是,长江流域巨大的潜在利益使得他们不愿意将长江拱手让给英国。面对各国的反对,英国人也不敢一意孤行。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够维持长江流域的稳定,不要出现类似北方的排外事件,以便最大限度维护其既得利益。

出于这种考虑,英国方面当即与张之洞、刘坤一取得联系,表示希望能够维持南方的和平局面,并且告诉这两位总督,英国愿意配合他们维护各自辖区的稳定。张之洞和刘坤一本来就无意与各国开战,现在英国又主动提出希望避免战争,这正合他们的心意。

不过,对于英国人提出派军舰进入长江、帮助他们维护长江稳定的这一提议,张之洞和刘坤一坚决不同意,他们向英国人申明,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就足以维护长江的稳定。英国人得到他们的保障后,也很配合,主动约束自己的军舰不要在长江上有出格的行为。同时,还要求他们在中国南方各地的领事,不要擅自行动,要配合中国官方。于是,此时的长江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和气”,以往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外国船只反而变得规规矩矩。自此,英国方面和张之洞等人达成了共同维护和平局面的共识。

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一开始就不想在长江上闹出乱子。英法之间的竞争已经存在数百年了,而且法国清楚,一旦英国人在长江上动武,法国人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进入长江。如果能够维持和平局面,至少法国人还能在长江上的各个通商口岸自由经商。出于这种考虑,法国方面便积极联络各国,希望维护南方的和平局面,这对英国来说也是极大的牵制。

美国一向坚持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这倒不是美国不愿意从中国捞取好处,而是因为当时他们在中国的势力难以与其他国家抗衡,所以,他们希望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以便从中牟利。对于张之洞等人想要维护南方和平局面的这一提议,美国方面表示支持和欢迎。而且美国人还把他们要维护南方和平局面的决定通报给了英、法、德、日、俄等国。

德国的势力范围在山东,这是义和团最为活跃的地区,所以,在镇压义和团的各国当中,德国人应该是最积极的。当张之洞等人申明要维护南方和平局面的电报送到德国方面后,德国的反应很冷淡。直到各国都表态要维护南方和平局面后,德国人才做出答复,不会侵犯南方各省。

可是,德国人很快就反悔了,因为北方的义和团杀了他们不少人,而且他们似乎是损失最大的。这让德国人恼羞成怒,他们改变态度,拒绝维护南方的和平局面。不过,德国毕竟不是一个通过拍脑袋来决定国家政策的国家。在盛怒之后,德国人又反复考虑,他们认为,长江上的利益是巨大的,一旦长江流域动乱,他们也将遭受巨大损失。同时,英国方面也出面要求德国不要轻举妄动。他们和德国人就维护中国南方和平局面一事进行了协商,最终英国和德国达成了协议,双方同意共同维护中国的和平局面以及领土完整。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但是,日本人心里清楚,他们的胜利是靠孤注一掷的疯狂“赌博”换来的,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和中国长期为敌,他们必须要化解和中国人的仇恨,进而在中国获取最大利益。同时,日本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也极力想在各国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在镇压义和团时,日本的表现尤为积极。当各方都有意维护南方和平局面的意图逐渐清晰以后,日本方面自然不敢违背众议,于是它便积极参与到维护南方和平一事中。另外,张之洞羡慕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成果,在很多方面都有意效仿日本,日本也对张之洞在湖北的工作提供过不少帮助,这使得他和日本方面的关系比较融洽。张之洞想要维护南方和平局面的提议也有利于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所以,双方也达成了和平共识。

在列强当中,俄国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一个,远比英国占据的香港岛、日本占据的台湾要大得多。义和团运动时,俄国在东北的势力正在快速扩张,他们甚至派出了多达17万人的军队去抢占东北。尽管俄国人反对英国独占长江,但是如果各国在中国南方大打出手,这对于他占据东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俄国人一方面声称要维护南方和平,另一方面却暗中怂恿,企图挑拨各方的关系。但是,各国都已经意识到了维护南方和平的必要性,所以,俄国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当英国和德国达成维护南方和平的共识后,俄国更是没有任何机会了。最终,俄国索性做个顺水人情,同意维护南方和平。

在各方几经较量之后,最终促成了一个维护中国南方各省和平局面的协议,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这个协议的出现,一方面是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大员的积极运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列强相互牵制、相互妥协的产物。这个协议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协议虽然改变不了中国被列强欺辱敲诈的现实,但是,却使得南方各省避免了一场战火。当然,列强也能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义和团了。

“东南互保”的共识在各方获得认可以后,中国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在北方的山东和直隶,中国军民正在同八国联军激烈战斗;在其他省份,各国一切照旧,中外之间丝毫没有产生任何不愉快。

参与“东南互保”的除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外,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也支持“东南互保”。

慈禧太后眼看着北京城沦陷,各地方大员却无动于衷,她老人家的心,当真是“拔凉拔凉的”。她明白,此时,跟洋人的仗是不能再打了。于是,刚一离开北京城,慈禧太后就下令,要求各地清军立即铲除义和团。最终,在中外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被消灭了。

1901年,慈禧太后在由西安返回北京之前,颁布了一个《议和大纲》,她声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于前期主战派官员,慈禧太后严加处置,一大批官员人头落地。

而对于张之洞他们这些眼看着老佛爷落难却袖手旁观的地方大员,慈禧太后不仅没有责备他们抗旨不遵,反而大加表彰。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张之洞赏加太子少保。虽然这只是一种头衔,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是,实际上却是告知天下,刘坤一、张之洞搞“东南互保”是对的。张之洞去世时,朝廷还表彰他搞“东南互保”是顾全大局的表现。

张之洞等人搞“东南互保”,这是直接违反朝廷“宣战”圣旨的行为,而且,他们还拒绝派兵北上救驾。按照封建时代的标准衡量,他们的举动无疑是大逆不道,其罪当诛。在大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张之洞他们,还有哪个地方大员敢公然抗命?即便是当年权倾天下的和珅,嘉庆皇帝一句话,他不也得去死吗?张之洞等人抗命不仅不受罚,反而获得赞赏,这当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张之洞他们搞“东南互保”,绝不是要脱离中央政府、分裂中国,而是为了给大清朝保住半壁江山,以图将来恢复。张之洞、刘坤一在向朝廷解释时,也说得十分清楚。慈禧太后也不是一个只会胡搅蛮缠的老太婆,她也明白张之洞等人是一片苦心。不论是打是和,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保住大清朝。既然如此,慈禧太后又怎么会责罚他们呢?

其次,张之洞在筹划“东南互保”时,也不是一味地跟朝廷对着干,他想方设法去打“擦边球”。慈禧太后决定对外开战后,下令各地整兵备战,其中有一条,是要求各地主官相互联系,彼此支持,以挽救危局。朝廷的本意是要让各地团结一致,对外抗敌。可是,张之洞却玩起了文字游戏,他说这是朝廷要他们这些地方大员相互联系,各守其责,维护国家稳定,以此为他搞“东南互保”提供依据。为了强调自己是一心抗敌,张之洞还向朝廷表示,如果各国胆敢来进攻,他一定会全力抵抗,绝不丢弃一寸国土。乍看之下,张之洞抗战的决心的确很坚定,不过,前提是洋人要先来打他。他和洋人串通一气,互不侵犯,洋人又怎么会先进攻他呢?张之洞不想和洋人开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他巧妙的运作之下,慈禧太后却找不到他的把柄,最后,老佛爷不得不承认张之洞的做法和朝廷的意见是一致的。

再者,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在华的傀儡,处处受制于列强。张之洞等人和各国策划“东南互保”,是他们“可靠的朋友”,受制于列强的清政府,怎么敢对“主人”的“朋友”下手呢?张之洞等人能在抗命之后还安然无恙,这与列强有着不小的关系。

另外,甲午战争之后,各地开始编练新军,张之洞更是在代理两江总督期间组建了自强军,这是一支新式部队,不论武器装备还是作战思想,都较旧式军队有了明显的提升。张之洞离开两江之后,将这支军队交给了刘坤一,刘坤一进一步扩建了这支军队。张之洞回到湖北后,又在湖北编练新军。这些新式军队,增强了各地方大员的实力,而同时,清政府经过八国联军的打击,中央实力大为减弱,这也使得慈禧太后不敢对张之洞等人轻举妄动。

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策划“东南互保”,一方面使中国广大地区避免了一场战争,同时也暴露了张之洞等人与列强勾结、镇压人民反抗的反动一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张之洞等人算不上是民族英雄;不过,他们也不至于成为民族罪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一批忠于国家的封建官吏为了维护国家稳定的无奈之举。

同类推荐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下)

    十多年前,我曾很高兴地为史扶邻教授的名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写过一篇前言,说到这本书有三个重要优点:第一,富有历史感,把孙中山初期走过的道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并且力图探索和说明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第二,把个人传记同对当时整个历史环境的考察结合起来,写的虽是孙中山的传记,读者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并且多少感觉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第三,搜集了他所能得到的一切历史资料,包括国外的资料,经过认真的考订,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
  • 慈禧全传全3册

    慈禧全传全3册

    叶赫那拉氏族在朝鲜边境一带驻扎繁衍,乃至繁荣。这一带位于长白山区,是满族真正的起源地。在不断侵袭相邻富饶土地的过程中,杨吉砮和他的族人逐渐掌握了精良战术,侵略欲望与贪念也与日俱增。现在看来,这片富饶的土地沦落到其他部族手中甚是可惜。
  •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庄子逍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长如江河、浩如烟海,历史人物更是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如一代枭雄曹操;神算子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历史名人》点击历史人物100位,助你收获超凡智慧。
  • 凯丰传

    凯丰传

    凯丰诞辰一百周年那年,他的长子何明从北京回到家乡,提出要在凯丰曾经就读过的萍乡中学为父亲塑像。萍乡市政协领导特别热情,在同意派人帮他实现夙愿的同时,还提议为凯丰作传。
热门推荐
  • 护花神医

    护花神医

    在人类的世界之中,还有一个由超自然力量者、修真者、山海种族、非人类生命种族组织成的太古盟。李十三——一个平凡的人,却无意中闯入了山海的世界,他学会了山海七大种族的秘技。他是一个私人诊所的医生,却有着一双能透视放大一切的眼睛,他可以自由的控制重力。白天,他有着起死回生医术的医生,夜晚,他是太古盟令人胆战的杀手。他纵横于太古与都市,守护着自己喜欢的美女们,做一个逍遥护花神医。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内容简介:我盼望的是能在那天见到她一面,可我还是失望而归,缘已尽,想见面都难呐。我不能去找她,心里只能存在一点侥幸,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其实当我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她怎么样,我都会始终对她好的,这就是我,一个无奈的伤心人。
  • 碧海颂歌

    碧海颂歌

    (首先说明:本书故事发生在距离地球四万三千五百六十七万光年的MK7-406/50类地行星,和地球没有哪怕五分钱的关系,所以请不要在意一些不需要在意的问题。)核心(core)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海洋格局。生物与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横行大海的钢铁巨兽,在人类的战争史中,从来没有这样一刻,能够如此简单地操纵这样巨大的战争机械,在曾经畏之如虎的大洋上来去自如。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比起绅士时代残酷百倍,也规模百倍的大战役,还有无比膨胀的,想要统治这个世界,乃至于整个宇宙的野心。能够威胁到人类的敌人,永远只有人类自己——青丘联邦海军总帅,西大洋公约联军司令官奥克莱尔·海默斯。
  • 龙逆御世

    龙逆御世

    未知的大陆上上演着一场恢弘的博弈,预言的降临将战争重新推至时代的拐点,多重身份的他抗拒着血脉授予他的使命,却要将历史演变的轨迹牢牢握在手中,冒险已经开始何不继续下去……
  • 省钱的智慧

    省钱的智慧

    本书共八篇,内容涉及生活、购物、妆容、人际、运动休闲、购房装修等,包括厨房省水、空调省电、看病带病历、反季节购买、家庭健身操、游泳省钱贵在规划、数码相机的经济性等省钱窍门。
  •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人心叵测?人心隔肚皮?虽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人心并非是一处难以破解的禁区,读懂人心仍有规律可寻。这就是——看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表情与人的内心心理息息相通,心理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通过微表情显示出来。人的表情比语言、行为显得更为真实。在稍瞬即逝的微表情里,往往隐藏着人真实的行为心理感受。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直接途径。
  • 重生都市之超级系统

    重生都市之超级系统

    黑市操盘手卫锦带着系统重生在了另一个平行时空,从此她左手赌石,右手古玩,随便说唱两句就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她是娱乐圈的风暴,她做歌曲做综艺,她也是整个C市的超级学霸~爽文,无虐,1V1,
  • 扭转世界的100次外交(上)

    扭转世界的100次外交(上)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我的第一本女人魅力书

    我的第一本女人魅力书

    本书是一位女性专家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经验、处事方法及授课内容的作品,从内容上看,主要针对女性在职场、家庭、爱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了讲解,既有理论内容,也是案例分析,还结合了作者自身——一个魅力女人的多年经验,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书中添加了很多作者的照片,充分展现了一个魅力女性的魅力所在,对读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缓解读者在阅读是产生的疲劳感,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对读者非常有益。另外,本书选题针对女性实际需要,对很多女性问题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 宠爱小王妃

    宠爱小王妃

    她也只不过是发烧穿越了,妖孽竟然借口自己犯错,把自己吃干抺净,她惹不起,逃跑总是可以吧。可是,怎么搞错了,这不是逃跑,是赤祼祼的绑票,她要赎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