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2500000029

第29章 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片国土的丢失、巨额的赔款,强烈地刺激了一批不甘就此沉沦的中国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来拯救陷于危难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开明官僚也在尝试改造中国。康有为和张之洞改造国家的方式很相似,都是兴起于西方的新式工商业。但是,他们改造国家的目的却截然不同:康有为试图在中国建立全新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张之洞想的却是利用新式工商业来维护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一同一异,注定了他们复杂的关系:他们是盟友,也是对手。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此时,大批学子正在北京参加会试,《马关条约》的内容令这些饱读圣贤诗书的学子们无法接受,一时间,群情激奋。这当中最为活跃的当属康有为。

这一年康有为37岁。按理说,已经年近不惑的他,早就过了年少气盛的时期。但是,事实上此时的康有为比许多年轻人还有激情,按照今天的理解,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愤青”。他听说《马关条约》后,也不再理会什么科举考试,而是四处走动,游说其他在京参加考试的学子,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向皇帝上书,不要签下这个条约。

最终,康有为联合了1500多名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向皇帝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拒和就是要跟日本人继续打下去,迁都也不是小事,变法更是事关国体。这么庞大的计划,自然不是这些还未踏入官场的学子可以决定的。学子们的提议上呈到相关部门后,相关部门告诉他们,和约已经签字了,说什么都晚了。就这样,一大批学子的爱国心被这些官僚浇了一大盆冷水。

虽然没能向皇帝成功上书,但是,他们提出的内容却以小道消息的形式流传开来。一时间,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觉得这些学子言之有理。

此时,不仅仅是康有为这些人想要变法救国,张之洞也强烈呼吁清政府进行改革。1895年7月,张之洞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名为《呈请修备储才折》。在这个奏折里,张之洞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例如,加强陆、海军建设,抓铁路建设,在各省设枪炮厂,广开学堂,兴办商务,讲求工政,派文武官员出国考察等。光绪皇帝也不愿当个亡国之君,如果大清的江山毁在他手里,他怎么面对他的列祖列宗?于是,在从上到下各种变革的呼声中,维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康有为他们这些维新派想给皇帝上书,但是却没有门路,根本就见不到皇帝。于是,他们想到成立一个机构来宣传他们的主张。1895年,在康有为的支持下,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为了表示对强学会的支持,当时正在担任两江总督一职的张之洞,向强学会捐款5000两白银。此时,张之洞的儿子张仁权正在北京供职,张之洞就让他的儿子也参与了强学会的创办。

当北京的维新宣传不断高涨时,康有为来到南京,拜见张之洞,向张之洞宣传变法。康有为在南京一住就是20多天,张之洞也不顾公务繁忙,隔一天就和康有为聊一次,一聊往往就到深夜。最终,张之洞同意康有为在上海办强学会。不过,上海的强学会由张之洞的幕僚汪康年(1860—1911)主持,经费还是由张之洞捐助。

虽然康有为和张之洞表面关系还算融洽,但是,两人也有不小的分歧。张之洞是个虔诚的儒生,他是容不得别人随意拿孔子说事的。康有为则假托孔子的名义宣传改革,这一点让张之洞很反感,他多次劝康有为放弃这种学说。康有为则坚持己见,他声称,自己绝不会因为张之洞这个两江总督支持自己办强学会就放弃自己的学说。上海强学会要成立的时候,张之洞以双方在学术上无法达成一致,有悖约定为由,要求不再办强学会。康有为则反驳说,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怎么能说停就停呢?他坚持继续办。

强学会观点激进,做事张扬,这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敌视。于是,有人上书弹劾强学会。很快,朝廷下令查封了北京的强学会,上海的强学会也随之解散。强学会解散,康有为对张之洞在此事中的不作为很是不满,他指责张之洞对强学会不出力不说,还总是要限制。

康有为和张之洞可以说是不欢而散。对于维新派中地位仅次于康有为的梁启超(1873—1929),张之洞曾予以格外礼遇。1897年初,梁启超从广东去上海,途经武汉,张之洞得知梁启超到来,就邀请他暂住武汉。当时维新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张之洞作为维新运动的支持者,受到维新派的欢迎。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自然愿意和张之洞接触。

梁启超到达武汉后,张之洞打算以迎接钦差及外国使节的礼仪来迎接梁启超。当张之洞的幕僚们得知他的想法后,当即表示不可。当时的梁启超只有20多岁,虽然热衷变法,却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张之洞堂堂封疆大吏,以这么高的规格招待他,这在极为重视等级的封建社会是难以容忍的。张之洞一番考虑后,也觉得不妥,只好作罢。

尽管如此,张之洞对梁启超还是热情款待,倾心交谈。梁启超到达武汉的当天,两人就谈到了深夜。张之洞想把梁启超招到自己的麾下,并许诺梁启超做两湖实务院长,年薪1200两,言语非常恳切。对于张之洞的热情,梁启超受宠若惊,他一个举人,怎么会让二品大员如此器重?

张之洞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当时的梁启超虽然没有多大的功名,但是他的才气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已是公认的大才子。如果张之洞能把梁启超招到自己的门下,自然是如虎添翼。梁启超也不是常人,他自然明白张之洞的用意。然而,张之洞虽然是封疆大吏,毕竟还是地方官,在朝廷里没多大的势力。在封建社会做官,进入中央政府那才是最大的成功。梁启超这等才华,自然不愿屈居人下。尽管梁启超对张之洞的盛情款待一再表示感谢,但是,他坚持说上海的事离不开他,而湖北又没什么可做的,决意离开。张之洞也不能强留,只好让他离开。后来,梁启超回忆他和张之洞的这段经历,认为他和张之洞的关系,就像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一样,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办了一个《时务报》,这是维新派的宣传喉舌。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用于办《时务报》的经费中,有一多半是出自张之洞的名下,这也就使得张之洞有机会控制《时务报》。《时务报》创办以后,维新派以此宣传变法、介绍西学,甚至公开讽刺时政、鞭挞专制、鼓吹民权。《时务报》宣传变法、介绍西学,这些东西对张之洞搞洋务大有裨益,他很欢迎。但是,对于《时务报》讽刺时政、鞭挞专制、鼓吹民权等举动,张之洞非常反感。张之洞想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他也不相信什么“民权”,《时务报》的这些观点在张之洞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对于《时务报》,张之洞既赞助、支持,又压抑、控制。张之洞对《时务报》的态度,也正是他对维新运动的态度。

《时务报》刚创刊的时候,张之洞曾为湖北各级官方机构统一订购此报。《时务报》能够风行海内外,与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由于张之洞是《时务报》的大股东,因而他得以将自己的幕僚汪康年派驻《时务报》。汪康年主要负责财务、人事大权,而负责具体业务的则是梁启超,《时务报》要发什么稿子、说什么话,全凭梁启超做主。

维新派和洋务派虽然有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不同的,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洋务派则属于旧的封建势力。这就使得《时务报》内部不可能完全一致,张之洞也知道梁启超等人肯定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宣传,所以,张之洞对梁启超等人是有所提防的,一旦发现《时务报》有不符合他意志的内容,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干涉。

《时务报》刊文宣传民权,张之洞极力反对,他认为,所谓民权有百害而无一益。当时,《时务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汪康年关于民权的文章,张之洞得知后立即电告汪康年,要求这种文章以后千万不要再写。汪康年是张之洞的幕僚,自然要遵命。《时务报》曾转载过严复批评专制的文章,张之洞得知后,立即命人写了一篇反驳严复的文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批评时政,指责慈禧太后,张之洞看到这些文章后认为梁启超写得太荒谬,搞不好要招来大祸。他还通知湖南巡抚,千万不要把载有这些内容的《时务报》发放给其他人看。对于梁启超这个“迷途”的年轻人,张之洞一心想要“挽救”。他通过汪康年等人警告梁启超,千万不要被这些邪说蛊惑,要迷途知返。这样的“劝诫”,梁启超自然难以听从。

梁启超办《时务报》,可谓是口无遮拦,不仅讽刺慈禧太后,就连他的大股东张之洞也不放过。张之洞在南京当两江总督的时候曾经编练自强军,军中聘请了不少洋人教官。梁启超指桑骂槐,影射张之洞之所以用这些洋人,是因为他张之洞昏庸无能。当然,梁启超的原话要含蓄得多,可是,张之洞毕竟是探花出生,他岂能看不出梁启超是什么意思?此外,梁启超对于洋务派的官员也颇有微词,这都让张之洞心中不快。

任何一个人的容忍都是有限度的,张之洞也是如此。眼看着梁启超说话越来越“无所顾忌”,张之洞就让汪康年想办法阻止梁启超。梁启超心中有鸿鹄之志,岂能为了这么一个《时务报》甘受汪康年的牵制?1897年,同样忍无可忍的梁启超愤然离去,留下汪康年一人主持《时务报》。此后,《时务报》的风格大变,汪康年开始攻击梁启超等人的主张。梁启超离开《时务报》,表面看是双方意见不合,实际上也是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本质分歧。

这时张之洞和维新派之间的分歧虽然开始显露,但是张之洞还不至于和他们翻脸。作为一个混迹官场数十载的封疆大吏,他当然知道要在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事实上,所谓维新派,就是光绪皇帝这一帮人,保守派则是慈禧太后一帮人,这两方,张之洞谁都不能得罪。当然,当时这么做的不止一个张之洞,袁世凯也是如此,他们尽量两边讨好,然后伺机而动。做出如此选择,这已经不是个人品性的问题,而是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之举。此时的张之洞也好,袁世凯也罢,都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一颗棋子。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慈禧太后却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一“真理”,坚决抵制光绪皇帝的变法。变法一开始,慈禧太后就把光绪皇帝的老师、维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翁同龢(1830—1904)赶回了老家。同时,慈禧太后又让守旧派的荣禄(1836—1903)担任直隶总督,掌握了北京一带的兵权,准备用武力镇压维新派。

光绪皇帝变法后,局势日益紧张。张之洞既反对维新派的全盘改革,也不赞同守旧派的故步自封。在变法的关键时刻,张之洞推出了他精心完成的《劝学篇》。全书洋洋洒洒数万言,但总结起来就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这部大作很快被呈给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觉得这是一部讲变法的书,于是下令印刷,向全国各地发放。据说,张之洞的这部书在当时先后印刷了200万册,这样的印刷量,即便在今天也是惊人的。

在《劝学篇》里,张之洞一方面批评守旧派不知变通,另一方面谴责维新派菲薄名教(儒学)。从表面看,张之洞是两不相帮、坚持己见,实际上则已经暴露了他封建官僚的本质。张之洞口口声声要维护的名教,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儒学已经由单纯的学术思想转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尤其是在西方的民主革命兴起以后,它宣扬的封建专制思想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思想。张之洞却无视人类社会的民主进程,继续宣扬封建专制,在这一点上,他和慈禧太后这些守旧派别无二致。

光绪皇帝的变法极大地威胁着慈禧太后这些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变法就等于从慈禧太后他们这些人身上割肉。1898年9月21日凌晨,对变法极为不满的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她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对于参与维新变法的相关人员,慈禧太后更是严厉打击。康有为、梁启超成为朝廷的头号通缉犯,两人因为及时逃离,得以幸免。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决心为变法而死,最终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对于支持变法的地方官员则一律罢免,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都因此丢官。即便一开始就被赶回老家的翁同龢也成为重点“照顾”对象,朝廷对他的处置是永不叙用,同时还要求地方官员对他严加看管,以免滋事。

张之洞早前和维新派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联系,还资助过他们的活动,而且张之洞本人也要求朝廷进行变法。如此分析,张之洞也应该是慈禧太后的重点清洗对象。而事实上,张之洞不仅安然无恙,其地位甚至更加稳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就要归功于他的《劝学篇》了。这《劝学篇》不仅让他划清了和维新派的界线,还向慈禧太后表明了他捍卫名教的决心。通过《劝学篇》,慈禧太后自然是看清了张之洞的底细:他张之洞再怎么折腾洋务,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维护“祖宗之法”,也就是说,张之洞是她的自己人。看清楚这些,也就明白张之洞这个“改革派”为什么能在戊戌政变时全身而退了。

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坚持宣传变法。此时的张之洞也和他们完全决裂。康、梁在海外大肆发文攻击张之洞,张之洞则试图要求日本方面查封康、梁办的报纸,并希望日本方面将他们驱逐出境。至此,张之洞和康有为、梁启超已经是水火难容了。随着国内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张之洞这个开明的封建官吏,开始成为反动势力的代表。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发明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悲壮刺客:荆轲

    悲壮刺客:荆轲

    《中国古代武将壮士:悲壮刺客荆轲》为丛书之一,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 清世宗雍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世宗雍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雍正帝的一生,勤政务实,政绩杰作,是一位勇敢反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大改革家,是一位真正的治世之君。即位后各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小利益集团的纷纷倒台,种种新政的陆续出台,无不反映出这位大改革家睿智、勇敢、坚韧、勤政和进取本色。没有雍正帝的整顿和改革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从出生到登上帝位,再到他的死,都是难解之谜。三百年大清历史,充满了让人匪夷所思、难分难解的谜团,本书详实的描述了雍正皇帝的曲折起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真正的神秘皇帝的传奇人生。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在彭德怀身边的日子

    在彭德怀身边的日子

    本书包括:在彭总身边:警卫参谋的回忆(1950-1966)、最后的年月(1967-1974)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北樱四大贵族之完美爱恋

    北樱四大贵族之完美爱恋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闺蜜问。“不信!但我相信颜值!”她答。“那你相信朋友吗?”闺蜜又问。“我相信有颜值的朋友!”“那你是否相信拾金不昧?”“我相信钱!”“巧了!我也是!”闺蜜和她一拍即合,十分志同道合。Q:什么是朋友?A:能和你一起舔屏有颜值有钱人的一类特别生物!
  • 爱上我的女学生

    爱上我的女学生

    本书从一个男教师的角度,讲述了一段不容于世俗的纯美的爱情故事。两朵校花朝烟和石榴青都悄悄喜欢上了她们的青年教师元无雨。在一番纠葛和矛盾之后,元无雨终于在高考结束后,选择和朝烟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相隔两地却轰轰烈烈的浪漫恋情。次年朝烟突然宣布与元无雨结束关系,痛不欲生却意外地得到了石榴青的陪伴。两人经过了一段纯洁的幸福时光后,元毅然选择了去山区学校支教,可石榴青却突然来到了他的身边。
  •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成功主要是因为态度。你有怎样的信念,就会有怎样的成功。感悟智慧,成功人生。
  • 天下为聘:妖娆佣兵妃

    天下为聘:妖娆佣兵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最顶级的佣兵女皇零七,嗜血妖娆,一朝穿越,却成为北冥大陆赫赫有名的废材秦瑾瑜。母亲被杀,血脉被封,被逼退婚,她用鲜血立下誓言,三年后,必定踏平秦家。只是当隐藏在血脉里的神祇被唤醒,当周围至亲之人一个接着一个被抓,她是选择蜕变还是继续逃亡?当那个叱咤风云的男人将天下都送到她面前,当面具被揭下,当身份被暴露,当她带领着秦军踏平整个鬼朝,她注定震撼整个北冥大陆。
  • 重生之复仇女神

    重生之复仇女神

    灵魂穿越的君青梅,为了逃避原主死亡的命运,脱离家族内斗,却不想更进入阴谋的漩涡,前世与今生,逃避都只是开始,而围绕着她的杀戮与救赎缓缓开展……七朵桃花,七次杀戮,能否在无线危机中找到一线生机?推荐入学的云鹊,充斥构陷的家族,转生的秘密……一切都是诡计,一场围绕这黄金之泪所展开的复仇。——————————————————————————--如果喜欢,希望大家多支持,多留言,多推荐收藏啊!~~
  • 末世重生之女王来袭

    末世重生之女王来袭

    一次意外,她得仙人垂青,重回末世前三个月。丧尸横行?植物变异?我有超级异能,打遍天下无敌手!食物紧缺?无法种田?我有无敌空间保驾护航!闯下大祸?面临抉择?我有军师老公做后盾!即使是末世,小日子也得过的有滋有润不是?老公,摆驾,走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

    苍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

    【剑三同人小萌文,官配CP一个不少!】——在这个江湖,有人沉沦于此,有人始终清醒,却再找不到回头路。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走、走下去……今日,我为大家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中……萌动武林,他们的终点,终究是同路不同归。
  • 我家男神是手机

    我家男神是手机

    人人都说沈清陌命好,长得美,家世好,男友是校草。人人都说吴景辰人好,是学霸,颜值高,机械科技壕。这两个人成为邻居后,一场爆炸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沈清陌家道中落,父亲失踪,前途一抹黑。吴景辰遭遇袭击,陷入昏迷,醒在手机里。沈清陌孤身一人,带着一部住着吴景辰灵魂的手机,开启了重回人生巅峰之旅。
  • 逃婚甜妻娶一送一

    逃婚甜妻娶一送一

    被家人逼婚,她到酒吧买醉,结果和陌生男人狂嗨一宿……婚礼当天,那男人出现在婚礼,还帮她私奔!?短短两天内,白雅雅把自己这辈子最离经叛道的事全给做了!后果么,有些严重……那男生竟然是a市最尊贵的男人,他霸气开口:“跟他离婚,我娶你!”白雅雅眨巴着眼睛陷入了沉思,所以,她是离婚呢,还是离婚呢,还是离婚呢?
  • 九转帝尊

    九转帝尊

    一个少年,终身废物,天生丹田破碎,无法修炼。在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他如同蝼蚁般任人宰割。在一次意外的逃亡中,偶然得到了一部改变他命运的功诀。创功诀,炼丹药。四境之强无不有求于我!从此他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傲世九天,唯我是尊!